新四季網

武訓傳電影觀後感

2023-07-28 09:59:23 2

  武訓一生勞苦,對自己又十分節儉,終因積勞成疾,於光緒22年(1896年)4月23日,在臨清御史巷義塾內(現臨清武訓實驗小學)含笑去世,終年59歲,葬於堂邑崇賢義塾東側。

  武訓傳電影觀後感【篇一】

  毛批《武訓傳》的社論,其首要的觀點,認為武訓「狂熱的宣傳封建文化,並為了取得自己所沒有的宣傳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對反動的封建統治者竭盡奴顏婢膝的能事」,從電影的文本來看,其實根本是站不住腳的。武訓不要牌坊、不要黃馬褂,在受賞的時候裝瘋賣傻,哪裡是為了自己的名利和奴顏婢膝呢?在片中武訓從來沒有用過一句四書五經上的話,聽到孩子解釋「學而優則仕」就立刻怔住了,這哪裡是「狂熱宣傳封建文化」呢?「革命的農民鬥爭的失敗作為反襯來歌頌」,笑話,片子裡哪裡有「革命的農民鬥爭」呢?只有周大的「官逼民反」罷了。

  整部片子最要緊的問題,其實是「我們有沒有另一種變革的可能?」在電影中其實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雖然它沒有答案,但是明確指出了方向。武訓出於民、歸於民,他並不要變成民眾的領導者,而只是要做一條供人人走的路,一條體民之心又助民成事、聚民之財又歸於民用的路。並沒有什麼人民的公意在他那裡變成政治權力,有的只是懂得道理、不受欺負的一點心願和老百姓的一個個錢,在他那裡變成窮孩子都能夠上的學。而這學的目標,當然不是要回到主子-奴才的腐朽結構中去做一個官,或謀得一個能夠欺壓別人的狗的地位,而是「不忘莊稼人」的學,要使天下的老百姓都有更好的生活。孫瑜借武訓要立的義學,本質上是一種旨在新民的新學,無論是中學西學、古學今學,只要是實實在在的善民、利民之學,我想都是他會支持的好的學問。而有了這新學的新民,方可有真正的新政,人們才不會再墮回腐朽的舊結構之中,或在殺人放火中去體會「為善之樂」。

  以毛的敏銳眼光,這些東西他不會看不出,這部電影的「毒性」他不會不清楚。只是他心裡想的恐怕是:「我的意念非同你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的道路」。武訓的道路和他的道路的差別,比一比武訓和《姊姊妹妹站起來》中的指導員就知道了。所以,最重要的是黨員同志們應當高舉歷史唯物論的武器——當然這武器是抽象的思想和觀念——來為武訓扣上前面的那幾頂帽子,批判電影中的「具體的歷史事件、具體的歷史人物(象武訓)、具體的反歷史的思想」。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批判心中那些具體的感動,用抽象的觀念來純潔我們的心靈,克服「資產階級反動思想的侵入」。

  武訓傳電影觀後感【篇二】

  1951年5月在全國範圍內展開的,持續半年之久的批判《武訓傳》運動,是新中國思想文化界第一個重大事件。關於開展這場運動的歷史背景以及運動所具的現實意義,在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報》社論《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中已有深刻揭示。

  如果我們脫離建國初期的歷史背景、脫離建國初期的政治思想狀況、簡單地機械地從感情出發,去認識和評價這場運動,或者通過否定當初發動批判的「片言隻語」,進而採取全盤否定的態度,這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至少很不公平。

  況且,1951年6月,毛澤東在審閱一篇稿子時有針對性地加寫道:「我們說,武訓自己怎樣想是一件事,武訓的後人替他宣傳又是一件事。」明確表示:武訓本人是不重要的,他已經死了幾十年了,武訓辦的義學也不重要,它已經幾經變遷,現在成了人民的學校。重要的是我們共產黨人怎麼看待這件事──對武訓的改良主義道路,是應該歌頌?還是應該反對?

  一、《武訓傳》首映後社會各界的反應

  電影《武訓傳》是在1948年7月由中國電影製片廠正式投拍的。解放後,於1950年2月經過劇本修改後再次投入拍攝。1950年底完成製作。

  1951年2月21日晚7時,周恩來、朱德、胡喬木、茅盾、袁牧之等百餘位中央領導在中南海某大廳觀看了此片,「大廳裡反應良好,映完獲得不少的掌聲。」

  江青與毛澤東當晚沒有去看,是在幾天後調看的。據江青說:「看《武訓傳》我們倆人都不高興,主席沒有說話。我說這是改良主義的戲,主席不吭聲。」

  社會各界的反應如何呢?1951年新年前後,京、津、滬三大城市的一些報刊,短短的二三個月內連續發表了40多篇肯定和讚揚的武訓和《武訓傳》的文章,出版了一批有關武訓的書籍。這些文章和書籍,對武訓、「武訓精神」和《武訓傳》做了「極為誇張」的歌頌。主要表現如下:

  (一)把武訓、「武訓精神」和「革命者」、「革命精神」視為一體。這些文章把武訓描繪成符合新意識形態的要求的「先驅人物」,看作是「中國革命『譜系』」裡的重要人物,甚至於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都是「師承他們的結果」。

  (二)把影片《武訓傳》的意義與當時的「革命運動」聯繫在一起:認為影片「在解放後的新中國,應當廣為宣傳,因為這故事有非常大的教育意義。」可以「迎接文化建設的高潮」。

  (三)把武訓稱頌為「新民主主義教育的旗幟」。視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勞動人民,企圖本階級從文化上翻身的一面旗幟。」「新民主主義的教育工作者應當以武訓為旗幟」,「要按照陶行知教育思想辦教育」,將陶的貢獻與毛澤東相提並論,認為「新民主主義教育思想是毛主席和陶行知共同創造起來的」。

  二、難道「解放了的中國人民是武訓事業的繼承者」?

  建國伊始,我們雖然國家奉行的是「新民主主義的建國大綱」,但這決不意味著我們忘記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所規定的共產黨人的「消滅資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和「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目標」;同時,新生政權當時從舊社會接收了大約200萬的各類知識分子,他們的政治思想狀況參差不一表現複雜。他們長期生活和工作在舊社會,其中大多數人又出身於非勞動人民家庭,基本上接受的是資產階級教育,就世界觀和立場而言,絕大多數知識分子依然是資產階級的。因其「親美、崇美」的本質,很容易走向共產黨的反面。

  有鑑如此,建國初,我們在與資產階級搞「統一戰線」,堅持「團結、利用」他們的同時,也大力對其進行「限制、改造」。掃除「舊政權的社會基礎」和「改造資產階級思想」在當時是一項相對緊迫的任務,目的就是為了儘快的掃除那些「國內外的敵人」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

  毛澤東對農民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態度是:肯定農民的革命立場,珍視農民的革命熱情,倚重農民的革命力量。

  對革命的基本主張是採取「暴力革命」、「階級鬥爭」、「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他認為:所有寄希望於既有統治階級的改良主義都是錯誤的、反動的。

  如果按照上述觀點來觀察這部電影,毫無疑問,《武訓傳》所宣揚的「讀書救窮人」,「階級合作」,「武訓向統治者乞求、下跪」等內容,恰恰和農民為主體的革命性質背道而馳,是一種階級妥協或者說是階級投降,表現的「改良主義」實質上就是「投降主義」。

  三、首先扯起批判《武訓傳》大旗的是江青

  前面說過,當初毛澤東和江青看了《武訓傳》後,毛澤東沒有表態。江青說「這是改良主義的戲」,毛澤東「沒吭聲」。由於江青對這部電影所設涉及的政治問題相當敏感,所以江青並沒有「善罷甘休」。

  她要求主管文藝的文化部負責人周揚,批判這部「宣揚改良主義」的影片。但她的努力很不順利,「沒有一個聽她的」。要求周揚等人批判碰壁後,江青開始專注有關《武訓傳》的評論文章。她是這樣敘說的:「我們黨的高級領導人也有贊成《武訓傳》的。我帶了材料到主席那裡了去,見了一面以後,他就看不見我了。有天突然到我房裡來,我滿屋子都是材料。主席說,我到處找你不到,你原來在搞這個。陳伯達、胡喬木路過我們那裡,主席告訴他們《武訓傳》的事應引起注意。他們回到北京後,周揚大概覺得不好過了。」

  四,毛澤東指示批判要採取「慎重」態度

  據林默涵回憶:「電影《武訓傳》出來以後,不少人說好,據說毛主席看了這個片子,幾個晚上在院子裡轉來轉去,最後下決心要批判的。」江青收集和送的材料,正好契合了當時毛澤東對各類知識份子的政治作用和思想狀況警惕之心,契合了當時毛澤東對意識形態領域「破舊立新」工作的高度重視之心理。

  因為在毛澤東看來,這些連篇累牘的頌揚武訓以及「武訓精神」文章,與電影《武訓傳》一樣,實質上都是表現出「否認階級鬥爭,不要政治鬥爭,不要武裝鬥爭,不去觸發當時人民遭受苦難的基本問題」的「資產階級反動思想的」,正是資產階級反動思想,使得人們在觀察武訓這個角色的時候,陷入了如此嚴重的錯誤。而這些「錯誤思想」在當時不僅沒有得到阻止、批判,反而受到普遍好評,並且愈演愈烈,很快就「好評如潮」,甚至於許多「學得了馬克思主義的共產黨員」也看不出問題,也去稱讚的武訓的精神,毛澤東認為這是「資產階級反動思想侵入了戰鬥的共產黨內」了,由此,毛澤東發出了「我國文化界的思想混亂達到了何等的程度!」的感嘆!

  《人民日報》總編輯鄧拓在一次談話中說:毛主席認為,武訓最初是窮人,辦義學的動機也是好的;但是,後來他有了錢、有了地,就脫離了勞動人民。毛主席說,武訓辦學搞的是階級調和、改良主義,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只有人民起來搞暴力革命,才能推翻剝削階級的反動統治,才能真正有翻身學文化的機會,中國人民也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勞動下進行武裝鬥爭、暴力革命才取得了勝利,而不是靠甚麼辦義學,走教育救國、知識救國等改良主義的路。而在現在這個時候用文藝作品歌頌武訓就更不應該。

  顯然,組織對《武訓傳》的批判是為了求得澄清中國思想文化界的「混亂思想」,而不是為了追究「個人責任」;由於當時奉行「建立新民主主義」政治路線,所以,毛澤東在強調要進行嚴肅批判的同時,又要求批判運動中執行「對事不對人」政策,即對人的處理上是採取比較慎重的態度。

  五、軟弱無力的批判沒有達到意義特殊的政治效果

  毛澤東提出批判意見後,周恩來很快執行毛澤東的意見。並且在貫徹過程中,連帶做了一些自我檢討,為《武訓傳》承擔責任。根據《周恩來年譜》記載:1951年3月24日,召集沈雁冰、陸定一、胡喬木等開會,研究加強對電影改造領導的問題。

  文藝界的主管周揚得知批判《武訓傳》是毛澤東的意見後,他在當年3月召開的全國文化行政會議上,批評了《武訓傳》,並開始檢討。

  胡喬木當時主管著宣傳、新聞、輿論工作,直接出面組織文章。

  綜合各方面的批判動態,包括大多數批判文章,都認為武訓的錯誤是「對統治階級的軟弱」和「不去鬥爭」的改良主義,但也都強調,武訓的「動機然是好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在當時的政治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他的願望的。」

  文章的用語都十分委婉,不潑辣,不尖銳,針對性和戰鬥性不強。所以,這些文章最大的特點正如5月20日《人民日報》社論所說的「雖然批評武訓的一個方面,仍然歌頌其他方面」。這些「吞吞吐吐、含含糊糊」文章,不僅沒有徹底否定武訓,反而在討論中被反覆質疑、反詰而顯得理屈詞窮。

  一個多月的批判證明,這種相對溫和的批判達不到特定的政治效果。批判運動要實現特定的政治目的,靠正常程式,以黨內通知的方式是不夠的,必須採用「非常方式」,以更大規模,更為激烈的方式進行才能奏效。

  六、必須旗幟鮮明制止文化界的思想混亂

  眼見批判的軟弱無力,人們對「武訓精神」崇拜依舊,1951年4月底,毛澤東決定親自指揮一場「意識形態領域的大鬥爭」。既然這種「鈍刀子割肉」式的、小規模的、溫和的批判已經證明是達不到意義特殊的政治效果的,為此,必須造成特殊的政治效果,並儘可能地發動更多人參與,以更大規模地教育人們、改造思想。

  毛澤東指示胡喬木為《人民日報》寫一篇社論。然而,胡喬木寫的社論稿子遲遲出不來,出來的稿子仍沒有達到毛澤東的要求。毛澤東於是親自把胡喬木的稿子幾乎全部改寫,只是特意留下了「一個不完全的目錄」,即保留了京、津、滬三城市的「報紙和刊物上所登載的歌頌《武訓傳》、歌頌武訓、或者雖然批評武訓的一個方面,仍然歌頌其他方面的論文的一個不完全目錄」。

  5月20日,《人民日報》第一版醒目地推出社論:《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這是《人民日報》第一次為批判一部電影而發表社論。更重要的是,這篇社論主體由毛澤東親自撰寫。文章簡單明快的點出「《武訓傳》所提出的問題帶有根本的性質」,並且尖銳地說明了開展批判《武訓傳》的原因。與社論相配合,同日,《人民日報》「黨的生活」專欄,用毋庸置辯的口氣,發表了號召批判電影《武訓傳》的要求。

  「……像武訓那樣的人,處在清朝末年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者和反對國內的反動封建統治者的偉大鬥爭的時代,根本不去觸動封建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築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熱地宣傳封建文化,並為了取得自己所沒有的宣傳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對反動的封建統治者竭盡奴顏婢膝的能事,這種醜惡的行為,難道是我們所應當歌頌的嗎?《武訓傳》向著人民群眾歌頌這種醜惡的行為,甚至打出「為人民服務」的革命旗號來歌頌,甚至用革命的農民鬥爭的失敗作為反襯來歌頌。這難道是我們所能夠容忍的嗎?」

  「《武訓傳》所提出的問題帶有根本的性質。……電影《武訓傳》的出現,特別是對於武訓和電影《武訓傳》的歌頌竟至如此之多,說明了我國文化界的思想混亂達到了何等的程度!……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號稱學得了馬克思主義的共產黨員。他們學得了社會發展史──歷史唯物論,但是一遇到具體的歷史事件,具體的歷史人物,具體的反歷史的思想(如像電影《武訓傳》及其它關於武訓的著作),就喪失了批判的能力,有些人則竟至向這種反動思想投降。資產階級的反動思想侵入了戰鬥的共產黨,這難道不是事實嗎?」

  七、江青組團調查武訓事件

  據毛澤東貼身警衛李家驥回憶陪同江青組團赴山東調查武訓事件:

  6月24日或25日,我們乘火車直奔濟南。江青、袁水拍、鍾惦都坐的軟臥。我不知道這個調查團誰是團長、副團長,但我能感到他們三人是核心人物,尤其是袁水拍更是公開的頭面人物,在公開場合江青叫李進,是工作人員。一到聊城,江青和袁水拍就召集會議研究工作。

  在聊城下去調查是很辛苦的,步行十幾裡路,不讓坐車。在郊區一個大村子,江青、袁水拍、鍾惦等和幾個老鄉嘮嗑。因我在場,聽到了一些談話內容:

  「你多大年紀了?」江青問其中一位老人。

  「八十多了。」

  「給我們講講武訓辦義學的事好嗎?」

  「那時我還小,但有印象。他各地都去,求爺爺、求奶奶地到處要錢、要飯,都是為了辦學。窮人太窮,沒人給他捐錢,富人有錢,有的給他一點,有的也不給。他也不容易,吃了一輩子苦。辦了學校,窮人的孩子還是念不起書,念得起書的還是富人家的孩子。」

  「這裡的老百姓怎麼看武訓?」

  「武訓不是為自己,他自己也沒得到什麼。聽說皇上給他黃馬褂,他不要。雖然累了苦了一輩子,想為窮人辦點好事,窮人也沒沾著多少光。」

  這一天調查團還去了一個地方,在一家跟老頭老太太談了挺長時間。他們夫婦都80歲了,老太太頭腦不清楚了,老頭腦子很好使,他介紹了很多很客觀的情況:「武訓確有這個人。武訓辦學,也確有這個事。武訓不容易,雖然他辦了幾所學校,有幾個窮人能念得起書,還是富人在那裡念書。說來說去還是為富人服務,為統治階級服務,要不皇帝怎麼給他黃馬褂。」

  到了堂邑,調查團調查得更細,走的地方更多,大體上也是兩種觀點。

  大概是7月18日回到北京。對於這次調查,江青始終情緒很高,回北京帶有凱旋的樣子。但由於過於勞累,回到北京的第三天就病倒了,她的膽囊炎犯了。江青和袁水拍向主席匯報了這次調查的詳細情況。主席對江青和調查團的工作是滿意的。匯報後江青就休息了,材料的最後修改、定稿都是袁水拍、鍾惦搞的。調查團寫了一個很長的《武訓歷史調查記》,據說這個材料主席親自修改,並在7月23日到28日發表在《人民日報》上,以後又出了小冊子。武訓歷史的調查和這個調查材料的發表,使討論(說批判更準確一些)掀起了新的高潮。

  最後李家驥說,我對江青有三點印象:一是以普通工作人員出現,積極工作,沒搞特殊,吃派飯,與基層幹部群眾打成一片,工作是深入細緻的。二是江青身體不好,在農村工作20多天,很不容易。當時她因病容易出汗,尿頻尿急,有時找不到廁所,困難是可以想像的。我們當時擔心她挺不下來,結果還是堅持到了最後。三是與袁水拍等其他工作人員配合很好。對我們服務人員態度也比較好。總之,一切很順利。

  一天在我值班時,主席對我說:「江青爭強好勝,身體不好,這次調查很順利,沒出大問題,她也挺了下來,多虧了你們幫助和照顧。」看來主席對江青在這次調查中的表現也是滿意的。

  八、集體檢討:武訓「集封建反動落後勢力之大成」

  毛澤東的社論發表之後,周恩來首先在黨中央為《武訓傳》的公映作了檢討。具體的檢討內容不得而知,但1952年周恩來在上海曾公開講過:「最近全國都在批判電影《武訓傳》,拍攝和放映《武訓傳》,我是點了頭的。因此我要承擔很大一部分責任,我已經向黨中央作了檢討,今天我在這個大會上再一次檢討。至於孫瑜同志和趙丹同志,他們都是做具體工作的,不應承擔主要責任。他們都是優秀的電影工作同志,崑崙電影公司也一直是在我們黨領導下的進步電影公司,拍過不少有影響的好電影。我祝願他們總結經驗教訓,以後拍出更多好影片來。」由此似乎不難推測其檢討的具體內容。其他如朱德、夏衍等人也作了檢討。

  黨外檢討最積極的當數郭沫若。在《人民日報》社論發表僅僅十天之後,6月1日,郭沫若寫出《聯繫著武訓批判的自我檢討》,刊登在6月7日的《人民日報》上。郭認為自己犯了錯誤:「主要的原因是不曾從本質上去看武訓,而且把他孤立地看,更不曾把他和太平天國與捻軍的革命運動聯繫起來看。今天武訓的本質被闡明了,武訓活動當時的農民革命的史實也昭示了出來,便十足證明武訓的落後、反動、甚至反革命了」;「武訓的以身作則的奴化教育,事實上是比奴化教育本身,尤其值得詛咒」。

  江青經過大量實地調查的《武訓歷史調查記》出爐後,郭沫若根據《調查記》主旨,再度修正了自己對武訓的「認識」:「武訓倒真可以說是封建社會的一個結晶。他以一人之身而兼備了大流氓、大騙子、大地主、大債主、大名人、大善士、大偶像……真可謂集封建反動落後勢力之大成了。」郭沫若說,在讀了這篇《調查記》之後,「假使不是存心反動」,「誰不會瞠然自失而深刻檢討呢?」

  比郭沫若更激進的批判者也是有的。上海《大公報》1951年6月8日刊蔡尚思的文章說:「武訓實集奴性、畜性之大成,不但違反了農民的性格,而且違反了人性;不但不像農民,而且不像人類。把武訓看作農民就侮辱了農民,把武訓看作人類就侮辱了人類。而且他連畜生都不如。」對於蔡的話,連中宣傳部都認為是「迎合潮流,信口開河。」(《〈武訓傳〉討論中的一些偏向》,中共中央宣傳部編《宣傳通訊》,1951年5期,1951年6月)。

  教育界自然更是戰戰兢兢。紅色教育家徐特立說:「武訓所進行的教育是奴隸教育,是躺下來的教育,和我們今天的革命運動站起來的教育是尖銳對立的。……關於武訓的討論,是一個嚴重的政治問題,是一個鬥爭」;「(武訓的)苦行是反革命的苦行」;「不要只看到死武訓只有一個,而同情苦行的活武訓數量是太大了」。

  國統區教育家馬敘倫檢討自己說:「武訓這個人我過去也曾經很著力地表揚過。……第二個原因……我就曾經進過武訓式的義塾。這種學校,這種教育,完全和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工農大眾絕對沒有關係。……(出來的學生)只替反動統治階級效勞。……我過去對武訓的同情和表揚,實在是錯誤的。尤其是在解放戰爭勝利,人民掌握政權以後,我已經站在為人民服務的立場,並且還在領導全國的教育工作,卻還來盲目地表揚武訓,更是不可饒恕的錯誤。」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