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電影都在重慶拍(北京上海重慶在電影裡的城市個性大不同)
2023-07-14 10:28:32 1
2000年時,還是DVD時代。記得有一次周末,教室裡搬來一臺小電視和一臺DVD,幾個要好的朋友借來唐季禮導演,郭富城,藤原紀香主演的電影《雷霆戰警》,一伙人圍著看。
電影在上海取景,那時上海浦東最高的建築是金茂大廈。至今我還記得郭富城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的一句話:「第一次在祖國拍電影,希望能為祖國做點事。」那時,「祖國」兩個字對香港電影明星來說,還算一個比較有「別樣意味」的詞,說「祖國」的時候,郭富城都不好意思的笑了。
那時隨著內地改革開放,城市建設大潮拉開,很多國人都希望一些大製作電影能來國內(大陸)拍片。在政府眼裡,這是宣傳國內改革開放成就的一個重要窗口,普通在地老百姓也與有榮焉。只不過,政府眼裡的電影呈現,一般都是希望多拍攝一點「高樓大廈」的現代風景,就像《雷霆戰警》裡的取景,選在了當時中國的最高樓金茂大廈,各種武器手槍掃來掃去,大樓又是槍傷又是爆破,讓人心疼,而又魔幻。然而並不是每一部電影都需要這種景。
現在,人們對電影在哪裡拍,已經沒有那麼感冒了,雖然還是會開心,但沒人會那麼看重「你是在哪裡取的景」。相對於這些介意,人們更關注的是「這部電影有沒有一個好故事」。這是大眾審美和電影工業的共同進步。
如今,中國的國產電影,在我個人的感覺上已經形成了北京,上海,重慶三個取景基地(這裡缺乏嚴謹,我應該去計算下到底有多少部電影在這三地取景,太懶了)。三個城市有各自的風格,各有各自適合的電影類型,今天就一起來看看。
北京:夢想打拼接地氣
說實話,我以前不那麼喜歡(甚至是討厭)北京的兒化音,但現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習慣並接受了,江南的同事來到北京,都說我故意模仿兒化音講話,而我自己卻沒有意識到。
以北京為取景地的電影,近來頗多。印象很深的就有最近剛上線的《半個喜劇》,以及最近幾年很愛看的《告別前任3》,《中國合伙人》,《失戀33天》等,還有很多。
姑且把這些電影叫做「北京電影」吧。它們共同的特色除了會出現北京地標外(比如胡同,三裡屯,國貿等)外,主演的腔調也十足「兒化音」(其實哪怕以上海為舞臺的《歡樂頌》,裡面的主角很多也是北京腔普通話,而不是上海腔普通人,這和如今的演員多半以北京為據點展開活動有關吧),最重要的是故事本身,很多講述的都是北漂年輕人的夢想與愛情故事,從內核裡彰顯出了這座城市的精神風貌。比如《半個喜劇》裡,就講述了一個地方小鎮青年來到北京,傍一個本地土著同學,同學的爸爸開著一家公司,同學因此給了他工作,還介紹他戶口。這個同學家裡有錢有勢,自己也是個十足的愛情渣男。仗著對小鎮青年的關照,土著口口聲聲皆言兄弟,但實際上就是張狂失度,股子裡並不瞧得上小鎮青年同學。最後,小鎮青年選擇做自己,丟掉一切,就想當一個精神上能夠爽一次的「人」,並最後擁有了自己的愛情。
《告別前任3》也是,主演韓庚也是創業一族,和女友相依為命,天天吃泡麵,共同奮鬥。好不容易實現了一點財務自由,卻因而疏忽了女友的感情,展開了一段分與合的糾葛。
北京電影的「電影色彩」就是北漂拼搏中的苦與酸:它讓每一個在這座城市北漂的人,似乎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進而能夠隨著主角的命運一起沉浮波動。北京電影裡出現的每一處景---無論是貼滿小廣告的筒子樓(發跡前),還是發跡後的國貿寫字樓區,都能讓每一個在北京打拼的觀眾,產生視覺上的親近,進而撬動靈魂深處的情感共鳴。通過電影,北京電影向每一個中國人展現出了北京這座城市的風格:包容而又多元。在這裡,屌絲有機會變老闆,麻雀也能變鳳凰。無論誰,都能來到這裡一顯身手(雖然來自上層的人口限制越來越嚴厲),但這並不排除千萬年輕人,都願意在這裡堵上一把青春,試驗一下自己的人生可能性。
上海:摩登時尚略虛無
與北京對屌絲們的親近感與感召不同,上海這座城市,似乎天然與屌絲絕緣。就像兩座城裡的程式設計師,在北京他們就是可以穿著拖鞋上班,頭髮紛飛的碼農,但在上海,他們就是穿上格子襯衫,來到陸家嘴樓下,走進大樓的青年小資。上海的城市性格,讓在上海取景的電影,更多呈現的是一種時尚摩登的外在性格,但內裡似乎與北京相比,實際而又虛無。
姑且把這類電影叫做「上海電影」吧。這方面的代表作是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以及楊穎,倪妮主演的《新娘大作戰》等。裡面的主角動不動就是豪車與華服,小年輕們的上位之道,跟北京的年輕人苦哈哈吃泡麵奮勇做產品相比,上海更多的是麻雀美女坐電梯遇上高富帥二代,從此踏上愛情路,人生變得應有盡有。就算閨蜜撕逼,兄弟吵架的劇情,北京電影呈現更多的是同行者人生方向上的各自選擇與紛飛,但上海上演的就是女主看上閨蜜愛上自己的男友,兄弟背叛兄弟這類更現實的「小格局驚天細狗血劇情」。
上海電影體現出的上海城市氣質,是紙醉金迷生活背後的現實生活困境。它沒有北京那種更接近中國地氣的樸實,卻徒有頂級的華麗與摩登,只是精神內核卻又非常「狗血」,逃不出年輕人巴掌大的那點兒破事生活。我感覺最近幾年,上海電影看點越來越少,似乎電影圈的資源,更多向北京集中。畢竟北京的文化人,文藝青年還是更多一點。北京的文化氣質也更加本土,多元,充滿內生的張力。
重慶:性感迷離的犯罪之都
筆者上一次去重慶都是1997年了,那時重慶的解放碑還是一堆破矮的平房,現在誰也無法否認它獨具魅力的城市風貌與氣質是多麼的令人迷醉。
定居重慶的同學告訴我,他最愛的是重慶之夏,因為妹子美,各個黑絲大長腿。
重慶一年多霧,有時看天氣預報,可以發現重慶可以兩個月太陽不露面,霧蒙蒙,汗滴順著臉龐滴落下顎,落入胸膛與石板。這樣的氤氳氛圍,讓重慶迷離,性感而又浪曠。這賦予重慶電影以獨特的個性。比如最近的《少年的你》,陳坤主演的暴力電影《火鍋英雄》,《嫌犯x的獻生》,抑或者《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每部電影,都巧借重慶的天階,穿樓輕軌,混沌的嘉陵江的風景,以及重慶霧雨的季節,從中塞入了一段又一段雨泥而不汙的純白愛情,或者浪跡天涯的頹廢孤獨與刀刀見紅的血色暴力。
重慶是性感的。北京,上海都找不到這種迷離的性感,因為這兩座城市都「少有愛,多有性」,就算有性,也是無能的性。只有重慶的性感是靈與肉相結合的,熱烈的,原始的,充滿欲望張力的。同時,重慶也是陰鬱的,都市鋼筋水泥裡的陰鬱與抑鬱,香港是沒有的,因為香港的陰鬱是進口內化而來的,而重慶的陰鬱是土生土長的狂野,與對未知的原始追求與渴望。我覺得重慶未來還能拍攝出更多的好作品,但因為重慶的個性太鮮明了,任何別的風格的嘗試可能註定是失敗的,就像只有王菲才能唱好王菲的歌,換做東北妹子那英唱,就是不行。不知道這三座都會在你眼裡,是個什麼樣子。一個質樸追逐,一個浮華虛無,一個陰鬱冷暴,三個城市,特色鮮明,各不相讓。其實最近熱門的武漢也是有自己的個性的,只是電影的加持太少。婁燁曾在武漢拍過《浮城謎事》,只可惜沒在武漢生活過的人,可能無法認出這座城市就是武漢。電影對一座城的精神內核勾勒十分關鍵,這就是文化的作用。期待中國的電影產業,能發掘更多城市的精神內核,呈現給世界觀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