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受涼的兒童被的製作方法
2023-07-13 19:06:36 1
專利名稱:防止受涼的兒童被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床上用品,具體涉及一種防止受涼的兒童被。
背景技術:
兒童睡覺打被子引起感冒發燒令父母頭痛不已,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父母只能犧牲自己的休息,時刻保持高度的警覺,只要小孩出現任何動靜都要隨時觀察是否打被子,並起床給孩子蓋被子。天天如此,嚴重影響了父母的睡眠、健康和白天的工作,因此, 防止小孩晚上睡覺打被子,成為所有父母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防止受涼的兒童被,該被可以防止兒童睡覺時打被子,從而避免受涼、出汗引起感冒發燒。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採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防止受涼的兒童被,包括固定在床上的固定件和第一蓋被,所述第一蓋被的四角通過鬆緊帶與固定件連接。所述固定件為床套,床套通過的底部設置的連接帶固定在床的席夢思上,床套設有夾層,夾層上設有穿孔和釘在背面的固定扣,所述第一蓋被上的鬆緊帶穿過穿孔繫於固定扣上。還包括尺寸大於第一蓋被的第二蓋被,第二蓋被的四周也設有鬆緊帶,第二蓋被4的一側的中間設有間隔的兩塊柔軟搭肩,所述固定件為至少兩根固定帶,固定帶的兩端設有用於連接的尼龍扣或鎖扣或系帶,固定帶上設有穿孔和設在背面的固定扣,所述第一蓋被和第二蓋被上的鬆緊帶穿過固定帶上的穿孔繫於所述固定扣上。所述鬆緊帶設於第一蓋被和第二蓋被的內面且離開蓋被的邊緣。所述第一蓋被內面的上部於所述鬆緊帶之間設有兩根間隔的胸部鬆緊帶,胸部鬆緊帶一端的一部分拉伸後與第一蓋被縫製在一起形成蓋被的鬆緊部分,第一蓋被的鬆緊部分可以和胸部鬆緊帶一起松縮;第一蓋被的上邊部分通過其兩端分別向內折縫製在所述鬆緊部分,其中間部分向內折縫製在所述胸部鬆緊帶的中間形成荷葉邊。所述第一蓋被的上部設有伸手孔。所述第一蓋被內面位於伸手孔下面設有兩根間隔的胸部鬆緊帶,胸部鬆緊帶一端的一部分拉伸後與第一蓋被縫製在一起形成蓋被的鬆緊部分,第一蓋被的鬆緊部分可以和胸部鬆緊帶一起松縮。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是根據兒童睡覺時身體發熱.流汗.側身.翻身.登腳,打滾,撥手等一系列打被子的習慣結合兒童人體的力學原理及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一些自然現象,考慮到兒童安全性及身體在不受到壓抑地情況下能夠自我發揮.經過多年的觀察和摸索及無數次地研究和改進才完成。本發明利用鬆緊帶將蓋被固定在床上,可以使蓋被始終蓋在兒童的身上,不會因外力離開兒童的身體,不影響兒童在蓋被內活動,起到防止兒童蹬被子的作用。由於蓋被四周都不像睡袋一樣嚴實,所以在兒童睡覺流汗側身時容易散熱而又不至著涼,防止兒童受涼感冒。睡眠中,如果兒童發熱出汗,可以側身,這樣蓋被被人體撐起形成通風空間起到散熱作用,避免因出汗受涼引起感冒發燒。較好地解決了防止兒童睡覺時打被子、出汗引起感冒發燒的問題。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說明。
圖I是本發明實施例I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俯視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3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圖4的俯視圖。圖6、圖7分別是本發明實施例3的使用狀態示意圖。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4的的結構示意圖。圖9是本發明實施例4的使用狀態示意圖。圖10是本發明實施例5的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I
見圖I、圖2,防止受涼的兒童被,包括固定件2和第一蓋被3,第一蓋被3的大小以適合天熱時遮蓋兒童的上身為宜,固定件2為一塊墊單,固定件2的四角設有穿孔204和釘在背面的固定扣203,固定件2的兩側縫有端部設尼龍扣202的固定帶201,通過固定帶201將固定件2固定在床的席夢思I上,第一蓋被3的四角釘有鬆緊帶301。本發明使用時,將鬆緊帶301從固定件2上的穿孔204穿過並繫於固定扣203上將第一蓋被3與固定件2連接,兒童睡覺時鑽入蓋被內,使蓋被在身體的的上身部位,雙手胳膊露在蓋被外。第一蓋被3適合夏季使用,可根據氣溫變化在蓋被上面自行增減蓋巾。實施例2
見圖3,本實施例與實施例I不同的是所述固定件2為床套,床套通過的底部設置的連接帶205固定在床的席夢思I上,床套上設有多條夾層206,夾層206上設有穿孔204,夾層206的背面設有固定扣203,第一蓋被3上的鬆緊帶301可穿過穿孔204繫於固定扣203上。實施例3
見圖4、圖5,本實施例除了包括固定件2和較小的第一蓋被3外,還包括第二蓋被4,第二蓋被4的尺寸大於第一蓋被3以能遮蓋兒童的全部身體為宜,適合天冷時使用。第二蓋被4的四周也設有鬆緊帶401,所述固定件2為三根固定帶2a、2b、2c,固定帶2a、2b、2c的兩端設有用於連接的尼龍扣202 (或鎖扣或系帶),固定帶2a上對稱設有靠中間的穿孔2al、2a2和靠邊上的穿孔2a3,背面間隔設有固定扣2a4、2a5,固定帶2b上對稱設有靠邊上的穿孔2bl、2b2,背面間隔設有固定扣2b3、2b4,固定帶2c上對稱設有靠邊上的穿孔2c I和背面設有的固定扣2c2,第二蓋被4的一側的中間設有間隔的兩塊柔軟搭肩402,所述鬆緊帶301、401分別設於第一蓋被3和第二蓋被4的內面且離開蓋被的邊緣。使用時,將三根固定帶2a、2b、2c成間隔布置在席夢思I上,通過尼龍扣202(或鎖扣或系帶)固定,天熱時使用第一蓋被3,如圖6所示,可將第一蓋被3上的鬆緊帶301穿過固定帶2a、2b上的穿孔2a2、2bl繫於固定扣2a4、2b3上。天冷時使用第二蓋被4,如圖7所示,可將第二蓋被4上的鬆緊帶401穿過固定帶2a、2b、2c上的穿孔2a3、2b2、2cl繫於固定扣 2a5、2b4、2c2 上。也可只設兩根固定帶2a、2b,用於固定第一蓋被3和第二蓋被4的上、中部,或者是上、下部。。春、秋兩季用第二蓋被4加第一蓋被3即可,如果溫差變化大可自行在第二蓋被4上面根據兒童體溫增減蓋巾和被子。冬季必須在第二蓋被4上面根據兒童體溫增減蓋巾和被子。實施例4·
見圖8,本實施例中,在實施例3所述第一蓋被3的基礎上,在其內面的上部於所述鬆緊帶301之間設有兩根間隔的胸部鬆緊帶302,胸部鬆緊帶302 —端的一部分拉伸後與第一蓋被縫製在一起形成蓋被的鬆緊部分303,第一蓋被3的鬆緊部分303可以和胸部鬆緊帶302一起松縮;第一蓋被3的上邊部分通過其兩端304分別向內折縫製在所述鬆緊部分303,其中間部分305向內折縫製在所述胸部鬆緊帶302的中間形成荷葉邊306。使用時,如圖9所示,可將第一蓋被3上的鬆緊帶301穿過固定帶2a、2b上的穿孔2a2、2bl繫於固定扣2a4、2b3上,同時將胸部鬆緊帶302從固定帶2a上的穿孔2a6穿過繫於固定扣2a4上,或者將胸部鬆緊帶302從固定帶2a上的穿孔2a6、2al、2a2穿過繫於固定扣2a4上,這樣可使胸部鬆緊帶302更好地與固定帶2a結合。穿孔2a7用於調節胸部鬆緊帶302與兒童頸部的距離,以增加第一蓋被3與身體之間的散熱空間。胸部鬆緊帶302 —起可以增加第一蓋被3的鬆緊力,第一蓋被3的鬆緊部分303可以更好地適合人體平躺或側臥姿勢的變化。第一蓋被3上的荷葉邊306能使兒童在側身時被子能自動蓋住後背。實施例5
見圖10,本實施例中,第一蓋被3的上部設有兩個伸手孔307,第一蓋被3內面於所述伸手孔307下面設有兩根間隔的胸部鬆緊帶302,胸部鬆緊帶302 —端的一部分拉伸後與第一蓋被縫製在一起形成蓋被的鬆緊部分303,第一蓋被3的鬆緊部分303可以和胸部鬆緊帶302 一起松縮;第一蓋被3上部的胸部鬆緊帶302和鬆緊帶301可繫於固定帶2a上的固定扣2a4上,第一蓋被3下部的鬆緊帶301可繫於固定帶2b上的固定扣2b3上。
權利要求
1.一種防止受涼的兒童被,其特徵在於包括固定在床上的固定件和第一蓋被,所述第一蓋被的四角通過鬆緊帶與固定件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防止受涼的兒童被,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件為床套,床套通過的底部設置的連接帶固定在床的席夢思上,床套設有夾層,夾層上設有穿孔和釘在背面的固定扣,所述第一蓋被上的鬆緊帶穿過穿孔繫於固定扣上。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防止受涼的兒童被,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尺寸大於第一蓋被的第二蓋被,第二蓋被的四周也設有鬆緊帶,第二蓋被4的一側的中間設有間隔的兩塊柔軟搭肩,所述固定件為至少兩根固定帶,固定帶的兩端設有用於連接的尼龍扣或鎖扣或系帶,固定帶上設有穿孔和設在背面的固定扣,所述第一蓋被和第二蓋被上的鬆緊帶穿過固定帶上的穿孔繫於所述固定扣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防止受涼的兒童被,其特徵在於所述鬆緊帶設於第一蓋被和第二蓋被的內面且離開蓋被的邊緣。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防止受涼的兒童被,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蓋被內面的上部於所述鬆緊帶之間設有兩根間隔的胸部鬆緊帶,胸部鬆緊帶一端的一部分拉伸後與第一蓋被縫製在一起形成蓋被的鬆緊部分,第一蓋被的鬆緊部分可以和胸部鬆緊帶一起松縮;第一蓋被的上邊部分通過其兩端分別向內折縫製在所述鬆緊部分,其中間部分向內折縫製在所述胸部鬆緊帶的中間形成荷葉邊。
6.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或4所述的防止受涼的兒童被,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蓋被的上部設有伸手孔。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防止受涼的兒童被,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蓋被內面位於伸手孔下面設有兩根間隔的胸部鬆緊帶,胸部鬆緊帶一端的一部分拉伸後與第一蓋被縫製在一起形成蓋被的鬆緊部分,第一蓋被的鬆緊部分可以和胸部鬆緊帶一起松縮。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防止受涼的兒童被,包括固定在床上的固定件和第一蓋被,所述第一蓋被的四角通過鬆緊帶與固定件連接。本發明利用鬆緊帶將蓋被固定在床上,可以使蓋被始終蓋在兒童的身上,又不影響兒童在蓋被內活動,不會因外力離開兒童的身體,防止兒童受涼感冒。睡眠中,如果兒童發熱出汗,可以側身,這樣蓋被被人體撐起形成通風空間起到散熱作用,避免因出汗受涼引起感冒發燒。較好地解決了防止兒童睡覺時打被子、出汗引起感冒發燒的問題。
文檔編號A47G9/04GK102824066SQ20121035387
公開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1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1日
發明者徐熙茗 申請人:徐熙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