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閥的製作方法
2023-07-13 22:36:06 1
專利名稱:阻尼閥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使用了提升式的閥體的阻尼閥。
背景技術:
日本專利局在2009年發行的JP2009 — 222136A中公開了一種具有提升式的閥體的液壓緩衝器的阻尼閥。液壓緩衝器在缸體的外側具有外套筒,在缸體的外側的外套筒內具有用於儲存工作油的油箱。在缸體內收納安裝有與活塞杆相結合的活塞。利用活塞在缸體的內側形成活塞杆側的油室和處於與活塞杆相反的一側的油室。
阻尼閥設置在使工作油從活塞杆側的油室向油箱流出的工作油通路上。 構成閥體的座閥芯通過利用勵磁的螺線管的磁力使座閥芯的前端落位在形成於工作油通路的孔部的周圍的環狀閥座上來封閉工作油通路。在螺線管未勵磁的狀態下,座閥芯自閥座升起,經由閥座和座閥芯之間的環狀間隙使工作油流通。在螺線管已勵磁的狀態下,若施加於座閥芯的工作油通路的壓力上升,則座閥芯的前端與工作油通路壓力相應地克服螺線管的磁力而自閥座升起。工作油經由由此產生的閥座與座閥芯的前端之間的環狀間隙流入到形成於座閥芯的前端周圍的閥室內。在閥室內開口有使工作油沿與座閥芯的前端垂直的方向流出的出口埠,自工作油通路流入到閥室內的工作油通過出口埠向油箱流出。為了以能夠沿軸向自由滑動的方式對座閥芯進行支承,座閥芯具有直徑形成得比座閥芯的前端直徑大、以能夠自由滑動的方式嵌合於閥外殼的基端。在座閥芯升起的狀態下,在閥外殼內形成自孔部繞過座閥芯的前端而流向出口埠的工作油的流動。當由於零件的製造誤差或者之後的磨損,使座閥芯的基端和外殼之間的滑動間隙擴大時,該工作流體的流動有時會在外殼內對座閥芯誘發徑向上的振動。特別是在將液壓緩衝器安裝在車輛的車身和車軸之間的情況下,在液壓緩衝器吸收路面振動時,液壓緩衝器內的油室的壓力激烈地變化。在這種狀況下,若座閥芯振動,則有可能成為產生噪音的原因,對產生阻尼力帶來不良影響。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對於在閥體中使用了座閥芯的阻尼閥,抑制座閥芯的振動。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阻尼閥具有構成流體通路的通孔以及落位於通孔周圍的閥座的、具有中心軸線的座閥芯。座閥芯以能夠沿中心軸線方向自由滑動的狀態收納安裝於外殼。阻尼閥還具有在與中心軸線垂直的方向上對座閥芯施力的施力機構。利用說明書的下述記載來說明本發明的詳細內容及其他特徵、優點,並且將其表示在附圖中。
圖I是應用了本發明的阻尼閥的液壓緩衝器的示意性縱剖視圖。圖2是本發明的阻尼閥的縱剖視圖。圖3是本發明的座閥芯的放大側視圖。圖4是座閥芯前端和孔部的橫剖視圖。圖5與圖3近似,表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例。圖6與圖3近似,表示本發明的第3實施例。
圖7是本發明的第4實施例的座閥芯的放大側視圖。圖8與圖7近似,表示本發明的第5實施例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照圖1,本發明的阻尼閥V適用於多筒單向流動式的液壓緩衝器D。液壓緩衝器D在充填了工作油的缸體I的外部具有外套筒2。利用內管6將缸體I和外套筒2之間的空間劃分成內側的工作油通路LI和外側的油箱R。缸體I、內管6以及外套筒2構成在同一軸線上。缸體I內的空間被固定於活塞杆3的一端的活塞4劃分成活塞杆3側的油室R1、處於與活塞杆3相反的一側的油室R2。活塞4與活塞杆3進入缸體I和活塞杆3自缸體I退出、換言之液壓緩衝器D的伸縮對應地在缸體I內沿軸向滑動。在外套筒2的上端固定有導塊12。活塞杆3以能夠自由滑動的方式自導塊12向缸體I的軸向外側突出。外套筒2、內管6和缸體I的上端的開口部被導塊12封閉。外套筒2形成為有底的筒狀,內管6以與外套筒2的底部之間隔有預定間隙的方式豎立設置。內管6的底部與缸體I的底部一併被基座5封閉。在油箱R中貯存有工作油。在油箱R的油麵O的上方封入氣體A。在基座5上設有單向閥5a。與伴隨著液壓緩衝器D的伸長動作而使處於與活塞杆3相反的一側的油室R2擴大相應地、單向閥5a —方面使油箱R的工作油無阻力地流入到油室R2內,另一方面阻止工作油向相反方向流通。另外,油箱R和單向閥5a通過內管6和外套筒2的底部之間的間隙總是保持連通。在活塞4上設有單向閥4a。與伴隨著液壓緩衝器D的收縮動作而使處於與活塞杆3相反的一側的油室R2縮小相應地、單向閥4a —方面使油室R2的剩餘工作油無阻力地流出到油室Rl內,另一方面阻止工作油向相反方向流通。活塞杆3側的油室R2經由形成於缸體I的上部的通孔33與內管6的內側的工作油通路LI相連通。液壓緩衝器D具有用於連接內管6的內側的工作油通路LI和內管6的外側的油箱R的阻尼閥V。該液壓緩衝器D的工作油自伸長時縮小的活塞杆3側的油室Rl經由阻尼閥V向油箱流出,產生基於阻尼閥V的流通阻力的伸側阻尼力。液壓緩衝器D的工作油自收縮時縮小的處於與活塞杆3相反的一側的油室R2經由單向閥4a流入到活塞杆側的油室R2內。但是,在缸體I內,剩餘有與活塞杆3進入到缸體I內的體積相當的工作油。該工作油自油室Rl經由阻尼閥V向油箱R流出,產生基於阻尼閥V的流通阻力的縮側阻尼力。即,在液壓緩衝器D的伸長動作和收縮動作中的任一動作中,缸體I內的工作油皆經由阻尼閥V向油箱R流出,阻尼閥V與工作油的流通流量相應地產生阻尼力。若將活塞杆3的截面積和處於與活塞杆3相反的一側的油室R2的截面積設定為I :2,則在液壓緩衝器D的伸長動作和收縮動作中自油室R2經由阻尼閥V流出到油箱R內的工作油流量就會變得相等,液壓緩衝器D相對於伸長動作和收縮動作產生相等的阻尼力。參照圖2,阻尼閥V與安全閥10 —並收納安裝於閥殼體11中。在外套筒2的側表面上具有開口部2a。將圓筒狀的接套21利用焊接等以包圍開口部2a的方式固定於外套筒2的外周面。圓筒狀的閥殼體11與接套21的外周螺紋結合。蓋112鑿緊固定在閥殼體11的端部。 在閥殼體11的內周上形成有向中心方向突出的凸緣部111a。螺線管8被凸緣部Illa和蓋112夾持。螺線管8包括線圈81和卷繞有線圈81的線軸82。線軸82的前端卡定於凸緣部111a。線軸82的後端抵接於蓋112。圓筒狀的第I固定鐵芯83以其底面抵接於蓋112的狀態嵌合於線軸82的內周。在線軸82的內周上嵌合有與第I固定鐵芯83的前端相連續並由與該第I固定鐵芯83的前端相同截面的非磁性材料構成的隔離件84。並且,與隔離件84的前端相連續並由相同截面的磁性材料構成的第2固定鐵芯85嵌合於線軸82的內周。第2固定鐵芯85的前端自線軸82向軸向突出。與第2固定鐵芯85同軸地配置有由磁性材料構成的外側可動鐵芯86。外側可動鐵芯86構成安全閥10的閥體。在第I固定鐵芯83的內側收納安裝有內側可動鐵芯88。在內側可動鐵芯88的一端和第I固定鐵芯83之間插入安裝有由非磁性材料構成的環狀的墊圈87。在內側可動鐵芯88的中心形成朝向第I固定鐵芯83的底部的凹部88a。在第I固定鐵芯83的底部的中心自軸向螺紋結合有彈簧力調整螺釘12。彈簧力調整螺釘12的前端進入到凹部88a內。在凹部88a內,在內側可動鐵芯88和彈簧力調整螺釘12之間插入安裝有彈簧13。彈簧13被彈簧力調整螺釘12支承,沿自第I固定鐵芯83的底部離開的方向對內側可動鐵芯88施力。基於該構造,在將蓋112鑿緊固定於閥殼體11之後,無法進行彈簧力調整螺釘12的操作。若構成為例如使蓋112螺紋結合於閥殼體11等,能夠自閥殼體11拆卸蓋112,則在完成液壓緩衝器D的組裝以後也能夠通過自閥殼體11拆卸蓋112來操作彈簧力調整螺釘12。內管6具有向其側方開口的套筒6a。在套筒6a的內周嵌合有閥外殼14的端部14b。在端部14b的內側形成有與內管6和缸體I之間的工作油通路L I相連通的入口埠 L。為了不使工作油通路L I的工作流體漏出到內管6的外側,在套筒6a和閥外殼14的端部14b之間配置有密封構件48。在閥外殼14內形成有與入口埠 L相連續且與其同軸的小直徑的縮徑部14d和直徑大於縮徑部14d的閥室He。並且,形成有自閥室14e沿徑向貫穿閥外殼14的多個出口埠 Hf。在縮徑部14d的朝向閥室14e的開口部的周圍呈環狀形成有閥座14h。
構成阻尼閥V的閥體的座閥芯7的基端7a以能夠沿軸向自由滑動的方式嵌合於閥室He。座閥芯7的基端7a自閥外殼14沿軸向突出並抵接於內側可動鐵芯88。座閥芯7具有直徑小於基端7a的前端7b。在前端7b的前端形成有圓錐狀的閥頭7c。通過閥頭7c落位於閥座14h,阻斷入口埠 L和閥室14e的連通。在閥室14e內,在座閥芯7的基端7a與前端7b間的臺階和閥座14h之間安裝有彈簧9。彈簧9對座閥芯7朝向內側可動鐵芯88施力。另外,彈簧9與彈簧13配置成一列,因此在利用彈簧力調整螺釘12調整彈簧13的彈簧負荷時,彈簧9的彈簧負荷也同時被調整。在閥外殼14的外周的整周範圍內,在沿閥外殼14的軸向夾著出口埠 14f的位 置處形成有凸緣14a和大徑部14i。凸緣14a的外周到達接套21的內周面。在接套21的內側嵌合有圓筒狀的隔離件101。在隔離件101的處於與凸緣14a相反的一側的端面上形成有朝內的凸緣部101a。凸緣部IOla抵接於閥殼體11的凸緣部111a。另外,該凸緣部IOla抵接於螺線管8的線軸82的軸向的端部。通過使閥殼體11螺紋結合於接套21的外周,藉助隔離件101將凸緣14a夾持在凸緣部Illa和接套21的內側的臺階21a之間。為了防止工作油自隔離件101的內側向外側洩漏,在隔離件101和接套21之間安裝有密封構件102。在凸緣部IOla的內周嵌合有自線軸82沿軸向突出的第2固定鐵芯85。與安全閥10的閥體相當的外側可動鐵芯86呈厚壁的筒狀,嵌合於閥外殼14的大徑部14i的外周。外側可動鐵芯86具有與閥外殼14的凸緣14a平行的凸緣86a和自內周部朝向凸緣14a突出的環狀突起86b。在凸緣86a和隔離件101的凸緣部IOla之間安裝有對外側可動鐵芯86朝向凸緣14a施力的彈簧103。在螺線管8未勵磁的狀態下,外側可動鐵芯86保持在環狀突起86b抵接於閥外殼14的凸緣14a的前進位置上。在外側可動鐵芯86上形成有貫穿壁面而連通內側和外側的多個節流孔86c。在外側可動鐵芯86上還形成有在由第I固定鐵芯83、隔離件84以及第2固定鐵芯85構成的連續的圓筒的內側將由閥外殼14、外側可動鐵芯86以及座閥芯7劃分成的空間和節流孔86c連接起來的通孔86d。在凸緣14a上形成有連通孔14g。入口埠 L經由縮徑部14d、閥室14e、出口埠14f以及收納安裝有外側可動鐵芯86的隔離件101的內側、連通孔Hg、外套筒2的開口部2a連通於油箱R。在大徑部14i和內側可動鐵芯88之間,在閥外殼14的外周安裝有由非磁性材料構成的筒狀的止擋件142。通過使內側可動鐵芯88抵接於止擋件142,限制其在軸向上進一步位移。另外,優選的是,墊圈87和止擋件142由合成樹脂材料構成,這樣能夠抑制內側可動鐵芯88與墊圈87或者止擋件142相撞時產生的撞擊或噪音。內側可動鐵芯88形成為在抵接於墊圈87的狀態下其前端外周與第2固定鐵芯85重疊一些的尺寸。在內側可動鐵芯88中還形成有用於使作用於軸向的兩端面的工作液壓力相等的貫通孔88b。當螺線管8勵磁時,形成經由第I固定鐵芯83、內側可動鐵芯88、第2固定鐵芯85的磁路。此時,通過在非磁性材料的隔離件84的前端以內周的軸向長度短於外周的軸向長度的方式形成錐面,與隔離件84接合的第2固定鐵芯85的基端也形成同樣的錐面,從而使勵磁的螺線管8的磁通量集中在第I固定鐵芯83和第2的固定鐵芯85的內周附近,易於構成經由內側可動鐵芯88的磁路。通過形成上述磁路,內側可動鐵芯88克服經由座閥芯7作用的彈簧9的反作用力而被第2固定鐵芯85吸引。伴隨被第2固定鐵芯85吸引的內側可動鐵芯88沿軸向位移,基端與內側可動鐵芯88相抵接的座閥芯7被內側可動鐵芯88朝向閥座14h驅動,使閥頭7c落位於閥座14h上。另一方面,例示的螺線管8形成的磁路自第2固定鐵芯85進一步經由外側可動鐵芯86、閥外殼14、接套21而到達閥殼體11。其結果,處於前進位置的外側可動鐵芯86克服彈簧103而被第2固定鐵芯85吸引,抵接於第2固定鐵芯85,從而在環狀突起86b和凸緣 14a之間形成流路。即,在螺線管8處於非勵磁狀態的情況下,阻尼閥V自閥座14h升起,經由座閥芯7和閥座14h之間的環狀間隙使入口埠 L和閥室14e相連通。作為安全閥的外側可動鐵芯86保持在使環狀突起86b抵接於凸緣14a的前進位置,封閉自閥室14e經由出口埠 14f以及環狀突起86b與凸緣14a之間的間隙到達連通孔14g的工作油的流路。在該狀態下,工作油比較容易自入口埠 L經由縮徑部14d向閥室14e流入。另一方面,閥室14e的工作油經由節流孔86c向連通孔14g流出。基於該流路結構,以流通截面最小的節流孔86c為主產生阻尼力。在由於某故障而停止向螺線管8提供勵磁電流的情況下,阻尼閥V和安全閥10保持在上述位置。將該狀態稱作失效狀態。即使在失效狀態中阻尼閥V無法產生充分的阻尼力的情況下,如上所述也能夠利用與阻尼閥V配置成一列的安全閥19產生所需的最小限度的阻尼力。另一方面,若使螺線管8勵磁,則阻尼閥V會處於使閥頭7c落位於閥座14h的封閉狀態。通過使第2固定鐵芯85吸引外側可動鐵芯86,安全閥10處於在環狀突起86b和凸緣14a之間構成流路的開放狀態。在該狀態下,自入口埠 L向閥室14e流入的工作油必須利用縮徑部14d的工作油壓力使座閥芯7自閥座14h升起。此時的啟開壓力根據螺線管8的勵磁電流而變化。另夕卜,座閥芯7升起之後的阻尼閥V產生的阻尼力也與螺線管8的勵磁電流相應地變化。在阻尼閥V中,通過使座閥芯7的基端7a嵌合於閥室14e的內周,限制座閥芯7在徑向上的位移或者相對於中心軸線的搖動。自縮徑部14d經由閥室14e向出口埠 14f流出的工作油向座閥芯7施加軸向以外的力,但是在基端7a以適當的滑動間隙嵌合於閥室14e的內周的情況下,座閥芯7保持在中心軸線上。但是,在基端7a和閥室14e中的任一個存在製造誤差的情況下,或者由於液壓緩衝器D的動作的累積而使座閥芯7的基端7a與閥室14e的內周的滑動接觸面發生了磨損的情況下,自縮徑部14d經由閥室14e向出口埠 14f流出的工作油向座閥芯7施加的軸向以外的力對座閥芯7誘發振動。在入口埠 L的壓力頻繁地變化的液壓緩衝器D的動作狀況下,有時由於座閥芯7的這種振動,使液壓緩衝器D產生噪音。本發明提供一種為了防止座閥芯7的振動,朝向與中心軸垂直的方向對座閥芯7施力的施力機構。
參照圖3,在閥室14e的內周面和座閥芯7的基端7a之間預先設定有滑動間隙S。另外,在本圖中,為了說明閥室He內的工作油的流動而省略了圖2所示的彈簧9的圖示。在圖5 圖8中也基於同樣的理由省略了彈簧9的圖示。為了在座閥芯7和閥室14e位於相同的中心軸線CLl上的狀態下,使縮徑部14d的中心軸線CL2比中心軸線CLl稍微靠圖的下方,預先向圖的下方偏移設定縮徑部14d的形成位置。參照圖4,利用該設定,將座閥芯7的閥頭7c保持在自縮徑部14d的中心軸線CL2方向觀察的狀態下向圖的上方偏移的位置。換言之,自縮徑部14d流入到閥室14e的工作油的流通截面在閥頭7c的下方變得最大。再次參照圖3,流入到閥室14e中的工作油自出口埠 14f向閥外殼14的外側流出。自縮徑部14d經由閥室14e到達出口埠 14f的工作油如圖中的箭頭A所示,更多地流經流通截面較大的閥頭7c的下方。即,圖中的閥頭7c的下方的區域比閥頭7c的上方的 區域流速快,該部分工作油壓力降低。利用這種壓力的差異,在座閥芯7上作用朝向圖中的下側的力。受到該按壓力的座閥芯7,如圖中的雙點劃線所示在滑動間隙S容許的範圍內向下方位移,座閥芯7的基端7a被按壓到閥室14e的圖的下方的壁面上。即使在對座閥芯7作用有誘發振動的力的情況下,該按壓力也起到作為阻止座閥芯7的基端7a從閥室14e的圖中的下側的壁面分離的力的作用。利用以上的振動防止機構能夠抑制座閥芯7的振動。在圖3和圖4中,縮徑部14d形成在相對於閥室14e向下方偏心的位置。偏心方向也可以不一定向下方,但在抑制座閥芯7的振動上優選振動的輸入方向和向閥室14e的壁面按壓座閥芯7的方向在同一面上重疊。即,在該實施例的情況下,通過相對於座閥芯7向上下任一方向作用按壓力,從而對於防止座閥芯7的振動能夠獲得特別顯著的效果。參照圖5,說明關於座閥芯7的振動防止機構的本發明的第2實施例。在該實施例中,通過改變閥頭7c的形狀來代替使閥頭7c相對於縮徑部14d偏心以獲得相同的作用。在圖示的閥頭7c的上部形成有錐面7d,同時在圖示的閥頭7c的下部形成有與錐面7d相同傾斜的錐面7e和比錐面7d傾斜平緩的錐面7f。在此,傾斜平緩是指與中心軸線CLl相交的角度小。即,在閥頭7c的前端,錐面360度都是相同傾斜,但在自前端離開一定距離以上時,圖的閥頭7c的下部的錐面7e變為傾斜平緩的錐面7f。其結果,圖的箭頭A所示的自縮徑部14d到圖的下方的出口埠 14f的工作油的流動的截面積變得大於自縮徑部14d到達圖的上方的出口埠 14f的工作油的流動的截面積。該情況下,也與第I實施例同樣地,在座閥芯7上作用有與流速差相應的朝向圖中的下側的力,如圖中的雙點劃線所示,將座閥芯7按壓到閥室14e的圖中的下側的壁面上。其結果,能夠抑制座閥芯7的振動。對於錐面7f能夠進行各種各樣的變化。例如也能夠如圖中的單點劃線所示取代錐面7f而使用到達前端7b和基端7a間的臺階的平緩的錐面7g。參照圖6,說明關於座閥芯7的振動防止機構的本發明的第3實施例。在該實施例中,在座閥芯7上形成有自閥頭7c到達基端7a的內側的孔部7h。在孔部7h的末端連接有形成於基端7a的橫孔7i。橫孔7i經由形成於圖中的基端7a的上部的壓力作用室7j向基端7a的外周開口。在該實施例中,自縮徑部14d向閥室14e流入的工作油的壓力經由孔部7h、橫孔7i以及壓力作用室7j作用於閥室14e的壁面。作用於壓力作用室7j和閥室14e的壁面之間的該壓力對座閥芯7施加朝向圖中的下側的力,如圖的雙點劃線所示將座閥芯7向閥室14e的圖中的下側的壁面按壓。其結果,能夠抑制座閥芯7的振動。參照圖7,說明使座閥芯7預先負荷彈性力的本發明的第4實施例。在該實施例中,在閥外殼14上形成有在與座閥芯7的中心軸線垂直的朝向上面對閥室14e的孔14j,利用收納安裝於孔14j的橡膠構件45對座閥芯7的基端7a朝向閥室14e的相反側的壁面施力。該結構是通過在形成自閥外殼14的外側到達閥室14e的內側的貫通孔,並將橡膠構件45自閥外殼14的外側插入到貫通孔中之後,自閥外殼14的外側塞住貫通孔來實現 的。被塞住的貫通孔作為孔14j來發揮作用。利用該實施例,橡膠構件45的彈性力在橫截方向上總是對座閥芯7施加負荷,座閥芯7被按壓到閥室14e的圖中的下側的壁面上。其結果,能夠抑制座閥芯7的振動。利用該實施例,不對座閥芯7施加加工就能夠實施發明。參照圖8,說明使座閥芯7預先負荷彈性力的本發明的第5實施例。該實施例與第4實施例同樣地,在閥室14e內在與座閥芯7的中心軸線垂直的朝向上形成孔14j。在孔14j中取代第4實施例的橡膠構件45而收納安裝有螺旋彈簧46,利用螺旋彈簧46支承與座閥芯7的基端7a滑動接觸的滑履47。在該實施方式中與第4實施例同樣地,也預先形成自閥外殼14的外側到達閥室14e的內側的貫通孔。在向閥室14e插入座閥芯,自閥外殼14的外側將滑履47和螺旋彈簧46依次插入到貫通孔中之後,自閥外殼14的外側塞住貫通孔。被塞住的貫通孔作為孔14j發揮功能。利用該實施例,由螺旋彈簧46產生的彈性力也總是經由滑履47對座閥芯7施加朝向圖中的下側的力,將座閥芯7按壓到閥室14e的圖中的下側的壁面上。其結果,能夠抑制座閥芯7的振動。在該實施例中也不需要對座閥芯7施加加工。在第4實施例以及第5實施例中,在提高抑制座閥芯7振動的效果上優選振動的輸入方向和向閥室He的壁面按壓座閥芯7的方向在同一面上重疊。即,如圖所示通過在閥室14e的上方或者下方形成收納安裝有橡膠構件45或者螺旋彈簧46的孔14 j,對於防止座閥芯7的振動能夠獲得特別顯著的效果。在以上的各實施例中,液壓緩衝器D在圖的上下方向上伸縮。座閥芯7的中心軸線與液壓緩衝器D的中心軸線垂直,因此液壓緩衝器D吸收的振動給座閥芯7帶來橫截方向的振動。另外,由於單向流動式的液壓緩衝器D在伸長衝程中、在收縮衝程中都使工作油經由單一的阻尼閥V,因此阻尼閥V的使用頻率較高。因而,也容易由此引起座閥芯7的振動。採用本發明,通過對座閥芯7施加向閥室14e的壁面進行按壓的力來阻止座閥芯7的振動。因而,在抑制液壓緩衝器D產生噪音、穩定地產生阻尼力的方面上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O關於以上說明,在此通過引用合併了以2010年3月10日為申請日的日本特願2010 - 052909號及特願2010 — 052910號的內容。以上,通過幾個特定的實施例說明了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的各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能夠在權利要求的技術範圍內對這些實施例施加各種修改或者變更。例如,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座閥芯7的驅動構造。另外,作為工作流體,也能夠使用除工作油以外的例如水溶液這樣的流體。產業h的可利用件綜上所述,本發明的阻尼閥在防止車輛用流體壓緩衝器的噪音的產生、阻尼力的偏差上帶來良好的效果。本發明的實施例所包含的排他性質或者特徵如下所述地被要求。權利要求
1.一種阻尼閥,其中, 該阻尼閥包括 通孔,其構成流體的通路; 閥座,其形成在通孔的周圍; 座閥芯,其落位於閥座且具有中心軸線; 外殼,其以能夠使座閥芯沿中心軸線方向自由滑動的方式保持座閥芯;以及 施力機構,其在與中心軸線垂直的方向上對座閥芯施力。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阻尼閥,其中, 座閥芯被收納安裝在形成於外殼的閥室內;座閥芯具有與外殼滑動接觸的基端、自基端朝向閥座突出並且具有自閥室側落位在閥座上的錐面的前端;閥室具有流體的出口端□。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閥,其中, 施力機構是使自閥座和錐面間的間隙經由閥室流向出口埠的流體的流速分布產生不均的流速分布偏向機構。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閥,其中, 流速分布偏向機構由具有自座閥芯的中心軸線偏移的中心軸線的通孔構成。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阻尼閥,其中, 偏移的方向是與向座閥芯輸入外部振動的方向重疊的方向。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閥,其中, 流速分布偏向機構具有向擴大自通孔流向出口埠的流體的最短流路的截面的方向改變相對於中心軸線的角度的錐面。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閥,其中, 閥室具有形成在周向的不同位置的多個出口埠,流速分布偏向機構使流速分布產生不均,以使流向特定的出口埠的流速超過流向其他出口埠的流速。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閥,其中, 施力機構具有用於對座閥芯和外殼間的滑動接觸面施加作用於座閥芯的前端的流體壓力的、形成於座閥芯的孔部。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閥,其中, 施力機構具有內置於外殼內的、對座閥芯向與中心軸線垂直的方向施力的橡膠構件。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阻尼閥,其中, 與中心軸線垂直的方向是與向座閥芯輸入外部振動的方向重疊的方向。
11.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閥,其中, 施力機構具有內置於外殼內的、對座閥芯向與中心軸線垂直的方向施力的彈簧。
12.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阻尼閥,其中, 與中心軸線垂直的方向是與向座閥芯輸入外部振動的方向重疊的方向。
1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阻尼閥,其中, 阻尼閥設置在連接流體壓緩衝器的活塞杆側的油室和油箱的通路上,以使阻尼閥的中心軸線與缸體的中心軸線垂直的方式配置該阻尼閥,流體壓緩衝器包括缸體、以能夠自由滑動的方式進入到缸體的活塞杆、固定於活塞杆且在缸體內滑動的活塞、由活塞在缸體內劃分成的活塞杆側的油室和處於與活塞杆相反的一側的油室、包圍缸體的外套筒、設置於外套筒和缸體之間的流體的油箱。
1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阻尼閥,其中, 阻尼閥還具有利用與勵磁相應的磁力沿中心軸線朝向通孔驅動座閥芯的螺線管。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阻尼閥。該阻尼閥具有用於構成流體通路的通孔以及落位在通孔周圍的閥座上的、具有中心軸線的座閥芯。座閥芯以能夠沿中心軸線方向自由滑動的狀態被收納安裝在外殼內。利用在與中心軸線垂直的方向上對座閥芯施力的施力機構將座閥芯按壓到外殼的一側的壁面上,從而抑制座閥芯的振動。
文檔編號F16F9/50GK102792049SQ201180013200
公開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10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10日
發明者大竹幸司, 松下雄介, 森俊廣, 鎌倉亮介 申請人:萱場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