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公主下葬的禮儀之爭
2023-07-21 02:52:13 2
唐朝時,有一位公主生前嫁過三次,死後不知該和哪任丈夫合葬,為此急壞了唐玄宗李隆基。
她就是定安公主,唐中宗李顯的第三女(庶出),嫡母韋皇后。定安公主在武則天時期被封為新寧郡主,後來改為定安郡主,嫁給南陳駙馬都尉王寬的曾孫王同皎。王同皎是神龍政變擁護中宗復位的功臣。中宗復位後,王同皎被中宗封為右千牛將軍、琅琊郡公。定安郡主也被升為定安公主。
中宗復位後,韋皇后勾結武三思、安樂公主、上官婉兒把持朝政大權。王同皎作為駙馬不想政權落入外戚之手,對韋皇后和武三思的專權行為十分憤怒,便有除掉武三思的想法。公元706年,他和張仲之、祖延慶、周憬、李悛、冉祖雍等人在家中策劃,趁為武則天送葬時,埋伏弓箭手射殺武三思。
但這一消息卻被宋氏兄弟(宋之間、宋之遜)聽到,宋氏兄弟曾投靠武則天男寵張氏兄弟。張氏兄弟在神龍政變被殺後,又投靠了王同皎。宋氏兄弟本來就是牆頭草,見韋皇后和武三思得勢,很想巴結,便將這一消息告訴了武三思。之前一起謀劃除掉武三思的冉祖雍也向武三思告密。武三思便在中宗面前誣陷王同皎,說:「王同皎不光想殺我,還想殺韋皇后!」
中宗信以為真,處死了王同皎,定安公主也成了寡婦。但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王同姣剛死沒多久,韋皇后又將定安公主嫁給了韋濯。韋濯是韋皇后的從祖弟,是定安公主的堂舅(無血緣關係),名副其實的政治婚姻。婚後,定安公主為韋濯生下一子韋會。
唐中宗李顯主政的時候,他的諸多女兒們多是一些不省油的主兒,對待婚姻如同兒戲,為所欲為,私生活荒淫糜爛。當然這與她們的爹中宗的懦弱和教育有關,但是中宗一生都生活在母親武則天的淫威之下,戰戰兢兢,幾起幾落,哪有心思和時間搞好早期家庭教育?
這些公主們生活在後武則天時代,她們的祖母則天女皇和高她們一輩的庶母上官婉兒和韋皇后也都是一些風流成性,慣養小白臉,雌性荷爾蒙分泌過剩的主兒。公主們耳濡目染,想做個端莊賢淑的大家閨秀也難,再加上唐朝社會思想自由,風氣開化,這些公主們哪還有什麼禁忌?唐中宗李顯的女兒國裡,至少四女兒長寧公主,七女兒安樂公主,以及八女兒成安公主都是先後嫁過兩個男人的,更離奇的是三女兒定安公主一生竟然嫁過三個男人,這不,掀起玄宗朝軒然大波的這場鬧劇就是由這位姑奶奶引起的。
定安公主先後嫁過三位男子做丈夫,這第一個叫做王同皎,官拜朝散大夫,因迎立中宗即位立過大功,但這位爺生性耿直,做人又老實,根本不是定安公主心裡蠢蠢欲動,夢裡風度翩翩的情郎。後來王同皎暗中蓄養勇士,想趁武則天靈柩入殮之時劫殺權傾朝野的武三思,不幸被人告發,忠直勇猛的王同皎出師未捷身先死,定安公主第一次守寡。不過定安公主並不難過。相反還有點慶幸,這樣一來,她可以心無旁騖由著性子胡來,天上人間春風幾度的日子沒過多久,定安公主迎來了她人生中的第二次婚姻。
她的第二任丈夫叫做韋擢,是韋皇后的同宗親戚,論起來名義上算作是定安公主的堂舅。很明顯,這是野心極大的韋皇后親自安排的一場政治婚姻,心靈最隱秘的窗戶已打開的定安公主如何能愛得上木瓜一樣的韋擢?甚至讓曾經短暫在美男中流連忘返的定安公主很是惱火,但嫩胳膊擰不過韋家強勢而為的大腿,定安公主只能虛與委蛇。好在這韋哥們兒也是一個短命的鬼,韋後恃寵專權,驕恣專橫,公元710年,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率軍衝人內宮,殺死韋皇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韋氏一族被滅,韋濯也牽連其中,定安公主再一次成了寡婦。
被放出婚姻牢籠的定安公主煥發了人生第三春,雖然已經徐娘半老,容顏不再,然而喜歡美少年的風流心思卻變得更加迫切。她和她的妹妹史上最為放蕩的皇家女子之一安樂公主爭風吃醋,同時愛上了美姿儀,又擅長音樂和詩書的崔浞。崔浞太火爆也太搶手了,經常被那些權勢燻天的貴婦人藏於家中,定安公主眾裡尋他千百度,總是找不見蹤跡,後來定安公主在貴族沙龍中不經意間碰見了崔浞的弟弟崔銑,發現崔小二既年輕又會事,還會時不時地做害羞狀,定安公主心癢難禁,情不自禁地陷入了情網,說什麼也要嫁給小崔,於是崔小二崔銑搖身一變就成了定安公主第三任丈夫。
可惜自忖找到真愛的定安公主好花不常開,好事不長在,或許是老妻少夫由著性子逞能,或許是因為樂極生悲,定安公主與她的少年郎君生活了不到五年的時間,一聲充滿無限幽怨的「撒油啦啦」,生病死掉了。本來一個公主死掉了,千萬個公主站起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何況是一生陷於紛爭之中的定安公主?可是定安公主之死卻在朝廷下葬的禮儀之爭中掀起了巨大爭議。
一切皆源於定安公主一生有三個丈夫,那麼究竟定安公主該與誰合葬在一起比較妥當呢?總不至於讓風流成性的定安公主一個人孤零零的入土落葬吧?這也太沒人性了。
此時,定安公主與第一任丈夫王同皎所生的兒子王繇認為母親應與自己父親合葬,玄宗也同意了他的要求。
但崔銑卻不同意,崔銑覺得自己是定安公主的現任丈夫,應與自己合葬(在他死後)。給事中夏侯銛也反對定安公主與王同皎合葬,說:「公主早就跟王家沒什麼關係了。她的現任丈夫是崔銑,應當是崔家的人,死了也應該是崔家的鬼。就算她願意和你爹合葬,你爹有可能還不願意呢!」
王繇聽後,火冒三丈,向玄宗告狀。崔銑也不服,也去找玄宗評理。雙方一直爭執不休,玄宗一時也拿不定主意,讓大臣們來討論此事。很多大臣都覺得夏侯鍤說話雖然刻薄,卻很有道理。玄宗最後讓定安公主與崔銑合葬,陪葬定陵。由於王家沒有爭到合葬權非常記恨夏侯鍤,玄宗為顯公平,把夏侯銛貶為瀘州都督,算是為王家出了氣。
顯然,定安公主的第二位丈夫韋擢是沒有資格的,這位被定上恥辱柱的倒黴男人,只是定安公主生命中一個匆匆的過客,與他合葬,只會丟盡公主的皇家身份。那麼只能在第一任丈夫王同皎和第三任丈夫崔銑之中選擇了。問題是小白臉小崔還活著,但這並不妨礙小崔競爭百年之後配享皇家陵園的權利。
首先公主和王同皎的親生兒子王繇發言了,小王理直氣壯地說,我老爸才是正宗的駙馬爺,應該和公主也就是我老媽一起合葬。皇帝一聽,有道理啊,想起了王同皎當初擁立自己登極的事情,天平於是傾向了王繇。可崔銑不幹了,崔銑說憑啥呀,合著我只是一個面首,別忘了我才是公主最後的丈夫,公主這麼不明不白的與王同皎合葬了,那我以後咋辦?這又算怎麼一回事?皇帝為難了,小崔的話也不無幾分道理呀。
於是皇帝下令朝中大臣詳加討論,究竟是與王同皎合葬呢?還是與公主的最愛崔銑以後一塊在陰間繼續做恩愛夫妻?這時一個叫做夏侯鍤的給事中開始為崔銑說話,這位夏侯先生說話之刻薄和尖酸曠古未聞,夏侯說。公主最早確實嫁給了老王家,但誰讓王同皎命不好,早早就拋棄了公主呢?公主活著時就已經與老王家恩斷義絕了,公主生是崔家的人,死是崔家的鬼,理應和後來的丈夫合葬。如果按照王繇所請,與前夫所葬,但恐王同皎地下有知,必定不會納公主於幽壤(潛臺詞是,像公主這麼放蕩的人,誰會願意和他同穴呢?),而崔銑死後,也一會控訴於冥府的,所以啊,公主應該和他的最愛小崔合睡墓穴。 王繇的鼻子都快氣歪了,你誹謗我老娘不要緊,可別忘了我老娘可是皇帝的女兒,你這是往皇家臉上潑髒水呀。王繇哭哭啼啼地找到皇帝,一邊哭訴一邊指責夏侯銛的居心叵測,皇帝想了想是這麼回事,於是既火又燥,下旨讓專管祭祀的官員按照國家典章依例辦事,一面嚴旨斥責多管閒事說話刻薄的夏侯先生,說你夏侯銛一派胡言,竟然炮製了如此荒唐可笑的理由,這種牽強附會的理由就能改變國家約定俗成的禮儀典制嗎?你的言行深深傷害了屍骨未寒的定安公主,你要為你不負責任的言行承擔公主的名譽損失費。結果這位出力不討好,鹹吃蘿蔔淡操心的夏侯先生被貶到基層當了地方官員。夏侯先生這是何苦呢?只圖嘴巴快活,並為此而付出慘重代價。
那麼,定安公主最後究竟是與誰合葬在了一起?想必大臣們從夏侯先生的「悲劇」經歷中受到了啟發,幹涉皇家隱私,犯得著嗎?反正最後定安公主還是與她最不待見的第一任丈夫王同皎在地下合睡一起,在陝西富平縣鳳凰山的獅子窩村北唐中宗李顯的定陵中,有陪葬墓,中宗李顯的好女兒定安公主和首任丈夫王同皎配享陪葬,而小白臉崔銑生前爭了半天死後則不在其中。
有時想,古代男人死後,不管娶幾個女人,死後都可同穴陪葬,那麼定安公主死後,為什麼就不能讓她的幾個丈夫一起入棺陪殮呢?看來,即使是在開放的唐朝,女人的地位還是一樣低下,即使是皇帝的女兒又能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