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床墊的通氣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7-21 13:16:46

本實用新型涉及床墊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床墊的通氣結構。
背景技術:
床墊是一種介於人體和床之間物品,床墊的作用是為了保證消費者獲得健康而又舒適的睡眠。使用傳統床墊睡眠,在夏天溫度較高時,人體與床墊長時間接觸後,床墊溫度升高,使得睡眠溫度過高,讓人產生不舒適的感覺,影響睡眠質量。冬天時,情況相反,由於環境溫度低,散熱快,床墊的溫度過低,同樣會影響睡眠。此外,傳統床墊的透氣主要通過自然對流,床墊織物的疏密程度決定了床墊的透氣效果,傳統的織物床墊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透氣效果將逐漸減弱。
目前市面上常採用加熱床墊來解決冬季床墊溫度低的問題,然而不同的加熱床墊的熱量分不均勻,人躺在加熱床墊後由於人體的重量分布不均勻,會使得床墊凹凸不平,容易損壞並引發火災或人體傷害事故。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背景技術中的問題,提供一種床墊的通氣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床墊的通氣結構,包括,控溫管、氣流管、抽風機、送風機和控制晶片,所述控溫管設置在床墊兩側;所述抽風機和送風機均與所述控制晶片相連;
所述氣流管包括,第一管組、第二管組、第三管組和第四管組,所述第一管組、第二管組為負壓管,所述第三管組和第四管組為正壓管。
採用抽風機將氣體從外界抽入第一管組和第二管組內,在控溫管的作用下,將第一管組和第二管組的第一中央單元和第二中央單元內部的空氣經行加熱或降溫。通過第一纏繞單元和第二纏繞單元,第一管組和第二管組與控溫管之間的換熱面積加大,且換熱效果均勻,保證了床墊的舒適性。同時,採用送風機通過正壓相外吹氣,氣體在第三管組和第四管組進過控溫管換熱,與第一管組和第二管組形成雙重控溫的效果,使得床墊的溫度更加均勻。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管組包括,多個第一中央單元、多個第一纏繞單元、一個第一抽風口和一個第一進風口,所述第一抽風口和第一進風口設置在所述第一管組的兩端,所述第一中央單元與所述第一纏繞單元交替連接,所述第一纏繞單元纏繞在所述控溫管外,所述第一抽風口與所述抽風機相連;所述第二管組包括,多個第二中央單元、多個第二纏繞單元、一個第二抽風口和一個第二進風口,所述第二抽風口和第二進風口設置在所述第二管組的兩端,所述第二中央單元與所述第二纏繞單元交替連接,所述第二纏繞單元纏繞在所述控溫管外,所述第二抽風口與所述抽風機相連;所述第三管組包括,多個第三中央單元、多個第三纏繞單元、一個第三出風口和一個第三送風口,所述第三出風口和第三送風口設置在所述第三管組的兩端,所述第三中央單元與所述第三纏繞單元交替連接,所述第三纏繞單元纏繞在所述控溫管外,所述第三送風口與所述送風機相連;所述第四管組包括,多個第四中央單元、多個第四纏繞單元、一個第四出風口和一個第四送風口,所述第四出風口和第四送風口設置在所述第四管組的兩端,所述第四中央單元與所述第四纏繞單元交替連接,所述第四纏繞單元纏繞在所述控溫管外,所述第四送風口與所述送風機相連;
所述第一抽風口、第二進風口、第三出風口和第四送風口設置自床墊腳部,所述第一進風口、第二抽風口、第三送風口和第四出風口設置在床墊的頭部。
作為優選,相鄰的一個所述第一中央單元、一個所述第二中央單元、一個所述第三中央單元和一個所述第四中央單元構成一個控溫單元;一個第一纏繞單元、一個第二纏繞單元、一個第三纏繞單元和一個第四纏繞單元相互纏繞構成一個調溫單元;所述調溫單元交錯地連接在所述控溫單元兩端。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中央單元與所述第二中央單元均設置有氣孔,所述第一中央單元或所述第二中央單元上的氣孔總面積小於所述第一進風口或所述第二進風口的進風總面積的5%。開設氣孔能將床墊表面的氣體吸入氣流管內,在床墊表面形成負壓,使得床墊具有主動透氣的功能,此外由於氣孔的總面積遠小於進風口的面積,故氣孔不會對進風壓力照成影響,從而保證了氣流管的正常工作,使得床墊的控溫效果不被影響。
作為優選,所述第三中央單元和所述第四中央單元上設置有吹風口,每個所述控溫單元上的吹風口的總面積小於每個控溫單元上的氣孔的總面積。用以保證床墊內,負壓大於正壓,保證床墊頂面具有一定的吸附力,使得床墊更加舒適。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中央單元、所述第二中央單元、所述第三中央單元和所述第四中央單元的中部厚度大於其兩端厚度,所述第一中央單元、所述第二中央單元、所述第三中央單元和所述第四中央單元的中部均與所述頂墊相貼合。
作為優選,所述控溫單元之間設置有間隙,用以留出床墊支撐的空間。
作為優選,所述控溫管設置有多個控溫段,所述控溫段對應所述調溫單元設置,所述控溫段內設置加熱管和冷卻管,所述加熱管連接有加熱電源,所述冷卻管連接有循環冷水機,所述控溫單元表面設置有與所述控制晶片相連的溫度探測器。
作為優選,所述加熱管和冷卻管相互螺旋纏繞,所述加熱管為實心的電熱絲,冷卻管為空心的水冷管。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進風口和所述第二進風口均為套設在所述控溫管上的圓環狀風管,圓環上設置有用以進風的開口。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進風口和所述第二進風口內設置有進風口濾網,所述進風口濾網貼在所述用以進風的開口處。圓環狀的進風口,使得空氣進入進風口的時候同時能受到控溫管的加熱或冷卻作用,保證了床墊的溫度控制,進風口濾網的設置可以防止空氣的中粉塵進入床墊後堆積而引起的傳熱障礙,保證了床墊的使用壽命和安全性。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①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床墊的通氣結構,採用吸風、吹風雙重控溫,並且通過兩個流向相反的負壓管組和兩個流向相反的正壓管組,使得整個床墊的溫度均勻,保證了床墊的舒適性。
②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床墊的通氣結構,中央單元上設置有氣孔,加強了床墊的透氣性能,提升了床墊的舒適性。
③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床墊的通氣結構,通過纏繞單元組成的調溫單元,使得管組與控溫管之間的換熱充分,控溫效果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氣流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控溫段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並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後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範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下面結合附圖以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實施例1:
根據圖1~圖3所示,一種床墊的通氣結構,包括,控溫管31、氣流管32、抽風機33、送風機35和控制晶片,控溫管31設置在床墊兩側;抽風機33和送風機35均與控制晶片相連;
氣流管32包括,第一管組32a、第二管組32b、第三管組32c和第四管組32d,第一管組32a、第二管組32b為負壓管,第三管組32c和第四管組32d為正壓管。
採用抽風機33將氣體從外界抽入第一管組32a和第二管組內,在控溫管31的作用下,將第一管組32a和第二管組的第一中央單元32a1和第二中央單元32b1內部的空氣經行加熱或降溫。通過第一纏繞單元32a2和第二纏繞單元32b2,第一管組32a和第二管組與控溫管31之間的換熱面積加大,且換熱效果均勻,保證了床墊的舒適性。同時,採用送風機35通過正壓相外吹氣,氣體在第三管組32c和第四管組32d進過控溫管31換熱,與第一管組32a和第二管組32b形成雙重控溫的效果,使得床墊的溫度更加均勻。
第一管組32a包括,多個第一中央單元32a1、多個第一纏繞單元32a2、一個第一抽風口32a3和一個第一進風口32a4,第一抽風口32a3和第一進風口32a4設置在第一管組32a的兩端,第一中央單元32a1與第一纏繞單元32a2交替連接,第一纏繞單元32a2纏繞在控溫管31外,第一抽風口32a3與抽風機33相連;第二管組32b包括,多個第二中央單元32b1、多個第二纏繞單元32b2、一個第二抽風口32b3和一個第二進風口32b4,第二抽風口32b3和第二進風口32b4設置在第二管組32b的兩端,第二中央單元32b1與第二纏繞單元32b2交替連接,第二纏繞單元32b2纏繞在控溫管31外,第二抽風口32b3與抽風機33相連;第三管組32c包括,多個第三中央單元32c1、多個第三纏繞單元32c2、一個第三出風口32c3和一個第三送風口32c4,第三出風口32c3和第三送風口32c4設置在第三管組32c的兩端,第三中央單元32c1與第三纏繞單元32c2交替連接,第三纏繞單元32c2纏繞在控溫管31外,第三送風口32c4與送風機35相連;第四管組32d包括,多個第四中央單元32d1、多個第四纏繞單元32d2、一個第四出風口32d3和一個第四送風口32d4,第四出風口32d3和第四送風口32d4設置在第四管組32d的兩端,第四中央單元32d1與第四纏繞單元32d2交替連接,第四纏繞單元32d2纏繞在控溫管31外,第四送風口32d4與送風機35相連;
第一抽風口32a3、第二進風口32b4、第三出風口32c3和第四送風口32d4設置自床墊腳部,第一進風口32a4、第二抽風口32b3、第三送風口32c4和第四出風口32d3設置在床墊的頭部。
相鄰的一個第一中央單元32a1、一個第二中央單元32b1、一個第三中央單元32c1和一個第四中央單元32d1構成一個控溫單元321;一個第一纏繞單元32a2、一個第二纏繞單元32b2、一個第三纏繞單元32c2和一個第四纏繞單元32d2相互纏繞構成一個調溫單元322;調溫單元322交錯地連接在控溫單元321兩端。
第一中央單元32a1與第二中央單元32b1均設置有氣孔323,第一中央單元32a1或第二中央單元32b1上的氣孔323總面積小於第一進風口32a4或第二進風口32b4的進風總面積的5%。開設氣孔323能將床墊表面的氣體吸入氣流管32內,在床墊表面形成負壓,使得床墊具有主動透氣的功能,此外由於氣孔的總面積遠小於進風口的面積,故氣孔不會對進風壓力照成影響,從而保證了氣流管的正常工作,使得床墊的控溫效果不被影響。
第三中央單元32c1和第四中央單元32d1上設置有吹風口324,每個控溫單元321上的吹風口324的總面積小於每個控溫單元321上的氣孔323的總面積。用以保證床墊內,負壓大於正壓,保證床墊頂面具有一定的吸附力,使得床墊更加舒適。
第一中央單元32a1、第二中央單元32b1、第三中央單元32c1和第四中央單元32d1的中部厚度大於其兩端厚度,第一中央單元32a1、第二中央單元32b1、第三中央單元32c1和第四中央單元32d1的中部均與頂墊1相貼合。
控溫單元321之間設置有間隙,用以留出床墊支撐的空間。
根據圖3所示,控溫管31設置有多個控溫段31a,控溫段31a對應調溫單元322設置,控溫段31a內設置加熱管311和冷卻管312,加熱管311連接有加熱電源,冷卻管312連接有循環冷水機,控溫單元321表面設置有與控制晶片相連的溫度探測器,加熱管311和冷卻管312相互螺旋纏繞,加熱管311為實心的電熱絲,冷卻管312為空心的水冷管。
實施例2:
與上述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於,根據圖1所示,第一進風口32a4和第二進風口32b4均為套設在控溫管31上的圓環狀風管,圓環上設置有用以進風的開口。第一進風口32a4和第二進風口32b4內設置有進風口濾網325,進風口濾網325貼在用以進風的開口處。圓環狀的進風口,使得空氣進入進風口的時候同時能受到控溫管31的加熱或冷卻作用,保證了床墊的溫度控制,進風口濾網325的設置可以防止空氣的中粉塵進入床墊後堆積而引起的傳熱障礙,保證了床墊的使用壽命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