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後輪罩加強組件的製作方法
2023-07-21 05:35:42 4

本發明涉及一種加強組件,特別是涉及一種後輪罩加強組件。
背景技術:
目前常見的後輪罩加強板搭接結構如圖1所示。其為單一的後輪罩加強板,其結構單一,不能將減震器受力有效傳遞到縱梁、地板等周圍區域;結構強度不足,易導致零件路試過程中開裂,影響整車結構強度和乘車安全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加強板本體與地板直接固定連接,有效提高後輪罩與後地板、後縱梁的連接能力,增加了後輪罩的應力傳遞路徑,優化力學傳遞性能,消除路試過程中零件開裂問題的後輪罩加強組件。
本發明的一種後輪罩加強組件,包括弧形加強板本體和至少兩個沿所述弧形加強板本體下部端部向下延伸加強板接腳,所述加強板接腳上設置有接地加強板,所述接地加強板截面為L形,所述接地加強板的側面與所述加強板接腳一體成形或固定,所述接地加強板的底面與後地板固定,所述加強板本體上設置有向外凸起的由加強板接腳至上延伸的曲面的加強傳力筋條,所述接地加強板後表面中間部位縱向與所述加強傳力筋條貼合固定。
本發明的一種後輪罩加強組件還可以是:
所述接地加強板包括水平的橫板、豎直方向的豎板和由所述豎板中間延伸至所述橫板中間的過渡體。
所述接地加強板的所述過渡體上中央位置處設置有沉臺減重孔。
所述沉臺減重孔為長方形。
所述過渡體上表面為弧形表面。
後輪罩上對應位置處設置有輪罩傳力筋條,所述輪罩傳力筋條與所述加強傳力筋條位置對應。
所述接地加強板上分別設置有左右防錯標識。
所述後地板邊緣與所述後輪罩連接處向上折彎設置有翻邊,所述翻邊的高度為30-40mm。
所述翻邊的高度為35mm。
所述後地板翻邊上設置有一排焊點,所述後地板翻邊與所述後輪罩焊接固定。
本發明的一種後輪罩加強組件,包括弧形加強板本體和至少兩個沿所述弧形加強板本體下部端部向下延伸加強板接腳,所述加強板接腳上設置有接地加強板,所述接地加強板截面為L形,所述接地加強板的側面與所述加強板接腳一體成形或固定,所述接地加強板的底面與後地板固定,所述加強板本體上設置有向外凸起的由加強板接腳至上延伸的曲面的加強傳力筋條,所述接地加強板後表面中間部位縱向與所述加強傳力筋條貼合固定。這樣,在弧形加強板端部向下延伸的加強板接腳上固定或一體成形有L形接地加強板,接地加強板的側面與加強板接腳一體形成或固定,則將接地加強板與弧形加強板本體一體成形或固定在一起。而接地加強板的地面與後地板固定,這樣講弧形加強板本體與後地板固定在一起,進而在後輪罩受力後,力通過後輪罩傳遞至後地板上,同時由於通用的汽車中後地板與後縱梁均為固定的,因此後輪罩的力可以有效傳遞至後地板和後縱梁,提高後輪罩與後地板、後縱梁的連接能力,增加了後輪罩的應力傳遞路徑,避免應力集中,同時可以有效解決路試中零件開裂的問題,提高整車結構的強度和乘車安裝性能。相對於現有技術的優點是:結構簡單、成本低、加強板本體與地板直接固定連接,有效提高後輪罩與後地板、後縱梁的連接能力,增加了後輪罩的應力傳遞路徑,優化力學傳遞性能,消除路試過程中零件開裂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現有技術中後輪罩加強組件示意圖。
圖2本發明一種後輪罩加強組件示意圖。
圖3本發明一種後輪罩示意圖。
圖4本發明一種後輪罩加強組件中兩個接地加強板示意圖。
圖5本發明一種後輪罩加強組件接地加強板與後地板連接示意圖。
圖6本發明一種後輪罩加強組件後地板與接地加強板連接處放大圖。
圖號說明
1…加強板本體 2…接地加強板 3…後地板
4…加強傳力筋條 5…橫板 6…豎板
7…過渡體 8…沉臺減重孔 9…輪罩傳力筋條
10…防錯標識 11…翻邊 12…焊點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的圖2至圖6對本發明的一種後輪罩加強組件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發明的一種後輪罩加強組件,請參考圖2至圖6,包括弧形加強板本體1和至少兩個沿所述弧形加強板本體1下部端部向下延伸加強板接腳,所述加強板接腳上設置有接地加強板2,所述接地加強板2截面為L形,所述接地加強板2的側面與所述加強板接腳一體成形或固定,所述接地加強板2的底面與後地板3固定,所述加強板本體1上設置有向外凸起的由加強板接腳至上延伸的曲面的加強傳力筋條4,所述接地加強板2後表面中間部位縱向與所述加強傳力筋條4貼合固定。這樣,在弧形加強板端部向下延伸的加強板接腳上固定或一體成形有L形接地加強板2,接地加強板2的側面與加強板接腳一體形成或固定,則將接地加強板2與弧形加強板本體1一體成形或固定在一起。而接地加強板2的地面與後地板3固定,這樣講弧形加強板本體1與後地板3固定在一起,進而在後輪罩受力後,力通過後輪罩傳遞至後地板3上,同時由於通用的汽車中後地板3與後縱梁均為固定的,因此後輪罩的力可以有效傳遞至後地板3和後縱梁,提高後輪罩與後地板3、後縱梁的連接能力,增加了後輪罩的應力傳遞路徑,避免應力集中,同時可以有效解決路試中零件開裂的問題,提高整車結構的強度和乘車安裝性能。而加強傳力筋條4的設置,有效提高整體的後輪罩的剛度和強度。相對於現有技 術的優點是:結構簡單、成本低、加強板本體1與地板直接固定連接,有效提高後輪罩與後地板3、後縱梁的連接能力,增加了後輪罩的應力傳遞路徑,優化力學傳遞性能,消除路試過程中零件開裂問題。
本發明的一種後輪罩加強組件,請參考圖2至圖6,在前面描述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接地加強板2包括水平的橫板5、豎直方向的豎板6和由所述豎板6中間延伸至所述橫板5中間的過渡體7。這樣,接地加強板2的橫板5的地表面和豎直方向的豎板6的下端部均與後地板3固定連接,接地加強板2的豎板6的上部與加強板接腳一體成形或固定,使得加強板本體1能夠與接地加強板2連接,進而使得後輪罩間接與後地板3固定,而豎板6與橫板5之間的過渡體7的作用是實現豎板6與橫板5之間的過渡,當後輪罩受力後,力傳遞更加暢通,避免應力集中,使得力儘快傳遞至後地板3和後縱梁。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接地加強板2的所述過渡體7上中央位置處設置有沉臺減重孔8。即在過渡體7上掏空中間部分形成沉臺減重孔8,由於過渡體7其他位置均存在作為支撐,而中間比較重的部分被挖去,有效地降低了整體後輪罩加強板的重量,進一步促進汽車輕量化設計目標。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沉臺減重孔8為長方形。長方形的沉臺減重孔8可以最大限度的境地後輪罩加強板的重量,而且保證其強度。
本發明的一種後輪罩加強組件,請參考圖2至圖6,在前面描述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過渡體7上表面為弧形表面。這樣在受力後力傳導的過程中,弧形表面的過渡體7使得力傳遞更加輕鬆容易,而且有效避免局部的應力集中和開裂。
本發明的一種後輪罩加強組件,請參考圖2至圖6,在前面描述的任意一個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後輪罩上對應位置處設置有輪罩傳力筋條9,所述輪罩傳力筋條9與所述加強傳力筋條4位置對應。這樣,雙向的輪罩傳力筋條9和加強傳力筋條4兩條同時加強後輪罩的強度和剛度。所述接地加強板2上分別設置有左右防錯標識10。左側的接地加強板2上分別設置左防錯標識10,而右側的接地加強板2上可以設置右防錯標識10,這樣,左右兩個接地加強板2就不會安裝錯誤。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為防錯標識10可能是英文字母「L」和「R」,也可以是「左」和「右」。當然也可以 是不同的圖形標識左側和右側防錯標識10。
本發明的一種後輪罩加強組件,請參考圖2至圖6,在前面描述的任意一個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後地板3邊緣與所述後輪罩連接處向上折彎設置有翻邊11,所述翻邊11的高度為30-40mm。該翻邊11為後地板3與接地加強板2以及後地板3和後縱梁搭接之處,30-40mm的翻邊11高度,可以增加接地加強板2、後地板3和後縱梁以及後輪罩的連接面積,避免應力集中,提高連接強度。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翻邊11的高度為35mm。這樣即不會造成浪費並增加整體車身重量,有可以有效提高後地板3與後輪罩和後縱梁之間連接強度。還可以是所述後地板3翻邊11上設置有一排焊點12,所述後地板3翻邊11與所述後輪罩焊接固定。這樣可以進一步提高後地板3與後輪罩和後縱梁之間連接強度。
上述僅對本發明中的幾種具體實施例加以說明,但並不能作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凡是依據本發明中的設計精神所作出的等效變化或修飾或等比例放大或縮小等,均應認為落入本發明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