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名人.榜首沒有人敢有異議
2023-03-30 09:48:11 1
中國是亞非大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是有悠久歷史的禮儀之邦,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中國人民曾經深受儒家天下封建專制主義舊社會禮教(儒教)的愚弄和殘害;在19世紀被打開國門後吸收了大量西方文明成果,革故鼎新,與時俱進,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並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偉大的文明進步,以中國共產黨為先進代表的中國人民正在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長徵進程中迎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爭取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第十、蔡倫
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和帝時,蔡倫入宮做皇帝的侍從,後來升任「尚方令」,負責管理皇室工場,監造各種器械。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在洛陽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第九、祖衝之
祖衝之(ZǔChōngzhī ,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國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南北朝時期人,漢族人,字文遠。生於未文帝元嘉六年,卒於齊昏侯永元二年。祖籍範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先世遷入江南,祖父掌管土木建築,父親學識淵博。祖衝之從小接受家傳的科學知識。青年時進入華林學省,從事學術活動。一生先後任過南徐州(今鎮江市)從事史、公府參軍、婁縣(今崑山縣東北)令、謁者僕射、長水校尉等官職。
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三方面。在數學方面,他寫了《綴術》一書,被收入著名的《算經十書》中,作為唐代國子監算學課本,可惜後來失傳了。《隋書·律曆志》留下一小段關於圓周率(π)的記載,祖衝之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朒數)和3、1415927(盈數)之間,相當於精確到小數第7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
第八、嶽飛
嶽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 ,民族英雄[1]、軍事家、抗金名將,漢族人。字鵬舉,諡武穆,後改諡忠武。河北(今河南)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裡人(今安陽市湯陰縣城東30裡的菜園鎮程崗村)。
嶽飛19歲時投軍抗遼。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以「莫須有」(或許有)的罪名將嶽飛毒死於,臨安風波亭。他死於南宋高宗年間,時年三十九歲。1162年,宋孝宗時詔復官,諡武穆,寧宗時追封為鄂王,改諡忠武,已盡「忠孝節義」,並留有《嶽武穆集》(又稱《武穆遺書》)。
第七、老子
老子(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日卯時誕生),姓李名耳,字聃(dān),漢族,楚國苦縣(今安徽渦陽,一說河南鹿邑厲鄉曲仁裡)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守藏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
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並在函谷關(位於今河南靈寶)前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名《老子》),最後不知所終。《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
第六、隋文帝
隋文帝結束了自東漢末年到隋統一前近400年的分裂割據狀態,實現了自秦漢以來的又一次統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經濟發展,使隋代獲得了「國計之富者莫如隋」的讚譽,為我國封建社會隋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自從周武滅佛後,佛教元氣大傷,隋文帝登極後,大興佛教,隋唐佛教之盛,歷史上稱為黃金時代。談到復興佛教的功臣——隋文帝,他的出身和童年生活以及如何發願弘揚佛法,值得向讀者介紹的。
第五、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死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鄒氏。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師承孔汲(孔子之孫一般來說是師承自孔汲的學生),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
第四、毛澤東
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於一個農民家庭。辛亥革命爆發後在起義的新軍中當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求學。畢業前夕和蔡和森等組織革命團體新民學會。五四運動前後接觸和接受馬克思主義,1920年,在湖南創建共產主義組織。
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建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任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領導長沙、安源等地工人運動。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參加中央領導工作。1924年國共合作後,在國民黨第一、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都當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曾在廣州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主編《政治周報》,主辦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
第三、成吉思汗
即成吉思汗(hán)(Ghinggis Khan),孛兒只斤氏,名鐵木真。蒙古族,也是蒙古歷史上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公元1206年,被推舉為蒙古帝國的大汗,統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在位期間,多次發動徵服戰爭,徵服地域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建立了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之一。
投奔克烈部汪罕,收集亡父舊部,逐漸恢復實力。約在金大定未建立宮帳,稱汗。與札答闌部札木合等作戰,敗績,史稱十三翼之戰。金承安元年(1196),與汪罕聯兵助金截擊塔塔兒部翰裡札河(今蒙古烏勒吉河),金授察兀忽魯之官。又隨汪罕與乃蠻部戰,戰後諸部來附,勢力增強。
第二、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後人稱之為「千古一帝」。 姓嬴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華夏族(即今漢族)。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故又趙氏(先秦時期,姓氏並未統一,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秦始皇叫趙政)。
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正式登基,「親理朝政」,除掉呂、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一的封建大帝國——秦朝。
第一、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漢族,英文:Confucius。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逝世後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的派創始人。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後裔。周滅商後,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氏生下孔子。
由於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仲為第二的意思,叔梁紇的長子為孟皮,孟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種種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沒有過大的作為,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其中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