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的意義和技巧有哪些(學習書法為什麼要追求高古境界)
2023-07-25 07:35:39 2
學習書法為什麼要追求高古?書法愛好者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師法高古",那麼,學習書法為什麼要從高古學起?什麼是書法的"高古"?學習高古究竟有什麼好處?這是大家在學習書法過程中需要解決好的一個重要問題。
甲骨文
想要搞清楚書法的高古,就必須簡要了解一下中國書法的發展史,順著這個脈絡去尋找書法的源泉吧。我們知道,目前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這種文字是刻在獸骨上的一種象形文字,從文字的內容來看,它是在遠古時期人們用來佔卜的記錄,距今有3600多年的歷史,這種文字算不算書法?經過這麼長時間人們對它的研究,認為甲骨文在結體、用筆、章法等方面可以作為研究書法的參考之物,但是,由於早期遺留下來的文字資料較少,隨著對其研究的不斷深入,甲骨文已經成為一個比較成熟的系統,在書法裡,甲骨文也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書體。甲骨文的書法有細密絹秀、放逸姿趣,疏朗古拙等特點,由於其使用硬刀在骨骼上所刻,因此也就具有金石意氣。
小篆
繼甲骨文之後,到了西周后期,文字演化發展為大篆,最早的大篆應當是石鼓文,是刻在石頭上的文字,這種文字已經突出了線條程式,另外有對文字有了一定的規範,形成了文字使用的標準。從其形狀上來說,就有了現在人們常說的"方塊字"了。當然,在這之前的商代和西周早期,也有一種刻在金屬上面的文字也是大篆類型的,人們管它叫"金文"或"鐘鼎文",這種文字風格圓轉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其代表作有《史頌鼎》、《史牆盤》、《散氏盤》等,金文使用最多的時期應當是西周和春秋時期,當時也是官方統一使用的文字。
隸書
小篆是繼大篆之後,由秦國李斯所創,當時由於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使用不同的文字,秦滅六國後,為了使國家實行統一的制度,因此就對文字進行了統一,李斯對各個國家的文字進行了改造,也就是將大篆變為小篆,小篆書法字形較長,外方內圓,線條細直,這次文字變革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成為五體書法之一。
草書
隸書書法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而盛行於兩漢,隸書書法具有雄渾博牙、樸茂古拙等特點,是在原"兩篆"的基礎上演變而來。春秋時期,由於戰爭不斷,戰場上為了上書朝廷,將篆書快寫,慢慢深化成漢簡的形式,因此,漢簡也就歸納到隸書之中,其代表作大多是馬王堆中出土的竹簡作品。實際上,文字發展到現在,也就預示著中國古文字的結束,隸書是一個開啟嶄新書法的時代。隸書最為典型的特點是蠶頭燕尾,一波三折,意思是它的起筆像是蠶的頭部,收筆收是燕子的尾翼一樣,其代表作有《曹全碑》、《張遷碑》、《西狹頌》、《石門頌》等。
魏碑
隸書在書法史中的地位很高,它就像一個母體,孕育、產生出了章草、狂草、楷書(魏碑)、行書等書體。章草的產生大致是由於戰爭急報對隸書的書寫而產生的,其點畫已經草化,但個別筆畫仍保留著隸書的燕尾,現在也是深愛書法愛好者的喜愛。狂草的代表人物是張芝,其代表作有《八月帖》(章草)、《冠軍帖》(狂草)。兩晉時期以王羲之為代表的行草書更為盛行,到了東漢後期,隸書逐漸演化為楷書和魏碑,此時,盛行於三國時期,但唐朝對楷書的精緻程度是歷史上其它時期無可替代的,其代表人物有: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等。
楷書
在簡要了解了書法史後,再談談什麼是書法中的"高古"?所謂高古,就是要在學習中取高上的、具有古意的作品來臨摹,它與低俗、近世正好相反,比如有的人喜歡甲骨文,那就要找到3000多年以前的歷史資料,從甲骨文原始風貌的作品中獲得其用筆、結體、章法,而不能從當代人的臨摹作品中來學習,當代人對書法的理解並非不對,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理解,立場不同、思維不同、用筆不同、認識不同、修養不同等,繼而他寫出來的只是他個人的理解,而你自己則不可能完全與別人在上述不同中都會一致,也許你比他理解得更深入呢!
楷書
古人講,"取法乎上",就是要求學習書法人要用古人所創造的筆法來規範自己的學習路徑,以達到與古人相近的學習目標。在學習古人作品時,還要強調追求"像"與"似"的問題。通過"像"與"似"的過程,從中尋找到古人對漢字的結體一致性、相似性。在臨摹階段,必須要原原本本地把古人的作品寫到惟妙惟肖,如果做不到像,就無法提煉出古人在書寫中的基本規律,因此,在這個階段,必須要從像中來提升自己,在點畫上獲得用筆的筆法特點,只有這樣,才能通過一步步深入學習,就能一步步"與古人對話",達到古樸的藝術要求。
本文由《太一智慧書畫藝術》平臺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