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高手圍困白眉(白眉後傳第三十章)
2023-04-15 07:20:48 2
書接上文,上回書說到白眉大俠徐良鏢打百花夫人朱豔君,替群雄贏了第三陣。
觀戰的群雄別提多痛快了,比武臺下歡呼雀躍,掌聲如雷。五陣比輸贏,現在是三陣勝了兩陣,再能勝一陣就穩贏了。
第四陣如意教出場的是西堂的堂主,無影神拳震九霄裴義裴仁傑。
這裴仁傑可太厲害了,以八八六十四路天霸神拳威震天下,單以拳法而言,他自認第二,就沒有人敢稱第一。
像崆峒派的派主皇甫義,像華拳門的門長謝明華,像神拳門的門長陸佔鰲,還有山東省八家鏢局的總鏢頭,人稱「鐵拳無敵」的鐵開山,這幾位都是以拳法享譽武林的,但跟裴仁傑比起來,統統靠邊站。
他家住甘肅慶陽府,本是一位雄霸西北的武林大豪,威風八面,領袖一方。只因三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遇到了如意教主蕭媚娘。
蕭媚娘真不愧叫「銷魂夫人」,裴仁傑一時沒把持住,淪陷在她的溫柔鄉裡。就這一夜纏綿,裴仁傑的魂就被這位銷魂夫人給銷了,自此拜倒在石榴裙下,無法自拔。
那位說裴仁傑多大歲數了?
也不大,今年剛滿七十歲。七十歲對咱們平常人來說雖然歲數不小了,可對武林中人來說,這才哪兒到哪兒?畢竟八、九十歲的有的是,一百多歲的也不稀奇。
那位說七十歲的人應該能禁受得住美色誘惑了,怎麼也被蕭媚娘俘虜了?
要不說蕭媚娘的魅力大呢,東堂堂主秦懷義八十多都被她拿下了,更別說裴仁傑一個七十歲的了。
群雄之中應戰裴仁傑的是少林派的大當家,少林八大名僧之首的扭轉乾坤目攬十方歐陽忠慧,也就是北俠歐陽春他爹。
這老和尚在《白眉大俠》那套書中沒怎麼露過面,開封府的人一請他他就兩個字:太忙。以少林寺事情太多為理由而推辭,都是讓二當家歐陽普忠或者三當家凌空長老下山,他幾乎沒有單打獨鬥的戰績。
在這套《白眉大俠後傳》裡,咱們得讓他出出手。
畢竟少林派是武林第一大門派,現在人家如意教來挑戰你們五宗十三派八十一門了,你身為第一大門派的當家人不能無動於衷,關鍵時刻得頂上去。打輸了不丟人,不敢出頭才丟人。
簡短截說,裴仁傑和歐陽忠慧一會面,裴仁傑首先發言:「十餘年不見,老羅漢一向可好,老朽裴仁傑向老羅漢問安了。」說著抱拳當胸,衝著歐陽忠慧作了一揖。
歐陽忠慧雙掌合十,口誦佛號道:「阿彌陀佛,不敢不敢,一別十餘年,裴施主的風採更勝往昔,實乃可喜可賀啊。只是老僧有一事不明,要當面請教。」
裴仁傑道:「老羅漢請講。」
歐陽忠慧道:「裴施主威震八方,二十多年來一直是甘陝武林界的領袖人物,卻不知何時又投靠如意教了?」
裴仁傑面色微微一紅,道:「常言道,俊鳥擇木而息,良臣擇主而事,老朽之所以投靠在如意教蕭教主的座下,自然有自己的打算。此事說來話長,老羅漢不問也罷。十餘年未見,不知老羅漢的武藝精進如何,今日你我二人在這比武臺上相會,老朽要再次討教。老羅漢,請動手吧。」
歐陽忠慧道:「既然如此,老僧就以大力金剛掌再領教領教裴施主的天霸神拳。」
看到這兒可能有朋友要問了,裴仁傑和歐陽忠慧認識嗎,聽兩人的對話好似老相識啊?
對了,這二位不僅認識,感情還挺不錯的呢。
那麼他二人是如何相識的呢?這事兒還得從十三年前說起。
那一年,裴仁傑五十七歲,正處在一個武林中人的巔峰時期。
那一年,他苦練了二十多年的六十四路天霸神拳終於大功告成。
那一年,自認為無敵於天下的他總想找真正的高人過過招。
他久聞江湖上有個什麼絕頂高手排行榜,什麼武聖人於荷啦,總門長普渡啦,長發道人雪竹蓮啦,金燈劍客夏遂良啦,等等等等,共有十四人上榜,號稱當今天下十四位武功最高之人。
說實話,他心裡很不服氣,他認為自己的天霸神拳不輸那些人。什麼絕頂高手排行榜,那是老黃曆了,現在再排一個試試,我姓裴的也能上榜。
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於是他做了一個決定:向這十四位高人發起挑戰。
第一站就是河南登封少林寺,去挑戰少林派的大當家,扭轉乾坤目攬十方歐陽忠慧。因為在十四位絕頂高手排行榜當中,歐陽忠慧排在最後一名。按照先打弱後打強的規律來說,先拿武功最次的練練手。
裴仁傑想的是,先打敗排第十四名的歐陽忠慧,再打敗排第十三名的萬裡追魂老魔頭彭海彭公良,然後依次往下推,排第十二名的銀光大法師古月和尚,排第十一名的白雲劍客夏侯仁……
最後再和排第一的武聖人於荷交交手……
哪知道想的倒是挺美,結果卻大失所望。因為第一站他就受挫了。
少林寺一場大戰,他以天霸神拳對歐陽忠慧的大力金剛掌,兩人大戰了一天一夜,最後卻是不分勝負。歐陽忠慧雖然無法戰勝他,但他也未能贏得了歐陽忠慧。這下兒他美好的願望破滅了,自己連排第十四名的都贏不了,還有什麼臉去挑戰另外十三位?
他只好拜辭歐陽忠慧,心灰意冷的下了少室山。自此以後,他退隱慶陽府,開始苦練武功,期待著有朝一日再振雄風。
三年前他在蕭媚娘身上得到了莫大的滿足,一夜之間又被激起了萬丈雄心。投身如意教之後,為了取悅於蕭媚娘,他更是激情澎湃,鬥志昂揚。
書歸正題。
裴仁傑和歐陽忠慧幾句寒暄過後,兩人動了手。
歐陽忠慧使得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的大力金剛掌。
顧名思義,一聽名子就知道這是一套至剛至猛的掌法。施展出來,果然是掌帶風聲,氣勢磅礴,每一掌打出都是那麼的雄渾有力。
裴仁傑的天霸神拳就更不用說了,雙拳掄開,不僅霸氣十足,而且奇快無比,一拳打來竟似有驚天之勢。
您記住這句話,凡是練拳的,都是以剛猛著稱,沒有輕飄飄打軟拳的。對應十八般兵器來說,拳就好比兵器裡的錘,講究的是勇、猛、剛、強四個字。
就拿兵器來說吧,使刀的有重刀有輕刀,還有軟刀,使劍的有重劍有輕劍,還有軟劍,使槍的有大槍有花槍,還有軟藤槍,您什麼時候見過有使輕錘軟錘的?
隋唐年間有一位空錘大將齊彪齊國遠,他雖然使得是一對紙做的假錘,但也得做的跟真錘一樣,必須要給人一種勇猛的感覺。
有句話說得好,叫做「錘棍之將不可力敵」。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遇到使錘使棍之人,不能硬碰硬和他拼力氣。因為他們既然敢使這種重兵器,就說明他們肯定是膂力過人。
拳法也是如此,練拳的都是有力氣之人,氣力不足你也練不了拳。不能說你一拳打過來,輕飄飄、軟綿綿的,那就不像話了。有吃軟飯的,沒有練軟拳的。
幾句閒言說罷,咱們接著看比武臺上的打鬥場景。
裴仁傑和歐陽忠慧功力相仿,兩人身形晃動,拳掌相迎,以強打強,以硬碰硬,眨眼就是一百多個回合沒分出勝負。
歐陽忠慧身穿黃色僧衣,如同一片黃雲;裴仁傑身穿白色衣袍,好似一團白霧。打鬥激烈之處,只見一片黃雲和一團白霧纏繞,根本就看不見人影。
觀戰的群雄都為歐陽忠慧捏著一把汗,尤其是那幾位少林名僧,一個個屏氣凝神,連大氣都不敢出,生怕大當家的有個什麼閃失。
而如意教那邊則暗暗替裴仁傑使勁兒,五陣定輸贏,比了三陣己方已輸了兩陣,這是第四陣,這一陣要是再輸了,第五陣也就不用比了。
等這一僧一俗打鬥到將近三百個回合之時,歐陽忠慧有點兒吃力了,十招之中只能進攻三招,卻要防守七招。
別看十幾年前他能和裴仁傑打個平手,但現在不行了。
裴仁傑經過十餘年的潛心苦練,功力又上升了一大截。相反的歐陽忠慧卻進步不大。可能是少林寺的事情太多,老和尚整天俗務纏身,沒時間修煉武功。也可能是老羅漢已經心靜無塵,只參佛法,而不怎麼注重武學了。
反正不管怎麼說吧,就是一句話,歐陽忠慧不是裴仁傑的對手,只有招架之功,卻無還手之力。
眼看歐陽忠慧就要落敗之際,裴仁傑虛晃一招跳出圈外,衝著老和尚一抱拳,說道:「老羅漢,不用再打了吧?」
罷了!單憑這一點,裴仁傑就夠個人物,明明勝券在握,卻肯主動提出罷戰。做人就應該這樣,若無深仇大恨,事情就不要做絕,要懂得給人留餘地。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嘛。
歐陽忠慧臉上一紅,心裡卻很受感動。知道裴仁傑是好意,人家這是給自己留了情面了,真要當著天下群雄的面,被人家打上一拳或者踢上一腳,自己的這張老臉往哪擱啊?
老和尚畢竟是有道高僧,人家裴仁傑既然給自己留了面子,自己就不能不做個表態。他雙掌合十,衝著裴仁傑施了一禮,說道:「阿彌陀佛,裴施主神拳無敵,老僧甘拜下風。」
裴仁傑躬身回禮道:「不敢,老羅漢承讓了。」
還是那句話,高手比武,這就算分出勝負了。不能跟街頭混混兒打架似的,不打個頭破血流不算一回。
可能有朋友要說了,看這裴仁傑的言行舉止,他也不像是壞人啊?
對了,也沒說人家是壞人啊?人家只是貪戀蕭媚娘的美色,投靠了如意教而已,人家又沒做過壞事,怎麼能說是壞人呢?再說了,如意教也不見得都是壞人啊。
我們成年人看待人或事,得有自己的思維見解,不能一概以好壞論之。
就拿咱們這套書來說吧,不能說徐良、白雲瑞一方的都是好人,個個完美無缺,也不能說站在他們對立面的都是壞人,人人壞的冒水兒。那就成了小孩子看童話故事了。
第四陣,如意教勝。
得,雙方各勝兩陣,群雄們一顆顆緊張的心這一下子又提起來了。
接下來該進行第五陣了,前面四陣勝負持平,這第五陣可就是最關鍵的一陣了。
第五陣如意教出場的是東堂的堂主,九天青龍撼陰陽秦忠秦懷義。
說起這秦懷義,咱們得多介紹幾句,因為他是後套書中很重要的一個角色。
他是河北滄州府人氏,雖然武功奇高,卻為人低調,也不愛過問江湖事,屬於隱士一般的人物。
想三十多年前,在山西召開三教八寶蓮花聖會,天下英雄蜂擁而至,他卻沒去參加。並不是他忙抽不開身,而是他根本就不想去參加。在他看來,沒什麼意思。
可就是這麼一位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的隱士卻對如意教主蕭媚娘產生了濃濃的興趣。
他自從五年前見了蕭媚娘第一眼之後,多年來一顆靜如死水的心居然起了浪花,而且浪花越來越大,大有波浪滔天之勢。他知道,以前那個淡泊名利、心如止水的秦懷義已經沒了。從這一刻開始,他要改變,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蕭媚娘,他要為蕭媚娘付出自己的一切……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他加入了如意教。
在如意教的正副十二位堂主之中,他是第一個加入的,也是跟隨蕭媚娘時間最長的,同時也是最受蕭媚娘器重的。
他不僅是蕭媚娘身邊的第一紅人,更是蕭媚娘座下第一高手。數十年來,他憑著三十六路陰陽掌和一條青龍鞭,從沒把任何人放到過眼裡。
欲知群雄之中何人對陣秦懷義,請看第三十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