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雍正真實畫像(文藝漫談雍親王)
2023-04-13 03:00:39 1
胤禛行樂圖之一(局部)
妻曾花百二十大元購得趙廣超、吳靖雯合著《十二美人》一函,置於案頭,並慣常式提問我,「您有何感想?」旋即華麗轉身,並回頭一笑,囑餘作文以記之。
猶記大二那年,班主任率全班赴山東拜孔陵、登泰山,回京途經河北易縣清西陵,就著泰陵的日暮黃昏,我聽了幾耳朵清宮傳聞——胤禛繼位不正,死後無面目見自己的老爹,於是在清東陵之外建西陵云云。
燕園求學六載,吾熟知四周地理,常和室友在學校周邊小館「酒酣耳熱說文章,驚倒憐牆,推倒胡床」。燕園西門過一條不寬的馬路便是「暢春園」——康熙在這裡病逝,胤禛在這裡跪受遺詔,克成大統;出西門往南不足百米——只剩山門的「敕建恩佑寺」,是雍正專為紀念皇考而建,雍正時常往來於紫禁城大內與圓明園,每經此地必進寺焚香;燕園北牆外是圓明園正大光明殿遺址,康熙四十六年胤禛獲賜此園,繼位後亦常於此居住;燕園南牆外,是雍正親手締造的軍機處「外值廬」(相對紫禁城城隆宗門內軍機值房而言)所在地。
雍親王「四爺」——愛新覺羅·胤禛,生於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即公元1678年12月13日,2011年12月13日是他三百三十三歲誕辰。馬未都在百家講壇裡有一段話,大意是:歷史並不遙遠,按50歲一代人計算,往回看,7代人以前便是明清易代,而北宋與你也就隔了20代人。按老馬的算法,四爺跟我們不過隔著六代人。
從空間到時間,算起來,雍正是我曾有機會近距離「接觸」的皇帝之一。可是,當我試圖從《雍親王十二美人圖》等胤禛及他家人的傳世畫像中窺視他的內心世界時卻發現——多年來,學歷史出身的自己,對這位四爺的了解並不比準時、熱心收看《步步驚心》的芒果臺觀眾多。
說說《雍親王十二美人圖》。
《雍親王十二美人圖》
《雍親王十二美人圖》是一套絹畫,屬工筆重彩,兼具宮廷繪畫的雍容華貴和仕女畫的工整妍麗,共十二幅,每幅長184釐米,寬98釐米,不做裝裱。十二幅畫與一年四季的十二個月對應,擺在一起,畫軸總長接近20米,每幅畫各有主題:「裘裝對鏡」、「烘爐觀雪」、「倚門觀竹」、「立持如意」、「桐蔭品茗」、「撫書低吟」、「消夏賞蝶」、「燭下縫衣」、「博古幽思」、「持表對菊」和「倚塌觀鵲」及「捻珠觀貓」。
1986年,故宮文物專家朱家溍先生在清宮內務府有關木作的檔案中找到一則記載:「清代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第3350號載:『十年八月二十二日,據圓明園來帖,內稱:司庫常保持出由圓明園深柳讀書堂圍屏上拆下美人絹畫十二張,說太監滄州傳旨:著墊紙襯平,各配做卷杆。欽此。本日做得三尺三寸杉木卷杆十二根。』」
十二美人圖的直接記載僅此一處,畫除了落有雍正為皇子時的號「破塵居士」和「圓明主人」為款,再沒有任何文字或其它標註說明畫作的名稱及繪製者,所以一直被稱為《胤禛妃行樂圖屏》,現經多番考證,更定名《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所謂《雍親王十二美人圖》是通俗的叫法。
從內務府檔案中不難得知,《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即《雍親王十二美人圖》)原屬圓明園深柳讀書堂(圓明園福海西北),裝飾在圍屏之上,雍正十年時皇帝下令,從圍屏上揭下,送到了大內造辦處改造,之後這套絹畫輾轉至延禧宮(紫禁城東六宮之一),被徹底打入「冷宮」,因此躲過1860年10月圓明園英法聯軍的洗劫。
檔案中的日期說明《雍親王十二美人圖》的創作時間肯定不會晚於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康熙駕崩,雍正守孝三年(諒陰)期滿後,於雍正三年春天搬到圓明園居住,他向來標榜至孝,不太可能在諒陰期間大搞什麼「美人圖工程」,而美人圖中所畫陳設和繪畫風格又表明畫不可能繪於雍正即位前。因此,美人圖最可能成畫於雍正三年至雍正十年的七年間,具體時間已不可考。
雖然可以推斷出是在雍正繼位後,可史料裡找不到任何十二美人圖創作時間的直接記載。我們只能想像如下這番情景:按照《清鑑輯覽》中提到的製作流程,雍正會先派人傳旨描述自己心中的願景,然後畫工起樣呈進,看到畫樣,以細緻著稱的「清王朝封建主義建設的重要奠基人之一」雍正會給出非常具體的意見,包括各種細節的改動,然後再傳旨畫工修改,經過反覆到他滿意,實物才會投入製造。屏風造好後,雍正多半還會命令做些細部改動,如換襯面之類。小事和細節一向最能展現雍正為人熟知的性格脈絡,和他批奏摺時的脾氣一樣——絮叨,繁瑣,有強迫症的嫌疑。《雍親王十二美人圖》正是如此性格脈絡下的一件造物。
古或今、中國的或不是中國的、帝王將相或反賊附逆,熱衷Cosplay的主兒從來大有人在,雍正皇帝胤禛是之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只是,作為一個在政治上有抱負的人,加上性格保守悶騷,胤禛也就只能在畫上過把虛擬體驗的癮。《現存雍正畫像研究》一文中的《現存雍正畫像情況一覽表》是對現存雍正畫像的全盤統計,也胤禛行樂圖之二荷塘消夏 是雍正虛擬Cosplay的「相冊目錄」。
此處引用圖表《現存雍正畫像情況一覽表》(見下表)
把趙廣超、吳靖雯在《十二美人》中引用的一覽表中所列《胤禛行樂圖》5開的「第5開」(創作年代不詳,下文稱《胤禛行樂圖之五》)與《胤禛讀書像》和《胤禛行樂圖》的「第1開」放在一起觀察,三幅畫中的胤禛幾乎一模一樣,尤其在《胤禛行樂圖之五》與《胤禛讀書像》中,連盤在胤禛頭頂的髮辮都如出一轍。從面相上看,在這三幅畫中,胤禛約莫三十歲左右,這正是他在康熙四十八前後晉爵雍親王的時候,也是在這個時間段,胤禛從康熙處獲賜圓明園。
四爺的虛擬Cosplay遊戲,走的是古典寫實PS路線。畫工先給胤禛做肖像畫,比如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的《胤禛讀書像》;繪製《胤禛行樂圖》時,只需將之前畫好的肖像嫁接到各種主題背景中就萬事大吉了。事實上,這種PS手法在《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以及《雍正行樂圖冊》中得以多次大規模上演。在各種主題畫面背景中,換上各種行頭裝扮,雍正過足了Cosplay癮。
順著PS這條線索考察,《現存雍正畫像情況一覽表》所列 《胤禛行樂圖》的5開畫中,第2開、第3開和第4開(畫中胤禛著前朝古服,畫中情景只是大致附會中國古代士大夫經典價值觀主題:耕樵、嬰戲)此三幅畫中胤禛顯然要比第1開和第5開中年紀大,如此《胤禛行樂圖之五》應排《胤禛行樂圖》5開的第二位。
現存胤禛的所有畫像大致以《胤禛行樂圖》5開為界。《胤禛行樂圖》5開和胤禛早期的畫像雖然也有Cosplay的嫌疑,但均以現實的生活和場景為主;《胤禛行樂圖》5開之後,胤禛後期的畫像中他多作出人意表的打扮,形象年齡屬中老年,且畫中除胤禛本人容貌之外,其它均為「幻象」——如《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及《雍正行樂圖冊》。
從現代心理學角度來看,這些幻象是胤禛的「心理畫像」(Psychological Profile),是他不同年齡段的心理側寫。結合著畫外的歷史真實,胤禛早期畫像中的情愫不難揣測。《胤禛行樂圖之五》中胤禛剛剛晉爵親王,為奪嫡另闢蹊徑,在父皇御賜的圓明園內韜光養晦、參禪悟性,初秋他掩卷停雲小憩,妻妾隨侍一旁——畫中四名面目清晰、特徵各異的女子正是四爺最寵愛的女人。胤禛一生有許多畫像,有些分明是畫給外人看的,尤其是給康熙看,是一著棋。《胤禛行樂圖之五》中悠遊閒適、夫妻琴瑟和諧的場景是胤禛人生中難得的歲月留痕。
十二美人圖的研究者歷來不乏索引派(猶如紅學中的索引派),他們力圖在現實中尋找美人的「原型」。這類研究不論過程如何,前提是美人需得實有其人。
在《雍親王十二美人圖》中胤禛本人並未出現,但是這套畫像走的是胤禛後期畫像天馬行空的路線,探究畫中「四個女人」(《十二美人》的說法)的生死來歷,只在這套畫本身下功夫,是絕對無法找到圓滿答案的,一切還得從現實和《胤禛行樂圖之五》說起。
正史中,四爺的女人於史可考的幾位,幾乎全部在他繼位前就「出場」了。胤禛藩邸時代的妻妾大致分為三等,嫡福晉(正室)、側福晉(側室)和格格(低等侍妾),地位重要的一共有五人:嫡福晉烏喇那拉氏、側福晉李氏、側福晉年氏、格格鈕鈷祿氏(乾隆帝弘曆生母)、格格耿佳氏。她們於雍正元年統一受冊封,那拉氏封為皇后(雍正九年薨,諡孝敬憲皇后,下文稱「孝敬」),年氏封為貴妃(雍正三年薨,諡敦肅,下文稱「年敦肅」),李氏封為齊妃,鈕鈷祿氏封為熹妃(弘曆即位尊為皇后,諡孝聖憲皇后,下文稱「孝聖」),耿佳氏封為裕妃。
孝敬,姓烏喇那拉氏,滿洲正黃旗人,生於康熙十九年,小胤禛兩歲。康熙二十九年,年僅十一歲的孝敬,由康熙指婚,嫁與十三歲的四阿哥胤禛,當時他只是個貝子。婚後第七年,即康熙三十六年產下嫡長子弘暉,弘暉長至八歲夭折。雍正元年,孝敬被封為皇后,時年四十三歲,雍正元年十二月冊封禮前後,宮中畫工為她坐盛裝畫像(《孝敬憲皇后朝服像》,現藏於故宮博物院)。《胤禛行樂圖之五》中的孝敬大概29歲,比《孝敬憲皇后朝服像》時小14歲,但還是一眼認出《胤禛行樂圖之五》前排靠右的便是孝敬。
孝聖,姓鈕鈷祿氏,生於康熙三十年,比孝敬小12歲,康熙四十三年入四貝勒府,做低等侍妾——格格,康熙五十年生弘曆,即後來的乾隆皇帝。孝聖六十大壽之時,乾隆命畫工為皇太后做盛裝畫像(《孝聖憲皇后朝服像》,現存故宮博物院)。畫中老太太身體微胖,長方臉、地角方圓,鼻肥、嘴闊、唇厚、耳垂肥大,滿臉福相,面貌和體態與《胤禛行樂圖之五》中廊上右外側站立的女子十分相像。《胤禛行樂圖之五》中的孝聖在17歲以上,時隔40多年,豆蔻少女變垂垂老嫗,但基本特徵未有大的變化。
孝敬、孝聖之外,《胤禛行樂圖之五》令兩名美人是誰?
古代女子的服飾必然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她們的身份。很顯然,畫中前排兩位地位高於後面廊上兩位,後排的孝聖當時身為格格,她身邊那位必然與她身份近似。論面相,較身邊的女子孝聖可能年齡略長。
耿佳氏,生於康熙二十八年,當時20歲,應該長於17歲的孝聖,不似畫中形容尚小的女子。年敦肅,約生於康熙三十四年,當時14歲,最符合畫中孝聖身邊那個柔弱膽怯女子的樣子。而畫中前排左一站在孝敬身邊的,應該是地位、年齡與當時身為嫡福晉的孝敬相近的李氏(齊妃)。
《清史稿》提到年敦肅在藩邸時就是側福晉,為何在《胤禛行樂圖之五》中竟與時為格格的孝聖為伍?
解釋是:年敦肅是年羹堯的妹妹,年家遠祖乃明朝遼東指揮使,後被努爾哈赤俘虜,成為包衣,編入鑲白旗漢軍,皇太極時年羹堯父親年遐齡獲準參加科舉考試,中了進士,後累遷至湖廣巡撫,年羹堯本人也走科甲之途,成為翰林學士,不到三十歲便當上四川提督,按照皇太極頒布的旨意,此時年家已脫離包衣下賤身份,成為漢軍自由民。康熙四十八年,胤禛晉爵雍親王,成為鑲白旗旗主,年家理所當然是雍親王的下屬,此前胤禛的旗籍也是鑲白旗,旗人對本旗的領主有一定的人身依附關係。年敦肅初入胤禛藩邸時身份不會太高,大致與孝聖差不多是說得通的。後來,胤禛為拉攏年羹堯,奏請康熙封年敦肅為側福晉。另外,雍正三年十一月十五日,胤禛曾在年敦肅病危前夕曾給禮部下詔,《雍正朝起居註冊》中曰:「朕在藩邸時事朕克盡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謹,馭下寬厚和平。
皇考嘉其端莊貴重,封為親王側妃。」這也證明了年敦肅並非一入藩邸即為側福晉,而是隔了一段時間,在康熙四十八年胤禛晉爵之後才封為側福晉,所以稱呼為「親王側福晉」。
因此,基本可以斷定孝聖身旁那位女子為年敦肅。
孝敬、孝聖、齊妃李氏、年敦肅——《胤禛行樂圖之五》也許解解答了《十二美人》書中「真正有意義的探索其實是這幅畫中的四個女人。」這句敘述式的自問。
但是,四名美人,四爺究竟喜歡誰更多一些?中國君主的感情生活從來是歷史研究的盲區,一來正統史家一向裝正經,不關心宮闈內的兒女情長;二來為尊者諱,君主生活隱私本來就少,個人影響又大,提感情不方便。
其實,深究任何當權者的感情和精神世界,指望文獻資料直接提供答案都是愚蠢的,我們只能在字裡行間尋找信息,或有微言大義,或有弦外之音,考驗的是各人對人情世故的諳熟和事理邏輯的敏感。
地位尊卑、入府先後,這些因素統統與胤禛的內心世界的真實感受無直接關聯。男人是否喜歡一個女人,一個關鍵指標是性愛頻率,最終落實在生育率上。這方面,四爺的下半身為我們透露了關鍵信息。
胤禛一生共有十個兒子和四個女兒,十個兒子中活到成年的只有四個,四個女兒只有一個活到成年,也英年早逝。康熙和乾隆都是兒孫滿堂,而雍正卻膝下寥落。
統計表明:康熙四十三年前,胤禛專寵李氏,康熙五十四年後,年敦肅專寵,年敦肅之後,後宮零落——直到56歲雍正十一年時,胤禛與小自己36歲的漢族女子劉氏(謙妃)生下最後一個兒子弘瞻。
妻妾中,康熙五十年兩位格格獲得胤禛的寵幸屬於偶然——鈕鈷祿生下弘曆,耿佳氏生下弘晝。這兩位都只有一次生產記錄,胤禛對她們很有可能是性慾大於情慾。
從生育率來看,李氏和年敦肅是胤禛所有妻妾中為他生孩子最多的。另外,趙廣超、吳靖雯在《十二美人》書中提到一點易為常人忽略的細節,即《雍親王十二美人圖》中美人耳環是漢式——滿族舊俗,女孩出生後,一耳穿三孔,戴三鉗,稱為「一耳三鉗」(耳鉗,類似如今的耳環)。清代宮廷后妃皆此妝束,這是滿族婦女必須遵守的,有別於漢族婦女的一耳一墜。不得不說,胤禛確實偏愛漢族女子。抓住生育率和滿漢服飾裝束區別這二條線索來盤點,胤禛確實偏愛漢族女子。《雍親王十二美人圖》寄託的究竟是胤禛對哪位女子感情?最有可能的答案是:年敦肅。
年敦肅出生在其父年遐齡湖廣巡撫任上,年遐齡及兩個兒子都是進士出身,年敦肅初入藩邸時雖是低等侍妾,實卻是書香門第的大家閨秀。康熙四十八年,胤禛晉爵親王(依照清朝典制,貝勒只允許有一個側福晉,而郡王可以有兩個,親王可以有四個),隨即懇請父皇康熙封年敦肅為側福晉,同年,年羹堯外放四川巡撫。康熙四十八年至雍正元年的十多年是胤禛與年敦肅婚姻的甜蜜期,期間年敦肅頻繁生產,孩子幾乎都夭折。
雍正二年到三年,胤禛開始了對年羹堯的打擊,對身體虛弱的年敦肅來說這無疑是雪上加霜。雍正三年十一月十五日胤禛預感到年敦肅病情不妙,給禮部下詔,曰:妃素病弱,三年以來,朕辦理機務,宵旰不遑,未及留心商確診治,凡方藥之事,悉付醫家,以致躭延日久。目今漸次沉重,朕心深為軫念。貴妃著封為皇貴妃。倘事出,一切禮儀俱照皇貴妃行。
雍正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剛晉升皇貴妃七天的年敦肅,未行冊封禮就病死在圓明園。當月,其兄年羹堯被逮回京受審,後賜令自盡。
對年敦肅的死亡胤禛有一定程度的責任,年敦肅死後胤禛為治喪——在年敦肅之前清朝未曾治辦過皇貴妃之喪,金帛牛羊靡費之巨,僅金銀錠一項,五日內就用了九萬七千五百個。因為沒有先例可循,禮部大小官員不免手忙腳亂,好一番辛苦勞碌之後,胤禛仍然大為不滿,指責喪事「儀仗草率」,禮部從尚書到侍郎四人「俱降二級」。
年敦肅離世的時間恰好和《雍親王十二美人圖》的成畫時間(雍正三年至雍正十年)相互印證,成就了一則有關四爺的故事:傳說年敦肅去世後,胤禛突發「睹物思人」之念,命畫工照著年敦肅生前的畫像作十二美人圖,十二個月正好是一年——「憶年」。
年敦肅留給胤禛的只有三歲的皇子福慧。在一幅題為《雍正帝觀花行樂圖》的故宮舊藏中,胤禛身邊坐的孩子就是福慧——畫中雍正右下首坐著一名幼童,腰系黃帶,應是皇子,據年齡推算,是福慧的可能性比較大。
雍正一直很疼愛福慧,和年希堯相交的傳教士書信中曾提到,雍正對小皇子的喜愛,無論什麼時候都把他帶在身邊。 福慧在宮中地位十分特殊,一次皇帝賞賜西瓜燈,福慧之名在允祥、允禮之後,卻在允祿之前,不得不說是特例中的特例。
有朝鮮史料記載:雍正五年,因為一位皇子生病,雍正特令朝鮮醫官吳志哲(一作吳之哲)為其診治,指的便是雍正六年去世的福慧,一度朝鮮人曾認為,他是雍正心目中儲君的人選。
雍正六年六月二十日,《古今圖書集成》告竣,雍正將其賞賜給諸弟、皇子和群臣,這次皇帝索性公開偏心了一回。《古今圖書集成》共印棉紙書十九部,竹紙書四十五部,皇子中獨福慧得棉紙書一部,弘曆、弘晝各得竹紙書一部。兩個月後,雍正六年的重陽節,福慧離開了人世,距離他八歲的生日僅差一個月。福慧死後追封和碩親王——清朝宗室爵位的第一等爵,諡號「懷」,以親王規格下葬,這時弘曆連貝子都不是。乾隆登基後都說:「朕弟八阿哥,素為皇考所鍾愛」。
兒子的死對於父親的打擊是不言而喻的。胤禛對福慧的重視,折射的是他對年敦肅無法排遣的愧疚,他為父親對幼子的偏愛,和一名君主對任何人都不可言說的冀望,難怪年敦肅之後,後宮零落多年,直到劉氏出現。
雍正十年,「圓明園阿哥」弘瞻出生。弘瞻出生前十個月,正是胤禛下令將十二美人圖從畫屏上揭下的日子——大概胤禛得知劉氏懷孕,老來得子,十分珍視,擔心十二美人圖中凝固的對前人的執念刺激劉氏。
上天的眷顧,讓這十二幅畫從此幽藏深宮,躲過劫數。三百多年後重見天日,讓我這樣的好事之徒一半考證一半想像地「還原」胤禛與年敦肅之間長恨歌式的愛情。
文圖來源:經濟觀察報-書評增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