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筆下小龍女尹志平(小龍女被尹志平玷汙是金庸有意為之)
2023-04-13 10:57:00
文 | 晴寶 砍柴書院專欄作者
編輯 | 謙鍾素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痴情到恨,李莫愁的一句唱詞,引無數讀者淚目。冰清玉潔,如世外散仙的小龍女失身於尹志平更是令無數讀者意難平。
每每讀完,都要揪心揪心再揪心。向天問一句,為什麼?
一向寫慣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金庸為什麼要寫小龍女會失身於尹志平,這種非君子所為的事情呢?
事出必有因。
了解一位作家的寫作動機,必然要先了解他所處的時代。
人盡皆知,金庸不僅是「中華第一俠筆」,還是「香江第一新聞健筆」,兼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政治評論家,明報主編,四重身份。
這對於心懷天下,以筆為劍的金庸來說,對社會風向的洞悉,極度敏銳,深度與遠見也非常人可比。
當年在歐美發達國家唱衰內地不行時,金庸是第一個清醒的指出,中國的未來一定在內地。
如今,應驗了。
而對於《神鵰俠侶》中最意難平的一筆,也是金庸他老人家對時事的針砭。
那是1959年,二戰已經結束了10年之久。發達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為奔著亞洲四小龍努力發展的香港,帶來新的思潮和社會風尚。
但叛逆的思潮卻在接受新鮮事物快速的青年人中流行開來,他們要麼自覺的叛逆,要麼不自覺的叛逆。
於是金庸創造出了兩個極其典型的人物。
「一個是完全不通世道人情、種種社會規範的小龍女,一個是深諸人情世故、身懷絕技,卻無視周圍壓力、一意孤行的楊過。」
他們的師生戀,是對傳統禮教的反抗,是對封建社會的逆反,也是對當時香港社會的叛逆。
此時的香港普通居民,雖然接觸了國外的新鮮事物,卻依然處在傳統文化道德的薰陶之下。
他們外表洋派,內裡保守,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尤其是把女子的貞潔問題看得很重。
若是一位女子在婚前失了貞潔,輕則會受到來自家人、丈夫、社會等各輿論道德枷鎖方面的壓力,重則會付出慘痛的生命代價。
作為時代的評論員,擁有進步思想的金庸,不願讓這種腐舊的思想繼續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於是以文抗爭。
這個階段,他的作品風格也有了轉變,寫了武俠言情小說《神鵰俠侶》,並且寫小龍女,這個世人都愛的女性,被玷汙了。
只是,小龍女的遭遇雖然悲慘,卻仍然被楊過愛護,也獲得了讀者的喜愛。
金庸通過自己的筆觸,一方面反叛著社會的輿論,另一方面表對保守的不良風氣批評。
他想要「警示國人對於這種封建愚昧傳統的覺醒,像小龍女這樣出塵絕世的女子尚且如此,我們對待社會中那些普通的女性,是不是要更多一些包容與理解?」
當然除了社會背景,金庸先生此舉還出於藝術作品的需要。從藝術作品角度講,只有巨大的衝突才能讓小說更具閱讀性。
楊過與小龍女是虐戀,為了虐,必須分開。
怎麼分開呢?那就需要一個基於劇情合理的衝突,讓小龍女和楊過產生的誤會。
而尹志平就是這個誤會產生的最大導火線,同時推進小龍女和楊過的感情進展。
《神鵰俠侶》是一部寫「情」的武俠小說,全篇寫情,但在開篇伊始,小龍女和楊過並不懂情。
小龍女自幼修習絕情絕愛的古墓派武功,並且一直居住在古墓裡,從沒見過別的男人,冷漠得像她睡的那張寒玉床,不通世事。
楊過自小流離失所,寄人籬下,飽受欺凌,在小龍女的庇護下才得到了溫暖。
只是,楊過因為害怕做夢會罵對他不好的全真教師父,連帶著辱沒了小龍女,故喚小龍女姑姑。
對她百般尊敬,兩人根本不會越雷池一步。
楊過與小龍女之間的窗戶紙要怎麼捅破呢?
這個就不得不說,金庸的深謀遠慮了。在《神鵰俠侶》裡,除了古墓派人和全真教沒有人知道古墓派的具體地址。
而對小龍女念念不忘,經常往後山跑的全真教弟子尹志平,更是具有先天條件。
一個男人對於充滿愛意的女神,必然是溫柔的。
「尹志平玷汙了小龍女,也開啟了小龍女的情慾,讓小龍女知道了什麼是男女之事,什麼是夫妻生活。」
自此,她才真正從那座黑冷孤寂的古墓中走了出來。
小龍女以為拿走自己第一次的是楊過,所以她滿心歡喜,無限嬌羞地要嫁給楊過為妻。
楊過和小龍女之間相互依存的師徒關係升級為夫妻關係,同時也成為衛道士們口誅筆伐的對象。
那如何讓這對師生戀被社會認可?
大眾是無知的,他們跟著聲音最大的走。
楊過與小龍女只要被衛道士全真教默認,不被他們送上輿論的頂峰,就可以在獲得世人認可,而這就需要牛鼻子老道們理虧。
作為衛道士的全真教,與小龍女失身的敵對關係,就像當時香港社會,衛道士與失身女子之間的關係。
重視禮教的全真教因為下一代接班人尹志平玷汙小龍女理虧,只好選擇緘口不言。
這個邏輯緊密無漏洞,草灰蛇線埋這麼長,足見金庸的功力深厚!
在武俠小說中,採用這種自殺式的設定,把楊過變成了殘疾人不再風流瀟灑,讓小龍女被姦污不再冰清玉潔,無疑創造了最大的衝突,卻又留下活話,吊足了讀者的胃口。
接著,金庸憑藉高超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強大曲折的情節塑造能力,讓楊過和小龍女成為江湖羨慕的神鵰俠侶,成為每位讀者心中的硃砂痣,讓人不得不嘆服其匠心別致。
《神鵰俠侶》原名天殘地缺。
在惡人谷比劍時,小龍女選的是淑女劍,楊過選的是君子劍。淑女失身,君子斷臂,互為殘缺,互證因果。
因為有殘缺,他們互為對方的骨血與肉,沒有對方,他們的存在就不圓滿。
正如小王子澆灌的那朵玫瑰花,他們馴化了彼此。
而且金庸反對處女情結。小龍女雖然已非處女,但在楊過心中仍是冰清玉潔。對美好愛情的追求,我愛你,愛的是你的所有,不是光優點,還有不足。
原文中寫道:
小龍女:「我既非清白之軀,又是垂死之人,你何必待我這樣好。」
楊過:「我真願咱兩個都能再活一百年,讓我能好好待你,報答你對我的恩情。若是不能,苦是老天爺只許咱們再活一天,咱們便做一天夫妻,只許咱們再活一個時辰,咱們就做一個時辰的夫妻。
金庸曾在採訪中說:「這是最好的愛情」。
殘缺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不圓滿才是真正的圓滿。
金庸通過楊過和小龍女互為骨血的殘缺的愛,提醒世人珍惜當下,承認愛,勇敢愛。
同時,深諳佛經妙義的金庸透過武俠言情小說寫出了人生真諦。
人生無常,有得也有失,完美的故事只存在人們的幻想之中。
所謂失身於小人,又何必耿耿於懷?照樣可以擁有最真的愛情,總有幸福的人生,你說呢?
【排版|匆匆 審核|沐漪】
【每日話題】關於 小龍女 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柴叔愛聽~
(歡迎關注,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原創不易,盜文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