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宮
2023-04-02 01:16:57 2
語言是人用來思維、交流思想和學習知識的工具。它是作為人最基本的素質條件之一。人的語言有多種形式,有聽覺語言(聽話說話),視覺語言(識字閱讀和作文),觸覺語言(盲文)和手勢語言(啞語),發育正常孩子務必從小學會聽覺語言和視覺語言。
人們都認為聽覺語言最容易學,不學也會,天生就會;視覺語言最難以學,學得最苦,學也不會……這是個天大的誤解。實際上聽覺語言非常難學,成年人窮其後半生數十年也難以從頭說好一門外語,再從頭說一口別的方言就是例證。但是世上只有嬰幼兒不怕難,他出生以後天天聽人們說話,不知不覺從混沌到領悟,從聽音到發聲,從看說話人嘴唇和表情到模仿,一二年便能學到任何一種外語和方言是誰創造了漢字,學得惟妙惟肖,天衣無縫,精妙絕倫,並且毫無負擔和壓力。
這種聽覺語言的自然教育是世界上最最成功的早期教育法,在這種自然教育法的幫助下,可以說嬰幼兒個個都是"神童"。如果人類社會讓嬰幼兒的視覺語言與聽覺語言同步、相似地發展,那麼每一個孩子也能像學會認物、說話、走路、聽音樂一樣,不知不覺二三歲識字脫盲,三四歲廣泛閱讀,五六歲博覽群書,並且終生愛書,學會自學和思考。這一理論是我《0歲方案》諸多重大的早教發現之一,20多年來已培養出千萬個小讀者,建樹了我國識字教學的最新裡程碑,甚至可說是人類文明的覺醒。
早期教育發展視覺語言的方法,與中小學的識字閱讀教學有根本的區別:
一是性質不同:早期發展視覺語言是人的基本素質培養,就像人必須會認物、走路、說話一樣;而中小學生識字閱讀是作為系統文化知識來傳授和灌輸的。
二是進度不同:早期發展視覺語言重在培養興趣和習慣,完全沒有進度要求。有了良好的識字閱讀興趣和習慣,三四歲定能脫盲閱讀,就像1歲半的孩子定會走路,2歲孩子定會走路一樣。而中小學的識字教學是有嚴密的進度指標要求的,因而有壓力,不是像口語一樣生活中的自然教育法。
三是質量要求不同:早期發展視覺語言是誰創造了漢字,任孩子理解多少是多少,記住多少是多少,哪怕8~9個月只會指認而讀不出音的寶寶也算識字。而中小學生識字,是要求認識字形,讀準字音,理解字義,學會書寫甚至默寫的,要求"四會同步"。
四是方法不同:早期視語的發展是講究生活遊戲中不知不覺耳濡目染,像學會聽話說話那樣不露痕跡的教學;而中小學生識字一概是課堂教學,教師講學生聽,做作業、聽寫、考試那一套。
具體地說早期視覺語言發展的方法有5大類:
1、環境濡染教學法;
2、生活參與教學法;
3、遊戲活動教學法;
4、趣味閱讀教學法(均見《0歲方案》);
5、如果3歲以上的孩子識字還不多,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帶他每天15分鐘遊歷漢字宮,讓"漢字爺爺" 教小朋友識字讀書了。
如果你完全遵循以上的視覺語言教育的規律去做,那麼每一個生理上正常發育的孩子一定能像學會說話、走路、認物,聽音樂一樣不知不覺三四歲脫盲閱讀,五六歲博覽群書,毫無負擔和壓力,這真是識字閱讀教學有史以來最破天荒的重大創舉。
(關於視覺語言的發展理論和實踐詳述及具體方法,請看《0 歲方案》,《馮德全早教方案二:閱讀點燃智慧》)。
第二章:讓你的孩子走進瑰麗多彩的漢字宮殿
由於兩種語言同步相似發展的理論非常超前,一般家庭也難以完全理解和從0歲開始實施,那麼讓每個4~8歲的孩子早早走進瑰麗多彩的漢字宮,讓他們快快樂樂地識字一年左右(每天約15~20分鐘左右),掌握3500個常用字和次常用字,進入廣泛閱讀,並培養起愛書的美德,這在家庭、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達到此一目標是輕而易舉的。而且只有經過"童子功"的識字訓練才能解決高層次的脫盲--讀準3500漢字,理解深層字義,令詞彙更豐富,思維更深刻,將來誦讀理解文言文也毫無困難。我今年已73歲,出生時社會上早已廢除文言文教,小時候讀書未有"童子功" 訓練 ,致使今日讀書還常遇"攔路虎" ,遇到較生闢的字反反覆覆查字典仍難以記住,傷透了腦筋。一個"大知識分子"在遊歷名山大川、名勝古蹟時,讀文人墨客的詩文、對聯,不敢讀出聲的字常浮眼前,因而生出不少尷尬來,我想這是許多知識分子都有所經歷和體驗的難言之苦。但今日小朋友學了《漢字宮》長大後再也沒有我們的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