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力監測受損索載荷識別方法
2023-05-27 12:48:56 1
索力監測受損索載荷識別方法
【專利摘要】索力監測受損索載荷識別方法基於索力監測,通過監測索結構溫度和環境溫度來決定是否需要更新索結構的力學計算基準模型,得到計入索結構溫度和環境溫度的索結構的力學計算基準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礎上計算獲得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依據被監測量當前數值向量同被監測量當前初始數值向量、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和待求的被評估對象當前名義損傷向量間存在的近似線性關係算出被評估對象當前名義損傷向量的非劣解,據此可以在有溫度變化時,利用多目標優化算法等合適的算法剔除幹擾因素的影響,識別出載荷變化量和受損索。
【專利說明】索力監測受損索載荷識別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斜拉橋、懸索橋、桁架結構等結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它們有許多承受拉伸載荷的部件,如斜拉索、主纜、吊索、拉杆等等,該類結構的共同點是以索、纜或僅承受拉伸載荷的杆件為支承部件,為方便起見,本方法將該類結構表述為「索結構」,並將索結構的所有承載索、承載纜,及所有僅承受軸向拉伸或軸向壓縮載荷的杆件(又稱為二力杆件),為方便起見統一稱為「索系統」,本方法中用「支承索」這一名詞指稱承載索、承載纜及僅承受軸向拉伸或軸向壓縮載荷的杆件,有時簡稱為「索」,所以在後面使用「索」這個字的時候,對桁架結構實際就是指二力杆件。在結構服役過程中,對支承索或索系統的健康狀態的正確識別關係到整個索結構的安全。在環境溫度發生變化時,索結構的溫度一般也會隨著發生變化,在索結構溫度發生變化時,索結構承受的載荷也可能發生變化,實際上即使索結構的溫度不發生變化,索結構承受的載荷也可能單獨發生變化,同時索結構的健康狀態也可能在發生變化,在這種複雜條件下,本方法基於索力監測(本方法將被監測的索力稱為「被監測量」)來識別受損索和索結構承受的載荷的變化量,屬工程結構健康監測領域。
【背景技術】
[0002]剔除載荷變化和結構溫度變化對索結構健康狀態識別結果的影響,從而準確地識別結構的健康狀態的變化,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樣的,剔除結構溫度變化和結構健康狀態變化對結構承受的載荷的變化量的識別結果的影響,對結構安全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本方法公開了解決這兩個問題的一種有效方法。也就是說,本方法實現了已有方法不可能具備的兩種功能。
【發明內容】
[0003]技術問題:本方法公開了一種方法,實現了已有方法不可能具備的兩種功能,分別是,一、在結構承受的載荷和結構(環境)溫度變化時,能夠剔除載荷變化和結構溫度變化對索結構健康狀態識別結果的影響,從而準確地識別出支承索的健康狀態;二、本方法在識別出受損索的同時,還能同時識別出載荷的變化,即本方法能夠剔除結構溫度變化和支承索健康狀態變化的影響,實現載荷變化程度的正確識別。
[0004]技術方案:物體、結構承受的外力可稱為載荷,載荷包括面載荷和體積載荷。面載荷又稱表面載荷,是作用於物體表面的載荷,包括集中載荷和分布載荷兩種。體積載荷是連續分布於物體內部各點的載荷,如物體的自重和慣性力。
[0005]集中載荷分為集中力和集中力偶兩種,在坐標系中,例如在笛卡爾直角坐標系中,一個集中力可以分解成三個分量,同樣的,一個集中力偶也可以分解成三個分量,如果載荷實際上是集中載荷,在本方法中將一個集中力分量或一個集中力偶分量稱為一個載荷,此時載荷的變化具體化為一個集中力分量或一個集中力偶分量的變化。
[0006]分布載荷分為線分布載荷和面分布載荷,分布載荷的描述至少包括分布載荷的作用區域和分布載荷的大小,分布載荷的大小用分布集度來表達,分布集度用分布特徵(例如均布、正弦函數等分布特徵)和幅值來表達(例如兩個分布載荷都是均布,但其幅值不同,可以均布壓力為例來說明幅值的概念:同一個結構承受兩個不同的均布壓力,兩個分布載荷都是均布載荷,但一個分布載荷的幅值是IOMPa,另一個分布載荷的幅值是50MPa)。如果載荷實際上是分布載荷,本方法談論載荷的變化時,實際上是指分布載荷分布集度的幅值的改變,而分布載荷的作用區域和分布集度的分布特徵是不變的。在坐標系中,一個分布載荷可以分解成若干個分量,如果這分布載荷的若干個分量的各自的分布集度的幅值發生變化,且變化的比率不全部相同,那麼在本方法中把這若干個分布載荷的分量看成同樣數量的獨立的分布載荷,此時一個載荷就代表一個分布載荷的分量,也可以將其中分布集度的幅值變化比率相同的分量合成為一個分布載荷或稱為一個載荷。
[0007]體積載荷是連續分布於物體內部各點的載荷,如物體的自重和慣性力,體積載荷的描述至少包括體積載荷的作用區域和體積載荷的大小,體積載荷的大小用分布集度來表達,分布集度用分布特徵(例如均布、線性函數等分布特徵)和幅值來表達(例如兩個體積載荷都是均布,但其幅值不同,可以自重為例來說明幅值的概念:同一個結構的兩個部分的材料不同,故密度不同,所以雖然這兩個部分所受的體積載荷都是均布的,但一個部分所受的體積載荷的幅值可能是10kN/m3,另一個部分所受的體積載荷的幅值是50kN/m3)。如果載荷實際上是體積載荷,在本方法中實際處理的是體積載荷分布集度的幅值的改變,而體積載荷的作用區域和分布集度的分布特徵是不變的,此時在本方法中提到載荷的改變時實際上是指體積載荷的分布集度的幅值的改變,此時,發生變化的載荷是指那些分布集度的幅值發生變化的體積載荷。在坐標系中,一個體積載荷可以分解成若干個分量(例如在笛卡爾直角坐標系中,體積載荷可以分解成關於坐標系的三個軸的分量,也就是說,在笛卡爾直角坐標系中體積載荷可以分解成三個分量),如果這體積載荷的若干個分量的各自的分布集度的幅值發生變化,且變化的比率不全部相同,那麼在本方法中把這若干個體積載荷的分量看成同樣數量的獨立的載荷,也可以將其中分布集度的幅值變化比率相同的體積載荷分量合成為一個體積載荷或稱為一個載荷。
[0008]當載荷具體化為集中載荷時,在本方法中,「載荷單位變化」實際上是指「集中載荷的單位變化」,類似的,「載荷變化」具體指「集中載荷的大小的變化」,「載荷變化量」具體指「集中載荷的大小的變化量」,「載荷變化程度」具體指「集中載荷的大小的變化程度」,「載荷的實際變化量」是指「集中載荷的大小的實際變化量」,「發生變化的載荷」是指「大小發生變化的集中載荷」,簡單地說,此時「某某載荷的某某變化」是指「某某集中載荷的大小的某某變化」。
[0009]當載荷具體化為分布載荷時,在本方法中,「載荷單位變化」實際上是指「分布載荷的分布集度的幅值的單位變化」,而分布載荷的分布特徵是不變的,類似的,「載荷變化」具體指「分布載荷的分布集度的幅值的變化」,而分布載荷的分布特徵是不變的,「載荷變化量」具體指「分布載荷的分布集度的幅值的變化量」,「載荷變化程度」具體指「分布載荷的分布集度的幅值的變化程度」,「載荷的實際變化量」具體指「分布載荷的分布集度的幅值的實際變化量」,「發生變化的載荷」是指「分布集度的幅值發生變化的分布載荷」,簡單地說,此時「某某載荷的某某變化」是指「某某分布載荷的分布集度的幅值的某某變化」,而所有分布載荷的作用區域和分布集度的分布特徵是不變的。
[0010]當載荷具體化為體積載荷時,在本方法中,「載荷單位變化」實際上是指「體積載荷的分布集度的幅值的單位變化」,類似的,「載荷變化」是指「體積載荷的分布集度的幅值的變化」,「載荷變化量」是指「體積載荷的分布集度的幅值的變化量」,「載荷變化程度」是指「體積載荷的分布集度的幅值的變化程度」,「載荷的實際變化量」是指「體積載荷的分布集度的幅值的實際變化量」,「發生變化的載荷」是指「分布集度的幅值發生變化的體積載荷」,簡單地說,「某某載荷的某某變化」是指「某某體積載荷的分布集度的幅值的某某變化」,而所有體積載荷的作用區域和分布集度的分布特徵是不變的。
[0011]本方法具體包括:
[0012]a.為敘述方便起見,本方法統一稱被評估的支承索和載荷為被評估對象,設被評估的支承索的數量和載荷的數量之和為N,即被評估對象的數量為N ;確定被評估對象的編號規則,按此規則將索結構中所有的被評估對象編號,該編號在後續步驟中將用於生成向量和矩陣;本方法用變量k表示這一編號,k=l, 2,3,…,N ;設索系統中共有M1根支承索,索結構索力數據包括這M1根支承索的索力,顯然M1小於被評估對象的數量N ;僅僅通過M1個支承索的M1個索力數據來求解未知的N個被評估對象的狀態是不可能的,本方法在監測全部札根支承索索力的基礎上,在索結構上人為增加M2根索,稱為傳感索,在索結構健康監測過程中將監測這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索力;綜合上述被監測量,整個索結構共有M根索的M個索力被監測,即有M個被監測量,其中M為M1與M2之和;M應當大於被評估對象的數量N ;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剛度同索結構的任意一根支承索的剛度相比,應當小得多;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各傳感索的索力應當比索結構的任意一根支承索的索力小得多,這樣可以保證即使這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出現了損傷或鬆弛,對索結構其他構件的應力、應變、變形的影響微乎其微;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橫截面上正應力應當小於其疲勞極限,這些要求可以保證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不會發生疲勞損傷;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兩端應當充分錨固, 保證不會出現鬆弛;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應當得到充分的防腐蝕保護,保證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不會發生損傷和鬆弛;為方便起見,在本方法中將「索結構的被監測的所有參量」簡稱為「被監測量」;給M個被監測量連續編號,本方法用用變量j表示這一編號,j=l, 2,3,…,M,該編號在後續步驟中將用於生成向量和矩陣;在本方法中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作為索結構的一部分,後文再提到索結構時,索結構包括增加M2根傳感索前的索結構和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也就是說後文提到索結構時指包括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索結構;因此後文提到按照「本方法的索結構的溫度測量計算方法」測量計算得到「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時,其中的索結構包括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得到的「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包括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穩態溫度數據,獲得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穩態溫度數據的方法同於索結構的M1根支承索的穩態溫度數據的獲得方法,在後文不再一一交代;測量得到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索力的方法同於索結構的M1根支承索的索力的測量方法,在後文不再一一交代;對索結構的支承索進行任何測量時,同時對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進行同樣的測量,在後文不再一一交代;新增加的仏根傳感索除了不發生損傷和鬆弛外,對新增加的仏根傳感索的信息量的要求和獲得方法與索結構的支承索的信息量的要求和獲得方法相同,在
後文不再--交代;在後文建立索結構的各種力學模型時,將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視同索
結構的支承索對待;在後文中,除了提到支承索的損傷和鬆弛的場合外,當提到支承索時所說的支承索包括索結構的支承索和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本方法中對同一個量實時監測的任何兩次測量之間的時間間隔不得大於30分鐘,測量記錄數據的時刻稱為實際記錄數據時刻;物體、結構承受的外力可稱為載荷,載荷包括面載荷和體積載荷;面載荷又稱表面載荷,是作用於物體表面的載荷,包括集中載荷和分布載荷兩種;體積載荷是連續分布於物體內部各點的載荷,包括物體的自重和慣性力在內;集中載荷分為集中力和集中力偶兩種,在包括笛卡爾直角坐標系在內的坐標系中,一個集中力可以分解成三個分量,同樣的,一個集中力偶也可以分解成三個分量,如果載荷實際上是集中載荷,在本方法中將一個集中力分量或一個集中力偶分量計為或統計為一個載荷,此時載荷的變化具體化為一個集中力分量或一個集中力偶分量的變化;分布載荷分為線分布載荷和面分布載荷,分布載荷的描述至少包括分布載荷的作用區域和分布載荷的大小,分布載荷的大小用分布集度來表達,分布集度用分布特徵和幅值來表達;如果載荷實際上是分布載荷,本方法談論載荷的變化時,實際上是指分布載荷分布集度的幅值的改變,而所有分布載荷的作用區域和分布集度的分布特徵是不變的;在包括笛卡爾直角坐標系在內的坐標系中,一個分布載荷可以分解成三個分量,如果這分布載荷的三個分量的各自的分布集度的幅值發生變化,且變化的比率不全部相同,那麼在本方法中把這分布載荷的三個分量計為或統計為三個分布載荷,此時一個載荷就代表分布載荷的一個分量;體積載荷是連續分布於物體內部各點的載荷,體積載荷的描述至少包括體積載荷的作用區域和體積載荷的大小,體積載荷的大小用分布集度來表達,分布集度用分布特徵和幅值來表達;如果載荷實際上是體積載荷,在本方法中實際處理的是體積載荷分布集度的幅值的改變,而所有體積載荷的作用區域和分布集度的分布特徵是不變的,此時在本方法中提到載荷的改變時實際上是指體積載荷的分布集度的幅值的改變,此時,發生變化的載荷是指那些分布集度的幅值發生變化的體積載荷;在包括笛卡爾直角坐標系在內的坐標系中,一個體積載荷可以分解成三個分量,如果這體積載荷的三個分量的各自的分布集度的幅值發生變化,且變化的比率不全部相同,那麼在本方法中把這體積載荷的三個分量計為或統計為三個分布載荷;
[0013]b.本方法定義「本方法的索結構的溫度測量計算方法」按步驟bl至b3進行;
[0014]bl:查詢或實測得到索結構組成材料及索結構所處環境的隨溫度變化的傳熱學參數,利用索結構的設計圖、竣工圖和索結構的幾何實測數據,利用這些數據和參數建立索結構的傳熱學計算模型;查詢索結構所在地不少於2年的近年來的氣象資料,統計得到這段時間內的陰天數量記為T個陰天,在本方法中將白天不能見到太陽的一整日稱為陰天,統計得到T個陰天中每一個陰天的O時至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日出時刻是指根據地球自轉`和公轉規律確定的氣象學上的日出時刻,不表示當天一定可以看見太陽,可以查詢資料或通過常規氣象學計算得到所需的每一日的日出時刻,每一個陰天的O時至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最高氣溫減去最低氣溫稱為該陰天的日氣溫的最大溫差,有T個陰天,就有T個陰天的日氣溫的最大溫差,取T個陰天的日氣溫的最大溫差中的最大值為參考日溫差,參考日溫差記為Λ?;;查詢索結構所在地和所在海拔區間不少於2年的近年來的氣象資料或實測得到索結構所處環境的溫度隨時間和海拔高度的變化數據和變化規律,計算得到索結構所在地和所在海拔區間不少於2年的近年來的索結構所處環境的溫度關於海拔高度的最大變化率ATh,為方便敘述取ATh的單位為。C/m;在索結構的表面上取「R個索結構表面點」,取「R個索結構表面點」的具體原則在步驟b3中敘述,後面將通過實測得到這R個索結構表面點的溫度,稱實測得到的溫度數據為「R個索結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如果是利用索結構的傳熱學計算模型,通過傳熱計算得到這R個索結構表面點的溫度,就稱計算得到的溫度數據為「R個索結構表面溫度計算數據」;從索結構所處的最低海拔到最高海拔之間,在索結構上均布選取不少於三個不同的海拔高度,在每一個選取的海拔高度處、在水平面與索結構表面的交線處至少選取兩個點,從選取點處引索結構表面的外法線,所有選取的外法線方向稱為「測量索結構沿壁厚的溫度分布的方向」,測量索結構沿壁厚的溫度分布的方向與「水平面與索結構表面的交線」相交,在選取的測量索結構沿壁厚的溫度分布的方向中必須包括索結構的向陽面外法線方向和索結構的背陰面外法線方向,沿每一個測量索結構沿壁厚的溫度分布的方向在索結構中均布選取不少於三個點,測量所有被選取點的溫度,測得的溫度稱為「索結構沿厚度的溫度分布數據」,其中沿與同一「水平面與索結構表面的交線」相交的、「測量索結構沿壁厚的溫度分布的方向」測量獲得的「索結構沿厚度的溫度分布數據」,在本方法中稱為「相同海拔高度索結構沿厚度的溫度分布數據」,設選取了 H個不同的海拔高度,在每一個海拔高度處,選取了 B個測量索結構沿壁厚的溫度分布的方向,沿每個測量索結構沿壁厚的溫度分布的方向在索結構中選取了 E個點,其中H和E都不小於3,B不小於2,設HBE為H與B和E的乘積,對應的共有HBE個「測量索結構沿厚度的溫度分布數據的點」,後面將通過實測得到這HBE個「測量索結構沿厚度的溫度分布數據的點」的溫度,稱實測得到的溫度數據為「HBE個索結構沿厚度溫度實測數據」,如果是利用索結構的傳熱學計算模型,通過傳熱計算得到這HBE個測量索結構沿厚度的溫度分布數據的點的溫度,就稱計算得到的溫度數據為「HBE個索結構沿厚度溫度計算數據」;設BE為B和E的乘積,本方法中在每一個選取的海拔高度處共有BE個「相同海拔高度索結構沿厚度的溫度分布數據」;在索結構所在地按照氣象學測量氣溫要求選取一個位置,將在此位置實測得到符合氣象學測量氣溫要求的索結構所在環境的氣溫;在索結構所在地的空曠無遮擋處選取一個位置,該位置應當在全年的每一日都能得到該地所能得到的該日的最充分的日照,在該位置安放一塊碳鋼材質的平板,稱為參考平板,參考平板與地面不可接觸,參考平板離地面距離不小於1.5米,該參考平板的一面向陽,稱為向陽面,參考平板的向陽面是粗糙的和深色的,參考平板的向陽面應當在全年的每一日都能得到一塊平板在該地所能得到的該日的最充分的日照,參考平板的非向陽面覆有保溫材料,將實時監測得到參考平板的向陽面的溫度;
[0015]b2:實時監測得到上述R個索結構表面點的R個索結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同時實時監測得到前面定義的索結構沿厚度的溫度分布數據,同時實時監測得到符合氣象學測量氣溫要求的索結構所在環境的氣溫數據;通過實時監測得到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索結構所在環境的氣溫實測數據序列,索結構所在環境的氣溫實測數據序列由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索結構所在環境的氣溫實測數據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排列,找到索結構所在環境的氣溫實測數據序列中的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用索結構所在環境的氣溫實測數據序列中的最高溫度減去最低溫度得到索結構所在環境的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最大溫差,稱為環境最大溫差,記為Λ Traiax ;由索結構所在環境的氣溫實測數據序列通過常規數學計算得到索結構所在環境的氣溫關於時間的變化率,該變化率也隨著時間變化;通過實時監測得到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參考平板的向陽面的溫度的實測數據序列,參考平板的向陽面的溫度的實測數據序列由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參考平板的向陽面的溫度的實測數據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排列,找到參考平板的向陽面的溫度的實測數據序列中的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用參考平板的向陽面的溫度的實測數據序列中的最高溫度減去最低溫度得到參考平板的向陽面的溫度的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最大溫差,稱為參考平板最大溫差,記為ATpmax ;通過實時監測得到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所有R個索結構表面點的索結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序列,有R個索結構表面點就有R個索結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序列,每一個索結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序列由一個索結構表面點的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索結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排列,找到每一個索結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序列中的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用每一個索結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序列中的最高溫度減去最低溫度得到每一個索結構表面點的溫度的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最大溫差,有R個索結構表面點就有R個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最大溫差數值,其中的最大值稱為索結構表面最大溫差,記為;由每一索結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序列通過常規數學計算得到每一個索結構表面點的溫度關於時間的變化率,每一個索結構表面點的溫度關於時間的變化率也隨著時間變化;通過實時監測得到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在同一時刻、HBE個「索結構沿厚度的溫度分布數據」後,計算在每一個選取的海拔高度處共計BE個「相同海拔高度索結構沿厚度的溫度分布數據」中的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的差值,這個差值的絕對值稱為「相同海拔高度處索結構厚度方向最大溫差」,選取了 H個不同的海拔高度就有H個「相同海拔高度處索結構厚度方向最大溫差」,稱這H個「相同海拔高度處索結構厚度方向最大溫差」中的最大值為「索結構厚度方向最大溫差」,記為 ATtniax ;
[0016]b3:測量計算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首先,確定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與決定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相關的條件有六項,第一項條件是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介於當日日落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日落時刻是指根據地球自轉和公轉規律確定的氣象學上的日落時刻,可以查詢資料或通過常規氣象學計算得到所需的每一日的日落時刻;第二項條件的a條件是在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這段時間內,參考平板最大溫差Λ Tpmax和索結構表面最大溫差八1;_都不大於5攝氏度;第二項條件的b條件是在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這段時間內,在前面測量計算得到的環境最大誤差不大於參考日溫差Λ?;,且參考平板最大溫差Λ Tpmax減去2攝氏度後不大於Δ Temax,且索結構表面最大溫差Δ Tsmax不大於ATpmax ;只需滿足第二項的a條件和b條件中的一項就稱為滿足第二項條件;第三項條件是在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索結構所在環境的氣溫關於時間的變化率的絕對值不大於每小時0.1攝氏度;第四項條件是在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R個索結構表面點中的每一個索結構表面點的溫度關於時間的變化率的絕對值不大於每小時0.1攝氏度;第五項條件是在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R個索結構表面點中的每一個索結構表面點的索結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為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極小值;第六項條件是在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索結構厚度方向最大溫差」 ATtmax不大於I攝氏度;本方法利用上述六項條件,將下列三種時刻中的任意一種稱為「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數學時刻」,第一種時刻是滿足上述「與決定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相關的條件」中的第一項至第五項條件的時刻,第二種時刻是僅僅滿足上述「與決定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相關的條件」中的第六項條件的時刻,第三種時刻是同時滿足上述「與決定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相關的條件」中的第一項至第六項條件的時刻;當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數學時刻就是本方法中實際記錄數據時刻中的一個時,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就是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數學時刻;如果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數學時刻不是本方法中實際記錄數據時刻中的任一個時刻,則取本方法最接近於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數學時刻的那個實際記錄數據的時刻為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本方法將使用在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測量記錄的量進行索結構相關健康監測分析;本方法近似認為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的索結構溫度場處於穩態,即此時刻的索結構溫度不隨時間變化,此時刻就是本方法的「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然後,根據索結構傳熱特性,利用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的「R個索結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和「HBE個索結構沿厚度溫度實測數據」,利用索結構的傳熱學計算模型,通過常規傳熱計算得到在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的索結構的溫度分布,此時索結構的溫度場按穩態進行計算,計算得到的在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的索結構的溫度分布數據包括索結構上R個索結構表面點的計算溫度,R個索結構表面點的計算溫度稱為R個索結構穩態表面溫度計算數據,還包括索結構在前面選定的HBE個「測量索結構沿厚度的溫度分布數據的點」的計算溫度,HBE個「測量索結構沿厚度的溫度分布數據的點」的計算溫度稱為「HBE個索結構沿厚度溫度計算數據」,當R個索結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與R個索結構穩態表面溫度計算數據對應相等時,且「HBE個索結構沿厚度溫度實測數據」與「HBE個索結構沿厚度溫度計算數據」對應相等時,計算得到的在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的索結構的溫度分布數據在本方法中稱為「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此時的「R個索結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稱為「R個索結構穩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HBE個索結構沿厚度溫度實測數據」稱為「HBE個索結構沿厚度穩態溫度實測數據」;在索結構的表面上取「R個索結構表面點」時,「R個索結構表面點」的數量與分布必須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當索結構溫度場處於穩態時,當索結構表面上任意一點的溫度是通過「R個索結構表面點」中與索結構表面上該任意點相鄰的點的實測溫度線性插值得到時,線性插值得到的索結構表面上該任意點的溫度與索結構表面上該任意點的實際溫度的誤差不大於5% ;索結構表面包括支承索表面;第二個條件是「R個索結構表面點」中在同一海拔高度的點的數量不小於4,且「R個索結構表面點」中在同一海拔高度的點沿著索結構表面均布;「R個索結構表面點」沿海拔高度的所有兩兩相鄰索結構表面點的海拔高度之差的絕對值中的最大值Ah不大於0.2°C除以Λ Th得到的數值,為方便敘述取Λ Th的單位為。C/m,為方便敘述取Ah的單位為m ;「R個索結構表面點」沿海拔高度的兩兩相鄰索結構表面點的定義是指只考慮海拔高度時,在「R個索結構表面點」中不存在一個索結構表面點,該索結構表面點的海拔高度數值介於兩兩相鄰索結構表面點的海拔高度數值之間;第三個條件是查詢或按氣象學常規計算得到索結構所在地和所在海拔區間的日照規律,再根據索結構的幾何特徵及方位數據,在索結構上找到全年受日照時間最充分的那些表面點的位置,「R個索結構表面點」中至少有一個索結構表面點是索結構上全年受日照時間最充分的那些表面點中的一個佔.[0017]c.按照「本方法的索結構的溫度測量計算方法」直接測量計算得到初始狀態下的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初始狀態下的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稱為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記為「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實測或查資料得到索結構所使用的各種材料的隨溫度變化的物理和力學性能參數;在實測得到T。的同時,也就是在獲得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的時刻的同一時刻,直接測量計算得到初始索結構的實測數據,初始索結構的實測數據是包括索結構集中載荷測量數據、索結構分布載荷測量數據、索結構體積載荷測量數據、所有被監測量的初始數值、所有支承索的初始索力數據、初始索結構模態數據、初始索結構應變數據、初始索結構幾何數據、初始索結構支座廣義坐標數據、初始索結構角度數據、初始索結構空間坐標數據在內的實測數據,在得到初始索結構的實測數據的同時,測量計算得到包括支承索的無損檢測數據在內的能夠表達支承索的健康狀態的數據,此時的能夠表達支承索的健康狀態的數據稱為支承索初始健康狀態數據;所有被監測量的初始數值組成被監測量初始數值向量C。,被監測量初始數值向量C。的編號規則與M個被監測量的編號規則相同;利用支承索初始健康狀態數據以及索結構載荷測量數據建立被評估對象初始損傷向量d。,向量d。表示用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表示的索結構的被評估對象的初
始健康狀態;被評估對象初始損傷向量d。的元素個數等於N,d。的元素與被評估對象是--
對應關係,向量d。的元素的編號規則與被評估對象的編號規則相同;如果d。的某一個元素對應的被評估對象是索系統中的一根支承索,那麼d。的該元素的數值代表對應支承索的初始損傷程度,若該元素的數值為O,表示該元素所對應的支承索是完好的,沒有損傷的,若其數值為100%,則表示該元素所對應的支承索已經完全喪失承載能力,若其數值介於O和100%之間,則表示該支承索喪失了相應比例的承載能力;如果d。的某一個元素對應的被評估對象是某一個載荷,本方法中取d。的該元素數值為0,代表這個載荷的變化的初始數值為O ;如果沒有支承索的無損檢測數據及其他能夠表達支承索的健康狀態的數據時,或者可以認為結構初始狀態為無損傷無鬆弛狀態時,向量d。中與支承索相關的各元素數值取O ;
[0018]d.根據索結構的設計圖、竣工圖和初始索結構的實測數據、支承索初始健康狀態數據、索結構集中載荷測量數據、索結構分布載荷測量數據、索結構體積載荷測量數據、索結構所使用的各種材 料的隨溫度變化的物理和力學性能參數、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和前面步驟得到的所有的索結構數據,建立計入「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索結構的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基於A。計算得到的索結構計算數據必須非常接近其實測數據,其間的差異不得大於5% ;對應於A。的「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就是「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 ;對應於A。的被評估對象健康狀態用被評估對象初始損傷向量d。表示;對應於A0的所有被監測量的初始數值用被監測量初始數值向量C。表示;第一次建立計入「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索結構的當前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被監測量當前初始數值向量C。和「當前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第一次建立索結構的當前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ttj和被監測量當前初始數值向量Cttj時,索結構的當前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ttj就等於索結構的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被監測量當前初始數值向量Cttj就等於被監測量初始數值向量C。^t0對應的「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稱為「當前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記為「當前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第一次建立索結構的當前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t0時,Tttj就等於Τ。;λ\的被評估對象的初始健康狀態與Α。的被評估對象的健康狀態相同,也用被評估對象初始損傷向量d。表示,在後面的循環過程中Attj的被評估對象的初始健康狀態始終用被評估對象初始損傷向量d。表示;T。和d。是A。的參數,由A。的力學計算結果得到的所有被監測量的初始數值與C。表示的所有被監測量的初始數值相同,因此也可以說C0由K的力學計算結果組成;1"。和d。是Attj的參數,Ct0由Attj的力學計算結果組成;[0019]e.從這裡進入由第e步到第m步的循環;在結構服役過程中,不斷按照「本方法的索結構的溫度測量計算方法」不斷實測計算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當前數據,「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當前數據稱為「當前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記為「當前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向量Tt的定義方式與向量T。的定義方式相同;在實測得到當前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t的同時,對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進行無損檢測,從中鑑別出出現損傷或鬆弛的傳感索,依據被監測量編號規則,從本方法之前出現的按照被監測量編號規則編號的各向量中去除與鑑別出的出現損傷或鬆弛的傳感索對應的元素,在本方法之後出現的各向量和矩陣中也不再出現與鑑別出的出現損傷或鬆弛的傳感索對應的元素,在本方法之後提到傳感索時不再包括這裡被鑑別出出現損傷或鬆弛的傳感索,在本方法之後提到被監測量時不再包括這裡被鑑別出出現損傷或鬆弛的傳感索的索力;從索結構上鑑別出幾根出現損傷或鬆弛的傳感索,就將M2和M減小同樣的數量;
[0020]f.根據當前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t,按照步驟fl至f3更新當前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被監測量當前初始數值向量Ct0和當前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I"。;
[0021]fl.比較Tt與滻。,如果Tt等於滻。,則Y。、Cttj和Tttj保持不變;否則需要按下列步驟對Attj和Tttj進行更新;
[0022]f2.計算Tt與T。的差,Tt與T。的差就是當前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關於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變化,Tt與T。的差用穩態溫度變化向量S表示,S等於Tt減去T。,S表示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變化;
[0023]f3.對A。中的索結構施加溫度變化,施加的溫度變化的數值就取自穩態溫度變化向量S,對A。中的索結構施加的溫度變化後得到更新的當前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t。,更新Attj的同時,Tttj所有元素數值也用Tt的所有元素數值對應代替,即更新了 1"。,這樣就得到了正確地對應於Attj的Tttj ;更新Cttj的方法是:當更新Attj後,通過力學計算得到Attj中所有被監測量的、當前的具體數值,這些具體數值組成Cttj -X0的支承索的初始健康狀態始終用被評估對象初始損傷向量d。表示;
[0024]g.在當前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ttj的基礎上按照步驟gl至g4進行若干次力學計算,通過計算獲得索結構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Λ C和被評估對象單位變化向量Du ;
[0025]gl.索結構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AC是不斷更新的,即在更新當前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V被監測量當前初始數值向量Cttj和當前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I"。之後,必須接著更新索結構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AC和被評估對象單位變化向量Du;
[0026]g2.在索結構的當前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t0的基礎上進行若干次力學計算,計算次數數值上等於所有被評估對象的數量N,有N個評估對象就有N次計算;依據被評估對象的編號規則,依次進行計算;每一次計算假設只有一個被評估對象在原有損傷或載荷的基礎上再增加單位損傷或載荷單位變化,具體的,如果該被評估對象是索系統中的一根支承索,那麼就假設該支承索在向量d。表示的該支承索已有損傷的基礎上再增加單位損傷,如果該被評估對象是一個載荷,就假設該載荷在向量d。表示的該載荷已有變化量的基礎上再增加載荷單位變化,用Duk記錄這一增加的單位損傷或載荷單位變化,其中k表示增加單位損傷或載荷單位變化的被評估對象的編號,Duk是被評估對象單位變化向量Du的一個元素,被評估對象單位變化向量Du的元素的編號規則與向量d。的元素的編號規則相同;每一次計算中增加單位損傷或載荷單位變化的被評估對象不同於其它次計算中增加單位損傷或載荷單位變化的被評估對象,每一次計算都利用力學方法計算索結構的所有被監測量的當前計算值,每一次計算得到的所有被監測量的當前計算值組成一個被監測量計算當前向量,被監測量計算當前向量的元素編號規則與被監測量初始數值向量C。的元素編號規則相同;
[0027]g3.每一次計算得到的被監測量計算當前向量減去被監測量當前初始數值向量Cttj得到一個向量,再將該向量的每一個元素都除以該次計算所假設的單位損傷或載荷單位變化數值,得到一個被監測量單位變化向量,有N個被評估對象就有N個被監測量單位變化
向量;
[0028]g4.由這N個被監測量單位變化向量按照N個被評估對象的編號規則,依次組成有N列的索結構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AC ;索結構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 C的每一列對應於一個被監測量單位變化向量;索結構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 C的每一行對應於同一個被監測量在不同被評估對象增加單位損傷或載荷單位變化時的不同的單位變化幅度;索結構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 C的列的編號規則與向量d。的元素的編號規則相同,索結構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AC的行的編號規則與M個被監測量的編號規則相同;
[0029]h.在實測得到當前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t的同時,實測得到在獲得當前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t的時刻的同一時刻的索結構的所有被監測量的當前實測數值,組成被監測量當前數值向量C ;被監測量當前數值向量C和被監測量當前初始數值向量Cttj與被監測量初始數值向量C。的定義方式相同,三個向量的相同編號的元素表示同一被監測量在不同時刻的具體數值;
[0030]1.定義被評估對象當`前名義損傷向量d,被評估對象當前名義損傷向量d的元素個數等於被評估對象的數量,被評估對象當前名義損傷向量d的元素和被評估對象之間是一一對應關係,被評估對象當前名義損傷向量d的元素數值代表對應被評估對象的名義損傷程度或名義載荷變化量;向量d的元素的編號規則與向量d。的元素的編號規則相同;
[0031]j.依據被監測量當前數值向量C同被監測量當前初始數值向量C。、索結構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和待求的被評估對象當前名義損傷向量d間存在的近似線性關係,該近似線性關係可表達為式1,式I中除d外的其它量均為已知,求解式I就可以算出被評估對象當前名義損傷向量d;
[0032]C = + AC.c/ 式 I
[0033]k.定義被評估對象當前實際損傷向量da,被評估對象當前實際損傷向量da的元素個數等於被評估對象的數量,被評估對象當前實際損傷向量da的元素和被評估對象之間是一一對應關係,被評估對象當前實際損傷向量da的元素數值代表對應被評估對象的實際損傷程度或實際載荷變化量;向量da的元素的編號規則與向量d。的元素的編號規則相同;
[0034]1.利用式2表達的被評估對象當前實際損傷向量da的第k個元素d\同被評估對象初始損傷向量d。的第k個元素(I。,和被評估對象當前名義損傷向量d的第k個元素dk間的關係,計算得到被評估對象當前實際損傷向量da的所有元素;
[0035]il-(l-心)(1 -dk),如果該元素對應於一根支承索
^ =| duk+dk,如果該元素不對應於一根支承索
[0036]式2中k=l,2,3,…….,N,d\表示第k個被評估對象的當前實際健康狀態,如果該被評估對象是索系統中的一根支承索,那麼d\表示其當前實際損傷,d\為O時表示無損傷,為100%時表示該支承索徹底喪失承載能力,介於O與100%之間時表示喪失相應比例的承載能力;如果該被評估對象是一個載荷,那麼d\表示該載荷的實際變化量;所以根據被評估對象當前實際損傷向量da能夠確定有哪些支承索受損及其損傷程度,確定有哪些載荷發生了變化及其變化的數值;至此本方法實現了剔除載荷變化和結構溫度變化的影響的、索結構的受損索識別,同時實現了剔除結構溫度變化和支承索健康狀態變化影響的、載荷變化量的識別;
[0037]m.回到第e步,開始由第e步到第m步的下一次循環。
[0038]有益效果:本方法實現了已有方法不可能具備的兩種功能,分別是:一、在結構承受的載荷和結構(環境)溫度變化時,能夠剔除載荷變化和結構溫度變化對索結構健康狀態識別結果的影響,從而準確地識別出受損索的結構健康監測方法;二、本方法在識別出受損索的同時,還能同時識別出載荷的變化,即本方法能夠剔除結構溫度變化和支承索健康狀態變化的影響,實現載荷變化程度的正確識別。【具體實施方式】
[0039]本方法的實施例的下面說明實質上僅僅是示例性的,並且目的絕不在於限制本方法的應用或使用。具體實施時,下列步驟是可採取的各種步驟中的一種。
[0040]第一步:首先確認索結構承受的可能發生變化的載荷的數量。根據索結構所承受的載荷的特點,確認其中「所有可能發生變化的載荷」,或者將所有的載荷視為「所有可能發生變化的載荷」,設共有JZW個可能發生變化的載荷,本方法通過識別這JZW個「所有可能發生變化的載荷」的變化程度來表達「所有可能發生變化的載荷」的變化量。
[0041]設索結構的支承索的數量和JZW個「所有可能發生變化的載荷」的數量之和為N。為敘述方便起見,本方法統一稱被評估的支承索和「所有可能發生變化的載荷」為「被評估對象」,共有N個被評估對象。給被評估對象連續編號,該編號在後續步驟中將用於生成向量和矩陣。
[0042]設索系統中共有M1根支承索,結構索力數據包括這M1根支承索的索力,顯然M1小於被評估對象的數量N。僅僅通過M1根支承索的M1個索力數據來求解未知的N個被評估對象的狀態是不可能的,本方法在監測全部M1根支承索索力的基礎上,增加對不少於(N-M1)個其他被監測量。
[0043]增加的不少於(N-M1)個的其他被監測量仍然是索力,敘述如下:
[0044]在結構健康檢測系統開始工作前,先在索結構上人為增加M2 (M2不小於N-M1)根索,稱為傳感索,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剛度同索結構的任意一根支承索的剛度相比,應當小很多,例如小20倍,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索力應當較小,例如其橫截面正應力應當小於其疲勞極限,這些要求可以保證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不會發生疲勞損傷,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兩端應當充分錨固,保證不會出現鬆弛,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應當得到充分的防腐蝕保護,保證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不會發生損傷和鬆弛,在結構健康監測過程中將監測這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索力。
[0045]還可以採用多增加傳感索的方式來保證健康監測的可靠性,例如使仏不小於N-M1的2倍,在結構健康監測過程中只挑選其中的完好的傳感索的索力數據(稱為實際可以使用的被監測量,記錄其數量為K,K不得小於N)和對應的索結構被監測量單位變化矩陣AC進行健康狀態評估,由於M2不小於N-M1的2倍,可以保證實際可以使用的有效傳感索的數量加上M1不小於N。在結構健康監測過程中將監測這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索力。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應當安裝在結構上、人員易於到達的部位,便於人員對其進行無損檢測。
[0046]在本方法中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作為索結構的一部分,後文再提到索結構時,索結構包括增加M2根傳感索前的索結構和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也就是說後文提到索結構時指包括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索結構。因此後文提到按照「本方法的索結構的溫度測量計算方法」測量計算得到「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時,其中的索結構包括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得到的「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包括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穩態溫度數據,獲得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穩態溫度數據的方法同於索結構的M1根支承索的穩態溫度數據的獲得方
法,在後文不再--交代;測量得到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索力的方法同於索結構的M1根
支承索的索力的測量方法,在後文不再一一交代;對索結構的支承索進行任何測量時,同時對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進行同樣的測量,在後文不再一一交代;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除了不發生損傷和鬆弛外,新增加的M2根索的信息量與索結構的支承索的信息量相同,在後文不再一一交代;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索力就是增加的不少於(N-M1)個的其他被監測量。在後文建立索結構的各種力學模型時,將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視同索結構的M1根支承索對待,除了提到支承索的損傷和鬆弛的場合,在其他場合提到支承索時包括新增加的M2根索。
[0047]綜合上述被監測量,整個索結構共有M (M=MJM2)根索的M個被監測量,M不得小於被評估對象的數量N。
[0048]為方便起見,在本方法中將「索結構的被監測的所有參量」簡稱為「被監測量」。給M個被監測量連續編號,該編號在後續步驟中將用於生成向量和矩陣。本方法用用變量j表示這一編號,j=l, 2, 3,…,Μ。
[0049]確定「本方法的索結構的溫度測量計算方法」,該方法具體步驟同於本方法「權利要求書」中「本方法的索結構的溫度測量計算方法」的具體步驟。
[0050]第二步:建立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Α。。
[0051]在索結構竣工之時,或者在建立健康監測系統前,按照「本方法的索結構的溫度測量計算方法」測量計算得到「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可以用常規溫度測量方法測量,例如使用熱電阻測量),此時的「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用向量Τ。表示,稱為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Τ。。在實測得到Τ。的同時,也就是在獲得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的時刻的同一時刻,使用常規方法直接測量計算得到索結構的所有被監測量的初始數值,組成被監測量初始數值向量C。。
[0052]本方法中可以具體按照下列方法在獲得某某(例如初始或當前等)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的時刻的同一時刻,使用某某方法測量計算得到某某被測量量被監測量(例如索結構的所有被監測量)的數據:在測量記錄溫度(包括索結構所在環境的氣溫、參考平板的向陽面的溫度和索結構表面溫度)的同時,例如每隔10分鐘測量記錄一次溫度,那麼同時同樣也每隔10分鐘測量記錄某某被測量量被監測量(例如索結構的所有被監測量)的數據。一旦確定了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那麼與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同一時刻的某某被測量量被監測量(例如索結構的所有被監測量)的數據就稱為在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的同一時刻,使用某某方法測量計算方法得到的某某被測量量被監測量的數據。
[0053]使用常規方法(查資料或實測)得到索結構所使用的各種材料的隨溫度變化的物理參數(例如熱膨脹係數)和力學性能參數(例如彈性模量、泊松比)。
[0054]在實測計算得到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的同時,也就是在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的同一時刻,使用常規方法實測計算得到索結構的實測計算數據。索結構的實測計算數據包括支承索的無損檢測數據等能夠表達索的健康狀態的數據、索結構初始幾何數據、索力數據、拉杆拉力數據、索結構支座廣義坐標數據、索結構集中載荷測量數據、索結構分布載荷測量數據、索結構體積載荷測量數據、索結構模態數據、結構應變數據、結構角度測量數據、結構空間坐標測量數據等實測數據。索結構的初始幾何數據可以是所有索的端點的空間坐標數據加上結構上一系列的點的空間坐標數據,目的在於根據這些坐標數據確定索結構的幾何特徵。對斜拉橋而言,初始幾何數據可以是所有索的端點的空間坐標數據加上橋梁兩端上若干點的空間坐標數據,這就是所謂的橋型數據。利用支承索的無損檢測數據等能夠表達支承索的健康狀態的數據以及索結構載荷測量數據建立被評估對象初始損傷向量d。,用d。表示索結構(用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表示)的被評估對象的初始健康狀態。如果沒有支承索的無損檢測數據及其他能夠表達支承索的健康狀態的數據時,或者可以認為結構初始狀態為無損傷無鬆弛狀態時,向量d。的中與支承索相關的各元素數值取O ;如果d。的某一個元素對應的被評估對象是某一個載荷,本方法中取d。的該元素數值為0,代表這個載荷的變化的初始數值為O。利用索結構的設計圖、竣工圖和初始索結構的實測數據、支承索的無損檢測數據、索結構所使用的各種材料的隨溫度變化的物理和力學性能參數和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利用力學方法(例如有限元法)計入「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建立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
[0055]不論用何種方法獲得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計入「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即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基於A。計算得到的索結構計算數據必須非常接近其實測數據,誤差一般不得大於5%。這樣可保證利用A。計算所得的模擬情況下的索力計算數據、應變計算數據、索結構形狀計算數據和位移計算數據、索結構角度數據、索結構空間坐標數據等,可靠地接近所模擬情況真實發生時的實測數據。模型A。中支承索的健康狀態用被評估對象初始損傷向量d。表示,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用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表示。由於基於A。計算得到所有被監測量的計算數值非常接近所有被監測量的初始數值(實測得到),所以也可以用在A。的基礎上、進行力學計算得到的、A0的每一個被監測量的計算數值組成被監測量初始數值向量C。。對應於A。的「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就是「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 ;對應於A。的被評估對象健康狀態用被評估對象初始損傷向量d。表示;對應於A。的所有被監測量的初始數值用被監測量初始數值向量C。表示。T。和d。是A0的參數,C0由A。的力學計算結果組成。
[0056]第三步:第一次建立當前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V被監測量當前初始數值向量Ct0和「當前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t/,具體方法是:在初始時刻,即第一次建立當前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ttj和被監測量當前初始數值向量Cttj時,At0就等於A。,Ct0就等於C。,At0對應的「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記為「當前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t/,在初始時刻(也就是第一次建立Attj時),滻。就等於T。,向量Tttj的定義方式與向量T。的定義方式相同。At0的評估對象的健康狀態與A。的評估對象的健康狀態(被評估對象初始損傷向量d。表示)相同,在循環過程中Attj的評估對象的健康狀態始終用被評估對象初始損傷向量d。表示。Tt0和d0是At0的參數,Ct0由At0的力學計算結果組成。
[0057]第四步:在索結構服役過程中,按照「本方法的索結構的溫度測量計算方法」不斷實測計算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當前數據(稱為「當前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t",向量Tt的定義方式與向量T。的定義方式相同)。在實測得到當前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t的同時,也就是在獲得當前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t的時刻的同一時刻,實測得到索結構的所有被監測量的當前實測數值,組成「被監測量當前數值向量C」。
[0058]在實測得到當前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t的同時,對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進行無損檢測,例如超聲波探傷、目視檢查、紅外成像檢查,從中鑑別出出現損傷或鬆弛的傳感索,依據被監測量編號規則,從本方法之前出現的按照被監測量編號規則編號的各向量中去除與鑑別出的出現損傷或鬆弛的傳感索對應的元素,在本方法之後出現的各向量和矩陣中也不再出現與鑑別出的出現損傷或鬆弛的傳感索對應的元素,在本方法之後提到傳感索時不再包括這裡被鑑別出出現損傷或鬆弛的傳感索,在本方法之後提到被監測量時不再包括這裡被鑑別出出現損傷或鬆弛的傳感索的索力;從索結構上鑑別出幾根出現損傷或鬆弛的傳感索,就將M2和M減小同樣的數量。
[0059]第五步:根據當前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t,在必要時更新當前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被監測量當前初始數值向量Cttj和當前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I"。。在第四步實測得到當前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t後,比較Tt和Tt0,如果Tt等於廣,則不需要對Attj和Tttj進行更新,否則需要對Attj和Tttj進行更新,更新方法按下列第a步至第c步進行:`[0060]第a步計算Tt與T。的差,Tt與T。的差就是當前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關於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變化,Tt與T。的差用穩態溫度變化向量S表示,S等於Tt減去T。,S表示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變化。
[0061 ] 第b步對A。中的索結構施加溫度變化,施加的溫度變化的數值就取自穩態溫度變化向量S,對A。中的索結構施加的溫度變化後得到更新的當前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t。。
[0062]第c步更新At0的同時,Tt0所有元素數值也用Tt的所有元素數值對應代替,即更新了 ?"。,這樣就得到了正確地對應於Attj的Tttj ;更新Cttj的方法是:當更新Attj後,通過力學計算得到Attj中所有被監測量的、當前的具體數值,這些具體數值組成C。。
[0063]第六步:在當前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ttj的基礎上進行若干次力學計算,通過計算獲得索結構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 C和被評估對象單位變化向量Du。具體方法為:索結構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 C是不斷更新的,即在更新當前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ttj的同時,必須同時更新索結構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AC ;在索結構的當前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ttj的基礎上進行若干次力學計算,計算次數數值上等於所有被評估對象的數量,有N個被評估對象就有N次計算,每一次計算假設只有一個被評估對象在原有損傷或載荷的基礎上再增加單位損傷或載荷單位變化,具體的,如果該被評估對象是索系統中的一根支承索,那麼就假設該支承索在向量d。表示的該支承索已有損傷的基礎上再增加單位損傷(例如取5%、10%,20%或30%等損傷為單位損傷),如果該被評估對象是一個載荷,就假設該載荷在向量d。表示的該載荷已有變化量的基礎上再增加載荷單位變化(如果該載荷是分布載荷,且該分布載荷是線分布載荷,載荷單位變化可以取lkN/m、2kN/m、3kN/m或lkNm/m、2kNm/m、3kNm/m等為單位變化;如果該載荷是分布載荷,且該分布載荷是是面分布載荷,載荷單位變化可以取lMPa、2MPa、3MPa或lkNm/m2、2kNm/m2、3kNm/m2等為單位變化;如果該載荷是集中載荷,且該集中載荷是力偶,載荷單位變化可以取lkNm、2kNm、3kNm等為單位變化;如果該載荷是集中載荷,且該集中載荷是集中力,載荷單位變化可以取lkN、2kN、3kN等為單位變化;如果該載荷是體積載荷,載荷單位變化可以取lkN/m3、2kN/m3、3kN/m3等為單位變化),用Duk記錄這一單位損傷或載荷單位變化,其中k表示發生單位損傷或發生載荷單位變化的被評估對象的編號;每一次計算中出現單位損傷或載荷單位變化的被評估對象不同於其它次計算中出現單位損傷或載荷單位變化的被評估對象,每一次計算都利用力學方法計算索結構的所有被監測量的當前計算值,每一次計算得到的所有被監測量的當前計算值組成一個被監測量計算當前向量C,被監測量計算當前向量的元素編號規則與被監測量初始數值向量C。的元素編號規則相同;每一次計算得到的被監測量計算當前向量C減去被監測量當前初始數值向量Cttj後再除以該次計算所假設的單位損傷或載荷單位變化數值,得到一個被監測量單位變化向量,有N個被評估對象就有N個被監測量單位變化向量;由這N個被監測量單位變化向量依次組成有N列的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 C ;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的每一列對應於一個被監測量單位變化向量,索結構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 C的每一行對應於同一個被監測量在不同被評估對象發生單位損傷或載荷單位變化時的不同的單位變化幅度;索結構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的列的編號規則與向量d。的元素的編號規則相同,索結構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的行的編號規則與M個被監測量的編號規則相同。
[0064]第七步:建立線性關係誤差向量e和向量g。利用前面的數據(被監測量當前初始數值向量C。、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AC),在第六步進行每一次計算的同時,即在每一次計算假設被評估對象中只有一個被評估對象的增加單位損傷或載荷單位變化Duk,每一次計算中增加單位損 傷或載荷單位變化的被評估對象不同於其它次計算中增加單位損傷或載荷單位變化的被評估對象,每一次計算都利用力學方法(例如採用有限元法)計算索結構中所有被監測量的當前數值,每一次計算組成一個被監測量計算當前向量C的同時,每一次計算組成一個損傷向量d,本步出現的損傷向量d只在本步使用,損傷向量d的所有元素中只有一個元素的數值取Duk,其它元素的數值取0,損傷向量d的元素的編號規則與向量d。的元素的編號規則相同;將(:、Ct0,八(:、011、(1帶入式(1),得到一個線性關係誤差向量e,每一次計算得到一個線性關係誤差向量e ;有N個被評估對象就有N次計算,就有N個線性關係誤差向量e,將這N個線性關係誤差向量e相加後得到一個向量,將此向量的每一個元素除以N後得到的新向量就是最終的線性關係誤差向量e。向量g等於最終的誤差向量e。
[0065]e ^abs(AC ^d-C+ CJ(I) [0066]式(I)中abs是取 絕對值函數,對括號內求得的向量的每一個元素取絕對值。
[0067]第八步:安裝索結構健康監測系統的硬體部分。硬體部分至少包括:被監測量監測系統(例如含索力測量系統、信號調理器等)、索結構溫度監測系統(含溫度傳感器、信號調理器等)和索結構環境溫度測量系統(含溫度傳感器、信號調理器等)、信號(數據)採集器、計算機和通信報警設備。每一個被監測量、每一個溫度都必須被監測系統監測到,監測系統將監測到的信號傳輸到信號(數據)採集器;信號經信號採集器傳遞到計算機;計算機則負責運行索結構的被評估對象的健康監測軟體,包括記錄信號採集器傳遞來的信號;當監測到被評估對象健康狀態有變化時,計算機控制通信報警設備向監控人員、業主和(或)指定的人員報警。
[0068]第九步:將被監測量當前初始數值向量Ct^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Λ C、被評估對象單位變化向量Du參數以數據文件的方式保存在運行健康監測系統軟體的計算機硬碟上。
[0069]第十步:編制並在計算機上安裝運行本方法系統軟體,該軟體將完成本方法任務所需要的監測、記錄、控制、存儲、計算、通知、報警等功能(即本具體實施方法中所有可以用計算機完成的工作)
[0070]第十一步:依據被監測量當前數值向量C同被監測量當前初始數值向量C。、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 C、被評估對象單位變化向量Du和被評估對象當前名義損傷向量d (由所有索當前名義損傷量組成)間存在的近似線性關係(式(2)),按照多目標優化算法計算被評估對象當前名義損傷向量d的非劣解,也就是帶有合理誤差、但可以比較準確地從所有索中確定受損索的位置及其名義損傷程度的解。
【權利要求】
1.索力監測受損索載荷識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方法包括:a.為敘述方便起見,本方法統一稱被評估的支承索和載荷為被評估對象,設被評估的支承索的數量和載荷的數量之和為N,即被評估對象的數量為N ;確定被評估對象的編號規貝U,按此規則將索結構中所有的被評估對象編號,該編號在後續步驟中將用於生成向量和矩陣;本方法用變量k表示這一編號,k=l, 2,3,…,N ;設索系統中共有M1根支承索,索結構索力數據包括這M1根支承索的索力,顯然M1小於被評估對象的數量N ;僅僅通過M1個支承索的M1個索力數據來求解未知的N個被評估對象的狀態是不可能的,本方法在監測全部M1根支承索索力的基礎上,在索結構上人為增加M2根索,稱為傳感索,在索結構健康監測過程中將監測這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索力;綜合上述被監測量,整個索結構共有M根索的M個索力被監測,即有M個被監測量,其中M為M1與M2之和;M應當大於被評估對象的數量N ;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剛度同索結構的任意一根支承索的剛度相比,應當小得多;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各傳感索的索力應當比索結構的任意一根支承索的索力小得多,這樣可以保證即使這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出現了損傷或鬆弛,對索結構其他構件的應力、應變、變形的影響微乎其微;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橫截面上正應力應當小於其疲勞極限,這些要求可以保證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不會發生疲勞損傷;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兩端應當充分錨固,保證不會出現鬆弛;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應當得到充分的防腐蝕保護,保證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不會發生損傷和鬆弛;為方便起見,在本方法中將「索結構的被監測的所有參量」簡稱為「被監測量」;給M個被監測量連續編號,本方法用用變量j表示這一編號,j=l, 2,3,…,M,該編號在後續步驟中將用於生成向量和矩陣;在本方法中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作為索結構的一部分,後文再提到索結構時,索結構包括增加M2根傳感索前的索結構和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也就是說後文提到索結構時指包括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索結構;因此後文提到按照「本方法的索結構的溫度測量計算方法」測量計算得到「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時,其中的索結構包括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得到的「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包括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穩態溫度數據,獲得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穩態溫度數據的方法同於索結構的M1根支承索的穩態溫度數據的獲得方法,在後文不再一一交代;測量得到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的索力的方法同於索結構的M1根支承索的索力的測量方法,在後文不再一一交代;對索結構的支承索進行任何測量時,同時對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進行同樣的測量,在後文不再一一交代;新增加的仏`根傳感索除了不發生損傷和鬆弛外,對新增加的仏根傳感索的信息量的要求和獲得方法與索結構的支承索的信息量的要求和獲得方法相同,在後文不再--交代;在後文建立索結構的各種力學模型時,將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視同索結構的支承索對待;在後文中,除了提到支承索的損傷和鬆弛的場合外,當提到支承索時所說的支承索包括索結構的支承索和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本方法中對同一個量實時監測的任何兩次測量之間的時間間隔不得大於30分鐘,測量記錄數據的時刻稱為實際記錄數據時刻;物體、結構承受的外力可稱為載荷,載荷包括面載荷和體積載荷;面載荷又稱表面載荷,是作用於物體表面的載荷,包括集中載荷和分布載荷兩種;體積載荷是連續分布於物體內部各點的載荷,包括物體的自重和慣性力在內;集中載荷分為集中力和集中力偶兩種,在包括笛卡爾直角坐標系在內的坐標系中,一個集中力可以分解成三個分量,同樣的,一個集中力偶也可以分解成三個分量,如果載荷實際上是集中載荷,在本方法中將一個集中力分量或一個集中力偶分量計為或統計為一個載荷,此時載荷的變化具體化為一個集中力分量或一個集中力偶分量的變化;分布載荷分為線分布載荷和面分布載荷,分布載荷的描述至少包括分布載荷的作用區域和分布載荷的大小,分布載荷的大小用分布集度來表達,分布集度用分布特徵和幅值來表達;如果載荷實際上是分布載荷,本方法談論載荷的變化時,實際上是指分布載荷分布集度的幅值的改變,而所有分布載荷的作用區域和分布集度的分布特徵是不變的;在包括笛卡爾直角坐標系在內的坐標系中,一個分布載荷可以分解成三個分量,如果這分布載荷的三個分量的各自的分布集度的幅值發生變化,且變化的比率不全部相同,那麼在本方法中把這分布載荷的三個分量計為或統計為三個分布載荷,此時一個載荷就代表分布載荷的一個分量;體積載荷是連續分布於物體內部各點的載荷,體積載荷的描述至少包括體積載荷的作用區域和體積載荷的大小,體積載荷的大小用分布集度來表達,分布集度用分布特徵和幅值來表達;如果載荷實際上是體積載荷,在本方法中實際處理的是體積載荷分布集度的幅值的改變,而所有體積載荷的作用區域和分布集度的分布特徵是不變的,此時在本方法中提到載荷的改變時實際上是指體積載荷的分布集度的幅值的改變,此時,發生變化的載荷是指那些分布集度的幅值發生變化的體積載荷;在包括笛卡爾直角坐標系在內的坐標系中,一個體積載荷可以分解成三個分量,如果這體積載荷的三個分量的各自的分布集度的幅值發生變化,且變化的比率不全部相同,那麼在本方法中把這體積載荷的三個分量計為或統計為三個分布載荷; b.本方法定義「本方法的索結構的溫度測量計算方法」按步驟bl至b3進行;bl:查詢或實測得到索結構組成材料及索結構所處環境的隨溫度變化的傳熱學參數,利用索結構的設計圖、竣工圖和索結構的幾何實測數據,利用這些數據和參數建立索結構的傳熱學計算模型;查詢索結構所在地不少於2年的近年來的氣象資料,統計得到這段時間內的陰天數量記為T個陰天,在本方法中將白天不能見到太陽的一整日稱為陰天,統計得到T個陰天中每一個陰天的O時至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日出時刻是指根據地球自轉和公轉規律確定的氣象學上的日出時刻,不表示當天一定可以看見太陽,可以查詢資料或通過常規氣象學計算得到所需的每一日的日出時刻,每一個陰天的O時至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最高氣溫減去最低氣溫稱為該陰天的日氣溫的最大溫差,有T個陰天,就有T個陰天的日氣溫的最大溫差,取T個陰天的日氣溫的最大溫差中的最大值為參考日溫差,參考日溫差記為△ I;;查詢索結構所在地和所在海拔區間不少於2年的近年來的氣象資料或實測得到索結構所處環境的溫度隨時間和海拔高度的變化數據和變化規律,計算得到索·結構所在地和所在海拔區間不少於2年的近年來的索結構所處環境的溫度關於海拔高度的最大變化率ATh,為方便敘述取ATh的單位為。C/m;在索結構的表面上取「R個索結構表面點」,取「R個索結構表面點」的具體原則在步驟b3中敘述,後面將通過實測得到這R個索結構表面點的溫度,稱實測得到的溫度數據為「R個索結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如果是利用索結構的傳熱學計算模型,通過傳熱計算得到這R個索結構表面點的溫度,就稱計算得到的溫度數據為「R個索結構表面溫度計算數據」;從索結構所處的最低海拔到最高海拔之間,在索結構上均布選取不少於三個不同的海拔高度,在每一個選取的海拔高度處、在水平面與索結構表面的交線處至少選取兩個點,從選取點處引索結構表面的外法線,所有選取的外法線方向稱為「測量索結構沿壁厚的溫度分布的方向」,測量索結構沿壁厚的溫度分布的方向與「水平面與索結構表面的交線」相交,在選取的測量索結構沿壁厚的溫度分布的方向中必須包括索結構的向陽面外法線方向和索結構的背陰面外法線方向,沿每一個測量索結構沿壁厚的溫度分布的方向在索結構中均布選取不少於三個點,測量所有被選取點的溫度,測得的溫度稱為「索結構沿厚度的溫度分布數據」,其中沿與同一「水平面與索結構表面的交線」相交的、「測量索結構沿壁厚的溫度分布的方向」測量獲得的「索結構沿厚度的溫度分布數據」,在本方法中稱為「相同海拔高度索結構沿厚度的溫度分布數據」,設選取了 H個不同的海拔高度,在每一個海拔高度處,選取了 B個測量索結構沿壁厚的溫度分布的方向,沿每個測量索結構沿壁厚的溫度分布的方向在索結構中選取了 E個點,其中H和E都不小於3,B不小於2,設HBE為H與B和E的乘積,對應的共有HBE個「測量索結構沿厚度的溫度分布數據的點」,後面將通過實測得到這HBE個「測量索結構沿厚度的溫度分布數據的點」的溫度,稱實測得到的溫度數據為「HBE個索結構沿厚度溫度實測數據」,如果是利用索結構的傳熱學計算模型,通過傳熱計算得到這HBE個測量索結構沿厚度的溫度分布數據的點的溫度,就稱計算得到的溫度數據為「HBE個索結構沿厚度溫度計算數據」 為B和E的乘積,本方法中在每一個選取的海拔高度處共有BE個「相同海拔高度索結構沿厚度的溫度分布數據」;在索結構所在地按照氣象學測量氣溫要求選取一個位置,將在此位置實測得到符合氣象學測量氣溫要求的索結構所在環境的氣溫;在索結構所在地的空曠無遮擋處選取一個位置,該位置應當在全年的每一日都能得到該地所能得到的該日的最充分的日照,在該位置安放一塊碳鋼材質的平板,稱為參考平板,參考平板與地面不可接觸,參考平板離地面距離不小於1.5米,該參考平板的一面向陽,稱為向陽面,參考平板的向陽面是粗糙的和深色的,參考平板的向陽面應當在全年的每一日都能得到一塊平板在該地所能得到的該日的最充分的日照,參考平板的非向陽面覆有保溫材料,將實時監測得到參考平板的向陽面的溫度; b2:實時監測得到上述R個索結構表面點的R個索結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同時實時監測得到前面定義的索結構沿厚度的溫度分布數據,同時實時監測得到符合氣象學測量氣溫要求的索結構所在環境的氣溫數據;通過實時監測得到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索結構所在環境的氣溫實測數據序列,索結構所在環境的氣溫實測數據序列由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索結構所在環境的氣溫實測數據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排列,找到索結構所在環境的氣溫實測數據序列中的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用索結構所在環境的氣溫實測數據序列中的最高溫度減去最低溫度得到索結構所在環境的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最大溫差,稱為環境最大溫差,記為ATemax ;由索結構所在環境的氣溫實測數據序列通過常規數學計算得到索結構所在環境的氣溫關於時間的變化率,該變化率也隨著時間變化;通過實時監測得到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參考平板的向陽面的溫度的實測數據序列,參考平板的向陽面的溫度的實測數據序列由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參考平板的向陽面的溫度的實測數據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排列,找到參考平板的向陽面的溫度的實測數據序列中的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用參考平板的向陽面的溫度的實測數據序列中的最高溫度減去最低溫度得到參考平板的向陽面的溫度的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最大溫差,稱為參考平板最大溫差,記為ATpmax ;通過實時監測得到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所有R個索結構表面點的索結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序列,有R個索結構表面點就有R個索結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序列,每一個索結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序列由一個索結構表面點的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索結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排列,找到每一個索結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序列中的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用每一個索結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序列中的最高溫度減去最低溫度得到每一個索結構表面點的溫度的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最大溫差,有R個索結構表面點就有R個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最大溫差數值,其中的最大值稱為索結構表面最大溫差,記為ATsmax ;由每一索結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序列通過常規數學計算得到每一個索結構表面點的溫度關於時間的變化率,每一個索結構表面點的溫度關於時間的變化率也隨著時間變化;通過實時監測得到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在同一時刻、HBE個「索結構沿厚度的溫度分布數據」後,計算在每一個選取的海拔高度處共計BE個「相同海拔高度索結構沿厚度的溫度分布數據」中的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的差值,這個差值的絕對值稱為「相同海拔高度處索結構厚度方向最大溫差」,選取了 H個不同的海拔高度就有H個「相同海拔高度處索結構厚度方向最大溫差」,稱這H個「相同海拔高度處索結構厚度方向最大溫差」中的最大值為「索結構厚度方向最大溫差」,記為Δ Ttmax ; b3:測量計算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首先,確定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與決定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相關的條件有六項,第一項條件是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介於當日日落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日落時刻是指根據地球自轉和公轉規律確定的氣象學上的日落時刻,可以查詢資料或通過常規氣象學計算得到所需的每一日的日落時刻;第二項條件的a條件是在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這段時間內,參考平板最大溫差Λ Tpmax和索結構表面最大溫差ATsmax都不大於5攝氏度;第二項條件的b條件是在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這段時間內,在前面測量計算得到的環境最大誤差Λ Traiax不大於參考日溫差Λ ?;,且參考平板最大溫差ATpmax減去2攝氏度後不大於Λ Temax,且索結構表面最大溫差ATsmax不大於ATpmax;只需滿足第二項的a條件和b條件中的一項就稱為滿足第二項條件;第三項條件是在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索結構所在環境的氣溫關於時間的變化率的絕對值不大於每小時0.1攝氏度;第四項條件是在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R個索結構表面點中的每一個索結構表面點的溫度關於時間的變化率的絕對值不大於每小時0.1攝氏度;第五項條件是在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R個索結構表面點中的每一個索結構表面點的索結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為當日日出時刻到次日日出時刻後30分鐘之間的極小值;第六項條件是在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索結構厚度方向最大溫差」 Λ Ttmax不大於I攝氏度;本方法利用上述六項條件,將下列三種時刻中的任意一種稱為「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數學時刻」,第一種時刻是滿足上述「與決定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相關的條件」中的第一項至第五項條件的時刻,第二種時刻是僅僅滿足上述「與決定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相關的條件」中的第六項條件的時刻,第三種時刻是同時滿足上述「與決定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相關的條件」中的第一項至第六項條件的時刻;當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數學時刻就是本方法中實際記錄數據時刻中的一個時,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就是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數學時刻;如果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數學時刻不是本方法中實際記錄數據時刻中的任一個時刻,則取本方法最接近於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數學時刻的那個實際記錄數據的時刻為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本方法將使用在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測量記錄的量進行索結構相關健康監測分析;本方法近似認為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的索結構溫度場處於穩態,即此時刻的索結構溫度不隨時間變化,此時刻就是本方法的「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然後,根據索結構傳熱特性,利用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的「R個索結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和「HBE個索結構沿厚度溫度實測數據」,利用索結構的傳熱學計算模型,通過常規傳熱計算得到在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的索結構的溫度分布,此時索結構的溫度場按穩態進行計算,計算得到的在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的索結構的溫度分布數據包括索結構上R個索結構表面點的計算溫度,R個索結構表面點的計算溫度稱為R個索結構穩態表面溫度計算數據,還包括索結構在前面選定的HBE個「測量索結構沿厚度的溫度分布數據的點」的計算溫度,HBE個「測量索結構沿厚度的溫度分布數據的點」的計算溫度稱為「HBE個索結構沿厚度溫度計算數據」,當R個索結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與R個索結構穩態表面溫度計算數據對應相等時,且「HBE個索結構沿厚度溫度實測數據」與「HBE個索結構沿厚度溫度計算數據」對應相等時,計算得到的在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時刻的索結構的溫度分布數據在本方法中稱為「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此時的「R個索結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稱為「R個索結構穩態表面溫度實測數據」,「HBE個索結構沿厚度溫度實測數據」稱為「HBE個索結構沿厚度穩態溫度實測數據」;在索結構的表面上取「R個索結構表面點」時,「R個索結構表面點」的數量與分布必須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當索結構溫度場處於穩態時,當索結構表面上任意一點的溫度是通過「R個索結構表面點」中與索結構表面上該任意點相鄰的點的實測溫度線性插值得到時,線性插值得到的索結構表面上該任意點的溫度與索結構表面上該任意點的實際溫度的誤差不大於5% ;索結構表面包括支承索表面;第二個條件是「R個索結構表面點」中在同一海拔高度的點的數量不小於4,且「R個索結構表面點」中在同一海拔高度的點沿著索結構表面均布;「R個索結構表面點」沿海拔高度的所有兩兩相鄰索結構表面點的海拔高度之差的絕對值中的最大值Ah不大於0.2°C除以Λ Th得到的數值,為方便敘述取Λ Th的單位為。C/m,為方便敘述取Ah的單位為m ;「R個索結構表面點」沿海拔高度的兩兩相鄰索結構表面點的定義是指只考慮海拔高度時,在「R個索結構表面點」中不存在一個索結構表面點,該索結構表面點的海拔高度數值介於兩兩相鄰索結構表面點的海拔高度數值之間;第三個條件是查詢或按氣象學常規計算得到索結構所在地和所在海拔區間的日照規律,再根據索結構的幾何特徵及方位數據,在索結構上找到全年受·日照時間最充分的那些表面點的位置,「R個索結構表面點」中至少有一個索結構表面點是索結構上全年受日照時間最充分的那些表面點中的一個點; c.按照「本方法的索結構的溫度測量計算方法」直接測量計算得到初始狀態下的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初始狀態下的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稱為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記為「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 ;實測或查資料得到索結構所使用的各種材料的隨溫度變化的物理和力學性能參數;在實測得到T。的同時,也就是在獲得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的時刻的同一時刻,直接測量計算得到初始索結構的實測數據,初始索結構的實測數據是包括索結構集中載荷測量數據、索結構分布載荷測量數據、索結構體積載荷測量數據、所有被監測量的初始數值、所有支承索的初始索力數據、初始索結構模態數據、初始索結構應變數據、初始索結構幾何數據、初始索結構支座廣義坐標數據、初始索結構角度數據、初始索結構空間坐標數據在內的實測數據,在得到初始索結構的實測數據的同時,測量計算得到包括支承索的無損檢測數據在內的能夠表達支承索的健康狀態的數據,此時的能夠表達支承索的健康狀態的數據稱為支承索初始健康狀態數據;所有被監測量的初始數值組成被監測量初始數值向量C。,被監測量初始數值向量C。的編號規則與M個被監測量的編號規則相同;利用支承索初始健康狀態數據以及索結構載荷測量數據建立被評估對象初始損傷向量d。,向量d。表示用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表示的索結構的被評估對象的初始健康狀態;被評估對象初始損傷向量d。的元素個數等於N,d。的元素與被評估對象是一一對應關係,向量d。的元素的編號規則與被評估對象的編號規則相同;如果d。的某一個元素對應的被評估對象是索系統中的一根支承索,那麼d。的該元素的數值代表對應支承索的初始損傷程度,若該元素的數值為O,表示該元素所對應的支承索是完好的,沒有損傷的,若其數值為100%,則表示該元素所對應的支承索已經完全喪失承載能力,若其數值介於O和100%之間,則表示該支承索喪失了相應比例的承載能力;如果d。的某一個元素對應的被評估對象是某一個載荷,本方法中取d。的該元素數值為0,代表這個載荷的變化的初始數值為O ;如果沒有支承索的無損檢測數據及其他能夠表達支承索的健康狀態的數據時,或者可以認為結構初始狀態為無損傷無鬆弛狀態時,向量d。中與支承索相關的各元素數值取O ; d.根據索結構的設計圖、竣工圖和初始索結構的實測數據、支承索初始健康狀態數據、索結構集中載荷測量數據、索結構分布載荷測量數據、索結構體積載荷測量數據、索結構所使用的各種材料的隨溫度變化的物理和力學性能參數、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和前面步驟得到的所有的索結構數據,建立計入「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索結構的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基於A。計算得到的索結構計算數據必須非常接近其實測數據,其間的差異不得大於5% ;對應於A。的「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就是「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 ;對應於A。的被評估對象健康狀態用被評估對象初始損傷向量d。表示;對應於A。的所有被監測量的初始數值用被監測量初始數值向量C。表示;第一次建立計入「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索結構的當前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Μ。、被監測量當前初始數值向量Cttj和「當前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 ;第一次建立索結構的當前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Y。和被監測量當前初始數值向量Cttj時,索結構的當前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ttj就等於索結構的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被監測量當前初始數值向量Cttj就等於被監測量初始數值向量C。^t0對應的「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稱為「當前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記為「當前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第一次建立索結構的當前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t0時,Tt0就等於Τ。-X0的被評估對象的初`始健康狀態與A。的被評估對象的健康狀態相同,也用被評估對象初始損傷向量d。表示,在後面的循環過程中Attj的被評估對象的初始健康狀態始終用被評估對象初始損傷向量d。表示;T。和d。是Α。的參數,由A。的力學計算結果得到的所有被監測量的初始數值與C。表示的所有被監測量的初始數值相同,因此也可以說C。由A。的力學計算結果組成;1"。和d。是Attj的參數,Ct0由Attj的力學計算結果組成; e.從這裡進入由第e步到第m步的循環;在結構服役過程中,不斷按照「本方法的索結構的溫度測量計算方法」不斷實測計算獲得「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當前數據,「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當前數據稱為「當前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記為「當前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t'向量Tt的定義方式與向量T。的定義方式相同;在實測得到當前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t的同時,對新增加的M2根傳感索進行無損檢測,從中鑑別出出現損傷或鬆弛的傳感索,依據被監測量編號規則,從本方法之前出現的按照被監測量編號規則編號的各向量中去除與鑑別出的出現損傷或鬆弛的傳感索對應的元素,在本方法之後出現的各向量和矩陣中也不再出現與鑑別出的出現損傷或鬆弛的傳感索對應的元素,在本方法之後提到傳感索時不再包括這裡被鑑別出出現損傷或鬆弛的傳感索,在本方法之後提到被監測量時不再包括這裡被鑑別出出現損傷或鬆弛的傳感索的索力;從索結構上鑑別出幾根出現損傷或鬆弛的傳感索,就將M2和M減小同樣的數量; f.根據當前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t,按照步驟fl至f3更新當前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被監測量當前初始數值向量Cttj和當前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ttj ; fl.比較Tt與Tt0,如果Tt等於滻。,則Y。、Ct0和Tttj保持不變;否則需要按下列步驟對At0和Tttj進行更新; f2.計算Tt與T。的差,Tt與T。的差就是當前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關於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變化,Tt與T。的差用穩態溫度變化向量S表示,S等於Tt減去T。,S表示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的變化; f3.對A。中的索結構施加溫度變化,施加的溫度變化的數值就取自穩態溫度變化向量S,對A。中的索結構施加的溫度變化後得到更新的當前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更新Y。的同時,I"。所有元素數值也用Tt的所有元素數值對應代替,即更新了 1"。,這樣就得到了正確地對應於Attj的Tttj ;更新Cttj的方法是:當更新Attj後,通過力學計算得到Attj中所有被監測量的、當前的具體數值,這些具體數值組成Ct0 -X0的支承索的初始健康狀態始終用被評估對象初始損傷向量d。表示; g.在當前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ttj的基礎上按照步驟gl至g4進行若干次力學計算,通過計算獲得索結構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Λ C和被評估對象單位變化向量Du ; gl.索結構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 C是不斷更新的,即在更新當前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被監測量當前初始數值向量Cttj和當前初始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t0之後,必須接著更新索結構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 C和被評估對象單位變化向量Du ;` g2.在索結構的當前初始力學計算基準模型Attj的基礎上進行若干次力學計算,計算次數數值上等於所有被評估對象的數量N,有N個評估對象就有N次計算;依據被評估對象的編號規則,依次進行計算;每一次計算假設只有一個被評估對象在原有損傷或載荷的基礎上再增加單位損傷或載荷單位變化,具體的,如果該被評估對象是索系統中的一根支承索,那麼就假設該支承索在向量d。表示的該支承索已有損傷的基礎上再增加單位損傷,如果該被評估對象是一個載荷,就假設該載荷在向量d。表示的該載荷已有變化量的基礎上再增加載荷單位變化,用Duk記錄這一增加的單位損傷或載荷單位變化,其中k表示增加單位損傷或載荷單位變化的被評估對象的編號,Duk是被評估對象單位變化向量Du的一個元素,被評估對象單位變化向量Du的元素的編號規則與向量d。的元素的編號規則相同;每一次計算中增加單位損傷或載荷單位變化的被評估對象不同於其它次計算中增加單位損傷或載荷單位變化的被評估對象,每一次計算都利用力學方法計算索結構的所有被監測量的當前計算值,每一次計算得到的所有被監測量的當前計算值組成一個被監測量計算當前向量,被監測量計算當前向量的元素編號規則與被監測量初始數值向量C。的元素編號規則相同; g3.每一次計算得到的被監測量計算當前向量減去被監測量當前初始數值向量Cttj得到一個向量,再將該向量的每一個元素都除以該次計算所假設的單位損傷或載荷單位變化數值,得到一個被監測量單位變化向量,有N個被評估對象就有N個被監測量單位變化向量; g4.由這N個被監測量單位變化向量按照N個被評估對象的編號規則,依次組成有N列的索結構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 C ;索結構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AC的每一列對應於一個被監測量單位變化向量;索結構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ΔC的每一行對應於同一個被監測量在不同被評估對象增加單位損傷或載荷單位變化時的不同的單位變化幅度;索結構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的列的編號規則與向量d。的元素的編號規則相同,索結構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的行的編號規則與M個被監測量的編號規則相同; h.在實測得到當前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t的同時,實測得到在獲得當前索結構穩態溫度數據向量Tt的時刻的同一時刻的索結構的所有被監測量的當前實測數值,組成被監測量當前數值向量C ;被監測量當前數值向量C和被監測量當前初始數值向量Cttj與被監測量初始數值向量C。的定義方式相同,三個向量的相同編號的元素表示同一被監測量在不同時刻的具體數值;i.定義被評估對象當前名義損傷向量d,被評估對象當前名義損傷向量d的元素個數等於被評估對象的數量,被評估對象當前名義損傷向量d的元素和被評估對象之間是一一對應關係,被評估對象當前名義損傷向量d的元素數值代表對應被評估對象的名義損傷程度或名義載荷變化量;向量d的元素的編號規則與向量d。的元素的編號規則相同; j.依據被監測量當前數值向量C同被監測量當前初始數值向量C。、索結構單位損傷被監測量數值變化矩陣△(:和待求的被評估對象當前名義損傷向量d間存在的近似線性關係,該近似線性關係可表達為式1,式I中除d外的其它量均為已知,求解式I就可以算出被評估對象當前名義損傷向量d ; C = C:+AOi/式 I k.定義被評估對象當前實際損傷向量da,被評估對象當前實際損傷向量da的元素個數等於被評估對象的數量,被評估對象當前實際損傷向量da的元素和被評估對象之間是一一對應關係,被評估對象當前實際損傷向量da的元素數值代表對應被評估對象的實際損傷程度或實際載荷變化量;向量da的元素的編號規則與向量d。的元素的編號規則相同; l.利用式2表達的被評估對象當前實際損傷向量da的第k個元素d\同被評估對象初始損傷向量d。的第k個元素(I。,和被評估對象當前名義損傷向量d的第k個元素dk間的關係,計算得到被評估對象當前實際損傷向量da的所有元素;
【文檔編號】G01K13/00GK103852280SQ201410084706
【公開日】2014年6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10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10日
【發明者】韓玉林, 韓佳邑 申請人:東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