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處理含銅、砷複雜金礦石的工藝的製作方法
2023-05-27 07:22:31 1
專利名稱:一種處理含銅、砷複雜金礦石的工藝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處理含銅、砷複雜金礦石的工藝。本發明所指的砷是毒砂中的砷, 銅是硫化銅中的銅。金以任何形態存在於礦石中,其載體為毒砂、硫化銅和脈石,或其中一種或兩種。
背景技術:
隨著黃金工業的快速發展,易於採用單一技術開發的金礦資源日漸枯竭,難處理金礦資源已成為今後我國黃金工業的主要原料。金的賦存狀態有很多種,在某些複雜金屬礦石中,一部分金以微細粒和亞微細粒存在於脈石中,一部分以相同的形態存在於毒砂等硫化礦中,一部分存在於硫化銅等有價金屬礦物中,還有一部分以較大粒度的單質自然金存在。對於此種複雜多金屬礦,無論採用哪一種現有工藝,均不能獲得較為理想的指標。浮選法對於那些可浮性比較好的含金硫化銅等比較有效,而對一些氧化的含金毒砂而言,回收情況不是很好。氰化法對含金硫化礦、大粒單質金的浸出速率很低,且毒砂、銅等易消耗大量的氰化鈉。因此,尋找一種既能回收不同狀態金又可以將載金元素進行綜合回收的工藝是很必要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處理含銅、砷複雜金礦石的工藝,利用該工藝能在高效富集、提取各種金的同時,綜合回收礦石中的其它元素。本發明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來實現該工藝的特點是利用重選-浮選-氰化浸出-砷精礦焙燒聯合流程實現對含銅、 砷複雜金礦石的綜合利用。即將原礦磨至一定粒度,先利用金、毒砂、硫化銅的比重差採用重選將比重比較大的(載金或不載金)毒砂、粗粒單體金分離出來,中礦利用浮選富集得到(載金或不載金)銅精礦,尾礦(如果脈石載金)利用氰化攪拌浸出提取脈石中的微細粒金,重選砷精礦進行焙燒,通過空冷或水冷後利用低溫布袋收砷工藝裝備回收As2O3,焙砂 (如果載金)再進行攪拌氰化浸出。(1)採用重選法回收毒砂;(2)重選入選粒度為-250 μ m至-104 μ m ;(3)重選的礦漿調漿濃度為10-15% ;(4)重選中礦對銅礦物進行浮選回收;(5)重選中礦(浮選給礦)的入選粒度為-74 μ m 55% -95% ;(6)重選中礦(浮選給礦)的浮選礦漿濃度為25-30% ;(7)重選中礦(浮選給礦)的浮選藥劑為0-異丙基-N-乙基硫逐氨基甲酸酯、黃原酸鈉、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鈉、二丁基二硫代磷酸銨或其中兩種配合使用(配比為1 1), 藥劑用量為30-75g/t,時間為12-15分鐘;(8)重選尾礦(如果脈石中不載金,重選尾礦丟棄)採用氰化浸出提取脈石中的微細粒金。(9)重選尾礦進入氰化浸出的液固比為1.5 1-4 1 ;(10)重選尾礦進入氰化浸出的入選粒度為-74 μ m 60% -44 μ m 95% ;(11)重選尾礦進入氰化浸出前的保護鹼為石灰、碳酸鈉,用量為3_5kg/t ;(12)重選尾礦進入浸出的氰化鈉用量為0. 5kg/t-3kg/t ;浸出時間為12_72h ;(13)重選精礦(毒砂)的焙燒溫度為500-750°C,收砷的低溫布袋的溫度為 90-150°C ;(14)重選精礦焙砂氰化浸出提金(如果焙砂不載金,則焙砂丟棄),浸出的粒度為-74μ 95% -44 μ m 95% ;(15)重選精礦焙砂氰化浸出的液固比為1.5 1-4 1 ;(16)重選精礦焙砂氰化浸出前的保護鹼為石灰、碳酸鈉,用量為3_5kg/t ;(17)重選精礦焙砂氰化浸出氰化鈉用量為3kg/t_6kg/t,浸出時間為24_72h。如果脈石中不載金,重選尾礦丟棄;如果焙砂中不載金,則焙砂丟棄。本發明的優點是利用該工藝設備簡單,能獲得很高的技術指標,可以很好地綜合回收該複雜礦石中的金、銅礦物和砷,給礦山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
圖1為本發明提供的處理含銅、砷複雜金礦石的工藝流程示意圖。圖2為採用浮選-氰化聯合工藝的流程示意圖,用於與本發明對比。圖3為採用氰化_浮選聯合流程,先氰化浸金,浸渣浮選回收銅礦物和毒砂工藝流程的示意圖,用於與本發明對比。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某含銅、砷複雜金礦石,礦石是以有用礦物黃銅礦、金、毒砂為主的礦石。脈石礦物主要是石英、長石和粘土礦物等,其中部分毒砂表面氧化。金存在於毒砂、黃銅礦和脈石中。礦石中銅含量為1.2%,含砷為2. 87%,含金10g/t (均為重量百分比)。利用本發明方法,即將原礦磨至-150 μ m進行搖床重選富集載金毒砂,重選精礦焙燒溫度為750°C,低溫布袋收砷的溫度為120°C,焙砂浸出粒度為-44μπι60%,液固比為 1.5 1,加保護鹼石灰4kg/t,pH穩定在11.5以上後,加氰化鈉51^八,浸出7211;搖床中礦 (-74 μ m 65%)直接利用0-異丙基-N-乙基硫逐氨基甲酸酯浮選黃銅礦,浮選礦漿濃度為 30%,藥劑總用量為70g/t,浮選時間為16分鐘;重選尾礦(-74 μ m 95%)調漿至液固比為 2 1,加保護鹼石灰4kg/t,pH穩定至11. 5以上後,加氰化鈉2kg/t,浸出24h。工藝流程見圖1,試驗結果見表1。採用浮選-氰化聯合流程,先浮選回收載金銅礦物、載金毒砂,尾礦氰化浸金,浮選磨礦細度為-74 μ m 65 %,尾礦浸出磨礦細度為_44um95 %。工藝流程見圖2,實驗結果見表1,用於與本發明對比。採用氰化_浮選聯合流程,先氰化浸金,浸渣浮選回收銅礦物和載金毒砂,磨礦細度為-74 μ m 65 %,工藝流程見圖3,實驗結果見表1,用於與本發明對比。
實施例2礦石來源同實施例1。利用本發明方法,即將原礦磨至-120 μ m進行搖床重選富集載金毒砂砷,重選精礦焙燒溫度為700°C,低溫布袋收砷的溫度為100°C,焙砂浸出粒度為-741111190%,液固比為2 1,加保護鹼石灰4kg/t,pH穩定在11. 5以上後,加氰化鈉4kg/t,浸出72h ;搖床中礦(-74 μ m 70% )直接利用0-異丙基-N-乙基硫逐氨基甲酸酯和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鈉 1 1浮選黃銅礦,浮選礦漿濃度為30%,藥劑總用量為70g/t,浮選時間為16分鐘;重選尾礦(-44 μ m 60% )調漿至液固比為2 1,加保護鹼石灰4kg/t,pH穩定至11. 5以上後, 加氰化鈉1. ^g/t,浸出Mh。工藝流程見圖1,試驗結果見表1。表1不同工藝結果
權利要求
1.一種處理含銅、砷複雜金礦石的工藝,其特徵在於,它是利用重選-浮選-氰化浸出-砷精礦焙燒聯合流程實現對含銅、砷複雜金礦石的處理,包括將原礦磨至一定粒度,先利用金、毒砂、硫化銅的比重差採用重選將比重比較大的載金或不載金毒砂、粗粒單體金分離出來;中礦利用浮選富集得到載金或不載金銅精礦;重選砷精礦進行焙燒,通過空冷或水冷後利用低溫布袋收砷工藝裝備回收As20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處理含銅、砷複雜金礦石的工藝,其特徵在於,本發明所指的砷是毒砂中的砷,銅是指硫化銅中的銅,金以任何形態存在於礦石中,其載體至少為毒砂、硫化銅、脈石中的一種。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處理含銅、砷複雜金礦石的工藝,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重選是(1)重選所用的設備為搖床、螺旋溜槽或尼爾森選礦機;(2)礦石重選的入選粒度為-250μ m至-104 μ m ;(3)礦石重選的礦漿調漿濃度為10-15%(重量百分比)。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處理含銅、砷複雜金礦石的工藝,其特徵在於,(1)重選中礦採用浮選對銅礦物或載金銅礦物進行回收;(2)重選中礦(浮選給礦)入選粒度為-74μ m 55% -95% (重量百分比);(3)重選中礦(浮選給礦)的浮選礦漿濃度為25-30%(重量百分比);(4)重選中礦(浮選給礦)的浮選藥劑為0-異丙基-N-乙基硫逐氨基甲酸酯、黃原酸鈉、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鈉或二丁基二硫代磷酸銨,或其中兩種配合使用(配比為重量比 1 1),藥劑總用量為30-75g/t;(5)重選中礦(浮選給礦)的浮選時間為12-20分鐘。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處理含銅、砷複雜金礦石的工藝,其特徵在於, 重選尾礦採用(1)重選尾礦採用氰化浸出提取脈石中的微細粒金。(2)重選尾礦進入氰化浸出的液固比為1.5 1-4 1(重量比);(3)重選尾礦進入氰化浸出的入選粒度為-74μ m 60% -44μπι 95% (重量比);(4)重選尾礦進入氰化浸出前的保護鹼為石灰、碳酸鈉,用量為3-5kg/t;(5)重選尾礦進入浸出的氰化鈉用量為0.5kg/t-3kg/t ;浸出時間為12-72h。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處理含銅、砷複雜金礦石的工藝,其特徵在於重選精礦(毒砂)的焙燒溫度為500-750°C,收砷的低溫布袋的溫度為90-150°C。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處理含銅、砷複雜金礦石的工藝,其特徵在於,載金焙砂採用(1)重選精礦焙砂氰化浸出提金(如果毒砂中不載金,則焙砂丟棄),浸出的粒度為-74μ 95% -44 μ m 95% ;(2)重選精礦焙砂氰化浸出的液固比為1.5 1-4 1 ;(3)重選精礦焙砂氰化浸出前的保護鹼為石灰、碳酸鈉,用量為3-5kg/t;(4)重選精礦焙砂氰化浸出氰化鈉用量為3kg/t-6kg/t,浸出時間為24-72h。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處理含銅、砷複雜金礦石的工藝。該工藝採用重選-浮選-氰化浸出-砷精礦焙燒聯合流程處理含銅、砷複雜金礦石。即將原礦磨至一定粒度,先利用毒砂、硫化銅、金的比重差採用重選將比重比較大的(載金或不載金)毒砂、粗粒單體金分離出來,中礦利用浮選富集得到(載金或不載金)銅精礦,尾礦(如果脈石載金)利用氰化攪拌浸出提取脈石中的微細粒金,重選砷精礦進行焙燒,通過空冷或水冷後利用低溫布袋收砷工藝裝備回收As2O3,焙砂(如果焙砂載金)再進行攪拌氰化浸出。利用該工藝設備簡單,能獲得很高的技術指標,可以給礦山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
文檔編號B03D1/012GK102373337SQ201010258029
公開日2012年3月14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19日 優先權日2010年8月19日
發明者劉爽, 周桂英, 宋永勝, 屈偉, 李文娟 申請人: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