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粉烘乾爐的製作方法
2023-06-09 10:53:36 1
專利名稱:木粉烘乾爐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木粉處理裝置,特別是一種木粉烘乾裝置。
目前,我國的木粉烘乾,多採用電加熱設備,煤炭或油直接燒鍋,攪拌烘炒,用煤炭或油燒熱風烘乾。用電加熱,設備複雜而且用電量大,成本高,用煤炭或油直接燒鍋,攪拌烘炒,由於木渣和木屑均易燃,容易起火,不安全,用煤炭或油燒熱風烘乾,由於需要反覆上料出料,勞動強度大,工作場地粉塵多,有損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生產效率低,耗能大,特別是不能形成全封閉的流水作業。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在現有烘乾設備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烘乾性能更好的木粉烘乾爐,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烘乾室採用圓筒式,烘乾室中心軸上安裝有的推進螺旋板和中心軸成一定角度安裝的攪拌揚起板,此結構有利於蒸汽的排出,加快了烘乾速度,降低了能耗。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木粉烘乾爐由送料機、烘乾爐、蒸氣室、排氣管等組成,烘乾爐由無級減速箱及電動機、上下烘乾室、推進螺旋板、攪拌揚起板、無潤滑吊瓦、軸託、一次下料管、二次下料管、進料口、軸承、中心軸等構成,蒸氣室由蒸汽輸入管、排水管、送料機等構成,其特殊之處在於烘乾室採用圓筒式,烘乾室中心軸上安裝有的推進螺旋板和中心軸成一定角度安裝的攪拌揚起板。
本實用新型烘乾室採用圓筒式,烘乾室中心軸上安裝有的推進螺旋板和中心軸成一定角度安裝的攪拌揚起板,因此安裝維修方便和少佔用場地,該設備在工作過程為連續加料和出料,不需要反覆烘乾,烘乾過程達到了全封閉工作,減少了工作場地的粉塵,有利操作人員的身體健康,還具有降低勞動強度,節約能源的特點。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主視全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右視全剖圖。
圖中件1為無級減速箱及電動機,件2為上下烘乾室,件3為推進螺旋板,件4為攪拌揚起板,件5為排氣管,件6為無潤滑吊瓦,件7為軸託,件8為蒸汽輸入管,件9為排水管,件10為一次下料管,件11為二次下料管,件12為進料口,件13為送料機,件14為軸承,件15為蒸汽室,件16為中心軸。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木粉烘乾爐由送料機、烘乾爐、蒸氣室、排氣管等組成,烘乾爐由無級減速箱及電動機(1)、上下烘乾室(2)、推進螺旋板(3)、攪拌揚起板(4)、無潤滑吊瓦(6)、軸託(7)、一次下料管(10)、二次下料管(11)、進料口(12)、軸承(14)、中心軸(16)等構成,蒸氣室由蒸汽輸入管(8)、排水管(9)、送料機(13)等構成,烘乾爐的烘乾室為圓筒式,上、下烘乾室(2)的結構相同,安裝方向相反,烘乾爐的烘乾室左右兩端外,各有一組無級減速箱及電動機(1),兩個中心軸(16)的一端分別與一組無級減速箱及電動機(1)相聯,另一端一個用軸託(7)固定,另一個用無潤滑吊瓦(6)固定,烘乾室中心軸(16)上安裝有的若干推進螺旋板(3)和中心軸(16)成一定角度安裝的若干攪拌揚起板(4),烘乾爐的頂部開有與烘乾室內部相通的若干排氣管(5),烘乾爐的頂部的最右邊開有進料口(12),送料機(13)安裝在與進料口(12)垂直的位置,烘乾爐的底部包有半圓筒式的蒸氣室(15),蒸氣室(15)的右邊開有蒸汽輸入管(8),蒸氣室(15)的左邊開有排水管(9),上烘乾室左邊開有與下烘乾室相通的一次下料管(10),下烘乾室結構與上烘乾室相同,安裝方向相反,下烘乾室的右邊開有二次下料管(11)。
木渣和碎刨屑通過送料機(13)送入上烘乾室,起動電動機及無級調速箱(1),帶動中心軸(16)及螺旋板(3)、攪拌揚起板旋轉(4),螺旋板(3)推動木渣、碎刨屑向前運動的同時攪拌揚起板(4)將木渣和碎刨屑颳起甩散,蒸發的水汽通過排氣管(5),排出烘乾室(2),攪拌揚起板(4)與中心軸(16)成角度安裝,在把被揚起的木渣和碎刨屑也可以推進,木渣和碎刨屑到未端後,順一次下料管(10)進入下烘乾爐,下烘乾爐的工作原理同上烘乾爐,物料到達末端後,順二次下料管(11)流出,即烘好。
權利要求1.木粉烘乾爐由送料機、烘乾爐、蒸氣室、排氣管等組成,烘乾爐由無級減速箱及電動機、上下烘乾室、推進螺旋板、攪拌揚起板、無潤滑吊瓦、軸託、一次下料管、二次下料管、進料口、軸承、中心軸等構成,蒸氣室由蒸汽輸入管、排水管、送料機等構成,其特徵在於烘乾室採用圓筒式,烘乾室中心軸上安裝有的推進螺旋板和中心軸成一定角度安裝的攪拌揚起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木粉處理裝置,由於烘乾室採用圓筒式,烘乾室中心軸上安裝有的推進螺旋板和中心軸成一定角度安裝的攪拌揚起板,因此具有安裝維修方便,佔用場地少的特點,由於該設備在工作過程中為連續加料和出料,減少了工作場地的粉塵,有利操作人員的身體健康,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節約能源,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文檔編號F26B17/00GK2325733SQ9822059
公開日1999年6月23日 申請日期1998年3月25日 優先權日1998年3月25日
發明者陳維山, 周廣亭 申請人:陳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