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懸架蓋板的製作方法
2023-06-09 16:17:56 1
專利名稱:後懸架蓋板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零部件,具體是後懸架蓋板。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汽車工業的現代化、高速化發展,整車輕量化要求日趨強烈,以鋼結構為主的底盤部件輕量化的呼聲越來越大;公司趕超市場發展潮流,開展了鍛件結構輕量化工藝研發;汽車減量,主要從材料、工藝和結構上尋找突破。後懸架蓋板鍛件毛坯在滿足設計要求下,鍛件的重量偏重,另外生產過程中也存在材料利用率不高的問題。其採用傳統直接終鍛成型工藝,導致模具磨損快,壽命低,鍛件表面質量差;後期還需在維修模具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資金。如圖1、2所示,圖中把長方體的零件分為上受力面和下受力面,下受力面為一個平面,從下受力面向上的內部設有加強 筋把零件的內部分為多個空腔,其中空腔一為一個多邊形,空腔二的尺寸高為30mm,對螺栓形成幹涉,該零部件的鍛件重量9. 3Kg,不能滿足汽車輕量化的要求。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為了在滿足圖紙設計要求和產品性能的前提下,對鍛件的結構做優化,使其重量減輕,特提出後懸架蓋板。為此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後懸架蓋板,包括長方體的零件,零件分為上受力面和下受力面,下受力面通過內部的加強筋分為多個空腔,其特徵在於所述長方體的零件兩側邊對稱向內設有R200_的圓弧,長方體的零件四角設有R15_的圓弧;空腔一是一個標準的T型空腔,空腔二的尺寸高為50mm ;下受力面從中間向兩邊設有一個長為120mm,高為4mm的凹陷槽。對上述方案的改進在於長方體的零件的脊背面從中間向兩端是一個R200mm的過渡圓弧,且在脊背面的脊梁上設有加強筋,加強筋和脊背面通過RlOmm圓弧過渡,脊背面和兩側邊也是RlOmm圓弧過渡。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兩側邊對稱的R200mm的圓弧,零件四角的R15mm圓弧,長為120mm、高為4mm的凹陷槽,空腔二的尺寸高為50mm,改變了結構,減輕了重量。脊背面的R200mm過渡圓弧,和脊背面脊梁上的加強筋,加強筋和脊背面通過RlOmm圓弧過渡,脊背面和側邊也是RlOmm圓弧過渡。降低了該部件的壁厚,利用加強筋的作用保證了強度。本實用新型改變其內外部的結構,同時採用預鍛後終鍛成型,合理制坯,改善金屬流動,明顯改善模具橋部磨損提高模具壽命,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工裝的費用,材料利用率也得到顯著提升,鍛件質量也提高到一個新臺階。結構改進後重6. 2Kg,鍛件輕量化結構減重3. IKg,減輕汽車整車重量,可以減少燃油消耗,使汽車可以裝配更多的裝備,提高汽車的性能。
圖I是原結構的主視圖。圖2是原結構的俯視圖。圖中I是長方體的零件,2是上受力面,3是下受力面,4是零件四角,5是腰側面,6
是空腔一,7是空腔二。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5是圖3中的A-A向示意圖。·[0018]圖6是圖3中的B-B向示意圖。圖中I是長方體的零件,2是上受力面,3是下受力面,4是零件四角,5是兩側邊,6是空腔一,7是空腔二,8是長為120mm、高為4mm的凹陷槽,9是加強筋,10脊背面,12是RlOmm圓弧一、13是R10_圓弧二。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如圖3、4、5、6所示。後懸架蓋板,包括長方體的零件I分為上受力面2和下受力面3,下受力面3通過內部的加強筋分為多個空腔,長方體的零件兩側邊5對稱向內設有R200mm的圓弧,長方體的零件四角4設有R15mm的圓弧;空腔一 6是一個標準的T型空腔,空腔二 7的尺寸高為50mm ;下受力面3從中間向兩邊設有一個長為120mm,高為4mm的凹陷槽8。長方體的零件I的脊背面10從中間向兩端是一個R200mm的過渡圓弧,且在脊背面10的脊梁上設有加強筋9,加強筋9和脊背面10通過RlOmm圓弧一 12過渡,脊背面10和兩側邊5也是RlOmm圓弧二 13過渡。
權利要求1.後懸架蓋板,包括長方體的零件分為上受力面和下受力面,下受力面通過內部的加強筋分為多個空腔,其特徵在於所述長方體的零件兩側邊對稱向內設有R200mm的圓弧,長方體的零件四角設有R15mm的圓弧;空腔一是一個標準的T型空腔,空腔二的尺寸高為.50mm ;下受力面從中間向兩邊設有一個長為120mm,高為4mm的凹陷槽。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後懸架蓋板,其特徵在於長方體的零件的脊背面從中間向兩端是一個R200mm的過渡圓弧,且在脊背面的脊梁上設有加強筋,加強筋和脊背面通過RlOmm圓弧過渡,脊背面和兩側邊也是RlOmm圓弧過渡。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後懸架蓋板,包括長方體的零件分為上受力面和下受力面,下受力面通過內部的加強筋分為多個空腔,所述長方體的零件兩側邊對稱向內設有R200mm的圓弧,長方體的零件四角設有R15mm的圓弧;空腔一是一個標準的T型空腔,空腔二的尺寸高為50mm;下受力面從中間向兩邊設有一個長為120mm,高為4mm的凹陷槽;長方體的零件的脊背面從中間向兩端是一個R200mm的過渡圓弧,且在脊背面的脊梁上設有加強筋,加強筋和脊背面通過R10mm圓弧過渡,脊背面和兩側邊也是R10mm圓弧過渡。改變其內外部的結構,合理制坯,提高材料利用率;結構改進後由原來的9.3Kg降為6.2Kg,減輕汽車整車重量,從而減少燃油消耗,提高汽車的性能。
文檔編號B60G99/00GK202685839SQ201220330129
公開日2013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0日
發明者何濤, 徐金高, 陳珩, 陳剛 申請人:東風(十堰)汽車鍛鋼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