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繼電器釋放防拉弧零點釋放延時動態跟蹤電路的製作方法
2023-06-09 19:19:1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繼電器釋放防拉弧零點釋放延時動態跟蹤電路。
背景技術:
本部分中的陳述僅僅提供了與本發明公開的內容有關的背景信息,且可能不構成現有技術。
繼電器釋放的機械延時存在不確定性,在有負載的情況下,繼電器機械釋時間放會大於空載時的機械釋放時間,且根據負載大小不一樣、使用次數變多、使用時間變長,繼電器機械釋放時間都會改變。
現有技術存在缺陷為:其為開環控制,當繼電器機械釋放時間發生改變時不能進行有效調整,無法真實的防電弧。
故現有技術有待改進和發展。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閉環控制的繼電器釋放防拉弧零點釋放延時動態跟蹤電路。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繼電器釋放防拉弧零點釋放延時動態跟蹤電路,其包括整流橋,光耦,第一電阻和第二電阻;整流橋的第一引腳與光耦中的發光二極體正端之間設有第一電阻;整流橋的第二引腳連接所述光耦中的發光二極體負端;所述光耦的發射極接地,且所述光耦的集電極連接第二電阻。
作為優選,所述整流橋為DB107。
作為優選,所述光耦為TLP521-1。
進一步,還包括用於判定繼電器是否在零點釋放的單片機。
更進一步還包括交流零點檢測電路。
該交流零點檢測電路包括依次連接的二極體,第三電阻,第二光耦,以及第四電阻;第二光耦的第一引腳連接第三電阻,第三引腳接地,第四引腳連接第四電阻。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器增加零點釋放檢測迴路、軟體中增加了繼電器機械釋放時間跟蹤調整。閉環控制,當繼電器機械釋放時間發生改變時能進行有效調整可徹底防電弧。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中常規繼電器控制電路;
圖2為本實用新型交流零點檢測電路;
圖3為本實用新型繼電器輸出檢測電路圖;
圖4為現有技術控制方法方框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控制方法步驟方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
參閱圖1至圖3,一種繼電器釋放防拉弧零點釋放延時動態跟蹤電路,其包括整流橋,光耦,第一電阻和第二電阻;整流橋的第一引腳與光耦中的發光二極體正端之間設有第一電阻;整流橋的第二引腳連接所述光耦中的發光二極體負端;所述光耦的發射極接地,且所述光耦的集電極連接第二電阻。
作為優選,所述整流橋為DB107。
作為優選,所述光耦為TLP521-1。
進一步,還包括用於判定繼電器是否在零點釋放的單片機。
更進一步還包括交流零點檢測電路。
該交流零點檢測電路包括依次連接的二極體,第三電阻,第二光耦,以及第四電阻;第二光耦的第一引腳連接第三電阻,第三引腳接地,第四引腳連接第四電阻。
參閱圖4-圖5另外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繼電器釋放防拉弧零點釋放延時動態跟蹤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標定一個初始的繼電器機械釋放時間T10;
S2,採集到交流市電零位後進行延時釋放繼電器操作,延時時間T2,T10+T20=交流周期;
S3,延時T2後進行釋放操作,繼電器零點釋放,負載斷開;
S4,通過迴路檢查判斷確認繼電器是否在零點釋放;
S5,如繼電器是在零點釋放則重複S3;如如繼電器不是在零點釋放,則更改繼電器時間標定值T10。
S5中如果檢查到繼電器釋放時間大於理論的T10+T20,則更改增大標定的繼電器機械釋放時間T10至T11,下次釋放時進行減小延時釋放操作T20至T21,使T11+T21=交流整周期。
S5中如果檢查到繼電器釋放時間小於理論的T10+T20,則更改減小出廠標定的繼電器機械釋放時間T10至T12,下次釋放時進行增大延時釋放操作T20至T22,使T12+T22=交流整周期。
所述迴路中設有單片機,且通過單片機對繼電器是否在零點釋放進行判定。
所述S4中的迴路為繼電器輸出檢測電路,前述單片機設於繼電器輸出檢測電路中。
所述S2中設有交流零點檢測電路。
具體來說:本發明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增加繼電器零點釋放的迴路檢查與動態跟蹤。即零點釋放迴路檢查在軟體上確認繼電器是否在零點釋放,繼電器釋放時間如果發生改變則進行軟體跟蹤調節,如果檢查到繼電器釋放時間大於理論的T10+T20,則軟體上進行以下調整:更改增大出廠標定的繼電器機械釋放時間T10至T11,下次釋放時進行減小延時釋放操作T20至T21,使T11+T21=交流整周期;如果檢查到繼電器釋放時間小於理論的T10+T20,則軟體上進行以下調整:更改減小出廠標定的繼電器機械釋放時間T10至T12,下次釋放時進行增大延時釋放操作T20至T22,使T12+T22=交流整周期。由此形成閉環控制,當繼電器機械釋放時間發生改變時能進行有效調整可徹底防電弧。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術語「一個實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徵、結構、材料或特點包含於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實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徵、結構、材料或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