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桿驅動車的製作方法
2023-06-10 00:30:26 1
專利名稱:槓桿驅動車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槓桿驅動車。
技術背景人們在外出工作或者旅行的時候,都需要攜帶一定數量的生活 必須品應付生活需要。對於這些生活的必須品,人們通常都是藉助於小型的行 李車或者是帶輪的皮箱來攜帶。這些東西在交通方便的情況下自然感覺不到它 的累贅。但是一旦處於交通不方便的環境下時,就會感到它給自己帶來的麻煩 而感到無奈。在這種下的人們通常都會希望有一輛自行車在身邊,自己可以方 便起來。但是自行車在攜帶外出時並不方便,甚至到了目的地後,會因為交通 的便利,根本就無須使用而成為更大的麻煩與累贅。另外,不管是腳踏的三輪 車還是手推的平板車,雖然能夠拉很多東西,但它們也不能給使用者有^輕 松的感覺,特別是在推拉很多東西上坡的時候, 一旦上不了,又沒有人幫忙的 情況下,就會有倒退失控的危險。現在一些老人與殘疾人士所用的輪椅,在沒 有人護理的情況下,也有同樣的危險。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給出一種結構簡單頓方便、安全,用較小的人力就 能夠產生較大驅動力的車具,並且可以根據不同的人士的需要,製造成不同用 途的車具。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結構是根據槓桿原理,採取雙槓桿工作的 方式一支槓桿與車把手、凸型車前鉗連接,形成用力槓桿,並且具有控制車 具行駛方向的功能,所以也稱之為控制槓桿,它的力點就是車把手,支點就是 與凸型車前鉗鉸接的軸承的位置。為了限制控制槓桿的活動範,保護使用者
的安全,在控f
控制槓桿的重點是帶有軸環的連接口,連接口通過連杆與另一支驅動槓桿的力 點連接,驅動槓桿的支點由三根撐杆組成 一支撐杆斜拉連接到前輪的轉向軸 承上方的車前板;另一支斜拉連接在車前板與車後板交接的位置;第三支則穿 過車前板,成直角與車後板連接。驅動槓桿在支點軸承處分為兩個重點,分別 置於車前板的兩邊側下,前輪的上方。驅動槓桿的重點通過帶有拐臂的驅動杆 與齒輪式的飛輪連接,在與驅動杆的拐臂的相應的車後板的位置,有掛鈎在非 工作狀態時鉤住拐臂,在掛鈎的旁邊有帶著滑輪的壓力彈簧。在使用時,飛輪 著地,推動車具前進,所以稱為驅動槓桿。驅動槓桿的重點的活動弧線與車前 輪的轉向範圍不會產生衝突。前輪軸杆在前輪的兩倒分別連接著支架與凸型車 鉗,支架的間距與車前板下的轉向軸承的直徑相等,支架裡裝有減震彈簧。轉 向軸承的直徑小於或者等於車前板的寬度。凸型車鉗的間距大於車前板的寬度, 在不影響轉向的前提下小於車後板的寬度。在凸型車鉗進行轉向活動時,不會 與驅動槓桿的重點發生衝突。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中,拉動把手時,控制槓桿的重點就以相反的方向拉動 驅動槓桿的力點,驅動槓桿的重點也隨著與力點相反的方向推動驅動杆,驅動 杆在被推動下,首先會使鉤在掛鈎上的拐臂脫離掛鈎著地,然後推動車具前進。 當把把手往回推封卡閂的位置時,兩個槓桿的重點也與原來相反的方向運動, 驅動飛輪就會順著車具前進的方向轉動,當拐臂再到掛鈎的位置時,,也就順勢 被掛鈎鉤起,減少車具前進時會產生的阻力。在車具上坡遇到動力與慣性力不 足時,只要將飛輪放下著地,這樣車具在失去前進的動力的情況下也不會有倒 退的影響。並且可以在車閘的配合下,依然可以達到上坡的目的。當車具需要 轉向時,控制槓桿的重點的軸承可以保障兩支槓桿間的連杆不會有不良的影響,
使車把手在轉彎時,依然在一定的角度內能夠驅動車具前進。
本實用新型採用雙槓桿驅動的方式,可以將較小的外力轉化成較大的驅動 力,而且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快捷、安全,特別適用於可攜式的車具,也可 以轉化運用於重負荷的人力車與殘疾人士用車。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結構全視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結構側視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控制槓桿的軸環與連杆的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驅動杆及飛輪內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控制槓桿2的力點由把手1構 成,控制槓桿2的支點軸承3也是凸型車鉗14的軸杆14a通過的地方-支點3 前側上方有卡閂6與通過支點軸承3的軸杆14a的兩端連接。控制槓桿2的重 點是有連接口 5的軸環4。通過有連杆7與驅動槓桿8的力點9鉸接,如圖3所 示。驅動槓桿8的支點10位於車前板29上方與控制槓桿2的重點下方的相應 高度位置,由三根支柱12、 12a、 12b構成的支架, 一垂直支柱12a穿過車前板 29與車後板28成直角連接,另外兩支支柱12、 12b分別斜拉在前輪27的轉向 軸承17上方的車前板29及車前板29與車後板28之間的交接處。驅動槓桿8 通過支點10軸承分為兩個重點11。兩個重點11分別在車前板29的兩側的前輪 27與車前板29之間的空間,重點11的活動弧線不會與車前輪27的轉角範圍互 相影響。驅動槓桿8的重點11通過帶有拐臂20的驅動杆13,與齒輪23式的飛 輪22連接,在非工作狀態時,與拐臂20相應的車後板28的位置有掛鈎21鉤 起拐臂20,在掛鈎21的旁邊有帶著滑輪18的壓力彈簧19,滑輪18壓在驅動 杆13上,如圖4。車前輪27的支架15的間距與轉向軸承17的直徑及車前板 29的寬度相等。凸型車鉗14的間距大於車前板29的寬度,小於或等於車後板 28的寬度,保證不會影響車具的轉向活動。車輪的支架15、 24都裝有減震彈簧 16、 25。
本實用新型中可以根據不同的人士及環境的實際需要,選擇車後輪的數量 與規格,這屬於現有的技術。圖1給出了一種簡單的槓桿驅動車的方式,即有 一支帶著把手1的控制槓桿2,一支驅動槓桿8,凸型車鉗14,驅動槓桿8的支 點支架IO,帶拐臂20的驅動杆13,驅動車具前進的飛輪22,車前板29,車後 板28,帶減震彈簧16、 25的車輪支架15、 24,前輪的轉向軸承17
權利要求1,一種槓桿驅動車,其特徵在於雙槓桿工作的方式,一支為控制槓桿(2),一支為驅動槓桿(8),控制槓桿(2)的上端裝有車把手(1),通過凸型車鉗(14)與前輪(27)的車軸連接,與凸型車鉗(14)鉸接的位置的軸承也就是槓桿的支點(3),支點(3)的前側有卡閂(6)與凸型車鉗(14)的軸杆(14a)連接,控制槓桿(2)的下端重點是可以自由旋轉的軸環(4),軸環(4)有連接口(5),通過連杆(7)與驅動槓桿(8)的力點(9)連接,驅動槓桿(8)的支點(10)由三根支(12)、(12a)、(12b)柱構成,一支(12)斜拉在前輪(27)的轉向軸承(17)的上方的車前板(29)上,另一支(12b)斜拉在車前板(29)與車後板(28)之間,另一支(12a)則穿過車前板(29),成直角與車後板(28)連接,驅動槓桿(8)的重點(11)在支點軸承(10)處分為兩個重點(11),兩個重點(11)分別位於車前板(29)的兩邊與車前輪(27)之間的空間,前輪(27)在轉彎時,前輪的車輪(27)、支架(15)、凸型車鉗(14)都不會與兩個重點(11)產生碰擦,兩個重點(11)分別通過帶有拐臂(20)的驅動杆(13)與齒輪(23)式的飛輪(22)連接,驅動杆(13)在非工作狀態時,與拐臂(20)相應的車後板(28)的位置有掛鈎(21)鉤起拐臂(20),在掛鈎(21)的旁邊有帶著滑輪(18)的壓力彈簧(19),滑輪(18)壓在驅動杆(13)上,車具的前輪支架(15)、後輪支架(24)都裝有減震彈簧(16)、(25),後輪的數量、規格可以根據不同的路面需要,在不影響使用的前提下進行更改,前輪支架(15)的間距與轉向軸承(17)的直徑一致,轉向軸承(17)的直徑小於車前板(29)的寬度,車前板(29)的寬度小於凸型車鉗(14)的間距,凸型車鉗(14)的間距小於或等於與車後板(28)的寬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槓桿驅動車,其特徵在於驅動槓桿(8)的 重點(11)分別在車前板(29)的兩邊與車前輪(27)之間的空間,在工作過程中,驅動槓桿(8)的兩個重點(11)不會與前輪的輪(27)、支架(15)、車 鉗(14)發生碰擦。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槓桿驅動車,其特徵在於控制槓桿(2)不 僅是槓桿驅動車的作用力點,也是控制槓桿驅動車的行走方向的把手(1)。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槓桿驅動車,其特徵在於控制槓桿(2)的 支點(3)的前側有卡閂(6)與凸型車鉗(14)的軸杆(14a)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槓桿驅動車,其特徵在於前輪車鉗(14) 在車前板(29)至驅動槓桿(8)的重點的活動範圍之間相應位置是凸型的。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槓桿驅動車,其特徵在於驅動杆(13)連 接的飛輪(22)是齒輪(23)式的飛輪。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槓桿驅動車,其特徵在於驅動杆(23)在 非工作狀態時,與拐臂(20)相應的車後板(28)的位置有掛鈎(21)鉤起拐 臂(20)。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槓桿驅動車,其特徵在於有帶著滑輪(18) 的壓力彈簧(19),滑輪壓在驅動杆(13)上。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槓桿驅動車,其特徵在於後輪的數量、規 格可以根據不同的路面需要,在不影響使用的前提下進行更改。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槓桿驅動車,它包括控制槓桿,驅動槓桿,驅動杆,驅動飛輪,車前板,車後板,前輪,後輪組成。它利用槓桿原理,在向內拉控制槓桿的力點的時候,控制槓桿的下端的重點就以相反的方向拉動驅動槓桿的力點,驅動槓桿的重點也與驅動槓桿力點以相反的方向推動驅動杆,這樣驅動杆末端的飛輪就會著地,推著車走,當驅動飛輪完成工作後,就會順著車的行走方向轉動,減少車具前進的阻力。本實用新型利用較小的人力可以產生較大的驅動力,不僅可以運用於可攜式的行李車,也可以運用於殘疾人用車及其它人力搬運的車具。
文檔編號B62K17/00GK201058650SQ20072012132
公開日2008年5月14日 申請日期2007年7月10日 優先權日2007年7月10日
發明者張秋棠 申請人:張秋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