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繼單元的製作方法
2023-06-09 17:22:01 3
專利名稱:中繼單元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繼單元,各個中繼單元包括中繼幀的雙系統交換機,且縱列連接為多級形成LAN。
背景技術:
以往,例如在二層網絡等通信網中,為了使幀中繼具有冗餘性而採用環狀或者網眼狀相互連接多個交換機的構成。也了解到在只採用前述的構成的情況下,幀在交換機間循環持續的情況。作為用於避免幀的無限循環的技術,例如已知有生成樹技術。在該技術中,基於在交換機間相互交換的ID來決定成為根的交換機,且基於從根交換機開始的路徑開銷,決定無效的埠,從而形成無循環樹構造。另外,例如在日本特開2007 - 174119號公報中也公開了用於避免循環的技術。在日本特開2007-174119號公報中公開了如下的技術,即、交換機構成為環狀,作為該交換機中的一個的主裝置在檢測出循環時,阻止使用了特定埠的中繼,從而避免幀的循環。
然而,也考慮到如下的問題,S卩、在生成樹中,形成以一個交換機作為根的樹構造, 所以阻止幀中繼的位置固定化,有可能不能靈活地進行故障發生時的中繼路徑的切換,無法高效地利用在各交換機間所能夠形成的中繼路。另外,在日本特開2007 — 174119號公報中,以主裝置為起點來檢測循環,主裝置阻止特定埠的中繼,所以還是存在相同的問題。 另外,在這些技術中考慮到,在多級地縱列連接包括交換機的中繼單元的情況下,無法根據其連接級數靈活地變更中繼路徑的切換方式。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鑑於上述的問題點而完成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中繼單元,該中繼單元可使網絡形成為能夠靈活地增減連接級數,且能夠高效地利用在各交換機間可形成的中繼路。
根據本發明的第I方式的中繼單元包括用於中繼幀的主系統線路以及子系統線路、和連接上述主系統線路以及子系統線路之間的系統間線路,且能夠多級地縱列連接而形成LAN,該中繼單元包括主系統交換機以及子系統交換機,其經由上述系統間線路而相互連接,且分別與上述主系統線路以及子系統線路連接,並且分別中繼上述幀;控制部,其對上述主系統交換機以及子系統交換機的各個的中繼動作進行控制,上述控制部能夠對上述 LAN中的中繼單元的連接級數的信息以及自身所屬的中繼單元的連接順序的信息進行保持,並根據上述連接級數以及上述連接順序,選擇上述主系統交換機以及子系統交換機中的至少一方的中繼動作的控制方式。
根據本發明的第I方式的中繼單元,能夠以可靈活地增減連接級數的方式形成網絡,且能夠高效地利用可在各交換機間形成的中繼路。
圖1是表示作為本發明的第I實施例的中繼系統的構成的框圖。
圖2是表示圖1的O系統交換機的構成的框圖。
圖3是表不圖2的路徑信息表的一個例子的圖。
圖4是表示圖1的I系統交換機的構成的框圖。
圖5是表示圖1的O系統控制部的構成的框圖。
圖6是表示圖1的I系統控制部的構成的框圖。
圖7是表示圖5以及圖6的連接狀態保持部能夠保持的連接狀態的圖。
圖8是以箭頭表示圖7的連接狀態為「完全狀態」時的通信狀態的圖。
圖9是以箭頭表示圖7的連接狀態為「他系統單元間故障」以及「本系統單元間故障」時的通信狀態的圖。
圖10是以箭頭表示圖7的連接狀態為「本單元內故障」以及「對置單元內故障」時的通信狀態的圖。
圖11是以箭頭表示圖7的連接狀態為「單元間雙重故障」時的連接狀態的圖。
圖12是以箭頭表示圖7的連接狀態為「單重化狀態」時的通信狀態的圖。
圖13是以箭頭表示圖7的連接狀態為包括「他系統單元間+對置單元內故障」的狀態時的通信狀態的圖。
圖14是表示在圖1的控制部間所通知的信息的一覽的圖。
圖15是表示能夠從圖1的各控制部對控制對象交換機發送的命令的一覽的圖。
圖16是表示與他系統控制部之間的初始通信建立處理程序的流程圖。
圖17是表示與他系統控制部之間的初始通信建立處理時的兩系統的控制部以及交換機的動作的序列圖。
圖。
圖18是表示與他系統控制部之間的初始通信建立處理時的連接狀態的遷移表的圖19是表示中繼控制應用判定處理程序的流程圖。圖20是表示與對置控制部之間的初始通信建立處理程序的流程圖。圖21是表示與對置控制部之間的初始通信建立處理時的兩系統的控制部以及交換機的動作的序列圖。
圖22是表示單元間通信建立通知接收時處理程序的流程圖。
圖23是表示單元間通信建立通知接收時的連接狀態的遷移表的圖。
圖24是表示與對置控制部之間的初始通信建立處理時的連接狀態的遷移表的圖。
圖25是表示特定幀中繼抑制時的從I系統交換機開始的幀中繼流程的圖。
圖26是表示特定幀中繼抑制時的從O系統交換機開始的幀中繼流程的圖。
圖27是表示單元間故障檢測時的處理程序的流程圖。
圖28是表示單元間故障檢測時的連接狀態的遷移表的圖。
圖29是表示本單元內故障檢測時的處理程序的流程圖。
圖30是表示本單元內故障檢測時的連接狀態的遷移表的圖。
圖31是表示單元間故障發生通知接收時的處理程序的流程圖。
圖32是表示單元間故障發生通知接收時的連接狀態的遷移表的圖。
圖33是表示單元內故障發生通知接收時的處理程序的流程圖。
圖34是表示單元內故障發生通知接收時的連接狀態的遷移表的圖。
圖35是表示單元內通信建立通知接收時的處理程序的流程圖。
圖36是表示單元內通信建立通知接收時的連接狀態的遷移表的圖。
圖37是表示在無故障的狀況下的單元內故障發生時的動作流程的圖。
圖38是表示在無故障的狀況下的單元間故障發生時的動作流程的圖。
圖39是表示從單元內故障恢復的情況的動作流程的圖。
圖40是表示從單元間故障恢復的情況的動作流程的圖。
圖41是表示在兩系統的單元間發生了故障的情況下的動作流程的圖。
圖42是表示兩系統的單元間故障狀態在一方系統側故障恢復了的情況下的動作流程的圖。
圖43
圖44 程的圖。
圖45是表示在一方單元的單元內故障中發生單元間故障的情況下的動作流程的圖。
圖46是表示在單元內故障中+單元間故障中,從單元間故障恢復的情況下的動作流程的圖。
圖47
圖48 作流程的圖。
圖49的動作流程的圖。
的圖。是表示在兩單元的單元內發生故障的情況下的動作流程的圖。是表示兩單元的單元內的故障在一方單元中故障恢復了的情況下的動作流是表示在單元間故障中發生單元內故障的情況下的動作流程的圖。是表示在單元內故障中+單元間故障中,從單元內故障恢復的情況下的動是表示兩系統都為在單元間雙重故障的情況下發生了單元內故障的情況下 B。圖50是表示兩系統都為在獨立狀態的單元內,從故障恢復的情況下的動作流程圖51是表示兩單元都為在單重化狀態的單元間,發生故障的情況下的動作流程圖52是表示兩單元都為在獨立狀態的單元間,從故障恢復的情況下的動作流程
的圖。
的圖。
圖53是表示一方單元的單元內故障+對置單元間故障中發生了他單元的單元內故障的情況下的動作流程的圖。
圖54是表示兩單元的單元內故障+—方系統單元間故障中從一方單元的單元內故障恢復的情況下的動作流程的圖。
圖55是表不一方的單兀的單兀內故障,以及一方系統側的單兀間故障時,在他系統中發生了單元間故障的情況下的動作流程的圖。
圖56是表不一方的單兀的單兀內故障,以及,兩系統的單兀間故障時,從一方系統單元間故障恢復的情況下的動作流程的圖。
圖57是表示作為本發明的第2實施例的中繼系統的構成的框圖。
圖58是表示圖57的中繼系統的故障恢復位置、故障發生位置、中繼抑制有效位置、以及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的流程的圖。
圖59是表示圖57的中繼系統的故障發生位置、中繼抑制無效位置、以及系統間通信無效通知的流程的圖。
圖60是表示連接4級中繼單元的情況下的特定幀中繼抑制時的從I系統交換機開始的幀中繼流程的圖。
圖61是表示連接4級中繼單元的情況下的特定幀中繼抑制時的從O系統交換機開始的幀中繼流程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所涉及的實施例詳細地進行說明。
圖1示出了作為本發明的實施例的中繼系統100的構成。中繼系統100包括中繼單兀I 一 I以及I 一 2,其在主機終端51 — I 51 — η (η為2以上的整數)與主機終端 52 — I 52 — m (m為2以上的整數)之間中繼幀。中繼單元I 一 I與中繼單元I 一 2經由中繼路62以及63縱列連接而形成LAN (Local Area Network)。
中繼單元I 一 I包括為了幀中繼路徑冗餘化而雙重化的O系統交換機10 — I以及I系統交換機30 -1、控制O系統交換機10 — I的O系統控制部20 -1以及控制I系統交換機30 — I的I系統控制部40 — I。同樣地,中繼單元I 一 2包括為了幀中繼路徑冗餘化而雙重化的O系統交換機10 — 2以及I系統交換機30 - 2、控制O系統交換機10 — 2 的O系統控制部20 — 2以及控制I系統交換機30 — 2的I系統控制部40 — 2。以下,將 O系統交換機10 — I以及10 — 2稱為主系統交換機,將I系統交換機30 — I以及30 — 2 稱為子系統交換機。
每個主機終端51 — I 51 — η能夠與O系統交換機10 — I以及I系統交換機 30 -1中的作為現用系統而被選擇的一個交換機之間收發幀。同樣地,每個主機終端52 -1 52 — m能夠與O系統交換機10 — 2以及I系統交換機30 — 2中的作為現用系統而被選擇的一個交換機之間收發幀。這些主機終端是具備了例如個人計算機等的通信功能的終端。
O系統交換機10 — I與I系統交換機30 — I能夠在中繼單元I — I內經由中繼路61 — I相互中繼幀。同樣地,O系統交換機10 — 2與I系統交換機30 - 2能夠在中繼單兀I 一 2內經由中繼路61 — 2相互中繼巾貞。另外,O系統交換機10 — I與O系統交換機10 — 2能夠經由中繼路62在單元間相互中繼幀。同樣地,I系統交換機30 — I與I系統交換機30 - 2能夠經由中繼路63在單元間相互中繼幀。這些交換機例如是二層交換機 (L2SW)。以下,將中繼路62以及中繼路63分別稱為主系統線路以及子系統線路。另外,中繼路61 — I以及61 — 2分別被稱為系統間線路。
O系統控制部20 -1能夠經由通信路64 — I向O系統交換機10 — I發出各種命令來對其進行控制。I系統控制部40 -1能夠經由通信路65 — I向I系統交換機30 — I 發出各種命令來對其進行控制。同樣地,O系統控制部20 — 2能夠經由通信路64 — 2向O 系統交換機10 — 2發出各種命令來對其進行控制。I系統控制部40 — 2能夠經由通信路 65 — 2向I系統交換機30 - 2發出各種命令來對其進行控制。
O系統控制部20 — I與I系統控制部40 — I能夠經由通信路64 —1、中繼路61 — I以及通信路65 -1來相互建立單元內通信。同樣地,O系統控制部20 — 2與I系統控制部40 — 2能夠經由通信路64 - 2、中繼路61 — 2以及通信路65 — 2來相互建立單元內通信。另外,O系統控制部20 — I與O系統控制部20 — 2能夠經由通信路64 —1、中繼路 62以及通信路64 - 2來相互建立單元間通信。同樣地,I系統控制部40 — I與I系統控制部40 — 2能夠經由通信路65 -1、中繼路63以及通信路65 — 2來相互建立單元間通信。這些控制部例如是執行規定的通信控制程序的CPU。
圖2中示出了 O系統交換機10 -1的構成。
中繼部11與作為本單元的中繼單元I — I內的O系統控制部20 —1、本單元內的 I系統交換機30 — 1,以及作為下一個單元的中繼單元I 一 2的O系統交換機10 - 2之間進行各種幀的中繼。在本實施例中,僅包括中繼單元I 一 I以及I 一 2這2個中繼單元,所以在以中繼單元I 一 I為主體的情況下將中繼單元I 一 2也稱為對置單元。
在傳來的幀的發送源地址被存儲在路徑信息表12的情況下,中繼部11向與該發送源地址對應的中繼路送出幀。在發送源地址未被存儲在路徑信息表12中的情況下,中繼部11向與該幀所屬的VLAN對應的全部中繼路中繼該幀。另外,中繼部11根據來自O系統控制部20 -1的中繼許可、中繼禁止、中繼抑制有效、中繼抑制無效的命令,開始、停止、抑制、重新開始針對特定的傳輸(traffic)的巾貞的中繼。這些命令經由通信路64 — I通過中貞進行通知。
圖3中示出了路徑信息表12的一個例子。「目的地地址」是中繼目的地的MAC地址。「虛擬組」是虛擬網絡即VLAN的組。該組例如是用於中繼用戶幀的組(以下,稱為VLAN —A),用於在同一單元內的控制部間中繼控制幀的組(以下,稱為VLAN — B),用於在對置單元的控制部間中繼控制幀的組(以下,稱為VLAN —C)。
同一單元內的中繼路61 — I以及61 — 2作為中繼線路屬於VLAN —A以及VLAN —B雙方,傳輸被虛擬地分為VLAN — A和VLAN _ B,以使彼此的VLAN的幀不混合。
對置單元間的中繼路62以及63作為中繼線路屬於VLAN —A以及VLAN —C雙方, 傳輸被虛擬地分為VLAN — A和VLAN _ C,以使彼此的VLAN的幀不混合。
各交換機一控制部間的通信路64 — 1、64 — 2、65 — I以及65 — 2作為中繼線路屬於VLAN — B以及VLAN _ C雙方,傳輸被虛擬地分為VLAN — B和VLAN _ C,以使彼此的 VLAN的幀不混合。
「送出路徑」表示幀的中繼目的地。圖3中,作為例子示出了中繼路61 -1以及中繼路62。每個送出路徑與埠 I對I對應。中繼部11向與傳來的幀的發送源MAC地址對應的送出路徑送出該幀。
傳到中繼部11的幀所包含的發送源MAC地址未被存儲在路徑信息表12中時,路徑信息更新部13使該發送源MAC地址與送出路徑相對應地存儲在路徑信息表12。另外,路徑信息更新部13根據來自O系統控制部20 -1的一個MAC地址刪除指令,刪除路徑信息表12內的該MAC地址。
故障檢測部1 4進行被中繼部11中繼的幀的監視、與中繼部11連接的通信路的狀態的監視,從而檢測傳輸故障。故障的檢測能夠通過例如Cisco Systems公司製造的交換機的持久連接(keep alive)的功能執行。在檢測出故障的情況下,故障檢測部14對O系統控制部20 -1發出故障檢測通知。此時,故障檢測部14將發生了故障的中繼路(例如中繼路61 - 1,62)也一併通知給O系統控制部20 — I。
O系統交換機10 — 2也是與O系統交換機10 — 1相同的構成。
圖4中示出了 I系統交換機30 -1的構成。
中繼部31與作為本單元的中繼單元I 一 I內的I系統控制部40 —1、本單元內的 O系統交換機10 -1、以及作為下一個(對置)單元的中繼單元I 一 2的I系統交換機30 -2之間進行各種幀的中繼。在傳來的幀的發送源地址被存儲在路徑信息表32中的情況下, 中繼部31向與該發送源地址對應的中繼路送出幀。在發送源地址未被存儲在路徑信息表 32中的情況下,中繼部31向與該幀所屬的VLAN對應的全部中繼路中繼該幀。另外,中繼部 31根據來自I系統控制部40 — I的中繼許可、中繼禁止、中繼抑制有效、中繼抑制無效的命令,開始、停止、抑制、重新開始特定的傳輸的幀的中繼。這些命令經由通信路65 — I通過幀進行通知。路徑信息表32與圖3所示的表相同。
在傳到中繼部31的幀所包含的發送源MAC地址未被存儲在路徑信息表32時,路徑信息更新部33使該發送源MAC地址與送出路徑相對應地存儲在路徑信息表32。另外,路徑信息更新部33根據來自I系統控制部40 -1的一個MAC地址刪除指令,刪除路徑信息表32內的該MAC地址。
故障檢測部34進行被中繼部31中繼的包的監視、與中繼部31連接的通信路的狀態的監視,從而檢測傳輸故障。故障的檢測能夠通過例如Cisco Systems公司製造的交換機的持久連接(keep alive)的功能執行。在檢測出故障的情況下,故障檢測部34向I系統控制部40 -1發出故障檢測通知。此時,故障檢測部34將發生了故障的中繼路(例如中繼路61 - 1,63)也一併通知給I系統控制部40 — I。
I系統交換機30 — 2也是與I系統交換機30 — I相同的構成。
圖5中示出了 O系統控制部20 -1的構成。O系統控制部20 — I將O系統交換機10 — I作為控制對象交換機。
連接狀態保持部21對表示各交換機以及各控制部相互間的連接狀態的數據進行保持。連接狀態能夠由狀態更新部23進行更新。連接狀態的詳細內容後述(參照圖7)。另外,連接狀態保持部21也能夠對中繼單元I 一 I以及I 一 2的連接級數(N)、以及作為本單元的中 繼單元I 一 I的連接順序(P)進行保持。在本實施例中,連接級數是「2」。另外,中繼單元I 一 I的連接順序例如是「1」,中繼單元I 一 2的連接順序例如是「2」。連接狀態保持部21例如是RAM、硬碟等存儲裝置,連接級數以及連接順序被保持在這些存儲裝置中,自由改寫。
通知接收部22接收來自O系統交換機10 -1的故障檢測通知、以及從本單元內的I系統控制部40 -1或者對置單元的O系統控制部20 - 2接收連接狀態通知、通信建立通知以及故障發生通知。
狀態更新部23根據上述通知的內容來更新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關於更新的內容後述(參照圖18、圖22、圖26、圖28、圖30、圖32、圖34以及圖36)。
連接狀態通知部24對本單元內的I系統控制部40 — I以及/或者對置單元的O 系統控制部20 — 2通知被保持在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另外,連接狀態通知部 24也可以對I系統控制部40 — I以及/或者O系統控制部20 — 2發出通信建立通知以及故障發生通知。
命令部25基於保持在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對作為控制對象交換機的 O系統交換機10 -1發出各種命令,從而對其進行控制。命令的詳細內容後述(圖14)。
通信建立部26在I系統控制部40 — 1以及O系統控制部20 — 2之間建立通信。
通知接收部22、狀態更新部23、連接狀態通知部24以及命令部25參照保持在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級數,在其連接級數為「2」的情況下進行本實施例的動作。
O系統控制部20 — 2也是與O系統控制部20 — I相同的構成。O系統控制部20 — 2將O系統交換機10 — 2作為控制對象交換機。
圖6中示出了 1系統控制部40 -1的構成。I系統控制部40 — I將I系統交換機30 — 1作為控制對象交換機。
連接狀態保持部41對表示各交換機以及各控制部相互間的連接狀態的數據進行保持。連接狀態能夠由狀態更新部43更新。連接狀態的詳細內容後述(參照圖7)。
通知接收部42接收來自I系統交換機30 -1的故障檢測通知、以及從本單元內的O系統控制部20 -1或者對置單元的I系統控制部40 - 2接收連接狀態通知、通信建立通知以及故障發生通知。
狀態更新部43根據上述通知的內容來更新連接狀態保持部41的連接狀態。關於更新的內容後述(參照圖18、圖22、圖26、圖28、圖30、圖32、圖34以及圖36)。
連接狀態通知部44對本單元內的O系統控制部20 -1以及/或者對置單元的I 系統控制部40 - 2通知被保持在連接狀態保持部41的連接狀態。另外,連接狀態通知部 44也能夠對O系統控制部20 — 1以及/或者I系統控制部40 - 2發出通信建立通知以及故障發生通知。
命令部45基於被保持在連接狀態保持部41的連接狀態,對作為控制對象交換機的I系統交換機30 -1發出各種命令,從而對其進行控制。命令的詳細內容後述(圖14)。
通信建立部46在O系統控制部20 — 1以及1系統控制部40 — 2之間建立通信。
1系統控制部40 — 2也是與I系統控制部40 — I相同的構成。I系統控制部40 — 2將I系統交換機30 — 2作為控制對象交換機。
圖7中示出了連接狀態保持部21以及41能夠保持的連接狀態。以下,將成為動作主體的控制部稱為本控制部。另外,將成為動作主體的控制部的系統稱為本系統,將另一方系統稱為他系統。另外,將存在於與本控制部相同的中繼單元內的他系統的控制部稱為他系統控制部。另外,將包括本控制部的中繼單元稱為本單元。另外,將與本單元對置的中繼單元稱為對置單元。另外,根據對應的系統,將對置單元所包含的2個控制部分別稱為針對本控制部或者他系統控制部的對置控制部。另外,將本控制部作為控制對象的交換機稱為控制對象交換機。另外,將他系統控制部作為控制對象的交換機稱為他系統交換機。另外, 根據對應的系統,將對置單元所包含的2個交換機分別稱為針對控制對象交換機或者他系統交換機的對置交換機。
「獨立狀態」是未能建立本控制部與本單元內的他系統控制部之間的通信的狀態、 且是未能建立本控制部與其對置控制部之間的通信的狀態。另外,「獨立狀態」是控制部的初始狀態。
「完全狀態」是在本單元內、對置單元內、以及本單元與對置單元之間未發生故障的狀態。換言之,是各個控制部能夠相互進行通信的狀態。圖8利用箭頭示出了「完全狀態」時的連接狀態。
「他系統單元間故障」是能夠在本控制部與本單元內的他系統控制部之間、以及在本控制部與對置控制部之間建立通信,但在本單元內的他系統交換機與其對置交換機之間發生故障的狀態。圖9中利用箭頭示出了 「他系統單元間故障」時的連接狀態。
「本系統單元間故障「是建立了本控制部與本單元內的他系統控制部之間、以及本單元內的他系統控制部與其對置控制部之間的通信,但在本控制部與其對置控制部之間發生了故障的狀態。圖9中利用箭頭示出了「本系統單元間故障」時的連接狀態。
「對置單元內故障」是能夠建立本控制部與本單元內的他系統控制部之間、本控制部與其對置控制部之間、以及本單元內的他系統控制部與其對置控制部之間的通信,但未能建立對置單元內的兩控制部間的通信的狀態。圖10中利用箭頭示出了「對置單元內故障」時的連接狀態。
「本單元內故障」是未能建立本控制部與本單元內的他系統控制部之間的通信,但建立了本單元內的兩控制部與對置單元內的兩控制部間的通信的狀態。圖10中利用箭頭示出了 「本單元內故障」時的連接狀態。
「單元間雙重故障」是能夠在本控制部與本單元內的他系統控制部之間建立通信, 但在控制對象交換機與其對置交換機之間、以及本單元內的他系統交換機與其對置交換機之間發生了故障的狀態。圖11中利用箭頭示出了「單元間雙重故障」時的連接狀態。
「單重化狀態」是建立了本控制部與其對置控制部之間的通信,但未能建立本控制部與本單元內的他系統控制部之間、以及對置單元內的兩控制部間的通信的狀態。圖12中利用箭頭示出了 「單重化狀態」時的連接狀態。
「對置單元+他系統單元間故障」是能夠建立本控制部與本單元內的他系統控制部之間、以及本控制部與其對置控制部之間的通信,但未能建立對置單元內的兩控制部間的通信、以及他系統控制部與其對置控制部之間的通信的狀態。圖13中利用箭頭示出了包括「他系統單元間+對置單元內故障」的狀態時的連接狀態。
圖14中是表示在控制部間相互通知的信息一覽的圖。這些信息由連接狀態通知部24以及44進行通知。
「連接狀態」是被保持在連接狀態保持部21以及41的數據,其內容表示圖13所示的狀態中的任意一個。該通知被通知給作為本單元的中繼單元I一I內的他系統控制部的 I系統控制部40 — 1,以及/或者作為對置控制部的O系統控制部20 — 2。
「單元間故障發生」,是基於控制對象交換機的、與對置交換機之間的通信故障檢測,或者,與對置控制部之間的通信故障檢測的通知。該通知被通知給本單元內的他系統控制部。
「單元間通信建立」是針對與對置控制部之間的通信建立的通知。該通知被通知給本單元內的他系統控制部。
「單元內故障發生」, 是基於控制對象交換機的、與他系統交換機之間的通信故障檢測,或者,與本單元內的他系統控制部之間的通信故障檢測的通知。該通知被通知給對置控制部。
「單元內通信建立」是針對與本單元內的他系統控制部之間的通信建立的通知。該通知被通知給對置控制部。
圖15是表示能夠從各控制部對控制對象交換機發出的命令一覽的圖。這些命令從命令部25以及45發出。
「命令I 「是面向他系統交換機的許可用戶傳輸的中繼的命令(面向他系統交換機的中繼許可命令)。
「命令2 「是面向對置交換機的許可用戶傳輸的中繼的命令(面向對置交換機的中繼許可命令)。
「命令3 「是在與他系統控制部的通信切斷後所通知的命令,是面向他系統交換機的禁止用戶傳輸的中繼的命令(面向他系統交換機的中繼禁止命令)。
「命令4 「是在與對置控制部的通信切斷後所通知的命令,是面向對置交換機的禁止用戶傳輸的中繼的命令(面向對置交換機的中繼禁止命令)。
「命令5「是抑制將從他系統交換機接收到的用戶傳輸向對置交換機中繼的處理的命令(中繼抑制有效命令)。
「命令6「是解除對將從他系統交換機接收到的用戶傳輸向對置交換機中繼的處理的抑制的命令(中繼抑制無效命令)。
「命令7「是將送出路徑被設定為對置交換機的MAC地址從路徑控制表刪除的命令 (面向對置交換機的路徑刪除命令)。
「命令8「是將送出路徑被設定為他系統交換機的MAC地址從路徑控制表刪除的命令(面向他系統交換機的路徑刪除命令)。
以下,參照圖16以及圖17,對作為本控制部的O系統控制部20 — I與作為他系統控制部的I系統控制部40 -1之間進行初始通信建立時的動作進行說明。O系統控制部 20 -1間斷地執行該流程,直至與I系統控制部40 -1之間建立了初始通信。以下,在O 系統控制部20 -1的連接狀態保持部21以及I系統控制部40 -1的連接狀態保持部41 分別作為初始連接狀態而保持「獨立狀態「的前提下進行說明。另外,以O系統控制部20 -1為主體記載各動作。
首先,通信建立部26與I系統控制部40 — I的通信建立部46之間嘗試通信建立 (步驟SO1、S101)。在未能建立通信的情況下,結束該流程。
在建立了通信的情況下,連接狀態通知部24向I系統控制部40 — I通知連接狀態。另外,也從I系統控制部40 -1的連接狀態通知部44對O系統控制部20 -1通知連接狀態(步驟S02、S102)。此時,相互通知的連接狀態是「獨立狀態「。
接下來,在辨別出與作為對置控制部的O系統控制部20 — 2之間已經建立了通信的情況下(步驟S03),連接狀態通知部24對O系統控制部20 — 2進行單元內通信建立通知 (步驟S04)。在當前時刻,連接狀態為「獨立狀態「,與O系統控制部20 — 2之間未建立通信。因此,連接狀態通知部24不發出單元內通信建立通知,移至步驟S05。
接下來,狀態更新部23基於被保持在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和從I系統控制部40 -1通知的連接狀態來更新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 接狀態(步驟S05)。
圖18中示出了與他系統控制部的初始通信建立處理時的連接狀態的遷移表。「本控制部連接狀態」表示本控制部(此處是O系統控制部20 -1)的當前連接狀態。「他系統控制部連接狀態」表示從他系統控制部(此處是I系統控制部40 -1)通知的連接狀態。進而,在遷移表中在真值表(matrix)上表示由它們兩狀態規定的連接狀態。
狀態更新部23根據該遷移表來更新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詳細地說, 當前時刻的本控制部的當前連接狀態是「獨立狀態「,且從他控制部通知的連接狀態也是」 獨立狀態「,所以狀態更新部23將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設為」單元間雙重故障「。
接下來,命令部25進行中繼控制應用判定(步驟S06)。以下,參照圖19,對中繼控制應用判定處理的動作進行說明。命令部25判別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是否是「完全狀態」(步驟S11)。當前的連接狀態是「單元間雙重故障」,所以命令部25不發出中繼抑制指令(步驟S12)而結束該判定處理。
接下來,命令部25對作為控制對象交換機的O系統交換機10 -1發出許可向作為他系統交換機的I系統交換機30 -1中繼的命令I (步驟S07、S104)。O系統交換機10 — I能夠根據命令1,將之後傳來的用戶傳輸的幀向I系統交換機30 -1中繼。
接下來,命令部25判別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是否是「完全狀態」(步驟 S08)。當前的連接狀態是「單元間雙重故障」,所以命令部25不發出MAC地址的刪除命令7 (步驟S09)而結束該判定處理。
此外,在該連接狀態為「完全狀態」的情況下,命令部25對O系統交換機10 -1 發出命令7。該情況下,O系統交換機10 -1的路徑信息更新部13根據命令7,將送出路徑被設定為對置交換機的MAC地址從路徑控制表刪除。O系統交換機10 -1在這之後不將從作為他系統交換機的I系統交換機30 -1傳來的幀中繼到作為對置交換機的O系統交換機10 - 2。另外,中繼部11將之後傳來的幀的MAC地址追加到路徑控制表12中作為「目的地地址」,從而能夠設定新的幀中繼目的地。
以下,參照圖20以及圖21,對作為本控制部的O系統控制部20 — I在與作為對置控制部的O系統控制部20 — 2之間建立初始通信時的動作進行說明。O系統控制部20 -1間斷地執行該流程,直至能夠與O系統控制部20 - 2之間建立初始通信為止。以下,在 O系統控制部20 -1的連接狀態保持部21以及O系統控制部20 — 2的連接狀態保持部 21分別作為連接狀態而保持「單元間雙重故障「的前提下進行說明。另外,以O系統控制部 20 -1為主體來記載各動作。
首先,通信建立部26嘗試與O系統控制部20 — 2的通信建立部26之間建立通信 (步驟S21、S111)。在未能建立通信的情況下,結束該流程。在能夠建立通信的情況下,移至步驟S22。
連接狀態通知部24判別在與作為他系統控制部的I系統控制部40 — I之間是否已經建立了通信(步驟S22)。由於在該階段,在O系統控制部20 — I與I系統控制部40 — I之間建立了通信,所以連接狀態通知部24對I系統控制部40 -1發出單元間通信建立通知(步驟 S23、S112)。
另外,I系統控制部40 -1的連接狀態通知部44也對O系統控制部20 — I發出單元間通信建立通知(步驟SI 12)。通知接收部22接收來自I系統控制部40 -1的該單元間通信建立通知(步驟S112 )。
以下,也一併 參照圖22,對以O系統控制部20 — I為主體的情況下的、單元間通信建立通知接收時的動作進行說明。O系統控制部20 -1在接收到來自作為他系統控制部的 I系統控制部40 -1的單元間通信建立通知時,執行該程序。
圖23中示出了單元間通信建立通知接收時的連接狀態的遷移表。「通知接收前的連接狀態」是接收單元間通信建立通知之前的連接狀態。此外,O系統控制部20 -1的當前時刻的連接狀態為「單元間雙重故障」。「通知接收後的連接狀態」是接收到單元間通信建立通知之後的連接狀態即更新後的連接狀態。
首先,狀態更新部23根據圖23的遷移表對被保持在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進行更新(步驟S31)。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為「單元間雙重故障」,所以狀態更新部23將該連接狀態設為「本系統單元間故障」(步驟S31)。
接下來,命令部25進行圖19所示的中繼控制應用判定(步驟S32)。命令部25判別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是否是「完全狀態」(步驟S11)。當前的連接狀態為「本系統單元間故障」,所以命令部25不發出中繼抑制指令(步驟S12)而結束該判定處理。
接著,連接狀態通知部24向O系統控制部20 — 2通知連接狀態(步驟S24、S114)。 另外,也從O系統控制部20 — 2的連接狀態通知部24對O系統控制部20 — I通知連接狀態(步驟S114)。此時,相互通知的連接狀態為「本系統單元間故障」。
接下來,狀態更新部23基於被保持在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和從O系統控制部20 — 2通知的連接狀態來更新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步驟S25)。
圖24示出了與對置控制部的初始通信建立處理時的連接狀態的遷移表。狀態更新部23根據該遷移表來更新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詳細地說,當前時刻的本控制部的當前連接狀態為「本系統單元間故障」,且從他控制部通知的連接狀態也是「本系統單元間故障」,所以狀態更新部23將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設為「完全狀態」(步驟 S115)。
接下來,命令部25進行圖19所示的中繼控制應用判定(步驟S26、S116)。命令部 25判別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是否是「完全狀態」(步驟S11)。當前的連接狀態為 「完全狀態」,所以命令部25對作為控制對象交換機的O系統交換機10 -1發出中繼抑制有效命令5,該中繼抑制有效命令5抑制將從作為他系統交換機的I系統交換機30 -1傳來的特定幀向作為對置交換機的O系統交換機10 - 2中繼(步驟S12、S117)。特定幀例如是用戶傳輸的巾貞。O系統交換機10 — I根據命令5,在這之後不將從I系統交換機30 — I傳來的特定幀向O系統交換機10 - 2中繼。此外,例如能夠通過該特定幀來到的埠編號, 來判別特定幀是否是從O系統交換機10 — 2傳來的幀。
接下來,命令部25對作為控制對象交換機的O系統交換機10 -1發出許可向作為對置交換機的O系統交換機10 - 2中繼一般幀的命令2 (步驟S27、S118)。一般幀例如是單元控制用幀。O系統交換機10 -1能夠根據命令2,向O系統交換機10 — 2中繼之後傳來的一般幀。
接下來,命令部25判別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是否是「完全狀態」(步驟 S28)。當前的連接狀態為「完全狀態」,所以命令部25對作為控制對象交換機的O系統交換機10 — I發出將送出路徑被指定為他系統交換機的MAC地址從路徑控制表12刪除的面向他系統交換機的路徑刪除命令8。(步驟S29、S119)。
根據上述動作,在連接狀態為「完全狀態」的情況下,O系統交換機10 -1不將特定幀中繼給作為對置交換機的O系統交換機10 - 2。根據所述的 動作,幀不會在由中繼路 61 - 1、61 - 2、62以及63形成的環狀的中繼路中循環。
在參照圖16 圖24的上述說明中,以O系統控制部20 — I為中心進行說明,但如圖17以及圖22所示,O系統控制部20 — 2、I系統控制部40 — I以及40 — 2也分別獨立進行與O系統控制部20 -1相同的動作。
圖25中利用箭頭示出了通過上述處理對各交換機執行了特定幀的中繼抑制時的、來自I系統交換機30 -1的幀的中繼流程。I系統交換機30 -1例如將從圖1所示的主機終端51 — I傳來的幀中繼給O系統交換機10 — I以及/或者I系統交換機30 — 2。 有時I系統交換機30 - 2也將幀中繼給O系統交換機10 - 2。
O系統交換機10 -1根據來自O系統控制部20 — I的中繼抑制有效命令5,不將從作為他系統交換機的I系統交換機30 -1傳來的特定幀中繼給作為對置交換機的O系統交換機10 - 2。同樣地,O系統交換機10 — 2也根據來自O系統控制部20 — 2的中繼抑制有效命令5,不將從作為他系統交換機的I系統交換機30 - 2傳來的特定幀中繼給作為對置交換機的O系統交換機10 -1。根據所述的動作,能夠防止在連接狀態為「完全狀態」的情況下,從I系統交換機30 -1送出的幀在中繼路61 — 1、61 — 2、62以及63中循環。此外,對於從I系統交換機30 — 2送出的巾貞也同樣防止循環。
圖26中利用箭頭示出了通過上述處理對各交換機執行了特定幀的中繼抑制時的、來自O系統交換機10 -1的幀的中繼流程。O系統交換機10 -1例如將從圖1所示的主機終端51 — I傳來的幀中繼給I系統交換機30 — I以及/或者O系統交換機10 — 2。 有時O系統交換機10 - 2也將幀中繼給I系統交換機30 - 2。
I系統交換機30 -1根據來自I系統控制部40 — I的中繼抑制有效命令5,不將從作為他系統交換機的O系統交換機10 -1傳來的特定幀中繼給作為對置交換機的I系統交換機30 — 2。同樣地,I系統交換機30 — 2也根據來自I系統控制部40 — 2的中繼抑制有效命令5,不將從作為他系統交換機的I系統交換機30 - 2傳來的特定幀中繼給作為對置交換機的I系統交換機30 -1。根據所述的動作,在連接狀態為「完全狀態」的情況下,能夠防止從O系統交換機10 -1送出的幀在中繼路61 — 1、61 — 2、62以及63中循環。此外,對於從O系統交換機10 - 2送出的幀也相同地防止循環。
這樣,在本實施例的中繼系統100中分別設置對交換機10 —1、10 — 2、30 — I以及30 — 2進行控制的控制部20 — 1、20 — 2,40 一 I以及40 — 2。這些控制部相互通知自身保持的連接狀態,並基於自身保持的連接狀態、和從他系統或者對置的控制部通知的連接狀態,根據規定的遷移表來更新自身的連接狀態。而且,連接狀態成為「完全狀態」即所有的中繼路中都未發生故障而幀能夠循環的狀態時,抑制控制對象交換機向對置交換機中繼特定的幀。根據所述的動作,能夠確保幀中繼路的冗餘性,且避免幀在中繼路中循環。
上述的例子是進行與他系統控制部之間的初始通信建立處理、以及與對置控制部之間的初始通信建立處理的情況下的例子,中繼單元I 一 I以及I 一 2也進行以下的處理。
以下,參照圖27,對以O系統控制部20 — I為主體的情況下的單元間故障檢測時的動作進行說明。O系統控制部20 -1在接收到來自作為控制對象交換機的O系統交換機10 — I的故障檢測部14的單元間故障檢測通知時,執行該程序。單元間故障檢測通知是在故 障檢測部14在中繼路62中檢測出故障發生的情況下被通知。
首先,連接狀態通知部24判別是否與作為他系統控制部的I系統控制部40 — I 之間已經建立了通信(步驟S41)。在未建立通信的情況下,移至步驟S43。在建立了通信的情況下,連接狀態通知部24對I系統控制部40 -1通知單元間故障(步驟S42)。
接下來,命令部25對作為控制對象交換機的O系統交換機10 — I發出禁止向作為對置交換機的O系統交換機10 — 2中繼特定幀的命令4 (步驟S43)。O系統交換機10 — I根據命令4,不將之後傳來的特定幀中繼給O系統交換機10 — 2。
接下來,命令部25判別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是否是「完全狀態」(步驟 S44)。在當前的連接狀態不是「完全狀態」的情況下,命令部25不發出命令7以及命令6,移至步驟S47。在當前的連接狀態為「完全狀態」的情況下,命令部25對O系統交換機10 -1 發出將送出目的地為對置交換機的MAC地址從路徑控制表12中刪除的命令7 (步驟S45), 並發出向O系統交換機10 - 2的特定包的中繼抑制的解除命令6 (步驟S46)。
接下來,狀態更新部23基於被保持在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來更新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步驟S47)。圖28中示出了單元間故障檢測時的連接狀態的遷移表。「無法通信前的連接狀態」是當前時刻的連接狀態。「無法通信後的連接狀態」是更新後的連接狀態。例如,當前時刻的連接狀態為「單重化狀態」的情況下,狀態更新部23將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設為「獨立狀態」。
以下,參照圖29,對以O系統控制部20 — I為主體的情況下的、本單元內故障檢測時的動作進行說明。O系統控制部20 -1在接收到來自作為控制對象交換機的O系統交換機10 — I的故障檢測部14的本單元內故障檢測通知時,執行該程序。單元內故障檢測通知是在故障檢測部14在中繼路61 -1中檢測出故障發生的情況下被通知。
首先,連接狀態通知部24判別在與作為對置控制部的O系統控制部20 — 2之間是否已經建立了通信(步驟S51)。在未建立通信的情況下,移至步驟S53。在建立了通信的情況下,連接狀態通知部24對O系統控制部20 — 2通知單元內故障(步驟S52)。
接下來,命令部25對作為控制對象交換機的O系統交換機10 -1發出禁止向作為他系統交換機的I系統交換機30 -1中繼特定幀的命令3 (步驟S53)。O系統交換機 10 -1根據命令4,不將之後傳來的特定幀中繼給I系統交換機30 -1。
接下來,命令部25判別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是否是「完全狀態」(步驟554)。在當前的連接狀態不是「完全狀態」的情況下,命令部25不發出命令8以及命令6,移至步驟S57。在當前的連接狀態為「完全狀態」的情況下,命令部25對O系統交換機10 -1發出將送出目的地為他系統交換機的MAC地址從路徑控制表12中刪除的命令8 (步驟555),並發出向O系統交換機1 0— 2的特定包的中繼抑制的解除命令6 (步驟S56)。
接下來,狀態更新部23基於被保持在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來更新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步驟S57)。圖30中示出了單元內故障檢測時的連接狀態的遷移表。「無法通信前的連接狀態」為當前時刻的連接狀態。「無法通信後的連接狀態」為更新後的連接狀態。例如,在當前時刻的連接狀態為「單元間雙重故障」的情況下,狀態更新部23將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設為「獨立狀態」。
以下,參照圖31,對以O系統控制部20 — I為主體的情況下的、單元間故障發生通知接收時的動作進行說明。O系統控制部20 — I在接收到來自作為他系統控制部的I系統控制部40 -1的單元間故障檢測通知時,執行該程序。
首先,命令部25判別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是否是「完全狀態」(步驟 S61)。在當前的連接狀態不是「完全狀態」的情況下,命令部25不發出中繼抑制無效命令6,移至步驟S63。在當前的連接狀態為「完全狀態」的情況下,命令部25對作為控制對象交換機的O系統交換機10 -1發出將向作為其對置交換機的O系統交換機10 — 2的特定幀的中繼抑制無效的命令6 (步驟S62)。
接下來,狀態更新部23基於被保持在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來更新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步驟S63)。圖32中示出了單元間故障發生通知接收時的連接狀態的遷移表。「通知接收前的連接狀態「為當前時刻的連接狀態。」通信接收後的連接狀態「為更新後的連接狀態。例如,在當前時刻的連接狀態為」本系統單元間故障「的情況下, 狀態更新部23將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設為」單元間雙重故障「。
以下,參照圖33,對以O系統控制部20 — I為主體的情況下的、單元內故障發生通知接收時的動作進行說明。O系統控制部20 -1在接收到來自作為對置控制部的O系統控制部20 - 2的單元內故障檢測通知時,執行該程序。
首先,命令部25判別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是否是「完全狀態」(步驟 S71)。在當前的連接狀態不是「完全狀態」的情況下,命令部25不發出中繼抑制無效命令 6,移至步驟S74。在當前的連接狀態是「完全狀態」的情況下,命令部25對作為控制對象交換機的O系統交換機10 -1發出將向作為其對置交換機的O系統交換機10 — 2的特定幀的中繼抑制無效的命令6 (步驟S72)。
接下來,命令部25對O系統交換機10 -1發出命令7。O系統交換機10 — I的路徑信息更新部13根據命令7,對作為對置交換機的O系統交換機10 - 2將送出目的地為對置交換機的MAC地址從路徑控制表12刪除。此外,中繼部11向路徑控制表12追加之後傳來的幀的MAC地址,作為「目的地地址「,從而能夠設定新的幀中繼目的地。
接下來,狀態更新部23基於被保持在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來更新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步驟S74)。圖34中示出了單元內故障發生通知接收時的連接狀態的遷移表。「通知接收前的連接狀態」是當前時刻的連接狀態。「通知接收後的連接狀態」是更新後的連接狀態。例如,在當前時刻的連接狀態為」本系統單元間故障「的情況下, 狀態更新部23將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設為「單重化狀態」。
以下,參照圖35,對以O系統控制部20 — I為主體的情況下的、單元內通信建立通知接收時的動作進行說明。O系統控制部20 -1在接收到來自作為對置控制部的O系統控制部20 - 2的單元內故障檢測通知時,執行該程序。
首先,狀態更新部23基於被保持在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來更新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步驟S81)。圖36中示出了單元內通信建立通知接收時的連接狀態的遷移表。「通知接收前的連接狀態」是當前時刻的連接狀態。「通信接收後的連接狀態」 是更新後的連接狀態。例如,在當前時刻的連接狀態為「單重化狀態」的情況下,狀態更新部23將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設為「本系統單元間故障」。
接下來,命令部25進行圖19所示的中繼控制應用判定(步驟S82)。命令部25判別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是否是「完全狀態」(步驟S11)。在當前的連接狀態不是 「完全狀態」的情況下,命令部25不發出中繼抑制指令(步驟S12),結束該判定處理。在當前的連接狀態為「完全狀態」的情況下,命令部25對作為控制對象交換機的O系統交換機 10 -1發出抑制向作為其對置交換機的O系統交換機10 - 2中繼特定幀的中繼抑制有效命令5 (步驟S12)。
接下來,命令部25判別連接狀態保持部21的連接狀態是否是「完全狀態」(步驟 S83)。在當前的連接狀態不是「完全狀態」的情況下,命令部25不發出命令8,結束該程序。 在當前的連接狀態為「完全狀態」的情況下,命令部25對作為控制對象交換機的O系統交換機10 -1發出將送出目的地為他系統交換機的MAC地址從路徑控制表12刪除的命令8 (步驟S84)。
O系統交換機10 — I的路徑信息更新部13根據命令8,對O系統交換機10 — I, 將送出目的地為他系統交換機的MAC地址從路徑控制表12刪除。此外,中繼部11向路徑控制表12追加之後傳來的幀的MAC地址,作為「目的地地址「,從而能夠設定新的幀中繼目的地。
此外,圖22以及圖23中示出了單元間通信建立通知接收時的動作以及遷移表。 另外,O系統控制部20 — 2、I系統控制部40 — I以及40 — 2分別也進行與O系統控制部 20—1相同的處理。
如參照圖27 圖36上述說明的那樣,各控制部在故障檢測時、故障發生通知接收時、以及通信建立時也相互通知自身所保持的連接狀態,並更新自身的連接狀態。而且,在連接狀態成為「完全狀態」的情況下,對控制對象交換機發出抑制向其對置交換機中繼幀的命令。根據所述的處理,在故障檢測時、故障發生通知接收時、以及通信建立時也能夠確保幀中繼路的冗餘性,且避免幀在中繼路61 - 1、61 - 2、62以及63中循環。
在故障檢測時、故障發生通知接收時、以及通信建立時的中繼單元I 一 I以及I 一 2的動作流程可以考慮各種模式。在圖37 圖56中示出了中繼單元I 一 I以及I 一 2的各種模式的動作流程。也一併記載控制部的各個所保持的連接狀態、故障中位置、以及故障恢復位置。這些流程是根據圖22、圖23、圖27 圖36所示的處理程序的動作而完成的。如圖37 圖56所示,可知,本實施例的中繼系統100在各種模式的故障檢測時以及故障發生通知接收時也能夠確保幀中繼路的冗餘性,且避免幀在中繼路61 - 1、61 - 2、62以及63 中循環。另外,在通信建立時即從通信故障恢復時,也能夠避免幀在中繼路61 - 1、61 - 2、 61 - 3,62以及63中循環,且有效活用幀的中繼路。
圖57中示出了作為本發明的第2實施例的中繼系統100的構成。在本實施例的中繼系統100中,中繼單元I 一 1、1 一 2以及I 一 3連接為多級。以下,主要對與第I實施例不同的部分進行說明。此外,與圖1的情況相同,在各交換機連接有主機終端(未圖示)。
連接狀態保持部41保持「3」,作為連接級數。通知接收部42、狀態更新部43、連接狀態通知部44以及命令部45參照被保持在連接狀態保持部41的連接級數,在其連接級數為「3」以上的情況下,進行本實施例的動作。另外,中繼單元I — 1、1 — 2以及I — 3的各個的連接狀態保持部41所保持的連接順序例如分別是以及「3「。該情況下, 編號越小越位於上級。
在通過通信建立部46建立了本單元內的控制部間的通信的情況下,連接狀態通知部44向連接順序是上級的控制部發出表示該意思的通知(以下,稱為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例如,在建立了 I系統控制部40 — 3與O系統控制部20 — 3之間的通信的情況下,I 系統控制部40 - 3的連接狀態通知部44對上級裝置亦即I系統控制部40 - 2發出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
另外,在通知接收部42從下級裝置接收到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時,在未通過通信建立部46建立本單元內的控制部間的通信的情況下,連接狀態通知部44將該接收到的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中繼給上級裝置。例如,在I系統控制部40 - 2的通知接收部42從下級裝置的I系統控制部40 — 3接收到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時,在未建立I系統控制部40 — 2 與O系統控制部20 — 2之間的通信的情況下,I系統控制部40 — 2的連接狀態通知部44 將該接收到的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中繼給上級裝置亦即I系統控制部40 -1。
另外,在通知接收部42從下級裝置接收到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時,在通過通信建立部46已經建立了本單元內的控制部間的通信、且從他系統控制部未接收到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的情況下,連接狀態通知部44將該接收到的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中繼給他系統控制部。例如,在I系統控制部40 — 2的通知接收部42從下級裝置的I系統控制部40 — 3接收到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時,在建立了 I系統控制部40 — 2與O系統控制部20 — 2之間的通信、且從O系統控制部20 - 2未接收到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的情況下,I系統控制部 40 - 2的連接狀態通知部44將該接收到的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中繼給作為他系統控制部的O系統控制部20 - 2。此外,在通知接收部42從他系統控制部已經接收了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的情況下,連接狀態通知部44不對該他系統控制部進行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
在通知接收部42從下級裝置以及他系統控制部各自接收到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的情況下,命令部45對控制對象交換機發出中繼抑制有效命令5。例如,在I系統控制部 40 -1的通知接收部42從下級裝置的I系統控制部40 — 2以及他系統控制部的O系統控制部20 -1各自接收了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的情況下,I系統控制部40 -1的命令部45 對控制對象交換機亦即I系統交換機30 -1發出中繼抑制有效命令5。
連接狀態保持部21、通知接收部22、狀態更新部23、連接狀態通知部24、命令部 25、以及通信建立部26也進行與連接狀態保持部41、通知接收部42、狀態更新部43、連接狀態通知部44、命令部45、以及通信建立部46相同的動作。
圖58中示出了中繼系統100的故障恢復位置、故障發生位置、中繼抑制有效位置、 以及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的流程。利用虛線的箭頭表示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的流程。
在建立了 I系統 控制部40 — 3與O系統控制部20 — 3之間的通信的情況即從故障恢復的情況下,I系統控制部40 - 3的連接狀態通知部44對上級裝置亦即I系統控制部 40-2發出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同樣地,O系統控制部20 — 3的連接狀態通知部24也對上級裝置亦即O系統控制部20 - 2發出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
在通知接收部42從下級裝置的I系統控制部40 — 3接收了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時,由於未建立I系統控制部40 — 2與O系統控制部20 — 2之間的通信即在中繼路61 — 2發生了通信故障,所以I系統控制部40 - 2的連接狀態通知部44將該接收到的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中繼給上級裝置亦即I系統控制部40 — I。同樣地,O系統控制部20 - 2的連接狀態通知部24也向上級裝置亦即O系統控制部20 -1中繼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
在O系統控制部20 -1的通知接收部22從下級裝置的O系統控制部20 — 2接收了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時,由於已建立了 O系統控制部20 — I與I系統控制部40 -1 之間的通信、且從I系統控制部40 -1未接收到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所以O系統控制部 20 -1的連接狀態通知部24將該接收的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中繼給他系統控制部亦即I 系統控制部40 — I。由於I系統控制部40 -1的連接狀態通知部44已經從他系統控制部亦即O系統控制部20 -1接收了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所以不會將該接收到的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中繼給O系統控制部20 — I。
在I系統控制部40 -1的通知接收部42從下級裝置的I系統控制部40 — 2以及他系統控制部的O系統控制部20 -1各自接收了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的情況下,I系統控制部40 -1的命令部45對控制對象交換機亦即I系統交換機30 -1發出中繼抑制有效命令5。此外,由於O系統控制部20 -1的命令部45未從他系統控制部亦即I系統控制部40 -1接收到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所以不會將從下級裝置亦即O系統控制部20 -1接收到的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中繼給I系統控制部40 — I。
I系統交換機30 -1根據來自I系統控制部40 — I的命令部45的命令5,不將例如用戶傳輸的幀等的特定幀中繼給作為對置交換機的I系統交換機30 - 2。
根據所述的動作可知,在3級連接中繼單元I — 1、1 — 2以及I — 3的情況下,也能夠確保幀中繼路的冗餘性,且避免幀在中繼路61 — 1、61 — 2、61 — 3、62以及63中循環。
以下,對使上述的中繼抑制無效的情況下的動作進行說明。
在從控制對象交換機的故障檢測部14接收了故障檢測通知時,連接狀態通知部 24對上級裝置發出系統間通信無效通知,該故障檢測通知表示檢測出在該控制對象交換機與其對置交換機之間發生了通信故障。例如,在從O系統交換機10 - 2的故障檢測部14 接收了表示檢測出作為控制對象交換機的O系統交換機10 - 2與作為其對置交換機的I 系統交換機30 - 2之間發生了通信故障這一情況的故障檢測通知時,O系統控制部20 - 2 的連接狀態通知部24對上級裝置亦即O系統控制部20 -1發出系統間通信無效通知。
另外,在通知接收部22從下級裝置接收了系統間通信無效通知時,在未通過通信建立部26建立本單元內的控制部間的通信的情況下,連接狀態通知部24將該接收到的系統間通信無效通知中繼給上級裝置。例如,在O系統控制部20 - 2的通知接收部22從下級裝置的O系統控制部20 — 3接收了系統間通信無效通知時,在未建立O系統控制部20 - 2 與I系統控制部40 — 2之間的通信的情況下,O系統控制部20 — 2的連接狀態通知部24 將該接收到的系統間通信無效通知中繼給上級裝置亦即O系統控制部20 — I。
另外,在通知接收部22從下級裝置接收了系統間通信無效通知時,在通過通信建立部26已經建立了本單元內的控制部間的通信的情況下,連接狀態通知部24將該接收到的系統間通信無效通知中繼給他系統控制部。例如,在O系統控制部20 - 2的通知接收部 22從下級裝置的O系統控制部20 - 3接收了系統間通信無效通知時,在建立了 O系統控制部20 — 2與I系統控制部40 — 2之間的通信的情況下,O系統控制部20 — 2的連接狀態通知部24將該接收到的系統間通信無效通知中繼給他系統控制部亦即I系統控制部40 -2。
在對控制對象交換機發 出了命令5的情況下,當在通知接收部42從他系統裝置接收了系統間通信無效通知時,命令部25對該控制對象交換機發出中繼抑制無效命令6。例如,在對控制對象交換機亦即I系統交換機30 -1發出了命令5的情況下,當I系統控制部40 — I的通知接收部42從作為他系統裝置的O系統控制部20 -1接收了系統間通信無效通知時,I系統控制部40 -1的命令部25對I系統交換機30 -1發出中繼抑制無效命令6。
連接狀態保持部41、通知接收部42、狀態更新部43、連接狀態通知部44、命令部45、以及通信建立部46也進行與連接狀態保持部21、通知接收部22、狀態更新部23、連接狀態通知部24、命令部25、以及通信建立部26相同的動作。
圖59中示出了中繼系統100中的故障發生位置、中繼抑制無效位置、以及系統間通信無效通知的流程。利用虛線箭頭表示系統間通信無效通知的流程。
在從O系統交換機10 — 2的故障檢測部14接收了表示檢測出作為控制對象交換機的O系統交換機10 — 2與作為其對置交換機的I系統交換機30 — 2之間發生了通信故障這一情況的故障檢測通知時,O系統控制部20 - 2的連接狀態通知部24對上級裝置亦即 O系統控制部20 -1發出系統間通信無效通知。
在O系統控制部20 -1的通知接收部22從下級裝置的O系統控制部20 — 2接收了系統間通信無效通知時,在建立了 O系統控制部20 — I與I系統控制部40 -1之間的通信的情況下,O系統控制部20 — I的連接狀態通知部24將該接收到的系統間通信無效通知中繼給作為他系統控制部的I系統控制部40 — I。
由於I系統控制部40 -1的命令部25已對作為控制對象交換機的I系統交換機 30 — I發出了命令5,所以在I系統控制部40 -1的通知接收部42從他系統裝置的O系統控制部20 -1接收了系統間通信無效通知時,對I系統交換機30 -1發出中繼抑制無效命令6。
I系統交換機30 -1根據來自I系統控制部40 — I的命令部45的命令6,能夠將之後傳來的特定幀中繼給作為對置交換機的I系統交換機30 - 2。
根據所述的動作,在3級連接中繼單元I 一 1、1 一 2以及I 一 3的情況下,在從通信故障恢復的情況下,能夠對控制對象交換機發出使中繼抑制無效的命令,並重新開始特定幀的中繼,所以也能夠避免幀在中繼路61 - 1、61 - 2、61 - 3、62以及63中循環,有效活用幀的中繼路。
另外,上述的實施例是3級連接中繼單元I — 1、1 — 2以及I — 3的情況下的例子,但是在為4級以上的多級連接的情況下,也起到相同的效果。作為例子,圖60示出了 4 級連接中繼單元時的特定幀中繼抑制時的來自I系統交換機30 -1的幀中繼流程。另外, 圖61示出了在4級連接中繼單元時的特定幀中繼抑制時的來自O系統交換機10 -1的幀中繼流程。通過這樣的中繼流程,在多級連接了中繼單元的情況下,也能夠確保幀中繼路的冗餘性,且避免中繼路中的幀的循環。
如第I以及第2實施例所說明的那樣,在本發明的中繼單元中,各控制部能夠根據自身的連接狀態保持部21或者41所保持的連接級數,針對控制對象交換機的中繼動作的控制方式,選擇第I實施例以及第2實施例所表示的任意的控制方式來執行。另外,如第2 實施例所說明,也能夠從連接順序為下級的中繼單元對上級的中繼單元發出系統間通信有效通知,上級的中繼單元根據故障狀況將此中繼給更上級這樣,根據連接順序選擇中繼動作的控制方式。
權利要求
1.一種中繼單元,包括用於中繼幀的主系統線路以及子系統線路、和連接所述主系統線路以及子系統線路之間的系統間線路,且能夠多級地縱列連接來形成LAN,其特徵在於,包括主系統交換機以及子系統交換機,其經由所述系統間線路相互連接,並分別與所述主系統線路以及子系統線路連接,用於分別中繼所述幀;控制部,其對所述主系統交換機以及子系統交換機各個的中繼動作進行控制,能夠對所述LAN中的中繼單元的連接級數的信息以及自身所屬的中繼單元的連接順序的信息進行保持,並根據所述連接級數以及所述連接順序來選擇所述主系統交換機以及子系統交換機中的至少一方的中繼動作的控制方式。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繼單元,其特徵在於,所述控制部能夠重寫地保持所述連接級數以及所述連接順序的信息。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繼單元,其特徵在於,當所述連接級數是2時,所述控制部進行如下的幀中繼抑制控制,即控制所述主系統交換機以及子系統交換機不將經由所述系統間線路發送來的幀中繼給所述主系統線路或者子系統線路。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中繼單元,其特徵在於,所述控制部分別對表示所述控制部相互間的連接狀態的連接狀態信息進行保持,並基於所述保持的連接狀態信息和從其他的控制部獲得的連接狀態信息來更新所述保持的連接狀態信息,當所述更新後的連接狀態信息成為特定的連接狀態時,進行所述幀中繼抑制控制。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中繼單元,其特徵在於,所述特定的連接狀態是所述控制部分別能夠相互進行通信的狀態。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中繼單元。中繼單元包括主系統以及子系統交換機,其經由系統間線路相互連接,且與主系統以及子系統線路連接,並分別中繼包;控制部,其分別對主系統以及子系統交換機的中繼動作進行控制,控制部能夠對中繼單元的連接級數以及連接順序的信息進行保持,且根據該連接級數以及連接順序來選擇主系統以及子系統交換機中的至少一方的中繼動作的控制方式。
文檔編號H04L12/931GK103036813SQ20121034298
公開日2013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4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30日
發明者三木茂生 申請人:衝電氣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