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縫合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29 13:23:11
專利名稱:手術縫合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尤其是一種手術縫合器。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在臨床上無論是簡單的小型手術或是複雜的大手術,都少不了組織切開、止血、縫合、結紮等方面的操作。即便一個小型手術,過程仍舊非常繁瑣,相應地時間也會較長,一個手術下來,醫務人員通常疲憊不堪,這顯然會影響手術的成功率。所以減少手術時間、降低手術室醫務人員的疲勞程度,也成為了保證手術可靠、安全進行的重點之一。由於現在手術縫合採用傳統的手術縫合技術,其縫合過程繁瑣,並且傳統的手術縫合針線分離容易對傷口造成感染,傳統的手術縫合針鉗分離容易使針掉入患者體內,造成嚴重的醫療事故。因為,傳統外科手術及麻醉時間長,縫合器械與組織的頻繁接觸,不僅增大了術中傷口感染的可能性,而且降低了手術成功率。同時在外科手術中,常常會出現縫合針丟失的情況,手術醫務人員為了尋找丟失的縫合針,必定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這樣就延長了手術時間,增加了手術的風險和影響了治療成功率。在詢問了醫院醫師、醫學院實習生和查閱大量相關資料文獻的情況下,總結了在手術中縫合針發生斷裂和丟失的原因(1)普通縫合針實心結構,強度相對較低,同時持針鉗前端齒槽床部短,鉗葉內有交叉齒紋,齒紋夾緊縫合針,應力集中,易造成縫合針因強度不夠而斷裂;(2)在現代普通外科手術縫合的過程中,止血鉗和持針鉗是必不可少的手術縫合工具,在用止血鉗或持針鉗鉗出手術針的過程中經常會發生針尖斷裂的現象,因斷裂的針尖太小,尋找困難,延長了病人的手術時間,對病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2)現代普通手術縫合在回針過程中未將持針鉗扣滿齒,縫合針夾持不緊,很容易造成縫合針彈飛;(4)護士在手術配合中可能會由於心理原因,在使用持針鉗夾持縫合針時夾持不緊,也容易造成縫合針彈飛。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及生活質量的提高,患者在要求疾病得到治療的同時也要求儘可能保持肌膚的完美。傳統的縫合方法由於縫合針是由醫生用持針鉗夾持著的,操作繁瑣、不便,從而使縫合的傷口不整齊。此外,傷口不整齊也給細菌等微生物創造了繁殖環境, 進而使傷口受感染的概率大大提高,這對病人的康復造成很大的影響。由於傳統的手術縫合器操作不便,因此醫生在手術操作中容易存在以下問題 (1)外科手術縫合過程繁瑣,手術時間長,手術效率低;(2)手術縫合線在縫合過程中與患者血液直接接觸或是裸露於空氣中,容易造成手術縫合線的汙染,而且手術操作不便,(3) 在持針鉗沒有抓緊的情況下,可能導致縫合針掉入患者體內而難以尋找;(4)縫合針可能出現因強度不夠而發生夾持斷裂或是縫合較韌組織時斷裂的現象。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一次性手術縫合器,它能簡化醫生進行手術縫合的操作,減少手術失誤,避免縫合線受到汙染,有效的防止縫合針斷裂,從而降低手術縫合醫療事故的風險,以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手術縫合器,包括手術縫合針,手術縫合針為空心結構的弧形針頭;另設有一個手柄,手術縫合針固定在手柄的前端,在手柄內設有軸孔,在軸孔中設有繞線軸,在繞線軸上繞有縫合線,在手柄內設有縫合線通道,縫合線通道與手術縫合針的空心部分連通,縫合線的一端通過縫合線通道從手術縫合針的針尖穿出。將手術縫合針設計成空心結構,是因為空心結構的手術縫合針在手術縫合中不易斷裂,即使在縫合韌度比較高的組織時,手術縫合針受力過大也只能使其彎曲變形,而不會使手術縫合針斷裂, 這樣就解決了縫合針易斷裂這個問題,從而減少因手術縫合針斷裂而引起的醫療衛生事故。並且縫合線纏繞在手柄內部的繞線軸上,繞線軸上的縫合線有序地密封於手柄內內部, 縫合線通過手柄內內部從手術縫合針的針尖部分穿出,能防止縫合線受到二次汙染,並解決了醫務人員在進行手術操作中,縫合線在外纏繞阻礙等帶來的不便。而手術縫合針固定在手柄上,可以避免由於夾持失誤造成手術縫合針掉入患者體內的醫療事故問題。在手柄內設有一個可轉動的引線軸,在引線軸的中部設有引線開孔,在引線軸的一端固定有調節旋鈕,調節旋鈕處於手柄外;縫合線的一端穿過引線開孔進入縫合線通道中,再從手術縫合針的針尖穿出。在手術縫合中,醫生可以根據外科手術中的實際需要,將縫合線從手術縫合針前端直接以拉的方式抽取,但是,如果縫合線被拉出過長時,醫生就可滑動在手柄上露出的調節旋鈕,從而引線軸轉動,由於縫合線穿過了引線開孔,因此在轉動引線軸時,縫合線就會纏繞在引線軸上,以此來調節伸出縫合針外縫合線的長度。這個設計極大的提高了手術縫合的方便性以及減少手術所需的時間。手術縫合針為空心的弧形彎頭縫合針。彎頭縫合針的優點是,臨床應用最廣,適於狹小或深部組織的縫合。根據弧彎度不同分為1/2、1/4、3/8、5/8弧度等。幾乎所有組織和器官均可選用不同大小、弧度的彎針作縫合。在手術縫合針的針尖上設有30°的斜口。這樣能保證手術縫合中針能夠受力集中,容易穿過需要縫合的組織。為了進一步驗證本實用新型的效果,對主要部分受力分析1、針頭材料選擇材料3Crl3/3Crl4彈性模量2e+011,抗剪強度7.9e+010,屈服強度206807000N/m2,張力強度517017000N/m2,密度8000KG/m3,泊松比0.26。、手術縫合針受力分析分析方式採用 soIidworws 2010 spO simulatiaon 進行強度與變形分析夾具選擇直管縫合針尾;作用力大小10N (足以穿透表層皮膚組織)[0027]方向垂直於針口斜面作用面針口斜面對受力變形圖分析結果如圖3所示所受應力變形量最大處為彎針前端,其大小大約為2. 957mm,其值相當小。因此,綜上分析,該針頭可以滿足手術針的強度安全要求本實用新型的手柄部分可採用注塑成型的方式來進行生產。注塑成型的優點注塑成型具有生產周期短,能一次成形外形複雜、尺寸精確的塑料製品,生產效率高,易於實現自動化操作,加工適應性強,適於大批量生產。由於採用了上述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採用空心結構的手術縫合針,並將縫合線收在手柄內的繞線軸上,使縫合線收經手柄內部從手術縫合針的針尖穿出,將手術縫合針固定在手柄上組成針線一體化的結構,這樣的結構既能保證手術縫合針具有較好的韌性而不易斷裂,又能避免手術縫合針由於夾持失誤造成掉入患者體內的醫療事故問題,同時避免縫合線受到二次汙染,也不會干擾手術的進行,而且由於縫合線是從手術縫合針的針頭穿出,因此至需要將手術縫合針的針尖刺入組織後,就可以實現將縫合線穿過組織的目的,既能有效的簡化醫生在手術縫合中的操作,又可減少對縫合位置造成的傷害。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製作成本低廉,使用效果好。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手術縫合針的結構示意圖;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彎頭縫合針受力變形分析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手術縫合器的結構如圖1所示,先製作手術縫合針1,將手術縫合針1為空心結構的弧形彎頭縫合針頭,將手術縫合針1的針尖製作出30°的斜口 ; 另製作一個手柄2,將手柄2的前端製作為錐形頭部,在其中製作出縫合線通道5,再將手柄 2主體部分製作為由上下兩個外殼扣合起來的結構,並在手柄2中形成一個空腔,該空腔與縫合線通道5連通,在空腔內的頂部及底部製作出位置對應的軸孔9,在軸孔9之間安裝上繞線軸3,將縫合線4纏繞在繞線軸3上,並在手柄2的前端與繞線軸3之間安裝上一根引線軸6,在引線軸6的中部開設一個引線開孔7,在引線軸6的下端安裝一個調節旋鈕8,並使調節旋鈕8處於手柄2外,將縫合線4的一端穿過引線開孔7進入縫合線通道5中,再從手術縫合針1的針尖穿出。在使用時,拆開手術縫合器的一次性包裝後,醫生將手柄2握住,並根據需要將縫合線4從手術縫合針1的針尖處拉出,然後實施手術縫合,由於縫合線4是從手術縫合針1 的針尖處穿出的,因此,手術縫合針1的針尖一旦穿過組織,就可以將縫合線4帶過,極大的簡化了手術縫合的操作,並且減少了手術縫合對組織造成創傷;在拉出的縫合線4過長時, 至需要用拇指撥動調節旋鈕8,就可以將多餘的縫合線4收回到手柄2中。
權利要求1.一種手術縫合器,包括手術縫合針(1),其特徵在於手術縫合針(1)為空心結構;另設有一個手柄(2),手術縫合針(1)固定在手柄(2)的前端,在手柄(2)內設有軸孔(9),在軸孔(9 )中設有繞線軸(3 ),在繞線軸(3 )上繞有縫合線(4),在手柄(2 )內設有縫合線通道 (5),縫合線通道(5)與手術縫合針(1)的空心部分連通,縫合線(4)的一端通過縫合線通道 (5 )從手術縫合針(1)的針尖穿出。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術縫合器,其特徵在於在手柄(2)內設有一個可轉動的引線軸(6),在引線軸(6)的中部設有引線開孔(7),在引線軸(6)的一端固定有調節旋鈕(8), 調節旋鈕(8 )處於手柄(2 )外;縫合線(4)的一端穿過引線開孔(7 )進入縫合線通道(5 )中, 再從手術縫合針(1)的針尖穿出。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術縫合器,其特徵在於手術縫合針(1)為空心的弧形彎頭縫合針。
4.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手術縫合器,其特徵在於在手術縫合針(1)的針尖上設有30°的斜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手術縫合器,包括手術縫合針,手術縫合針為空心結構;手術縫合針固定在手柄的前端,在手柄內設有軸孔,在軸孔中設有繞線軸,在繞線軸上繞有縫合線,在手柄內設有縫合線通道,縫合線通道與手術縫合針的空心部分連通,縫合線的一端通過縫合線通道從手術縫合針的針尖穿出。本實用新型採用空心結構的手術縫合針,將手術縫合針固定在手柄上組成針線一體化的結構,這樣的結構既能保證手術縫合針具有較好的韌性而不易斷裂,又能避免手術縫合針由於夾持失誤造成掉入患者體內的醫療事故問題,同時避免縫合線受到二次汙染,也不會干擾手術的進行,既能有效的簡化醫生在手術縫合中的操作,又可減少對縫合位置造成的傷害。
文檔編號A61B17/06GK202223282SQ20112018433
公開日2012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2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2日
發明者吳國輝 申請人:吳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