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槽式高頻熱熔複合管接頭的製作方法
2023-05-28 20:27:31 3
專利名稱:溝槽式高頻熱熔複合管接頭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管道連接結構,尤其是一種用於將金屬塑料複合管連接到管道中 的溝槽式高頻熱熔複合管接頭。
背景技術:
金屬塑料複合管(在本專利中簡稱為複合管,是指由內塑料層、中間金屬層、外塑 料層構成的三層結構的複合管),其在防腐、防鏽、防堵塞等方便優於傳統的金屬管(如鍍 鋅管),是現有管道的常用管子。但因其採用了塑料且常常採用熔接(將複合管和塑料管件 的塑料加熱至熔化並將複合管與塑料管件插接在一起通過熔化的塑料熔在一起形成連接, 如承插式熱熔)的方式實現與管件的連接,因此連接強度和密封效果往往難以保證,承壓 能力低,施工難度大,失誤率高。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和提出的技術任務是克服現有複合管連接強度和 密封效果難以保證、承壓能力低的缺陷,提供一種溝槽式高頻熱熔複合管接頭。為此,本實 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溝槽式高頻熱熔複合管接頭,其包括複合管、金屬套、雙面熱熔接頭,所述的複合 管由內塑料層、中間金屬層、外塑料層構成,其特徵是所述金屬套的內壁具有徑向擴大部, 所述金屬套的外壁具有環狀卡槽,所述的複合管插入在所述的金屬套內並具有一露出段, 所述的複合管對應所述徑向擴大部的位置經擴張陷入所述徑向擴大部內,所述的雙面熱熔 接頭具有外熔壁、內熔壁及位於所述外熔壁、內熔壁之間的承接口,所述的露出段插接在所 述的承接口內並通過高頻感應加熱令所述的內塑料層與所述的內熔壁熔接、外塑料層與所 述的外熔壁熔接,並為所述金屬套外壁的環狀卡槽配置有溝槽卡箍,在該溝槽卡箍的內側 置有第一密封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通過高頻感應加熱的方式令複合管的內塑料層與雙面熱熔接頭的內熔壁熔接、 複合管的外塑料層與雙面熱熔接頭的外熔壁熔接,使得雙面熱熔接頭將複合管的端部封 住,避免構成複合管的金屬層接觸管道內的介質而被腐蝕以及對管道內的介質造成汙染, 從而依靠外熔壁、內熔壁與複合管形成雙密封結構,承壓能力高;熔接結構無熔瘤,易於實 施;若熔接欠佳造成滲漏,可以再次實施高頻感應加熱對熔接部位進行補救。使用高頻感應 加熱進行熱熔,有別與以往的承插式熱熔(一種先將複合管與管件分別加熱熔化,再將復 合管插入管件的熔接方法,即在逐次的熱熔連接過程中鋪設成管道,在複雜的管道系統施 工中,容易造成誤差),高頻感應加熱進行的熱熔可以先將複合管插入雙面熱熔接頭的承接 口,再通過高頻感應加熱,實現複合管與接頭的無縫連接。在實際施工操作時,可以預先將 複合管與管件鋪設好,待確認無誤後再進行高頻熱熔,及先鋪設形成管道,再進行熱熔,使 得施工簡單化,準確化,輕便化。[0007]2、將複合管插入在金屬套內並在對應金屬套徑向擴大部的位置經擴張陷入徑向 擴大部內而與金屬套可靠結合,進一步的用溝槽卡箍與另一配置這樣結構的複合管連接或 與具有環狀卡槽的管件連接,保證連接強度。3、在複合管與金屬套之間置有第二密封圈,在該溝槽卡箍的內側置有第一密封 圈,該第二密封圈、第一密封圈分別對金屬套的內壁、外壁形成密封阻止管道內的介質從此 處洩漏,保證密封效果。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連接一個複合管與金屬管件時的示意圖。圖中標號說明1-複合管,2-金屬套,3-雙面熱熔接頭,4-徑向擴大部,5-金屬套 的環狀卡槽,6-露出段,7-第二密封圈,8-擴張段,9-外熔壁,10-內熔壁,11-溝槽卡箍, 12-第一密封圈,13-管件,14-管件的環狀卡槽,15-密封面,16-唇邊,17-空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溝槽式高頻熱熔複合管接頭,如圖1所示,其包括複合管1、金屬套 2、雙面熱熔接頭3,複合管1由內塑料層、中間金屬層、外塑料層構成,其特點是金屬套2 的內壁具有徑向擴大部4(圖中示出兩個部位,呈便於加工和裝配的環狀,具體實施時並不 限於此),金屬套2的外壁具有一個環狀卡槽5,複合管1插入在金屬套2內並具有一露出 段6,複合管1對應徑向擴大部4的位置經擴張(即令複合管的直徑增大,圖中示出了該擴 張段8)陷入徑向擴大部4內與金屬套2可靠結合,雙面熱熔接頭3具有外熔壁9、內熔壁 10及位於外熔壁9、內熔壁10之間的承接口,露出段6插接在承接口內並通過高頻感應加 熱(其實現是通過高頻感應加熱器對複合管的中間金屬層感應加熱的)令複合管的內塑料 層與內熔壁10熔接、複合管的外塑料層與外熔壁9熔接,並為金屬套2外壁的環狀卡槽5 配置有溝槽卡箍11,在該溝槽卡箍11的內側置有第一密封圈12。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完善和補充,本實用新型還包括以下附加的技術特 徵,雖然圖1、2包含了以下所有附加技術特徵,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但是本實用新 型並不限於該情形,在實施本實用新型時根據具體作用將它們選用在上段所述的技術方案 上金屬套2的外徑與外熔壁9的外徑相等,第一密封圈12具有接觸金屬套2外壁和 外熔壁9外壁的密封面15,從而能夠使第一密封圈12可靠的同時接觸金屬套2的外壁與外 熔壁9的外壁實現密封。進一步的,密封面15形成在兩個唇邊16上,在該兩個唇邊16的 內側具有空腔17,該空腔17的存在可以使兩個唇邊16具有一定的彈性而不是僅僅依靠溝 槽卡箍11的擠壓來接觸金屬套的外壁與外熔壁的外壁實現密封;金屬套2的端部與外熔壁 9的端部鄰接,使結構完整。在複合管1與金屬套2之間置有第二密封圈7,如在金屬套2的內壁制有定位環 槽,第二密封圈7置於該定位環槽內避免第二密封圈移動而失去密封位置。如圖1所示,將一個複合管1按照本實用新型的連接結構與金屬管件13連接時, 可先將金屬套2套在複合管1上;接著將複合管1的露出段6插入承接口內,用高頻感應加熱器對複合管的中間金屬層實施感應加熱令內塑料層與內熔壁10熔接、外塑料層與外熔 壁9熔接,由雙面熱熔接頭3將複合管1的端部封住,避免構成複合管的金屬層接觸管道內 的介質而被腐蝕以及對管道內的介質造成汙染,熔接部位承壓能力高,熔接結構無熔瘤,易 於實施,若熔接欠佳造成滲漏,可以再次實施高頻感應加熱對熔接部位進行補救;之後確定 金屬套2在複合管1上的位置(如金屬套2緊靠著雙面熱熔接頭3的端部)並用脹管工具 對複合管1對應徑向擴大部4的位置經擴張而陷入徑向擴大部4內與金屬套2可靠結合, 同時可擠壓上文述及的第二密封圈7保證密封;最後用溝槽卡箍11 (通常為兩個圓狀卡件 通過緊固件如螺栓連接)卡在金屬套2的環狀卡槽5與塑料管件13的環狀卡槽14內實現 連接構成管道,而第一密封圈12則被溝槽卡箍11擠壓在金屬套2的外壁以及外熔壁9的 外壁上實現密封。鑑於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的是溝槽式高頻熱熔複合管接頭,因此再次舉 例說明書實施本實用新型形成管道時的順序,該順序不視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但凡本 領域的技術人員皆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確定實際的實施順序。 進一步的,本實用新型的結構還可實現兩個複合管的連接以及複合管與塑料管件 的連接實施前者時將兩個配置了這樣結構的複合管相對,並用溝槽卡箍11卡在兩個金屬 套2的環狀卡槽5內實現該兩個複合管的連接。實施後者時,用溝槽卡箍11卡在金屬套2 的環狀卡槽5與管件13的環狀卡槽14內實現連接,為了保證塑料管件13的環狀卡槽14 的強度,在製造管件13時(如注塑)可嵌入一個環狀金屬嵌件,令塑料管件13的環狀卡槽 14形成在該金屬嵌件上即可。
權利要求溝槽式高頻熱熔複合管接頭,其包括複合管(1)、金屬套(2)、雙面熱熔接頭(3),所述的複合管(1)由內塑料層、中間金屬層、外塑料層構成,其特徵是所述金屬套(2)的內壁具有徑向擴大部(4),所述金屬套(2)的外壁具有環狀卡槽(5),所述的複合管(1)插入在所述的金屬套(2)內並具有一露出段(6),所述的複合管(1)對應所述徑向擴大部(4)的位置經擴張陷入該徑向擴大部內,所述的雙面熱熔接頭(3)具有外熔壁(9)、內熔壁(10)及位於所述外熔壁(9)、內熔壁(10)之間的承接口,所述的露出段(6)插接在所述的承接口內並通過高頻感應加熱令所述的內塑料層與所述的內熔壁(10)熔接、外塑料層與所述的外熔壁(9)熔接,並為所述金屬套外壁的環狀卡槽(5)配置有溝槽卡箍(11),在該溝槽卡箍(11)的內側置有第一密封圈(1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溝槽式高頻熱熔複合管接頭,其特徵是所述金屬套(2)的外 徑與所述外熔壁(9)的外徑相等,所述的第一密封圈(12)具有接觸所述金屬套(2)外壁和 所述外熔壁(9)外壁的密封面(15)。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溝槽式高頻熱熔複合管接頭,其特徵是所述的密封面(15)形 成在兩個唇邊(16)上,在該兩個唇邊(16)的內側具有空腔(17)。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溝槽式高頻熱熔複合管接頭,其特徵是所述的金屬套 (2)的端部與所述外熔壁(9)的端部鄰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溝槽式高頻熱熔複合管接頭,其特徵是在所述的複合管(1) 與金屬套(2)之間置有第二密封圈(7)。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溝槽式高頻熱熔複合管接頭,屬於管道連接結構,其特點是金屬套的內壁具有徑向擴大部,金屬套的外壁具有環狀卡槽,複合管插入在金屬套內並具有一露出段,複合管對應徑向擴大部的位置經擴張陷入該徑向擴大部內,雙面熱熔接頭具有外熔壁、內熔壁及位於外熔壁、內熔壁之間的承接口,露出段插接在承接口內並通過高頻感應加熱令複合管的內塑料層與內熔壁熔接、複合管的外塑料層與外熔壁熔接,並為金屬套外壁的環狀卡槽配置有溝槽卡箍,在該溝槽卡箍的內側置有第一密封圈。其承壓能力高;熔接結構無熔瘤,易於實施;若熔接欠佳造成滲漏,可以再次實施高頻感應加熱對熔接部位進行補救。
文檔編號F16L13/02GK201688050SQ20102019777
公開日2010年12月29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21日 優先權日2010年5月21日
發明者王佔奎, 錢坤 申請人:錢坤;王佔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