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嵌入力連接座的端子的製作方法
2023-05-28 16:51:36 1
專利名稱:零嵌入力連接座的端子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零嵌入力連接座的端子,特別是涉及一種具有彈性甚佳的夾持效果、組裝方便迅速且非常穩定及穩固的零嵌入力連接座的端子。
因為中央處理器(簡稱CPU)無法承受高溫,當組裝於主機板時,必須先在主機板上焊設一個連接座,再將CPU插置於連接座上。
圖1所示是一種以往的中央處理器的連接座,主要包括相互蓋合的上、下座11、12、一支推桿13及多個設在下座12上的端子14。該上座11上配合CPU的各插體分別設有穿孔111,後端中段設有一個卡溝112。該下座12上對應上座11的各穿孔111處設有插槽121,其後端兩側設有樞槽122。該推桿13呈L狀,其垂直段131作為把手使用,其水平段的中段132凸出與上座11的卡溝112卡合,水平段的兩端133與下座12的樞槽122樞接,當推桿13向前扳下時就會帶動該上座11向前移動。各端子14插置定位於該下座12的插槽121,以金屬一體衝壓形成,於一個料帶15上以相等距離(配合CPU插腳的間距2.54mm)形成有多個端子14,組裝時可連同料帶15一次整排端子組裝於下座12上。如圖2所示,該端子14由中段的腰部141向上形成第一彎折部142,第一彎折部142垂直向上形成一個垂直部143,垂直部143向一側形成第二彎折部144及一個直向的觸接部145,腰部141向下形成一個插腳146。
如圖3所示,當CPU的插腳18穿過上座11的穿孔111並插入下座12的插槽121時位於該端子14的垂直部143內側,此處較寬,所以稱為零嵌入效果,當推桿13向前扳下時就會使上座11向前帶動CPU的插腳18移動而被該觸接部145夾緊。
上述以往連接座的端子14為單片夾緊式,其構造簡單且可配合插槽121設計成整排組裝,組裝上迅速,但是因為只有單片夾緊,在夾持上只藉插腳146上端的錐部147與插槽121下端穿孔定位,其餘部位都是懸空的,在組裝上不夠穩固。
圖4所示為另一種雙片式端子2,以金屬片衝壓成形有插腳21及於插腳21上方兩側相互對稱的兩個接觸部22所組成,該接觸部22的上端設有多道彎折,形成一段較寬的零嵌入區201和較狹的夾緊區202,此種雙片式端子2雖然在夾緊CPU的插腳時以雙片夾緊定位較為穩固,但是構造複雜而成本較高,且因插腳21和兩接觸部22整體展開的寬度已超過CPU插腳的間距2.54mm,所以無法設置成連同料帶方式的整排連續端子,在組裝上就不能一次整排組裝於下座12的插槽121內,非常不方便,另外,與上述單片式端子14一樣也只藉插腳21上端的錐部25與插槽121下端的穿孔緊迫定位,組裝上也不穩固。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零嵌入力連接座的端子,具有彈性甚佳的夾持效果且組裝方便迅速。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零嵌入力連接座的端子,組裝後非常穩定及穩固。
本實用新型零嵌入力連接座的端子,為金屬片一體衝壓成型,包括一個抵靠部、一個繞圈部及一個插腳部,該繞圈部自該抵靠部下端向上和一個繞曲的圈狀,其尾端抵於抵靠部,該插腳部自該繞圈部的前半段衝壓而出且與抵靠部呈直線狀,該繞圈部的前半段形成一段開口,該繞圈部的後半段上設有一段寬度小於CPU插腳寬度的夾孔,該夾孔與繞圈部前半段的開口相連通。
藉由以上的構造,組裝於連接座下座的插槽時,繞圈部的繞曲彈性可彈性地抵緊插槽,組裝時非常穩定且組裝後也非常穩固,而且該繞圈部自前段的衝壓插腳後的開口起到夾孔整體有相當的長度,使夾孔張開夾持彈性非常好,所以具有彈性非常好的夾持力。
下面通過最佳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零嵌入力連接座的端子進行詳細說明。
圖1是以往中央處理器連接座的分解圖;圖2是以往中央處理器連接座的端子放大圖;圖3是以往中央處理器連接座的端子組裝於下座的平面圖;圖4是以往中央處理器連接座的雙片式端子立體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上述較佳實施例的展開平面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上述較佳實施例的組裝於連接座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上述較佳實施例的使用狀態零嵌插入側視示意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上述較佳實施例的使用狀態零嵌插入上視示意圖;圖10是本實用新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展開平面圖;圖11是本實用新型上述較佳實施例的組裝於連接座的剖面側視圖;圖12是本實用新型上述較佳實施例的使用狀態圖;圖13是本實用新型第三較佳實施例的組裝於連接座的剖面側視圖;圖14是本實用新型第四較佳實施例的側視示意圖;圖15是本實用新型上述較佳實施例組裝於插槽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如圖5、6、7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端子包括以金屬片一體衝壓成型的抵靠部31、繞圈部32及插腳33,該抵靠部31略呈平直狀,其中段311寬度比該連接座下座42的插槽421寬度稍大且可與插槽421迫緊。該繞圈部32自該抵靠部31下端向上繞曲成上端比下端側向凸出的圈狀,其尾端321抵於抵靠部31靠近下端處。該插腳33自該繞圈部32的前半段衝壓而出且與抵靠部31呈直線狀。
該抵圈部32的後半段上依次連續延伸一個大於CPU插腳寬度的插入孔34、一段小於CPU插腳寬度的夾孔35及一個大於CPU插腳寬度的開孔36,該插入孔34略向前段延伸,該夾孔35兩側直接衝壓有夾緣37,以避免夾傷CPU的插腳。因為目前CPU插腳寬度為0.5mm,所以在設計上該插入孔34和開孔36可為0.7-0.8mm,該夾孔35可為0.35-0.4mm。
因為本實用新型構造上最大寬度的抵靠部31隻稍大於插槽421的寬度(未超過2.54mm),直接進行衝壓及繞曲,所以在製造上同樣是整排成中心間距2.54mm設定於一個料帶301上,如圖7所示,可以整排端子3一次組裝於該下座42的插槽421上。
如圖8、9所示,本實例的端子組裝於插槽421時,由於該繞圈部32是下窄上寬且因繞曲具有彈性的效果,當組裝於插槽421時因彈性而抵緊插槽421,且因抵靠部31稍大於插槽421的寬度,可與插槽421迫緊,因此組裝時非常穩定而組裝後也非常穩固。當CPU插入連接座時,其插腳18是插入孔34零嵌入力地插入,當連接座的推桿向前板下使CPU的插腳18向前移時就被該夾孔35穩固夾持,而且,因為該繞圈部32自前段的衝壓插腳後的開口至最後端開孔36整體有相當的長度,所以該夾孔35張開夾持的彈性佳,具有彈性非常好的夾持力。
由上述可知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的優點1.組裝穩定且組裝後穩固。
2.具有彈性非常好的夾持力。
3.可迅速地組裝整排端子。
如圖10、11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二較佳實施例主要於該抵靠部31由上而下向該繞圈部32衝壓出一個抵緊片38,該抵緊片38伸入該繞圈部32的開孔36。
如圖12所示,藉由該抵緊片38,當CPU插入連接座時,其插腳18被向前推動時除了受該夾孔35兩側緣37夾緊外,前端正面可被該抵緊片38彈性地抵緊,形成三面接觸的極佳觸接效果,更可防止彈性疲乏時接觸不良的情況。
圖13所示是本實用新型第三較佳實施例,該抵緊片38也可以自抵靠部31由下而上向該繞圈部32衝壓出。
圖14所示是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可用於連接高密度插腳CPU的連接座(320PIN),該端子5的繞圈部52的寬度較前述實施例小,其前段形成有衝壓插腳部53後的開口54,自該開口53連續向後段設有一段小於CPU插腳寬度的夾孔55和一段大於CPU插腳寬度的開孔56,該夾孔55兩側同樣設有垂直的夾緣57,如圖15所示,可配合設置於高密度的連接座的下座上的插槽62,該下座上因必須設置較多的插槽,所以各插槽62後段必須縮小成T字形狀以節省空間,該CPU的插腳19自插槽62後段621零嵌入力地插入,當向前推入就可被端子5的夾孔55夾持,相同地,該端子5也可如前述實施例一樣設置抵緊片,達到三面接觸的效果。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零嵌入力連接座的端子,確實具有彈性甚佳的夾持效果且組裝方便迅速的優點,而且,組裝後非常穩固。
權利要求1.一種零嵌入力連接座的端子,組裝於中央處理器連接座下座的插槽上,由金屬片一體衝壓成型,包括一個抵靠部、一個繞圈部及一個插腳,其特徵在於該繞圈部自該抵靠部下端向上和一側繞曲的圈狀,其尾端抵於該抵靠部,該繞圈部的前半段形成一段開口,該繞圈部的後半段上設有一段寬度小於中央處理器的插腳寬度的夾孔,該夾孔與該繞圈部前半段的開口相連通;該插腳自該繞圈部的前半段衝壓而出且與該抵靠部呈直線狀。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零嵌入力連接座的端子,其特徵在於;該夾孔的前端連接設有一個寬度大於中央處理器插腳寬度的插入孔。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零嵌入力連接座的端子,其特徵在於該插入孔向該繞圈部前半段的開口延伸。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零嵌入力連接座的端子,其特徵在於該夾孔兩側直接衝壓設有垂直的夾緣。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零嵌入力連接座的端子,其特徵在於該夾孔的後端延伸設有寬度大於中央處理器插腳寬度的開孔。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零嵌入力連接座的端子,其特徵在於該抵靠部向該繞圈部衝壓出一個抵緊片,該抵緊片伸入該繞圈部的開孔。
專利摘要一種零嵌入力連接座的端子,組裝於中央處理器(CPU)連接座下座的插槽上,由金屬片一體衝壓成型,包括一個抵靠部、繞圈部及插腳,繞圈部是自抵靠部下端向上和一側繞曲的圈狀,尾端抵於抵靠部,繞圈部前半段形成一段開口,後半段上設有一段小於中央處理器插腳寬度的夾孔,該夾孔與繞圈部前半段的開口相連通,繞圈部的繞曲彈性可彈性抵緊插槽,且繞圈部自前段的衝壓插腳後的開口起至夾孔有一段距離,使夾孔有好的張開夾持彈性。
文檔編號H01R13/02GK2212840SQ9424776
公開日1995年11月15日 申請日期1994年12月9日 優先權日1994年12月9日
發明者蔡周旋 申請人:拓洋實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