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鬥輪堆取料機智能潤滑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6-14 06:13:47 2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鬥輪堆取料機智能潤滑系統。
背景技術:
鬥輪堆取料機是火電廠燃煤輸送系統中堆場的關鍵設備,在鬥輪堆取料機等大型散料輸送設備中,潤滑系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精確可靠的潤滑才能成為鬥輪堆取料機運行的有力保證。目前,鬥輪堆取料機仍在大量應用傳統的單線幹油潤滑和雙線幹油潤滑方式,這種方式對給油點是否供油觀察不便、油量是否適量不易判斷、給油點出現問題也不易檢測出來。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鬥輪堆取料機智能潤滑系統,具有實時監控、參數調節、故障定位等功能,能確保設備良好的潤滑效果。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鬥輪堆取料機智能潤滑系統,包括:
主控系統,其與過濾器相連,所述主控系統輸出控制信號,控制電磁給油器、加油罐和潤滑泵的動作;
上位機,其與所述過濾器相連,並與所述主控系統通信連接對所述主控系統進行監控;
加油罐,其與所述潤滑泵相連,所述加油罐在所述主控系統的控制下對所述潤滑泵提供潤滑脂;
潤滑泵,其與油路總管的進油端相連,所述潤滑泵在所述主控系統的控制下將油輸送到所述油路總管;
油路總管,其出油端與多個潤滑點相連,經過所述油路總管將油輸送到各個潤滑點;
油路,其上設有一個電磁給油器,多個所述油路設在所述過濾器和多個潤滑點之間,所述電磁給油器在所述主控系統的控制下對所述潤滑點的供油量進行控制。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所述電磁給油器為電磁閥,所述主控系統通過控制開關電磁閥的次數來控制每個潤滑點的供油量。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每個潤滑點上安裝有流量傳感器,所述流量傳感器顯示每個潤滑點的供油量。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所述主控系統與所述上位機的通信連接方式為有線通信連接或無線通信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所述主控系統包括主控晶片,顯示模塊、報警模塊、信號檢測模塊及電流檢測模塊,所述的顯示模塊、所述報警模塊、所述信號檢測模塊及所述電流檢測模塊均與所述主控晶片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所述信號檢測模塊通過檢測潤滑脂在所述電磁給油器內的位移信號來確定所述潤滑點的供油狀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1、單個潤滑點進行供油、每個潤滑點進行檢測,能夠做到每一個點故障清晰可見;
2、潤滑系統每個潤滑點單獨設定循環周期及供油量,同時可批量編輯相同的潤滑制度潤滑點;
3、主控系統具有可視化的監視界面,實時監控每個潤滑點的供油狀態;
4、可對工作電壓、電流、環境溫度等參考性信號進行實時監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鬥輪堆取料機智能潤滑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主控系統;2、上位機;3、過濾器;4、電磁給油器;5、流量傳感器;6、加油罐;7、潤滑泵;8、潤滑點;9、油路總管;10、油路。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種新型鬥輪堆取料機智能潤滑系統。主控系統1與過濾器3相連,主控系統1輸出控制信號,控制電磁給油器4、加油罐6和潤滑泵7的動作。上位機2與過濾器3相連,並與主控系統1通信連接對主控系統1進行監控,主控系統1與上位機2的通信連接方式為有線通信連接或無線通信連接。加油罐6與潤滑泵7相連,加油罐6在主控系統1的控制下對潤滑泵7提供潤滑脂。潤滑泵7與油路總管9的進油端相連,潤滑泵7在主控系統1的控制下將油輸送到油路總管9。油路總管9出油端與多個潤滑點8相連,經過油路總管9將油輸送到各個潤滑點8。油路10上設有一個電磁給油器4,多個油路10設在過濾器3和多個潤滑點8之間,電磁給油器4在主控系統1的控制下對潤滑點8的供油量進行控制。
其中,主控系統1包括主控晶片,顯示模塊、報警模塊、信號檢測模塊及電流檢測模塊,的顯示模塊、報警模塊、信號檢測模塊及電流檢測模塊均與主控晶片連接。電磁給油器4為電磁閥,主控晶片通過控制開關電磁閥的次數來控制每個潤滑點8的供油量,並可設定每一個潤滑的供油周期,採用信號檢測模塊通過檢測潤滑脂在電磁給油器4內的位移信號來確定潤滑點8的供油狀態。
進一步的,每個潤滑點8上安裝有流量傳感器5,流量傳感器5顯示每個潤滑點8的供油量。
具體使用時,從潤滑泵中出來的潤滑脂,通過主控系統自動控制每個電磁給油器的動作,依次向各個潤滑點供油,系統如有一點受堵,不影響其它潤滑點供油。每個潤滑點均安裝有流量傳感器,可以顯示每個潤滑點的供油情況。如果一旦系統出現故障,主控系統的報警模塊會及時報警,並通過上位機進行實時監控,運行狀況一目了然。系統對每個潤滑點進行集中一對一的控制,各個潤滑點的可靠性高。每個潤滑點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任意調整該點的供油量,且調節十分方便。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