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通信電纜的接線盒的製作方法
2023-06-14 18:55:26 2
專利名稱:一種用於通信電纜的接線盒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通信技術的線路領域,更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用於通信電纜的接線盒。
背景技術:
一般指令電話是冶金、化工等行業使用最為廣泛的有線通信系統之一。有線通信 系統一般由交換機、終端(如電話機)和電纜三個單元組成,其中電纜承擔著傳輸信號的作 用,將交換機與終端或終端與終端連接起來。電纜接線盒是一個連接電纜的裝置,接線盒的 主要作用是實現電纜的轉接(跳接)或分線,通常情況下,從主機引出的電纜一般需要經過 多個接線盒跳接才能到達終端。一般指令電話的電纜連接方式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即系統 中的終端採用並聯方式連接在指令和通話總線上。參見圖1所示的通信電纜接線盒,電纜接線盒主要由防護罩5、進線端子2和出線 端子6組成,進線端子2與一根進線電纜1相連,出線端子6與三根出線電纜4相連,每一 根電纜芯線數量可依需求而定,一般為6對。為了實現出線電纜的並聯連接,在接線盒中用 跳線3將出線端子跳接。但是,目前一般指令電話的通信系統在實際使用時存在如下二個致命弱點1、當 系統中某一個終端或某一段電纜出現短路故障時,系統總線也即呈現短路,這時,整個通信 系統就無法正常使用了。2、當出現上述故障時,必須安排人員到現場逐個檢查終端和電纜 接線盒,直至找到故障並給予排除,通信系統才能恢復正常使用,故障的處理過程是既費時 又費力。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電纜短路故障需要花費很大的人力和時間才能檢測出故 障點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於通信電纜的接線盒,用以隔離故障區域,確保 系統正常運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種用於通信電纜的接線盒,包括防護罩,防護罩內設有進線端子、出線端子,進 線端子與進線電纜相連,出線端子與出線電纜相連,進線端子與進線電纜相連的接口通過 跳線與其它接口相連,還包括電控開關,其輸入端與所述的進線端子電連接,其輸出端與所述的出線端子電連 接;檢測模塊,其輸入端與所述的出線電纜電連接,檢測出線電纜的狀態;控制模塊,其輸入端與所述檢測模塊的輸出端電連接,對所述出線電纜的狀態進 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輸出相應的控制信號至電控開關。所述檢測模塊包括信號發生電路,其輸出端與所述的出線電纜電連接,輸出檢測信號;[0013]信號讀取電路,其輸入端與所述的出線電纜電連接,讀取檢測信號;整流電路,其輸入端與所述的信號讀取電路電連接,將交流檢測信號轉換成直流 信號;A/D轉換電路,其輸入端與所述的整流電路電連接,輸出端與所述的控制電路電連 接,將模擬信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所述控制模塊還設有串行接口,可以與其它設備進行通信聯絡。所述的電控開關、檢測模塊和控制模塊也均設於防護罩內。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於通信電纜的接線盒包括防護罩,防護 罩內設有進線端子、出線端子,進線端子與進線電纜相連,出線端子與出線電纜相連,進線 端子與進線電纜相連的接口通過跳線與其它接口相連,還包括,電控開關,其輸入端與所述 的進線端子電連接,其輸出端與所述的出線端子電連接;檢測模塊,其輸入端與所述的出線 電纜電連接,檢測出線電纜的狀態;控制模塊,其輸入端與所述檢測模塊的輸出端電連接, 對所述出線電纜的狀態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輸出相應的控制信號至電控開關。通過設 置在接線盒內的檢測模塊實時讀取出線電纜的狀態,發生故障時,由控制模塊發送信號至 電控開關,隔離故障區域,確保系統正常運行。另外,通過串行接口,還可以遠程實時地對電 纜狀態進行監控,提高通信系統的運行率和維護人員的工作效率。
圖1是現有技術的通信電纜接線盒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於通信電纜的接線盒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所述電控開關與進線、出線端子的電原理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檢測模塊的電原理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控制模塊的電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請參閱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用於通信電纜的接線盒包括防護罩15,防護罩15 內設有進線端子12、出線端子16,進線端子12與進線電纜11相連,出線端子16與出線電 纜14相連,進線端子12與進線電纜11相連的接口 121通過跳線13與其它接口 122相連, 還包括電控開關17,其輸入端與所述的進線端子12電連接,其輸出端與所述的出線端子 16電連接。參見圖3、圖5,其中J01是進線端子12,J02至J04是出線端子16,其構成了 1 進3出的接線關係,每一根電纜的芯線為2對(4芯);電控開關17由JDQ01至JDQ06共6 個繼電器組成,繼電器觸點二端分別與是進線端子12的J01和是出線端子16的J02-J04 連接。使用時,進線電纜11與是進線端子12的J01連接,3根出線電纜14分別與是出線端 子16的J02至J04連接。控制模塊19通過線A送出低電平,使繼電器JDQ01至JDQ06的 1、2觸點閉合,進出電纜間保持暢通。假如第一根出線電纜11的第一對線(連接於J02-1、 J02-2)出現短路故障,控制模塊19將低功耗CMOS微處理器U7的PE (0)高電平、PE (6)低 電平通過線A送到繼電器JDQ01,JDQ01繼電器動作,對應JDQ01A和JDQ01B的1、2觸點斷
4開,這樣第一根出線電纜的第一對線就脫離了系統,即與J01-1、J01-2脫離。檢測模塊18,其輸入端與所述的出線電纜14電連接,檢測出線電纜14的狀態。檢 測電路18主要分為信號發生電路、信號讀取電路、整流電路和A/D轉換電路。參見圖4,其 中產生高頻振蕩信號的集成晶片U17和U18、繼電器JDQ09至JDQ12及電容C39至C44等器 件組成了信號發生電路,通過線B1將檢測信號傳輸至出線電纜14的每一對線路上。由光 電耦合器0PT0IS01、繼電器JDQ07和JDQ08等器件組成的信號讀取電路,通過線B2接收出 線電纜14中每一對線路上的檢測信號並傳送至整流電路。包含雙運算集成放大器LM358 及二極體IN4148等器件組成的U11A、U11B、U12A、U12B構成了檢測信號的整流電路,將接 收的交流檢測信號轉換成直流信號,並送A/D轉換電路。U10為專用A/D轉換晶片,由它完 成A/D轉換,並將數位訊號通過線C送給控制電路19。控制模塊19,其輸入端與所述檢測模塊18的輸出端電連接,對所述出線電纜14的 狀態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輸出相應的控制信號至電控開關17。如圖5所示,控制模塊19 包括8位的低功耗CMOS微處理器U7和與其相連的自動復位電路U8。低功耗CMOS微處理 器U7的輸入、輸出端分別通過線A和線C與電控開關17及檢測模塊18相通,其中低功耗 CMOS微處理器U7的引腳PE0至PE6通過線A分別與電控開關17的繼電器JDQ01至JDQ06 連接;引腳PB0至PB4通過連線C與檢測模塊18中的繼電器JDQ07至JDQ12連接,用於控 制繼電器動作;PB5至PB7、PF0至PF7腳通過線C與檢測電路的A/D轉換電路連接,接收8 位數字阻抗值;引腳PD0、PD1、PC0、PG0、PG1通過連線C來控制A/D轉換電路U10的信號輸 出o控制模塊19還設有串行接口 20,用於和通信電纜檢測系統的上位控制器進行通 信。圖5中J07就是串行接口 20,其與低功耗CMOS微處理器U7的引腳PD2、PD3、PD4相連。另外,將所述的電控開關17、檢測模塊18和控制模塊19設於防護罩15內,使接線 盒能夠在比較惡劣的外部環境下正常工作。綜上所述,通過設置在接線盒內的檢測模塊可以實時的讀取出線電纜的狀態,發 生故障時,由控制模塊發送信號至電控開關,隔離故障區域,確保系統正常運行。另外,通過 串行接口,還可以遠程實時地對電纜狀態進行監控,提高通信系統的運行率和維護人員的 工作效率。
權利要求一種用於通信電纜的接線盒,包括防護罩,防護罩內設有進線端子、出線端子,進線端子與進線電纜相連,出線端子與出線電纜相連,進線端子與進線電纜相連的接口通過跳線與其它接口相連,其特徵在於,還包括電控開關,其輸入端與所述的進線端子電連接,其輸出端與所述的出線端子電連接;檢測模塊,其輸入端與所述的出線電纜電連接,檢測出線電纜的狀態;控制模塊,其輸入端與所述檢測模塊的輸出端電連接,對所述出線電纜的狀態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輸出相應的控制信號至電控開關。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接線盒,其特徵在於 所述檢測模塊包括信號發生電路,其輸出端與所述的出線電纜電連接,輸出檢測信號; 信號讀取電路,其輸入端與所述的出線電纜電連接,讀取檢測信號; 整流電路,其輸入端與所述的信號讀取電路電連接,將交流檢測信號轉換成直流信號;A/D轉換電路,其輸入端與所述的整流電路電連接,輸出端與所述的控制電路電連接, 將模擬信號轉換成數位訊號。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接線盒,其特徵在於所述控制模塊還設有串行接口,可以與其它設備進行通信聯絡。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接線盒,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電控開關、檢測模塊和控制模塊也均設於防護罩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於通信電纜的接線盒,包括防護罩,防護罩內設有進線端子、出線端子,進線端子與進線電纜相連,出線端子與出線電纜相連,進線端子與進線電纜相連的接口通過跳線與其它接口相連,還包括,電控開關,其輸入端與所述的進線端子電連接,其輸出端與所述的出線端子電連接;檢測模塊,其輸入端與所述的出線電纜電連接,檢測出線電纜的狀態;控制模塊,其輸入端與所述檢測模塊的輸出端電連接,對所述出線電纜的狀態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輸出相應的控制信號至電控開關。通過設置在接線盒內的檢測模塊實時讀取出線電纜的狀態,發生故障時,由控制電路發送信號至電控開關,隔離故障區域,確保系統正常運行。
文檔編號H01R13/70GK201608286SQ20102003307
公開日2010年10月13日 申請日期2010年1月14日 優先權日2010年1月14日
發明者宋旭, 張東昕, 徐燕春, 王水剛 申請人: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