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以鰓孔游離度為標記的香港牡蠣制種方法
2023-06-14 08:25:16 3
一種以鰓孔游離度為標記的香港牡蠣制種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以鰓孔游離度為標記的香港牡蠣制種方法。它是以野生2齡香港牡蠣作為基礎群體,以鰓孔游離數目為標記進行劃分,鰓孔數目≥9為高度游離類群;以高度游離類群的香港牡蠣個體作為繁殖群體,採用解剖配子的方式進行類群自繁,然後進行苗種培育及養成,得到高度游離類群的子一代;繼續以鰓孔游離數目為定向選擇標準,以高度游離類群的子一代為親本繁殖子二代,如此循環若干代,即可獲得鰓孔游離度穩定遺傳、表型性狀優良的香港牡蠣新品系。本發明以香港牡蠣獨有的鰓孔游離現象作為標記,首次確定了3個類群劃分標準;實現了數量性狀與經濟性狀協同選擇,經過定向純化,獲得了具有顯著養殖優勢的香港牡蠣新品系。
【專利說明】一種以鰓孔游離度為標記的香港牡蠣制種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於海洋農業中貝類遺傳育種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以鰓孔游離度為標記香港牡蠣的制種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香港牡販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是我國華南沿海養殖貝類中的主要經濟種,喜歡生活在近河口或附近有淡水注入的半鹹水區域,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等地,年產量在130多萬噸,產值在60-80億元(中國漁業年鑑,2013)。目前,該產業發展幾乎完全採用天然種苗養成,沒有高產、優質抗逆新品種。
[0003]我國華南沿海主要經濟牡蠣原名近江牡蠣C.rivularis,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白肉」,另一種是「紅肉」。經過形態結構比較和分子遺傳學分析,發現這兩種形態的牡蠣是兩個獨立的物種。因此,學者們在2003年提出(Lam.,2003;Wang&Guo,2004),「紅肉」類型中文名命名為近江牡販,學名為Crassostrea ariakensis, 「白肉」類型新定名為香港牡販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由於以往對近江牡販的研究採用的是C.rivularis,即兩種牡蠣的混合體,所以很多研究結果受到一定質疑,有必要重新對於這兩個物種進行驗證性試驗,分析兩種牡蠣差異及其實驗結果的影響。
【發明內容】
: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以鰓孔游離度為標記的香港牡蠣制種方法,利用該方法可以實現數量性狀與經濟性狀的有機結合,為香港牡蠣高產、優質新品種培育提供了契機和新途徑。
[0005]本發明的以鰓孔游離度為標記的香港牡蠣制種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以下步驟:`[0006]a、類群劃分:以野生2齡香港牡蠣作為基礎群體,以鰓孔游離數目為標記進行劃分,鰓孔數目> 9為高度游離類群;
[0007]b、類群自繁:以高度游離類群的香港牡蠣個體作為繁殖群體,採用解剖配子的方式進行類群自繁,然後進行苗種培育及養成,得到高度游離類群的子一代
[0008]C、類群純化:高度游離類群的子一代重複步驟a_b,繼續以鰓孔游離數目為定向選擇標準,以步驟b的高度游離類群的子一代為親本繁殖子二代,通過這樣的循環純化若干代,即可獲得鰓孔游離度穩定遺傳、表型性狀優良的香港牡蠣新品系。
[0009]步驟c中所述的若干代優選為I~2代。
[0010]本發明以香港牡蠣獨有的鰓孔游離現象作為標記,首次確定了 3個類群劃分標準;實現了數量性狀與經濟性狀協同選擇,經過定向純化,獲得了具有顯著養殖優勢的香港牡蠣新品系。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0011]圖1是本發明的技術路線圖。
[0012]圖2是不同鰓孔游離形式牡蠣類型。注:A:游離鰓孔(香港牡蠣),B:癒合鰓孔(近江牡蠣、長牡蠣、熊本牡蠣、葡萄牙牡蠣等均是這種類型),C:高度游離類群,D:中度游離類群,E:低度游離類群。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以下實施例是對本發明的進一步說明,而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制。
[0014]實施例1:
[0015](a)、類群劃分:2010年4月28日,以來源於深圳的野生2齡香港牡蠣1000個作為基礎群體,打開牡蠣右殼,然後利用牡蠣刀、鑷子等工具輕輕剝開從殼頂至閉殼肌之間的外套膜,發現香港牡蠣的4排游離鰓管,且每個牡蠣的鰓孔游離數目是不一樣的,如圖2A個體有6個游離的鰓孔,而圖2B為完全不游離的牡蠣類群體(如近江牡蠣、長牡蠣、葡萄牙牡蠣、熊本牡蠣等)。按照技術路線圖1,以游離鰓孔數目為標記,進行鰓孔游離度劃分,分為高度游離類群(鰓孔數目> 9,圖2C)、中度游離類群(5 <鰓孔數目< 9,圖2D)、低度游離類群(鰓孔數目< 5,圖2E)3個類群。在類群劃分中,以中度游離類群比率最高(64.3%),高度游離類群最少(12.7%),低度游離類群居中(24.0%)。
[0016](b)、類群自繁:於2010年7月22日,在香港牡蠣性腺處於成熟期,以香港后海灣1500個2齡個體作為研究對象,打開牡蠣右殼,按照第一步確定的類群標準進行區劃,隨機篩選出高、中、低 度游離類群各100個成熟個體作為繁殖群體,同時設置尚未經過篩選的100個個體作為對照組親本。如表1所示,高度游離類群(鰓孔游離數> 9)親本殼高及鮮重均大於對照組(3 <鰓孔游離數< 12)、中度游離類群(5 <鰓孔數目< 9)與低度游離類群(鰓孔游離數< 5),也就是說,在自然群體中高度游離類群本身大小就略高於平均水平。採取解剖配子的方式進行類群內自繁,然後在育苗場進行苗種培育,在香港后海灣進行養成。
[0017](C)、表型評估:經過一年半的養成,如表1所示,發現高度游離類群生長最快、存活率最高,顯著快於對照組(P < 0.05);而低游離度類群尚未表現出明顯的養殖優勢。
[0018](d)、類群純化:於2012年7月,重複步驟(a-c),再次以鰓孔游離度作為定向選擇標準,以各類群子一代Fl作為親本(對於高游離度類群的子一代F1,個別不符合鰓孔游離數> 9的標準,則把它剔除掉),混合群體作為對照,繁殖各自類群的子二代F2。高、低游離度類群鰓孔數目均維持原有水平,說明可以穩定遺傳;對於中度游離類型群體,發現其子代鰓孔數目發生變化。由此獲得高游離度類群的子二代F2,即為鰓孔游離度穩定遺傳、表型性狀優良的香港牡蠣新品系(表1)。
[0019]表1:不同游離度香港牡蠣類群親本及子代表型差異
[0020]
【權利要求】
1.一種以鰓孔游離度為標記的香港牡蠣制種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以下步驟: a、類群劃分:以野生2齡香港牡蠣作為基礎群體,以鰓孔游離數目為標記進行劃分,鰓孔數目>9為高度游離類群; b、類群自繁:以高度游離類群的香港牡蠣個體作為繁殖群體,採用解剖配子的方式進行類群自繁,然後進行苗種培育及養成,得到高度游離類群的子一代; C、類群純化:高度游離類群的子一代重複步驟a-b,繼續以鰓孔游離數目為定向選擇標準,以步驟b的高度游離類群的子一代為親本繁殖子二代,通過這樣的循環純化若干代,即可獲得鰓孔游離度穩定遺傳、表型性狀優良的香港牡蠣新品系。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以鰓孔游離度為標記的香港牡蠣制種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c中所述的若干代為I~2代。`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3749357SQ201410008859
【公開日】2014年4月30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8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8日
【發明者】張躍環, 喻子牛, 肖述, 張揚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