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到萬家正常結局(幸福到萬家完美)
2023-06-14 05:32:08 2
《幸福到萬家》完結了,所有人都迎來了「完美」結局,縱容子女的萬善堂選擇大義滅親,犯錯的萬傳家總算在最後關頭悔過接受懲罰。
幸運懸崖勒馬不再助紂為虐,慶志與亞妮順利結婚,秀玉圓了自己的大學夢,何幸福更是事業婚姻雙雙迎來「幸福」,生了二胎女兒,又當了新任村支書。
犯錯的改邪歸正,努力地喜獲豐收,一切看起來都那麼美好和諧。
這讓不少觀眾直呼「正能量滿滿」,但這個充滿「正能量」的結局,在七話來看留下太多遺憾,原本讓人驚豔的立意,在「完美」中逐漸被顛覆。
《幸福到萬家》故事開局呈現出的是「反抗」,不懂法律的普通女孩何幸福,卻敢於反抗傳統人情綁架、反抗約定俗成的劣習,不被世俗裹挾。
那時候她的思考其實是有局限的,比如幫妹妹幸運維權只想要一個「說法」,而不是用法律武器讓罪犯伏法,生長環境的基礎條件,束縛了她的維權意識。
但我們仍舊會被幸福打動,因為她走出了質疑的第一步,隨後是職業成長的第二步,按這個步調發展下去,接下來應該是何幸福自我意識覺醒的第三步……
然而,待何幸福的故事來到職業生涯攀升的轉折點時,人物又默默回歸了原始,整個故事的走向,都有著向社會固有規則、向所謂「現實」妥協的跡象。
為自己而活VS活得更符合要求大眾經常提到人們要「為自己而活」的觀點,這在女性群體裡更為重要,因為傳統觀念中,女性往往先是附屬品,再是自己,總是被強調要有奉獻精神。
現代女性意識則用「為自己而活」打破束縛,我們先是自己,再是別人的母親、女兒、妻子,如果不能為自己而活,其他的身份也容易被搞砸。
何幸福身上有「為自己而活」的一面,在萬家莊時堅持捍衛公平公正,維護了自己和婆家的利益,進入職場後努力學習,不斷給自己的未來打基礎。
但何幸福身上又有著明顯的矛盾體。
越往後看,屬於傳統女性的「奉獻精神」越突出,為了照顧丈夫對內強硬對外脆弱的自尊心,她一度嘗試營造妻弱夫強的假象。
丈夫不斷成長捅了大簍子,以離婚裹挾她,何幸福不僅不指出對方的問題,還果斷選擇放棄了好不容易熬來的工作機會,跟著丈夫回鄉創業去了……
到了後來,何幸福地「奉獻精神」甚至開始傳遞給周圍的人,頂著高考成績上大學的萬傳美用生命脅迫,何幸福的思維已經是「我們不能逼死人家」了。
犯錯的人沒有勇氣承擔,什麼時候變成了受害者的責任?
電影《韓G主》裡有個很諷刺的鏡頭,罪犯家屬圍毆被侵犯的女孩,因為她「害」她們的兒子丟了好前程,這與將萬傳美輕生壓力轉嫁給秀玉的想法何其相似。
為什麼同一種性質的事情,從犯罪題材拿到生活題材裡,觀眾就被糊弄過去了呢?因為社會本身就在推崇這種思想而不自知,間接給受害者添加了枷鎖。
很多人覺得幸福、秀玉因為害怕傳美輕生不敢維權,是考慮到現實生活,如果傳美真的輕生,秀玉未來面臨的壓力會更大,卻忽略了問題的本質。
我們不應該引導受害者「乖」一點,而是要努力為受害者打破枷鎖。
婚姻、事業的選擇同樣如此,為什麼家庭需要有人做出犧牲時,往往做出選擇的都是女性?因為人們內心遵守的傳統觀念,也因為環境在用這種觀念束縛人們。
電視劇《加油,媽媽》裡有一個橋段,單親媽媽不願意跟三觀不合的前夫復婚,彈幕裡很多觀眾抨擊她自私,理由是跟前夫複合,才能讓孩子有個完整的家。
很多被家暴、三觀不合、感情出現裂痕卻遲遲不離婚,經常導致大人與孩子長期生活在痛苦中的婚姻,經常給出的理由不正是「一個完整的家」嗎?
悲劇出現後,大眾喜歡站在說教者角度抨擊當事人思想迂腐,悲劇發生前,人們又習慣性用傳統思想綁架當事人,無視它本身就是很多悲劇的循環的起因。
「為自己而活」的觀念從來不是自私,而是鼓勵大眾要擁有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這樣才能守護自己想要的,而不是迷失在傳統思想中失去自我。
放棄不合適VS掩蓋不合適除了女主何幸福反抗了又順從了的人生觀,《幸福到萬家》在很多情節與人物關係上,也都在默默呈現一種「不合適也應該繼續」的態度。
何幸福與王慶來三觀明顯不合適,一個追求正義一個自私狹隘,一個積極上進一個故步自封,一個樂觀大方想當女強人,一個窩裡橫不想被老婆超越。
一個快速成長,一個雷打不動。
在這種情況下,何幸福給了對方很多時間調整,甚至為了照顧他的情緒放棄事業,但王慶來直到兒子都能打醬油了,還是個媽寶,直到快結局才急速轉變。
但他從不擔心婚姻出問題,因為無論王慶來結婚時不保護被傷害的小姨子,還是在城裡作妖,抑或回鄉後繼續聽媽的話防備老婆,何幸福都未考慮過離婚。
數了一下,兩人結婚後,王家父母提過兩次讓兒子離婚,王慶來本人提過兩次離婚,何幸福只說過一次被動的「如果婆家要離,我也認」。
網友曾吐槽何幸福「哄抬豬價」,但那時候仍舊覺得何幸福是還沒從傳統思想裡走出來,直到大結局才發現,原來她是真的無論苦樂都一心當王家媳婦。
之所以能結局完美,是因為慶來最後兩集終於開竅了,多戲劇化啊,希望現實生活中如何幸福般做出選擇的人,真得能迎來對方的改變而不是狂妄。
王慶志與許佳妮這對情侶,在一起有著天然壁壘,一個抱著要被「金鳳凰」王慶志帶飛的想法,一個被各種親戚要求幫扶煩擾多年,原生家庭矛盾很難調和。
而處在中間的王慶志卻又存在劣根性,一方面無力達成原生家庭的訴求,另一方面又習慣於接受原生家庭最大的供給,是精緻利己主義者。
這樣的一對情侶,各自安好遠遠勝過繼續將就,但兩人仍舊幸福地走到一起了,不是因為他們用自己的力量克服了障礙,而是有個成功了的嫂子。
看起來不合適的人繼續將就最終都迎來了好結果,實際上能讓他們走向好結局的條件,都是編劇賦予的金手指,當事人並沒有改變。
為了讓角色們不放棄不適合自己的選擇,劇情直接掩蓋了其中的不合適。
這恰恰是很多老人喜歡勸年輕人的「將就」論,不同在於老人勸的時候,切實知道對方受的委屈,劇直接讓委屈突然消失,營造了一個戲劇化的完美。
有網友說「這就是現實」,「分了可能下一個更差」、「其實他/她也沒有那麼糟糕」。
卻無視了現實生活中,大家不敢輕易從「不合適」中走出的原因,往往也是這些,大部分人的結果不是迎來影視劇中的完美結局,而是幸福值逐漸下沉的真現實。
戴著鐐銬跳舞VS用鐐銬當盾牌一個原本可以起到普法、鼓勵女性意識覺醒的好題材,為何最終仍舊呈現的還是傳統奉獻精神、將就論以及所謂的聖母式「真善美」正能量?
編劇趙冬苓給了部分答案,據她透露,原劇本並非如此走向,她筆下的何幸福,沒有為婚姻回鄉,也沒有勸秀玉妥協,更沒有發揮聖母光環。
不適合的人都選擇了分手,甚至幸福還和慶來打官司爭奪撫養權,撫養權官司這個設定很有意義,如果幸福沒有堅持搞事業,她大概率是爭不到撫養權的。
人物呈現的是「逐漸學會為自己而活的女性,而不是活得符合正確期待的女性」,這一內核,正是劇版結局少了的精髓與靈魂。
原劇本劇情走向邏輯更自洽,立意更為有意義,但原劇本卻因種種顧及妥協,製作方砍掉了很多精彩與有價值的東西,繼續傳遞了束縛很多人的「符合正確」。
這種結果,很可惜,正如趙冬苓所言,創作者在「戴著鐐銬跳舞」,她沒有責備對方改了自己原本被認定非常優秀的劇本,這是整個行業的無奈。
但「戴著鐐銬跳舞」不應該等於用鐐銬當盾牌。
鐐銬很沉重,無論業內人士還是觀眾,大家都想拿掉它,它會束縛舞蹈的靈動與無限可能性,可正是因為鐐銬很重,我們才更應該在鐐銬下舞得漂亮。
《幸福到萬家》前後劇情,明顯存在的邏輯分裂。
前期故事在抨擊人情社會道德綁架、農村法治的不成熟,後期又在秀玉案中「捍衛」角色們曾經反抗的東西,一朝回到解放前莫過於此。
如果你定好了不讓何幸福與王慶來離婚,那麼前期便應該在矛盾中呈現出王慶來的閃光點,而不是只給出了明顯的「不合適」,沒有讓人覺得有可成長的空間。
如果想要王慶志與許亞妮當衝出家庭矛盾的榜樣,真正的正能量應該是讓兩個年輕人搞定難題,而不是依靠大嫂的事業幫他們掩蓋問題。
失去原本應有的靈魂已經很遺憾,在不自洽的邏輯讓靈魂反轉扭曲,更加遺憾,希望鐐銬早點解開,也希望創作者們不要因鐐銬走進反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