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影視表現(關於電影電視戲劇藝術的比較)
2023-06-14 15:54:49 3
《關於電影、電視、戲劇藝術的比較》
(羅錦鱗2021年12月修改)
一、影、視、劇、表演藝術的特性
(一、) 電影和、戲劇、電視劇(簡稱影視劇)都是以表演藝術為基礎的藝術。離開了表演藝術,影視劇就不存在了。今天圍繞表演藝術的特性給同學們做個簡單的介紹,幫助同學們成為一名能勝任創造人物形象的演員。
戲劇是其中的老大哥,電影是小弟弟,電視劇是小妹妹。這是從他們產生的年代而言的。戲劇至今有2500多年的歷史,電影才100多年,電視劇是上個世紀電視誕生後才有的,時間最短,但它擁有著最多的觀眾,成為了人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藝術品種。
1、 什麼是戲劇藝術?它是「由演員扮演人物當著觀眾的面表演故事的藝術」。演員和觀眾直接交流,現場互動的直觀藝術。
2、 什麼是電影(故事片)藝術?它是「由演員扮演人物通過銀幕表演故事的藝術」。
3、 什麼是電視劇藝術?它是「由演員扮演人物通過銀屏表演故事的藝術」。
4、 影視劇都是通過演員扮演人物表演故事的藝術,所以可以說是「活人演活人給活人看的藝術」。
5、 影視劇在許多方面是相通的,具有共同的特性。所以,我們通過戲劇表演的學習,掌握表演技巧,可以勝任創造人物形象的創作任務。他們在理論上和技巧本質上是一致的。戲劇是基礎。影視表演只是在分寸掌握上有所不同的要求而已。
(二、) 戲劇藝術的特點:
1、 戲劇藝術是綜合性藝術。它綜合了視覺和聽覺藝術。它以表演藝術為核心和中心環節。
2、 戲劇藝術是集體性藝術。它是由眾多的藝術家共同完成的藝術。它以導演藝術為核心,為中心環節。
(三、) 表演藝術的特性:
1、 演員的主要任務是「塑造人物形象」。
2、 演員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中,在導演的指導下進行藝術創作的。戲劇的觀演關係是直觀的關係,演員和觀眾處於同一空間和同一時間中,演員和觀眾的關係是直接的和互動的。這是戲劇表演和影視表演最大的不同之處。影視演員和觀眾沒有直接的交流和互動。
3、 「三位一體」是表演藝術最大的特性。即:演員是創作者,創作工具和創作成品的三位一體。這就決定了演員的創作要求,對自己身體,思想和情感,所謂的形聲體心腦情是演員的創作工具。演員只能通過自己的這幾個方面去創造人物形象,這就要求大家要從這些方面訓練自己,我們的教學就是圍繞在這些方面對大家進行訓練,這個過程是非常艱苦的,需要大家努力認真地學習,打好基本功,才能成為一個稱職的演員。
4、 演員的表演大致可以分為「本色演員」、「性格演員」和「類型演員」。性格演員應該成為大家所追求的目標。演員的創作是受自身條件的局限的,有的人善於演悲劇,有的人善於演喜劇。體裁的不同要求演員要有不同的創作方法。大家要注意自己的戲路,儘可能的開掘自己的創作體裁,在各種體裁的試驗中,發現自己的潛力。
(四、) 演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條件:
1、 豐富的想像能力和高度的信念真實感。要有行動性的形象思維。能做到「以假當真、假戲真做」、「裝龍像龍,裝虎像虎」。因此還需要有較強的模仿能力。
2、 要熱愛生活,能注意觀察生活中的人和事,捕捉到生活中的各種細節。
3、 要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人和事物的能力,正確認識社會各種現象和矛盾。
4、 要具備一定的文學藝術修養,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
5、 要有豐富的表現能力和感受能力,能通過自己的情感去表現人物的情感。用自己的心腦情,形聲體去表現人物。
6、 要有鮮明的體裁感和節奏感。
7、 影視演員還要更多地掌握各種生活技能,如開車,打槍,騎馬,遊泳等生活中經常需要的各種技能。
8、 要有高度的演員的職業道德:
A、 要把表演藝術當成事業來做,要做藝術家,需不要把它當做職業來做。「愛自己心中的藝術,不要愛藝術中的自己」。
B、 角色無大小,都是為了全劇的演出服務。只小演員,沒有小角色。
C、 要尊重和服從導演的藝術要求,要能與合作者平等合作。注意在集體創作中的合作關係。
D、 你從事演員的工作,那你的自身就不屬於自己,需應屬於角色。因此對自己的髮型,面容不得隨意。特別在學習的四年中,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面容,身體和髮型。
E、 注意自己的聲臺形表各門修養的學習,綜合加強自己的演員素質和條件的訓練。
二、影視劇的比較:
(一、)引論:
我們需要對戲劇、電影和電視劇進一步作比較,才能更好地研究「鏡頭前的表演」。
從它們發展的歷史上看,戲劇發生在公元前六世紀,有2500多年的歷史;電影發生在十九世紀後期,有百多年歷史;電視劇誕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今不到百年。它們之間是有著「血緣」關係的。在西方,電影被稱作第七藝術。是繼建築、音樂、繪畫、雕塑、戲劇和舞蹈這六種藝術之後,1911年義大利學者把電影定為第七藝術的。但也有相當多的學者不承認電影是藝術,認為它是科學和技術,是商品。電影發展的初期,很多是舞臺演出的記錄。戲劇演員轉而成為電影演員。電影的故事編寫,運用了許多戲劇的手法。可以說是電影的技術與戲劇表演的結合產生了電影故事片。使電影成為了「大眾化的藝術」。上個世紀初,電視技術的發展,結合了戲劇和電影的手段,產生了電視劇,使它成為了更為「大眾化」的藝術。由於電視機的佔有量之大,電視劇就成為了家喻戶曉的,隨時可以欣賞的平民藝術。其觀眾量的佔有是電影和戲劇望塵莫及的藝術。
(二)相同之處:
1、都是由演員扮演人物,都需要表演故事。都是要反映和表現生活,表現生活中的人和事的藝術。「反映生活,表現生活,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這就是它們之間的第一個共同之點;
2、第二點,都是「綜合性」和「集體性藝術;藝術可以分為兩類:通過視覺進行欣賞的叫「視覺藝術」,它包括了:美術、戲劇、雕塑、舞蹈、建築、凡是觀眾通過視覺去接受的藝術,都屬於視覺藝術。視覺藝術的表現需要一定的空間,所以也被稱做「空間藝術」。凡是通過「聽覺」欣賞的藝術,稱作為「聽覺藝術」,如音樂、語言、廣播、相聲、音響等,凡聽覺藝術的表現,需要一定的長度和時間流逝,因此也被稱為「時間藝術」。戲劇、電影和電視劇的綜合性,就表現在視覺和聽覺藝術的綜合,或者說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的綜合性上。
既然是綜合藝術,所綜合的各種藝術都必須有創作者參加,眾多的藝術工作者在一起創作,因此它們的創作特點一定是集體性的。
在綜合性和集體性上,戲劇、電影和電視劇藝術是共同的。
過去有人把電影看做為「視覺藝術」,把戲劇看作是「聽覺藝術」。這種觀點是片面的。無論是戲劇,還是電影都是視聽藝術的綜合產物。
過去,在電影界引起爭論的「電影要和戲劇離婚」,「電影要擺脫戲劇的影響」等觀點。爭論沒有結束,也沒有結論,但主張的人越來越少。我以為,不必如此爭議。由於戲劇和電影在表現手法上有很大的不同,產生爭議是正常的,但不能把問題絕對化。電影和戲劇是有著「血緣」關係的。關於電影要不要「戲劇化」,實踐證明,觀眾看電視劇和電影,還是要看生活、人物、故事和矛盾衝突的,這些不正是戲劇的本體,戲劇的要素嗎?電影想擺脫這些,百多年的歷史說明,觀眾看電影是來看人物(明星)和故事(矛盾衝突)的,是很難擺脫的。什麼是吸引觀眾眼球的?中國觀眾的欣賞習慣,應該說全世界的觀眾的欣賞都有共同點。有人認為:「悲歡離合,兒女情長」,就是吸引觀眾的經驗,是有道理的。
3、「塑造人物形像,表現生活哲理」、「宣揚真善美,鞭打假惡醜」「寓教於樂」、「潛移默化」、「促進社會和文化的進步和發展」、「普及與提高」、「繼承與創新」等等,藝術的功能和目的是共同的,即亞理斯多德在《詩學》中所指出的「卡塔西斯」作用:宣洩情感、淨化思想、陶冶靈魂和升華精神。
4、創作的基本理論和規律,從編、導、演、美各藝術創作的原理是相通、相同、相互影響的,具有共同的規律。如表演藝術在其中的作用和規律:綜合藝術中表演藝術的重要作用,演員塑造人物的基本規律和理論。演員如何創造角色的過程與創作理論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表現手法上有區別。相同之處:
(1)演員的任務就是塑造人物形象;
(2)演員即是創作者、創作工具又是創作的成品,三位一體;
(3)演員要用自身的身體和情感表現人物形象;
(4)演員必須在規定情境中真實有機的行動;
(5)演員要創造人物性格;
(6)在表演中要有「判斷思考」,要有「交流適應」;
(7)表演中要注意動作三要素:做什麼、為什麼做、怎麼做;
(8)要尋找和培養角色的自我感覺,其中包括了角色的形體自我感覺、語言自我心理自我感覺,演員要化身為角色;
(9)還要表現正確的人物關係……
以上這些表演技巧,無論是舞臺表演還是影視表演,其基本規律是一樣的。因此,同學們必須繼續運用這些方法。
同時,演員還要服從導演,要適應各種導演。要用自己的積極創作與導演合作。影視導演和舞臺導演的工作方法不盡相同,在影視表演中更強調演員的獨立創作。導演不會像戲劇導演一樣,在排練場中那樣手把手地要求演員的表演。因為電影導演沒有更多的排練時間和場地,所以,演員要更能獨立創作。
一位有經驗的舞臺劇演員,只要經過幾部戲的拍攝,很快就能適應鏡頭前的表演,因為從創作理論上講,它們之間是沒有本質性的區別的,只是把握分寸的問題。
導演藝術中的劇本分析、導演構思、體現構思的工作階段和要求也是大同小異。只是在體現上手法不同而已。電影導演的蒙太奇手法,在舞臺導演工作中有舞臺調度,其作用也是大同小異的。都要注意畫面構圖的要求,焦點的變化。在思維上都要求行動性的形象思維能力,都是創作的組織者,劇本的解釋者,演員的一面鏡子。
(三、)不同之處:
1、觀演關係的不同,觀眾欣賞上審美的不同。任何藝術,觀眾在審美上是有它們各自的要求和各自的規律的,有些是藝術形成過程中逐步建成的,有的是藝術規律本自所具備的。如欣賞音樂,欣賞繪畫,欣賞戲曲。就是在同一藝術類型上,不同風格的作品,在欣賞時也有它獨自的審美標準和習慣。
戲劇的欣賞是現場性和直觀性的,演員和觀眾之間有交流和互動,觀眾與觀眾間也有交流,相互感染。觀眾沒有隨意性,從頭演到結束,觀眾只能隨演出而欣賞;演員和觀眾這種直接的互動,是戲劇欣賞中別的藝術無法替代的審美快感,也是戲劇藝術的生命力之一。
電影欣賞只在沒有觀眾和演員直接互動的效果外,其他和戲劇性欣賞一致。是通過影像的交流,不是直接的,因此,審美感覺是大大不同於戲劇的;但由於是集體性觀賞,觀眾間的感染還是很強的。觀眾也是沒有隨意性的。電視劇反映生活更直接,更真實。誇張的程度比戲劇弱得多,因此,藝術手法更接近生活的。
電視劇是在電視機前欣賞的,絕大多數是在家庭中進行的,因此有很大的隨意性,離開,換頻道。故事內容大都是觀眾身邊的事,更多的兒女情長,家長裡短。藝術手法以上更接近觀眾和生活。單本劇幾乎消失,幾十集成為慣例。正因為家庭式觀看,所以故事敘述,便於接續。
2、由於傳播和表現形式不同,因此在創作方法和手段上有很大區別。由於演出場地不同,舞臺表演,因為觀眾離舞臺有距離,所以藝術手法需要誇張放大,否則觀眾看不清楚。演員的聲音和動作必須放大,誇張。
影視可以有近景、特寫,拉近了觀眾的距離,所以表演上要更接近生活實際,不需要誇張和放大。
電影使用膠片拍攝,是大銀幕,聲音和光線比電視強烈,色彩還原是燈光的照度。電視屏幕小,觀眾是近距離觀看。色彩還原是靠燈光的色溫。
影視是用鏡頭(畫面)來表達內容的。鏡頭本身也有畫面構圖,景別,拍攝角度等技術要求。用畫面的連接,表達故事和展現演員的表演,術語上叫「蒙太奇」。蒙太奇(法語:Montage)是音譯的外來語,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可解釋為有意涵的時空,人為地拼貼剪輯手法。最早被延伸到電影藝術中,後來逐漸在視覺藝術等衍生領域被廣為運用。
A.通過鏡頭、場面、段落的分切與組接,對素材進行選擇和取捨,以使表現內容主次分明,達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
b.引導觀眾的注意力,激發觀眾的聯想。每個鏡頭雖然只表現一定的內容,但組接一定順序的鏡頭,能夠規範和引導觀眾的情緒和心理,啟迪觀眾思考。
c.創造獨特的影視時間和空間。每個鏡頭都是對現實時空的記錄,經過剪輯,實現對時空的再造,形成獨特的影視時空。
戲劇演出觀演關係決定,地位和角度是固定不變的,每個觀眾是在特定的角度欣賞演出的。舞臺上也是有畫面構圖要求的,只不過觀眾的視角沒有變化。畫面中構圖中的焦點的移動,就是舞臺導演的舞臺調度,也可以說是舞臺上的「蒙太奇」。
3、製作程序上的不同:
戲劇是連續排演和演出的;
影視是不連續的拍攝和成品是連續播放的;
這就給創作人員帶來非常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程序。
如演員是在非連續狀態下創作的。這就要求影視演員進戲要快,要會無對象交流,情感進入沒有準備和積累時間,要求演員進戲要快。斷續拍攝,要求演員要記住鏡頭相互間的連接,否則就「穿幫」了。在表演時必須了解景別、角度和拍攝方法,以適應鏡頭前的表演。關於語言問題,影視可以後期配音,也可以同期聲。總之,影視表演有許多特殊要求,需要演員適應。沒有觀眾直接參與,這是舞臺演員所特有的快感,所以,許多影視演員願意回歸舞臺。
影視拍攝中各部門的相互配合上,要求更為嚴格和必要,所以拍攝組織和人員,常常多於舞臺演出。另外,外景拍攝受天氣和氣候影響很大,不像舞臺演出可不受這些約束。
一位有經驗的舞臺劇演員,只要經過幾部戲的拍攝,很快就能適應鏡頭前的表演,因為從創作理論上講,它們之間是沒有本質性的區別的,只是把握分寸的問題。
導演藝術中的劇本分析、導演構思、體現構思的工作階段和要求也是大同小異。只是在體現上手法不同而已。電影導演的蒙太奇手法,在舞臺導演工作中有舞臺調度,其作用也是大同小異的。都要注意畫面構圖的要求,焦點的變化。在思維上都要求行動性的形象思維能力,都是創作的組織者,劇本的解釋者,演員的一面鏡子。
(三、)不同之處:
1、觀演關係的不同,觀眾欣賞上審美的不同。任何藝術,觀眾在審美上是有它們各自的要求和各自的規律的,有些是藝術形成過程中逐步建成的,有的是藝術規律本自所具備的。如欣賞音樂,欣賞繪畫,欣賞戲曲。就是在同一藝術類型上,不同風格的作品,在欣賞時也有它獨自的審美標準和習慣。
戲劇的欣賞是現場性和直觀性的,演員和觀眾之間有交流和互動,觀眾與觀眾間也有交流,相互感染。觀眾沒有隨意性,從頭演到結束,觀眾只能隨演出而欣賞;演員和觀眾這種直接的互動,是戲劇欣賞中別的藝術無法替代的審美快感,也是戲劇藝術的生命力之一。
電影欣賞只在沒有觀眾和演員直接互動的效果外,其他和戲劇性欣賞一致。是通過影像的交流,不是直接的,因此,審美感覺是大大不同於戲劇的;但由於是集體性觀賞,觀眾間的感染還是很強的。觀眾也是沒有隨意性的。電視劇反映生活更直接,更真實。誇張的程度比戲劇弱得多,因此,藝術手法更接近生活的。
電視劇是在電視機前欣賞的,絕大多數是在家庭中進行的,因此有很大的隨意性,離開,換頻道。故事內容大都是觀眾身邊的事,更多的兒女情長,家長裡短。藝術手法以上更接近觀眾和生活。單本劇幾乎消失,幾十集成為慣例。正因為家庭式觀看,所以故事敘述,便於接續。
2、由於傳播和表現形式不同,因此在創作方法和手段上有很大區別。由於演出場地不同,舞臺表演,因為觀眾離舞臺有距離,所以藝術手法需要誇張放大,否則觀眾看不清楚。演員的聲音和動作必須放大,誇張。
影視可以有近景、特寫,拉近了觀眾的距離,所以表演上要更接近生活實際,不需要誇張和放大。
電影使用膠片拍攝,是大銀幕,聲音和光線比電視強烈,色彩還原是燈光的照度。電視屏幕小,觀眾是近距離觀看。色彩還原是靠燈光的色溫。
影視是用鏡頭(畫面)來表達內容的。鏡頭本身也有畫面構圖,景別,拍攝角度等技術要求。用畫面的連接,表達故事和展現演員的表演,術語上叫「蒙太奇」。蒙太奇(法語:Montage)
是音譯的外來語,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可解釋為有意涵的時空,人為地拼貼剪輯手法。最早被延伸到電影藝術中,後來逐漸在視覺藝術等衍生領域被廣為運用。
A.通過鏡頭、場面、段落的分切與組接,對素材進行選擇和取捨,以使表現內容主次分明,達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
b.引導觀眾的注意力,激發觀眾的聯想。每個鏡頭雖然只表現一定的內容,但組接一定順序的鏡頭,能夠規範和引導觀眾的情緒和心理,啟迪觀眾思考。
c.創造獨特的影視時間和空間。每個鏡頭都是對現實時空的記錄,經過剪輯,實現對時空的再造,形成獨特的影視時空。
戲劇演出觀演關係決定,地位和角度是固定不變的,每個觀眾是在特定的角度欣賞演出的。舞臺上也是有畫面構圖要求的,只不過觀眾的視角沒有變化。畫面中構圖中的焦點的移動,就是舞臺導演的舞臺調度,也可以說是舞臺上的「蒙太奇」。
3、製作程序上的不同:
戲劇是連續排演和演出的;
影視是不連續的拍攝和成品是連續播放的;
這就給創作人員帶來非常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程序。
如演員是在非連續狀態下創作的。這就要求影視演員進戲要快,要會無對象交流,情感進入沒有準備和積累時間,要求演員進戲要快。斷續拍攝,要求演員要記住鏡頭相互間的連接,否則就「穿幫」了。在表演時必須了解景別、角度和拍攝方法,以適應鏡頭前的表演。關於語言問題,影視可以後期配音,也可以同期聲。總之,影視表演有許多特殊要求,需要演員適應。沒有觀眾直接參與,這是舞臺演員所特有的快感,所以,許多影視演員願意回歸舞臺。
影視拍攝中各部門的相互配合上,要求更為嚴格和必要,所以拍攝組織和人員,常常多於舞臺演出。另外,外景拍攝受天氣和氣候影響很大,不像舞臺演出可不受這些約束。
4、影視投資遠比舞臺巨大,所以商業運作是影視最大的問題。商業化與藝術化,表面是有矛盾的,但實質上我以為應該是統一的。美國電影就是很好的證明,好的作品應該是二者相輔相成的。也正因為影視的商業化運作,西方有些人是把它們當商品對待的。這個問題在我國的現實情況下,是很尖銳的問題。
5、影視劇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文化生活中主要的形式之一。拿什麼樣的食糧給觀眾,是廣大從業者不得不考慮的問題。要生產觀眾喜愛的,又具有藝術水準的,能滿足觀眾需要的,又能給觀眾啟迪的,宣揚真善美和鞭打假惡醜的,提高觀眾審美所需的好作品。
影視劇藝術,它們有許多共同點,又有各自不同的藝術規律和手法。我們必須知道了這些,才有助於我們去進行影視劇的創作。
三、關於鏡頭前的表演
鏡頭前的表演和舞臺表演在基本創作理論上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在表演分寸的把握上有區別。
首先,關於舞臺表演中的基本知識,對鏡頭前的表演仍然是有用的,這就是鏡頭前表演和舞臺表演相同的地方:
1、閱讀劇本,分析角色,構思角色是演員的第一步工作;
2、創造人物形象,表現角色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徵是演員的基本任務;
3、在表演中的一些表演技巧理論上也是一樣的,如:
(1)演員的任務就是塑造人物形象;
(2)演員即是創作者、創作工具又是創作的成品,三位一體;
(3)演員要用自身的身體和情感表現人物形象;
(4)演員必須在規定情境中真實有機的行動;
(5)演員要創造人物性格;
(6)在表演中要有「判斷思考」,要有「交流適應」;
(7)表演中要注意動作三要素:做什麼、為什麼做、怎麼做;
(8)要尋找和培養角色的自我感覺,其中包括了角色的形體自我感覺、語言自我心理自我感覺,演員要化身為角色;
(9)還要表現正確的人物關係……以上這些表演技巧,無論是舞臺表演還是影視表演,其基本規律是一樣的。因此同學們必須繼續運用這些方法。
4、演員在要導演的統一指導下完成角色的創造,要服從導演,同時還要適應各種導演。要用自己的積極創作與導演合作。影視導演和舞臺導演的工作方法不盡相同,在影視表演中更強調演員的獨立創作。導演不會像的排練場中那樣手把手地要求演員的表演。所以演員要更能獨立創作。
5、一位有舞臺經驗的演員,只要經過幾部戲的拍攝,很快就能適應鏡頭前的表演,因為從創作理論上講,它們之間是沒有本質性的區別的。
但是,在實踐中,它們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因此我們學習鏡頭前的表演,還必須對鏡頭前的表演有什麼特性,有什麼要求加以研究,掌握在鏡頭前的表演需要的技能。它們有什麼區別呢?我下面專門介紹區別,也就是鏡頭前表演的特性:
A、最大的區別就是觀演關係的區別。舞臺表演是要求演員當著觀眾的面進行表演,演員和觀眾在同一時空中有著直接的交流,而影視表演就很不相同,觀眾與演員不處在同一時空中,並且沒有直接的交流。這就是影視表演和舞臺表演最大的不同之處。影視表演是演員在鏡頭前進行表演,經過攝影機的記錄,通過屏幕讓觀眾接受的。在拍攝中,還有很多技術要求,所以當從表演和在鏡頭前表演就產生了很大的區別。
B、舞臺表演,因為觀眾和演員之間有一定的距離,所以舞臺表演就要求在真實的基礎上表演要誇張,放大 。而鏡頭前的表演則要求更真實,更自然,更接近實際生活。因此兩種表演在分寸的把握上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C、舞臺表演,演員的創作是連續性和順序性的,並且每場演出時還可以加工修改,而鏡頭前的表演是斷續的和非順序性的,而且一但拍攝完成,是無法修改和加工的。
D、舞臺表演演員無法自己看到自己的表演,除非錄像後看。而鏡頭前的表演,演員可以及時看到回放,並可以重拍攝,當然要經過導演的同意;
E、舞臺表演受舞臺技術條件限制有限,而鏡頭前表演所受技術條件多,這是因為影視生產條件和技術條件比舞臺複雜許多。燈光、色溫、錄音、特技、鏡頭景別、甚至天氣季節……影視的技術條件對演員的表演有著密切關係;
F、舞臺表演可以充分發揮演員的自由空間,鏡頭前的表演演員自由空間相對要少許多。但演員表演空間更廣泛,更寬廣。而舞臺表演受到劇場空間的限制;
以上就是舞臺表演與影視表演的主要區別。從這些區別中,我們要研究影視表演,也就是鏡頭前表演,有些什麼特點,有些什麼要求,我們要注意些什麼呢?也就是如何掌握鏡頭前的表演:
1、生活化。這是影視記錄性特點要求的。鏡頭前的表演,要求演員表演要更接近實際生活。不能有演戲的感覺,就是不能過分誇張。要像實際生活一樣。因此要求演員的表演要更真實,更有機。因此,鏡頭前的表演要「生活化」。
2、非連續的表演。舞臺表演是連續不斷地從頭演到尾。而鏡頭前表演是無續的,是根據拍攝計劃,斷續地進行的,可能從中間開始,也可能從結尾開始,而且是切割式的表演。因此演員必須了解每個拍攝鏡頭的前戲是什麼,要讓角色的情感連續不斷,要求演員能很快進入表演所要求的情感,並且要注意鏡頭間的連接,包括服裝和道具的運用,不然會使表演斷線。在現場,沒有更多的時間給演員準備情感,所以,鏡頭前的表演要求演員要有很強的適應能力,這一點上和舞臺表演的區別很大,也是影視演員創作的很大的特點。
3、無對象交流。有些鏡頭是單個人的,所以演員是對著鏡頭演戲,沒有對手配合,所以演員必須進行無對象交流,而舞臺上是很少無對象交流的。在此類表演中,演員可以要求同戲的演員在攝影機前和你交流,幫助你找到感覺。
4、演員必須要有鏡頭感。演員必須了解鏡頭,因為影視的鏡頭分類很多,在不同的鏡頭中有不同的表演要求。大約影視的鏡頭景別劃分如下:遠景、大全、全、中、近、特寫等,同時鏡頭還可運動,如:推、拉、搖、移、跟、升、降、俯、仰等。
技法上鏡頭變化,如:疊印、疊化、淡出、淡入、劃出、劃入、分割畫面、定格、快進、慢進等。
在鏡頭的組接(也叫「蒙太奇」)上,如: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複蒙太奇、對比蒙太奇、心理蒙太奇、隱喻蒙太奇、閃回蒙太奇等等。
蒙太奇是影視導演非常重要的創作手段。蒙太奇有著很神奇的作用,它還能彌補演員表演上的不足,所以電影有時用非職業演員來表演。以上介紹的各種鏡頭手段,是演員必須了解的。因為演員了解了鏡頭,才能知道應該如何表演,在不同景別中有不同的表演要求,所以影視演員要有鮮明地鏡頭感。
5、影視演員創作的艱苦性與觀眾的廣泛性。影視演員必須知道他的創作條件有時是非常艱苦的。影視是在實景中拍攝,隨劇情的不同,拍攝場地變化大,有時艱苦無比。還有季節的變化,外景地是非常艱苦的勞動。拍攝現場更是複雜,有時必須有高度的耐心,要求演員要更具堅忍性。等現場,等天氣,等拍攝,沒有忍耐性是不行的。
影視作品的傳播途徑比舞臺藝術要寬廣很多,因此演員的表演受眾面是非常大的,所以影星比戲劇演員更容易出名。這也是大家願意當明星的原因吧。
羅錦鱗
中央戲劇學院的博士生導師、當代著名的導演藝術家。曾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導演系主任等職。培養過大批的活躍在影視劇創作中的導演和表演人才。曾導演過許多戲劇劇作品和古希臘悲劇和喜劇,二十次帶他所導演的古希臘戲劇作品赴希臘、法國、義大利、賽普勒斯、西班牙和哥倫比亞等國家演出,並參加國際戲劇節研討會。是我國的古希臘戲劇專家,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1988年羅錦鱗獲中國首屆振興話劇「金獅獎」之導演獎和希臘德爾菲市「榮譽市民」稱號、1991年獲希臘克裡特島「榮譽村民」稱號、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有特殊貢獻的專家的「政府津貼」、1993年被吸收為希臘[希臘文化基金會]通訊會員、1995年獲中央戲劇學院首屆「學院獎」之導演獎。2005年獲文化部頒發的「創新獎」、2009年被希臘雅典州政府授予「希臘文化大使」稱號、2012年獲希臘駐華大使館頒發的「特殊貢獻」榮譽證書、2014年獲戲劇文學會頒發的「導演大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