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閥杆及應用該閥杆的閥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14 18:48:27 1

本實用新型涉及製冷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閥杆及應用該閥杆的閥裝置。
背景技術:
製冷系統中的閥裝置安裝於貯液器或者管路連接中。閥裝置的主要作用是在維修製冷系統時作為檢修閥,用來抽真空,添加製冷劑等。閥裝置一般由閥杆,壓緊螺絲,密封圈,閥體等組成,閥杆與閥體通過螺紋配合,當閥杆旋轉時,會相對閥體作上下移動,從而使閥體內部處於通或斷兩個狀態。
請參考圖1,該圖為現有技術中一種閥杆的結構示意圖。
現有技術中,如圖1所示,當閥裝置處於連通狀態時,製冷劑從下端的進口管3′流入,經閥體內腔後再從旁側的出口管4′流出,進而進入製冷系統內部。
該閥杆1′具有閥杆柱體11′和密封部12′,密封部12′包括外輪廓均為圓錐面的上密封段121′、下密封段123′,上密封段121′、下密封段123′通過圓柱段122′直接相連。這種結構的閥杆1′導致閥開口A較小,也即閥的流量較小,無法滿足某些場合的流量性能要求,且會導致製冷劑的能量損耗較大。
現有技術中,通常有兩種方法增大閥的流量:
第一,增大閥的進口管3′內徑B、出口管4′內徑C,但是這種方法會導致閥裝置的外徑改變較大,造成閥的生產成本很高;
第二,增大閥體長度(圖1中上下長度),以增大閥開口A,這樣同樣導致閥體外形尺寸改變較大,造成生產成本很高。
綜上所述,如何在不改變或少量改變閥裝置的整體結構的前提下,增大閥開口,以提高閥裝置的流量,就成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亟須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為提供一種閥裝置的閥杆,使其上密封段的上下端面距離較短,以增大閥口全開時製冷劑的流量,減小製冷劑的能量損耗。在此基礎上,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為提供一種應用該閥杆的閥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閥杆,包括與閥體配合的閥杆柱體、連接於所述閥杆柱體下端的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包括用於密封閥體的上密封段、用於密封閥口的下密封段,所述上密封段、所述下密封段之間連接有圓柱段;所述上密封段的下端半徑小於所述圓柱段的半徑,或者所述上密封段的上端半徑大於所述閥杆柱體的半徑,且所述上密封段的上端面、下端面之間的距離範圍為0.5mm至20mm。此外,該結構也不會導致閥裝置的外形很大,生產成本也不高。
採用這種結構,在閥體結構、閥體與上密封段的密封位置均不變的前提下,該閥杆的上密封段的高度明顯減小。這使得閥裝置的最大閥開口增大,進而增大了從進口管流向出口管的製冷劑流量,減小了製冷劑的能量損耗。
優選地,所述上密封段的下端半徑小於所述圓柱段的半徑,且所述上密封段的上端半徑大於所述閥杆柱體的半徑。
優選地,所述上密封段為橫截面從上到下逐漸增大的圓錐段。
優選地,所述上密封段為周壁內凹的圓弧錐面。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閥杆,包括與閥體配合的閥杆柱體、連接於所述閥杆柱體下端的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包括用於密封閥體的上密封段、用於密封閥口的下密封段,所述上密封段、所述下密封段之間連接有圓柱段;所述上密封段的下端半徑小於所述圓柱段的半徑。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閥杆,包括與閥體配合的閥杆柱體、連接於所述閥杆柱體下端的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包括用於密封閥體的上密封段、用於密封閥口的下密封段,所述上密封段、所述下密封段之間連接有圓柱段;所述上密封段為周壁內凹的圓弧錐面。
上述兩種具體實施方式通過減小上密封段的橫截面積,以升高閥杆、閥體密封時閥杆的位置,使得此時閥腔的空間佔用較小,因此增大了最大閥開口,進而增大了製冷劑的流量。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閥裝置,包括閥體、與所述閥體配合的閥杆;所述閥杆採用如上所述的閥杆。
由於上述閥杆具有如上的技術效果,因此,應用該閥杆的閥裝置也應當具有相同的技術效果,在此不再贅述。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中一種閥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閥杆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閥杆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並示出了從現有技術到該結構的改進過程;
圖4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閥杆的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並示出了從現有技術到該結構的改進過程;
圖5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閥杆的又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並示出了從現有技術到該結構的改進過程;
圖6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閥杆的再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閥杆的第五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閥裝置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圖1至圖2中:
閥杆1′;閥杆柱體11′;密封部12′;上密封段121′;圓柱段122′;下密封段123′;
閥體2′;進口管3′;出口管4′;
圖3至圖8中:
閥杆1;閥杆柱體11;密封部12;上密封段121;圓柱段122;下密封段123;
閥體2;進口管3;出口管4。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核心為提供一種閥裝置的閥杆,其上密封段的上下端面距離較短,因此增大了閥口全開時製冷劑的流量,減小了製冷劑的能量損耗。在此基礎上,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為提供一種應用該閥杆的閥裝置。
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中的方位詞「上、下」均以說明書附圖為基準而設立,「內」指的由附圖的左右兩側指向軸線的方向,它們的出現不應當對本實用新型保護範圍構成限制。
請參考圖3,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閥杆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並示出了從現有技術到該閥杆的改進過程。
在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閥裝置的閥杆1,該閥杆1包括與閥體2配合的閥杆柱體11、連接於閥杆柱體11下端的密封部12,密封部12包括用於密封閥體2的上密封段121、用於密封閥口的下密封段123,上密封段121、下密封段123之間連接有圓柱段122。上密封段121的下端半徑小於圓柱段122的半徑,且上密封段121的上端面、下端面之間的距離範圍為0.5mm至20mm。
從圖3中從左到右的改進過程可以看出,改進後的上密封段121(右圖所示)即是選取改進前的上密封段121(左圖所示)的上半部分(左圖陰影部分)、將其下移與圓柱段122連接而得到。因此,在閥體2結構、閥體2與上密封段121的密封位置均不變的前提下,該閥杆1的上密封段121的高度明顯減小。將其高度減小到上述範圍後,得閥裝置的最大閥開口增大,進而增大了從進口管3流向出口管4的製冷劑流量,減小了製冷劑的能量損耗。
請參考圖4,圖4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閥杆的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並示出了從現有技術到該結構的改進過程。
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如圖4所示,上述閥杆1的上密封段121的下端半徑與圓柱段122的半徑,也即二者直接對接,該上密封段121的上端半徑大於閥杆柱體11的半徑,且上密封段121的上端面、下端面之間的距離範圍為0.5mm至20mm。
從圖4中從左到右的改進過程可以看出,改進後的上密封段121(右圖所示)即是選取改進前的上密封段121(左圖所示)的下半部分(左圖陰影部分)、將其上移與閥杆柱體11連接而得到。與此同時,將閥體2的內徑稍稍增大,使其與改進後的上密封段121能夠形成密封。由此可見,改進後的閥杆1的上密封段121的高度也明顯減小。
採用這種結構,同樣能使閥裝置的最大閥開口增大,從而增大進口管3流向出口管4的製冷劑流量,減小了製冷劑的能量損耗。此外,該結構只需閥體2內徑稍微配合改動,也不會導致閥裝置的外形很大,生產成本也不高。
請參考圖5,圖4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閥杆的又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並示出了從現有技術到該結構的改進過程。
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如圖5所示,上密封段121的下端半徑小於圓柱段122的半徑,且上密封段121的上端半徑大於閥杆柱體11的半徑,且上密封段121的上端面、下端面之間的距離範圍為0.5mm至20mm。
從圖5中從左到右的改進過程可以看出,改進後的上密封段121(右圖所示)即是選取改進前的上密封段121(左圖所示)的中間部分(左圖陰影部分)、將其上移與閥杆柱體11連接、並將圓柱段122上移與該選取段連接。與此同時,將閥體2的內徑稍稍增大,使其與改進後的上密封段121能夠形成密封。由此可見,改進後的閥杆1的上密封段121的高度也明顯減小。
也就是說,該具體實施方式結合了上述兩種具體實施方式,將現有技術中上密封段121的上、下兩側的部分都削去,僅保留中間部分。採用這種結構,同樣能使閥裝置的最大閥開口增大,從而增大進口管3流向出口管4的製冷劑流量,減小製冷劑的能量損耗。與第二具體實施方式相同,該結構只需閥體2內徑稍微配合改動,也不會導致閥裝置的外形很大,生產成本也不高。
對於上述各具體實施方式中,閥杆1的上密封段121的形狀可以有多種多樣。
一種具體方案中,上密封段121可以為橫截面從上到下逐漸增大的普通圓錐形,具有加工簡單、生產成本較小的優點。
另一種具體方案中,上密封段121可以為周壁內凹的圓弧錐面。在上述方案的基礎上,再將普通圓錐面改為周壁內凹的圓弧錐面,將上密封面的橫截面進一步減小。工作時,需要閥杆1運行到更高的位置才能與閥體2底端形成密封。因此,這種方案不僅將上密封面的高度變小,而且將其橫截面變小,最大程度地減小閥杆1與閥體2密封時,閥杆1底端佔用閥腔的空間較小,使得最大閥開口進一步增大。
此外,請參考圖6,圖6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閥杆的再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並示出了從現有技術到該結構的改進過程。
如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閥杆,包括與閥體2配合的閥杆柱體11、連接於所述閥杆柱體11下端的密封部12,所述密封部12包括用於密封閥體2的上密封段121、用於密封閥口的下密封段123,所述上密封段121、所述下密封段123之間連接有圓柱段122;所述上密封段121的下端半徑小於所述圓柱段122的半徑。
從圖6中從左到右的改進過程可以看出,改進後的上密封段121(右圖所示)即是將現有技術中上密封段(左圖所示)的下端面減小,也即上密封段121的橫截面比現有技術減小。因此,在工作過程中,需要閥杆1運行到更高的位置才能與閥體2底端形成密封。這樣,當閥杆1與閥體2密封時,佔用閥腔的空間較小,使得最大閥開口增大,從而增大進口管3流向出口管4的製冷劑流量,減小製冷劑的能量損耗。
此外,採用這種結構,只需稍稍增大閥杆的行程即可,閥體的內徑無需增大,因此閥杆的生產成本也不大。
請參考圖7,圖7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閥杆的第五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並示出了從現有技術到該結構的改進過程。
如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閥杆,包括與閥體2配合的閥杆柱體11、連接於所述閥杆柱體11下端的密封部12,所述密封部12包括用於密封閥體2的上密封段121、用於密封閥口的下密封段123,所述上密封段121、所述下密封段123之間連接有圓柱段122;所述上密封段121為周壁內凹的圓弧錐面。
從圖7中從左到右的改進過程可以看出,改進後的內凹上密封段121(右圖所示)的橫截面也比現有技術小。同樣地,與現有技術相比,工作時需要閥杆1運行到更高的位置才能與閥體2密封。這樣,也使得最大閥開口增大,從而增大製冷劑的流量,減小製冷劑的能量損耗。同樣,該結構也只需稍稍增大閥杆的行程,閥杆的生產成本也不大。
請參考圖8,圖8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閥裝置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此外,如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閥裝置,包括閥體2、與閥體2配合的閥杆1,閥杆1採用如上的閥杆1。
由於上述閥杆1具有如上的技術效果,因此,應用該閥杆1的閥裝置也應當具有相同的技術效果,在此不再贅述。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閥杆及應用該閥杆的閥裝置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於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