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入坑的四部科幻電影(成本不足20萬上映賣了3.5億)
2023-06-13 22:40:03 1
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
皮皮電影 /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
網絡上有個有趣的帖子:
被誤抓進精神病院的人,如何證明自己不是精神病?
帖子下網友唇槍舌劍討論了幾十頁,最後達成的共識卻是:你幾乎無能為力。
這個問題本質上在問人們:一個社會異類如何通過溝通得到大眾的理解。
可即使到了8102年,這個問題依然得不到根本解決。
同性戀、愛滋病患者、自閉症患者等「社會異類」依然要隱藏自己的身份來強行融入社會。
其實早在十年前就有一部電影探討了這個問題,皮哥今天就來好好聊聊這部奇葩科幻片——《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說它奇葩是因為它是科幻片裡的異類。
全片只有一個場景,靠對白推進劇情,堪比《十二怒漢》,而且其思想內涵比後者更深邃。
而作為一部科幻片,本片的拍攝成本不足20萬美元,甚至都不曾在影院上映過,但卻依靠DVD市場發售賺得盆板缽滿,有統計稱收益3.5億美金。
單看畫風,是這樣的:
這樣的:
以及這樣的:
從五毛特效的封面照到粗糙不堪的畫質,從頭到尾都散發著撲面而來的廉價感。
可豆瓣評分卻高得嚇人,很顯然它有著一個「有趣的靈魂」。
這樣的神作不可複製,10年後它的續作成了狗尾續貂,豆瓣評分從8.5驟跌至4.9。
青年領袖韓寒就曾盛讚本片:
「這是一部經典的科幻片,如果不考慮畫質,你用iPhone和一張沙發就能拍出來。這場似幻似真的圍爐夜談值得你買張碟看,只要你不是那種看電影要糾結於擎天柱為什麼不用加機油的人,相信都會喜歡。」
是的,不同於《三體》的硬科幻,也沒有媲美《星球大戰》的美輪美奐的畫面,《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本質上就是一部「科幻殼,人性核」的軟科幻作品。
但就是這樣一部靠臺詞堆積的小片,對傳統科幻片的顛覆足以讓人震撼。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丨2007
The Man from Earth
導演:理察·沙因克曼
主演:大衛·李·史密斯 / 託尼·託德 / 約翰·比靈斯列 / 安妮卡·彼得森 / 阿麗西絲·索普 / 威廉姆·卡特
影片一開始,35歲的哈佛曆史學教授約翰在工作了10年後毅然選擇辭職,他的舉動讓好友十分不解。
他把好友召集到家中,公開了自己的身份:
一個活了14000年的不死之人!
他從穴居時代一路走向了現代文明,這個特殊身份也為他帶來了困擾,為了避免暴露身份,他每隔十年就得離開熟悉的圈子,換一個身份重新生活。
此刻,在他的屋子裡坐著的有哈佛的生物學家哈裡;
人類學家丹;
歷史學家桑迪(約翰女友);
考古學家阿特和他的小女友;
心理學家威爾;
以及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伊迪絲。
他們是約翰的好友,也是站在各學術領域最前沿的學者。
正是基於這種考慮,約翰才向他們敞開心扉。
當這群知識淵博的人得知了約翰的真實身份後,一場學術激辯呼之欲出。
剛開始大家都懷疑約翰在說謊,他洋洋灑灑說出的整部人類史,都是書本上的知識,約翰完全可能是在背書。
可約翰隨即繪聲繪色講述了更多的細節:梵谷的畫、中世紀的弓箭、史前的石斧……
沒有親身經歷是不可能有這些感悟的。
面對不同學科教授的「輪番轟炸」,約翰都應對自如,滴水不漏,好友們幾乎開始相信了他。
可固執的人類學家阿特認為他發瘋了,阿特邀請來心理學家威爾對他進行心理測試,預測同時,約翰與女友桑迪的戀情也面臨嚴峻考驗。
戰火從考古學、歷史學、生物學領域燃燒到了男女之情,又迅速蔓延至心理學。
為了確認約翰是否真是不死之身,威爾甚至掏出手槍試圖向約翰開槍。
我們的主角威爾畢竟是生活14000年的過來人,什麼大場面沒見過,他從容不迫地「舌戰群儒」,終於贏得了所有人的信任。
短暫休息後,時間已來到了夜晚,真正的圍爐論道開始。
影片也由此進入最高潮:宗教話題。
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約翰自稱自己就是耶穌,這徹底讓基督教徒伊迪絲崩潰,當耶穌以一個凡人的面貌出現,她多年建立的信仰瞬間崩塌。
中國是無神論國家,所以宗教的討論我們看起來比較吃力,很難有代入感,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片的震撼力。
約翰見事態不妙,立刻做出讓步,說自己只是胡編濫造,這讓眾人十分掃興。
待眾人敗興而歸後,約翰與女友意興闌珊地閒聊,他們的談話被打算離開的心理學家威爾聽到,威爾猛然意識到,約翰就是自己60年前失蹤的父親!
父子相認後,威爾情緒激動,心臟過速,一命嗚呼,本片就這樣以倫理學結尾。
縱觀本片,信息量真大,約翰作為一個異類引發了蝴蝶效應。
因為這個bug的存在,生物學、歷史學、人類學、倫理學等學科幾乎都要重新洗牌。幸好這一切只是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屋子裡,一場激烈的唇槍舌劍後,約翰依然可以離開這裡,偽裝生活。
回到開頭皮哥提的問題:一個社會異類如何求生?
現實中的異類當然沒有約翰這樣離奇的身世,他們身邊也沒有那麼多寬厚仁慈的大學教授。
約翰等了14000年才等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內心獨白,更多的異類只有短短數十載光陰,他們可能一生都無法得到理解。
要麼隱瞞,要麼迎合。
於是左撇子被強行矯正,同性戀去形婚,冒險家被困在辦公室裡端保溫杯泡枸杞,足球天才走進工地辛苦搬磚…….
我們常常被要求活成別人眼中的樣子:
上到老人,下到孩童,無一倖免。
小孩子就應該心無雜念;
二十七八歲就應該趕緊結婚;
有車有房才是成功者的標配;
老年人就該打打太極不瞎折騰;
就如同35歲的約翰就應該一直維持自己體面的教授生活。
其實每個人內心都住著更真實的自己,這個自己面目可憎,歇斯底裡,但因為不符合社會給你的人設,便被慢慢殺死了。
前段時間有本暢銷書《天才向左,瘋子向右》,講述的就是一群精神病患者心中光怪離奇的世界,許多人竟然從中找到了共鳴。
這本書畢竟是帶有獵奇性質的小說。
現實世界裡,要撕掉標籤,要消除這種「刻板印象」,打破「社會壁壘」何其困難。
小到gay的出櫃,大到哥白尼為「日心說」被活活燒死,每一個異類都曾在那條線間徘徊猶豫過。
我們多數人即是規矩的受害者,也是維護者。
所以影片中約翰以不死之身衝擊整個人類早已制定好的條條框框時,被禁錮太久的我們才有了一種一瀉千裡的快感。
那種牆壁之外自由呼吸的新鮮空氣是我們觀看本片時最大的樂趣享受。
科幻從來都是一種高級的意淫,一個好的idea能顛覆觀念,撫慰內心,這是再多特效畫面比不上的。
文/皮皮電影特約作者:忍者愛吃魚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