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城市不是我國的五大古都(大家都聽過六大古都)
2023-06-18 07:27:00 3
中華上下五千年,朝代更迭,帝王將相在這片土地上書寫無數英雄事。都城,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政權的象徵,往往傾注著一整個朝代所有統治者的心血。
西安、洛陽、南京、北京、杭州、開封這六座城市被稱為我國的「六大古都」,之所以這麼命名,主要出於三方面因素:首先作為都城,這六座城市建都時間與其他城市相比較長,其中西安城作為國都的歷史超過了一千年。
其次,這六座城市作為都城時規模,是同時期其他城市無法睥睨的。最後,這六座城市在中國歷史上所帶來的影響也是極為深刻的。這六大古都,在古代都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中國封建史上曾經出現過最有名的三大盛世,他們分別是: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這三個盛世分別作為漢唐兩代最繁榮、最發達的時期,這一時期政治穩定、經濟富足、文化興盛,而這三個盛世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它們的都城都在長安。
早在奴隸社會時期,周王朝就曾在酆河兩岸地區建立起一定規模的城池作為國都。到秦一統天下後,在西周國都的基礎上建鹹陽城,東西跨度達到百裡,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劉邦建立漢朝後,承襲秦制,改鹹陽為長安,在此建都。經過高祖、呂后、文帝、景帝、武帝五代的修繕下,未央宮、建章宮、明光宮拔地而起,長安城的規模得到不斷完善。
東漢初年,由於長安城屢遭戰火,殘破不堪,光武帝劉秀便以東周舊都洛陽為國都,洛陽城漸漸成為中華大地上一座可以與長安城遙相輝映的大都市。
此後洛陽作為都城又歷經曹魏、西晉、北魏等朝,得到大面積開發和修繕,到隋大業年間洛陽城人口已經突破百萬,因坐落在都城長安以東,故稱「東都」,成為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
長安與洛陽的繁榮一直延續到盛唐時期。「詩聖」杜甫有云:「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開元年間的長安城,就連坐落在城邊的小鎮都有著上萬戶人家。
這一時期政治環境清明,經濟生活富裕,國家和私人的糧倉都裝滿了稻米,這樣的背景下長安人民的文化生活自然興盛。李白、杜甫、賀知章、王昌齡、王之渙、高適這些舉世聞名的大詩人都曾在這一時期遊歷長安城。
唐朝時期的東西兩都,數條溝渠貫穿其中,居民生活用水、排水系統發達。長安城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東西兩側排列著數目與面積相等的坊市,兩市一百零八坊井井有條,三百萬大唐人在此安居樂業,四海內萬邦來朝。
洛陽城含嘉倉稻米充實,可供天下之用。城中一百零九坊鱗次櫛比,西苑花團錦簇,紫微城群賢畢至,洛陽是中華中原之中心,是神龍飛天之地,也是月明星稀之城。
「再也沒有比長安、洛陽更偉大的城市了」,它們是唐王朝的心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是梨園戲劇的源頭,是三千年洛水湯湯,是「長安一片月」,是「萬戶搗衣聲」,是「會向瑤臺月下逢」,是後世千百代都無法企及的明星皓月。
兩都在唐朝鼎盛,也在唐朝衰落。自十世紀唐朝滅亡始,長安城便再也沒有作為國都出現在歷史舞臺上,它的光芒漸漸被時間所掩蓋……
與「都」字一樣,「京」這個字同樣代表著一個國家的都城。從三國時期的東吳開始,前前後後一共有六個王朝曾將南京城作為國都,因此南京也被稱為「六朝古都」。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便在南京地區修築起一座座小村落,隨著戰事的不斷擴大,楚國君主逐漸意識到南京地區戰略意義重大,便在此修築起軍事要塞。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此地的諸多要塞合併為一起,劃分為城,統稱「金陵城」。兩漢時期,南京一直作為軍事要塞存在著,直到三國時期孫權將國都遷至此,政治、商業逐漸繁榮,南京城正式進入發展時期。
之後的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四朝都以此為都城,南京的發展勢頭越來越好。可在隋唐時,卻因戰亂和偏遠難以有效管理而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
直到元末明初,朱元璋依靠南京城的軍事屏障在此建立大明朝,南京發展的齒輪又重新轉動起來。
明成祖登基後,為了對北方實行有效管理,明政權遷都北京城,在金中都、元大都的基礎上擴建紫禁城,經過明清兩代四百年的發展,北京成為了中國的政治心臟,與南京遙相輝映成為了北方經濟中心。
十九世紀,英國殖民者用堅船利炮打開南京城大門,與清政府籤訂了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十年後作為南方的政治中心南京被太平軍攻破,又一個十年,南京城易主湘軍。
近代以來,南京城生靈塗炭、飽經風霜,很多古建築都遭到破壞,古老的「六朝古都」在一次次戰火中,艱難地完成著蛻變。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殘敗金陵城的才重新煥發生機,再次雄踞於長江之岸。而北京城依舊作為中國的國都,向世界展示著這個古老又充滿活力的東方大國……
五代十國時期,商品經濟逐漸走向繁榮,市民階層不斷壯大,隨著而來的便是中原人口聚集城市的興起。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朝,定都開封,史稱東京汴梁。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重新開通絲綢之路,將都城東京作為絲綢之路的東起點,使汴梁城的手工業、商業逐漸趨於成熟,文化也重現繁榮,豫劇、汴繡、宋詞、活字印刷都誕生於這一時期。
東京御河兩旁船影波動,槳聲燈影,兩岸夜夜笙歌,畫舫凌波,叫賣聲不絕於耳,戲園內低吟淺唱。張擇端十五尺的畫布畫不盡汴梁城繁華,蘇軾的千古名篇道不盡北宋富足。
可惜北宋一朝,終究被困在夢中無法自拔。靖康之變,金人鐵蹄踏碎山河,昔日汴梁,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徽欽二帝被虜,趙構南逃餘杭。東京夢華,腐化了北宋的進取之心,終留下「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千古遺恨。
早在隋煬帝時期,餘杭地區依山築城,擴修三十裡,杭州城由此得來,京杭大運河以此為起點,北上一千七百裡,遏吳越咽喉之地,雄踞江海之上,其便利的水路交通促使它商業、手工業飛快發展,短短幾年戶籍突破十萬。
到了唐代後期,因杭州遠離戰亂,得到長期平穩的發展,僅城內的店鋪就有三萬家之多。五代時期,吳越國在此建都,經五帝八十年的統治,杭州水路暢通,商業興盛,百姓富庶安樂,儼然一副天外之國的景象。
到兩宋時,杭州因造船業發達,多條水路開通,對外貿易進一步發展,宋仁宗贊其為「東南第一州」,柳永醉遊其中,題詩讚曰「錢塘自古繁華……參差十萬人家」。
「靖康之變」後,南宋改杭州為「臨安」作陪都,內城九裡,宮殿無數,錯落有致。外城兩山兩湖,人口百餘萬,氣勢宏偉。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城的繁華腐化了偏安一隅的南宋,臨安夢華,葬送了「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1276年「靖康之恥」再次上演,南宋國都陷落,皇帝出降。
東京夢華、臨安夢華,四百年大宋富足一時,卻始終如待宰羔羊,從未實現自己一統天下的大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