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一品二品官各有多少人(升任二品大員難度有多大)
2023-06-17 23:50:26 2
清代進士出身者在選官上具有很大的優勢,但主要還是針對初次入仕。至於升遷進士則顯得比較尷尬,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自康熙以後,進士出身者能躋身二品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進士都在中低崗位上蹉跎一生。
進士選官大致有兩個途徑,一為京官二為地方官。不管是在京還是在外,其升遷的阻礙都很大。從清代的官制上來看,京官只要跨過了郎中這道檻,就有機會躋身二品;而地方官只要能爬到知府這個級別,才有升任地方大員的可能。
郎中級別不高卻是京官的必經之路廣義上來說,翰林也是屬於進士的範疇,但本文所說的進士出身僅僅是指那些沒有通過朝考的二、三甲進士。
清代翰林與進士在仕途上走得完全是兩個不同的路子。翰林的升遷都是從基層的檢討、編修開始,然而轉為侍講、侍讀,或是短暫地在詹事府進行一個過渡,最終升任內閣學士。
可以看出,翰林任職都在翰林院、詹事府、內閣這幾個部門,是典型的學官路線。通常情況下,翰林出身者,只要能升到內閣學士這個職務,下一步就是侍郎、尚書乃至大學士。當然,翰林在京任職幾年後,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外調為道府的。
普通進士在京任職,主要走的是行政這條路線,初授職務一般都是六部主事。主事是正六品官,比翰林院檢討、編修略高。然而,在六部任職升遷速度很慢,主事的上一級是從五品的員外郎,要想順利升至該職,至少也要兩個任期(六年)。
從員外郎升任郎中同樣也很漫長,六部的官職劃分還是比較奇葩的。正二品的侍郎以下,不設三、四品官,侍郎以下直接就跳到了正五品的郎中。但是在實際晉升的過程中,郎中又不能升任侍郎,而是需要到都察院、大理寺以及一些其他的三四品衙門中進行過渡,然後才能升任侍郎。
此外,京城六部的地位並不是同等的,比較而言戶部、吏部、刑部三部的郎中更容易得到晉升,乾隆以後尤其是以刑部郎中晉升最快。而兵部、禮部、工部三部郎中晉升最慢。
道理其實很簡單,吏、戶、刑三部由於涉及的事務比較重要,且職責重大。同樣是郎中,這三部要比另外三部更苦更累,還更容易受到處分,所以晉升速度快一點也在情理之中。
但問題是,絕大多數進士終其一生都會停留在郎中這個崗位上,因為郎中一旦晉升,不出意外都會做到侍郎、尚書。但侍郎、尚書畢竟數量少,只有那些朝中有背景,或是年齡有優勢且政績突出的後進才會獲得朝廷的青睞。
據不完全統計,在京為官的進士,如果順利的話,從主事升到侍郎,平均時間為25年左右。而翰林升任侍郎,平均時間為20年左右。
不過話又說回來,進士出身者做到郎中問題是不大的,因為郎中這個崗位的編制很多,御史大致算了一下,應該有一百多個,這與各省的知府大體相當。
進士出身且在地方為官者難以跨過知府這道檻康熙以後,進士出仕地方起步是正七品的知縣,知縣升遷之難御史是專門寫過一篇文章的。正常來說,70%的知縣做一輩子的官,仍舊是個知縣,無非就是從小縣調到大縣,崗位上只有簡、繁之區別。
另外有15%的知縣仕途相對好一些,可以做到知州這個級別。總體算下來,僅有15%的知縣有機會升任知府。
那麼升任知府為何這麼難呢?原因很簡單,因為知府的數量總體不多,全國不過才180多個。關鍵是清代的知府大部分都不是從基層提拔上來的,按照清代官制,升任知府的第一順序是京察一等的翰林院侍讀、侍講,第二順序是各部郎中,排在最後的才是直隸州知州。
清代由於皇權高度集中,鹹豐以前的地方人事權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地方督撫和吏部沒有任命知府的權力,知府出缺按例是由吏部、軍機處提名,然後由皇帝欽點,用官方的話說,知府屬於題缺,有些重要的知府還是請旨缺。
一言以蔽之,皇帝在任命知府時,更喜歡用自己熟悉的人。這樣一來,在京的翰林官以及各部郎中就佔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那些一輩子都見不到皇帝面的地方基層官,自然就沒有機會升任知府。
僅有的為數不多的幸運者,也是由於政績十分突出,屢獲大計卓異,朝廷為了樹立榜樣,才會重點培養這些人。像康熙朝的于成龍,就是屬於典型的政績突出型,這樣的人要是不提拔,朝廷也說不過去。
與京官過了郎中這道檻一樣,地方官若是到了知府這個級別,那麼下一步升遷往往會比較順利。只要辦差用心又能伺候好上司,就會沿著道員、按察使、布政使這個路子順利晉升。但對於漢人來說,布政使也可看作是仕途上的天花板了,能做到巡撫、總督的,又是少之又少。
鹹豐朝軍興以後,原有的官制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以曾國藩為首的漢人官僚集團迅速崛起漢人督撫權力日重,很多有軍功的非進士出身者,也很容易做到知府。但這是晚清特殊的政局造成的,不是常例。
備註:近來發現有不少平臺作者惡意抄襲。御史在此聲明,所有文章僅發布於頭條、百家兩個平臺,在沒有得到授權的情況下,不得侵權發布,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