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水流發電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20 07:18:11 1
專利名稱:一種水流發電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流發電裝置。
背景技術:
公知的,自來水管中有一定的水壓,水壓驅動自來水流動時會產生機械能,而合理 利用這部分機械能將大大地節約能源,針對上述問題,目前已有多種自來水發電裝置的出 現,一般是通過由水流驅動轉動的葉輪來帶動發電機轉子轉動,轉子相對定子轉動切割磁 感線以產生電流,再將電流存儲在蓄電池中以供備用,一般葉輪是設置於具有進、出水口的 殼體中,然後將殼體串聯在自來水管道中,由於自來水水壓較大,因此對殼體的密封性要求 較高,而現有的葉輪與發電機之間的傳動是通過與葉輪連接且延伸至殼體外部的輸出軸來 實現的,而輸出軸與殼體之間是通過密封環來實現密封的,密封環在使用一段時間後會出 現磨損,從而影響殼體的密封性,造成自來水洩漏,因此,儘管目前已有多種自來水發電裝 置作為提出過專利申請,但往往無法解決上述密封性要求而無法在實際應用中發揮作用。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利用自來水來發電的水流發電裝置,該裝置可有 效防止自來水的洩漏。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水流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密封殼體,具有進、出水口 ;葉輪,可轉動地 支承於所述殼體中,設置成可由流經所述進、出水口的水流驅動旋轉;第一永磁體,為圓柱 體或圓環體,與所述葉輪固定連接,設置成可由所述葉輪帶動繞自身軸線旋轉,所述殼體形 成有用於容納所述第一永磁體的、外凸的圓柱狀容置部,該容置部形成有與所述第一永磁 體相適配的容置腔;第二永磁體,為活動套裝於所述容置部外周面的圓環體,設置成可由所 述第一永磁體帶動繞自身軸線旋轉;發電機,其轉子通過連接件與所述第二永磁體同軸固 定連接,設置成可由所述第二永磁體驅動繞其軸線旋轉,以實現發電機的發電。進一步的,所述發電機包括圓柱形機殼、固定設置於機殼中的定子、以及通過支承 軸可轉動地支承於機殼中的圓柱形或圓環形轉子,所述定子為設置於機殼內壁且繞機殼圓 周分布的激磁繞組,所述轉子為永磁體。進一步的,所述連接件為非導磁材料製成。進一步的,所述連接件為鋁材料製成,且形成有用於容納所述第二永磁體的圓形槽。進一步的,所述連接件為塑料材料製成。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種實現方案一種水流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密封 殼體,具有進、出水口 ;葉輪,可轉動地支承於所述殼體中,設置成可由流經所述進、出水口 的水流驅動旋轉;第一永磁體,為與所述葉輪固定連接的圓柱體,設置成可由所述葉輪帶動 繞自身軸線旋轉,所述殼體形成有用於容納所述第一永磁體的、外凸的圓柱狀容置部,該容置部形成有與所述第一永磁體相適配的容置腔;激磁繞組,與所述第一永磁體相對設置、且 繞所述容置部圓周分布於所述容置部外側,設置成可響應所述第一永磁體的旋轉而產生感 應電流。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葉輪與發電機之間的傳動是通過位於密封殼體內的第一永磁體和位 於密封殼體外的第二永磁體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因此可保證密封殼體的密封性能,防止 自來水洩漏;第一永磁體為圓柱體,而第二永磁體為套裝於第一永磁體容置部的外周面,可 最大限度地增加第一、第二永磁體之間的作用面,從而有效提高第一、第二永磁體之間的動 力傳動;連接件為鋁材料製成,且形成有用於容納第二永磁體的圓形槽,連接件可對第二永 磁體的磁場進行屏蔽,用於在較短的傳動距離內防止其磁場影響發電機的正常工作;在自 來水的正常使用,且不增加用水量的基礎上加裝本實用新型,從而達到發電的目的,並將電 流儲存於蓄電池中供照明或其他用途使用;本實用新型可適用於家家戶戶、賓館酒樓、洗車 場、漂染廠、洗浴場所、汙水工程、山坡流水及海潮等有流動水源的地方,用戶可根據水的流 量來選擇本實用新型的功率和規格;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本實用新型的另一 實現方式直接以第一永磁體作為轉子,配合激磁繞組實現發電,不僅結構簡單,而且提高了 本實用新型的發電效率。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中部剖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密封殼體的立體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發電機轉子的立體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葉輪和第一永磁體連接立體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中部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參照圖1至圖4所示,一種水流發電裝置,包括密封殼體1、葉輪3、第一永磁體4、 第二永磁體5和發電機。密封殼體1由相對扣合且通過螺栓13鎖緊固定的左、右蓋體11、12組成,左、右蓋 體11、12之間設置有密封環、葉輪3通過支承軸31可轉動地支承於左、右蓋體11、12之間, 密封殼體1開設有進、出水112、111,使用時密封殼體1通過進、出水112、111串聯在自來水 管道上,當自來水流到時可驅動葉輪3轉動。第一永磁體4為固定連接在葉輪3上的圓柱體,其沿軸向貫通形成有供葉輪支承 軸31穿過的孔,右蓋體12形成有用於容納第一永磁體的、凸出的圓柱狀容置部121,該容置 部121形成有與第一永磁體4相適配的容置腔122。發電機機殼2通過螺栓13與密封殼體1的右蓋體12連接,發電機的定子為設置 在機殼2內壁繞機殼2圓周分布的激磁繞組8,該激磁繞組8由磁鋼片組81和纏繞在磁鋼 片組上的線圈82組成,發電機的轉子7為通過支承軸71支承在機殼2上的圓環形永磁體。[0024]第二永磁體6為活動套裝在圓柱狀容置部121外周面的圓環體,其通過鋁製連接 件與發電機的轉子7連接,具體的連接件一端形成有用於容納第二永磁體5的圓形槽61,另 一端套裝於圓環形轉子7中,並形成有用於容納支承軸71的軸孔62。具體工作方式為自來水流動驅動葉輪3轉動,葉輪3帶動第一永磁體4同步轉 動,第二永磁體5在第一永磁體4的磁力作用下也同步轉動,第二永磁體5的轉動動力通過 連接件6傳遞給發電機的轉子7,轉子7轉動、激磁繞組切割磁感線從而產生電流,激磁繞組 的線圈引出與蓄電池連接。本實用新型可與LED照明裝置配合使用,LED照明裝置具有省 電、環保、屬冷光源產品,夏天使用此產品,要比使用傳統的螢光燈作照明時室內溫度要低 1-2度左右,可減少空調的使用量。實施例二參照圖5所示,一種水流發電裝置,包括密封殼體1、葉輪3、第一永磁體4、機殼2 和激磁繞組8。密封殼體1由相對扣合且通過螺栓13鎖緊固定的左、右蓋體11、12組成,左、右蓋 體11、12之間設置有密封環、葉輪3通過支承軸31可轉動地支承於左、右蓋體11、12之間, 密封殼體1開設有進、出水112、111,使用時密封殼體1通過進、出水112、111串聯在自來水 管道上,當自來水流到時可驅動葉輪3轉動。第一永磁體4為固定連接在葉輪3上的圓柱體,其沿軸向貫通形成有供葉輪支承 軸31穿過的孔,右蓋體12形成有用於容納第一永磁體的、凸出的圓柱狀容置部121,該容置 部121形成有與第一永磁體4相適配的容置腔122。機殼2大體呈圓柱狀,其通過螺栓13與密封殼體1的右蓋體12連接,激磁繞組8 與第一永磁體相對地圓周分布於機殼2內壁,該激磁繞組8由磁鋼片組81和纏繞在磁鋼片 組上的線圈82組成,工作時當第一永磁體旋轉時,激磁繞組8切割磁感線產生電流。
權利要求一種水流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密封殼體,具有進、出水口;葉輪,可轉動地支承於所述殼體中,設置成可由流經所述進、出水口的水流驅動旋轉;第一永磁體,為與所述葉輪固定連接的圓柱體,設置成可由所述葉輪帶動繞自身軸線旋轉,所述殼體形成有用於容納所述第一永磁體的、外凸的圓柱狀容置部,該容置部形成有與所述第一永磁體相適配的容置腔;第二永磁體,為活動套裝於所述容置部外周面的圓環體,設置成可由所述第一永磁體帶動繞自身軸線旋轉;發電機,其轉子通過連接件與所述第二永磁體同軸固定連接,設置成可由所述第二永磁體驅動繞其軸線旋轉,以實現發電機的發電。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流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發電機包括圓柱形機 殼、固定設置於機殼中的定子、以及通過支承軸可轉動地支承於機殼中的圓柱形或圓環形 轉子,所述定子為設置於機殼內壁且繞機殼圓周分布的激磁繞組,所述轉子為永磁體。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水流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連接件為非導磁材料 製成。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水流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連接件為鋁材料製成, 且形成有用於容納所述第二永磁體的圓形槽。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水流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連接件為塑料材料製成。
6.一種水流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密封殼體,具有進、出水口 ;葉輪,可轉動地支 承於所述殼體中,設置成可由流經所述進、出水口的水流驅動旋轉;第一永磁體,為與所述 葉輪固定連接的圓柱體,設置成可由所述葉輪帶動繞自身軸線旋轉,所述殼體形成有用於 容納所述第一永磁體的、外凸的圓柱狀容置部,該容置部形成有與所述第一永磁體相適配 的容置腔;激磁繞組,與所述第一永磁體相對設置、且繞所述容置部圓周分布於所述容置部 外側,設置成可響應所述第一永磁體的旋轉而產生感應電流。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水流發電裝置,包括密封殼體,具有進、出水口;葉輪,可轉動地支承於所述殼體中,設置成可由流經所述進、出水口的水流驅動旋轉;第一永磁體,為與所述葉輪固定連接的圓柱體,設置成可由所述葉輪帶動繞自身軸線旋轉,所述殼體形成有用於容納所述第一永磁體的、外凸的圓柱狀容置部,該容置部形成有與所述第一永磁體相適配的容置腔;第二永磁體,為活動套裝於所述容置部外周面的圓環體,設置成可由所述第一永磁體帶動繞自身軸線旋轉;發電機,其轉子通過連接件與所述第二永磁體同軸固定連接,設置成可由所述第二永磁體驅動繞其軸線旋轉,以實現發電機的發電,上述裝置可在保證自來水不洩漏的基礎上利用自來水發電。
文檔編號H02K21/00GK201753652SQ201020232078
公開日2011年3月2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17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17日
發明者楊存巖 申請人:楊存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