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北京國際電影節行程單(乾貨北京電影節上)
2023-06-06 16:23:56 2
三位新導演趙毅(左)、楊子(右上)、江均(右下),他們都通過電影節獲得了拍片機會。
搜狐娛樂訊 (哈麥/文)今年北京電影節上,「新導演」是高頻詞。不僅電影市場創投項目在推新導演,盧燕電影基金、吳天明電影基金,都是為新導演而設。過去,提到新導演,大家會想到,一個苦哈哈的年輕人,拿著劇本四處碰壁,為籌首筆資金賣房賣車,拍完電影到處求發行商看片。現在不同了,市場一片熱鬧,新導演成了搶手貨,只要你寫出好劇本,不愁沒買家。
今年,劉德華、洪金寶、馮紹峰、彭于晏、胡軍等主演的《我的特工爺爺》,投資1000多萬的農村題材電影《喊山》就要上映了,號稱「荒原版《少年派》」的《七十七天》已經完成部分拍攝。這三部片都來自北影節市場創投。想知道三位新導演什麼來頭嗎?他們是怎樣從幾百個人中勝出的?獲獎就等於有投資了嗎?初來電影圈混,有哪些需要要學習的?
PART A 三個「成功者」的故事
■寫黑社會,就去接觸黑社會
江均1979年生,今年36歲。他長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小縣城,20歲之前基本沒看過電影,沒出過遠門。學習不好,上了中專,之後在電視臺當記者。17歲時唯一的興趣是接觸了一臺剪輯機,剪了一部專題片,跟別人的不一樣,被認為有意思,從小縣城拿獎拿到省城,再拿到北京。之後,他因為文化課不好,考了中國戲曲學院戲劇影視文學系,開始覺得電影挺好,大量看。「2003年非典停課那倆月,一天五部,每天看到想吐。大三的時候,拍了一部短片,獲了一些小獎。」
大學還沒畢業前,江均就去北京電視臺打零工,拍了《我愛我車》廣告片,創意在當時很新,在中國國際廣告節拿了金獎。之後的五六年,江均一直在拍廣告,用他的話說是餬口。但某一個時刻,他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於是推掉所有工作,開始寫故事。第一個劇本叫《偷天行動》,編的很快,但卡住了沒寫下去。第二個劇本叫《老衛兵》,就是現在拍成的《我的特工爺爺》,講一個退休老兵為幫鄰居小女孩,跟俄羅斯黑幫團夥幹上的故事。
那時候,江均也想過自己找投資,沒成,一來他對電影是門外漢,根本不知道通過什麼渠道去投劇本。也跟幾個小公司談過,但對方都會說,「你這又是打打殺殺,又是邊境,又是特工,我們沒辦法實現。」偶然的機會,江均認識了一個常跑電影節的記者,建議他投電影節試試,並給了他報名的官方渠道。江均發去梗概和大綱,被告知入圍了。然後導演要通過PPT闡述自己項目。江均把劇情剪成了一個小片子,這個東西打動了評委。2013年,第三屆北京電影節第一次做項目創投,《老衛兵》就拿了特別大獎。那年,壹心娛樂合伙人陳潔第一次參加北京創投,當時她的身份是香港安樂公司監製,負責發掘項目。陳潔覺得這個故事有意思,找江均聊,並很快把他引薦給安樂大老闆江志強。
江志強做過《臥虎藏龍》、《英雄》、《霍元甲》等很多成功的影片,他偏好的口味是國際化。剛開始做劇本,江均對電影的判斷非常模糊,不知道什麼是有市場的電影,也不知道可以做多大。江志強告訴他,《老衛兵》故事有意思,但是劇本要改,改了三稿,都沒法滿意。江均開著車去了東北,沿著邊境線,從吉林到黑龍江,一個人穿越大興安嶺,路上遇到爆胎等等麻煩事。沿途他還採訪了很多警察,跟曾混過黑社會的人接觸。第四稿寫完,生活氣息明顯不一樣了,劇本發給江志強,對方在大年三十晚上很快就給了回復。
後來又見了洪金寶,項目迅速開始。江均第一次見洪金寶是在香港元朗的一個小村子,「他在那個村子裡誰都認識,跟我劇本裡寫的太相似了,誰見了都說大哥好。劇本裡(特工爺爺)是武功高手,隱居在普通的陋巷裡。我一看他的狀態非常好,乾脆圍繞著他寫。」後來,洪金寶變成了這部電影的總導演和主演,江均掛名編劇,也參與執行製片工作。
■殺熟,坑老媽40萬拍處女作
在《喊山》之前,楊子已經拍過六部電影,包括兩部電視電影《回歸》、《靠近》,一部主旋律題材電影《娜娜》,和三部喜劇/愛情片《宅男總動員》、《戀愛三萬英尺》、《對不起,我愛你》。
楊子1981年生,今年34歲。他16歲赴美留學,本科學經濟。畢業歸國後04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學表演。06年被保送到愛丁堡大學,因為沒有表演系,只好修電影學研究生學位。學了電影史、電影理論,視野真正被打開。「那時候研究大師,覺得導演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職業。」有一年,愛丁堡舉辦首屆華語電影節,謝飛(第四代著名導演,拍過《本命年》、《香魂女》、《黑駿馬》等)教授作為嘉賓去了,楊子陪同兩個星期,整個人生觀被改變了。
當兩人在異國他鄉跨過師生隔閡什麼都聊的時候,楊子敞開心扉說了很多自己的想法,謝飛說揚子你可以當導演,「一個前輩大師給說這樣話,我極受觸動。我說30歲之後學。他一揮手,你想當導演明天就可以,不用等30歲,導演就是做的過程中培養出來的,過了30歲會丟掉身上很多東西。我說要不先做副導演試試。他說你馬上就可以做導演。」
回國後,楊子告訴別人他想當導演,被很多人當成神經病,「本科經濟,研究生學表演,現在想做導演!」所以他閉嘴了,只說不做。那時為了練手,他在沒有版權的情況下改編了葛水平的中篇小說《喊山》,故事發生在太行山一個小山村,主人公是一個啞女。揚子有話憋在心裡說不出口,那時候也是啞的,個人的體會和這部小說的氣質不謀而合。
《喊山》是第一個習作,寫完就放下來,沒拍。《回歸》是楊子的導演處女作,是從老媽那兒坑了三四十萬拍出來的。這之前,他花了半年時間找投資,「跟別人聊了幾次之後,知道了自己的段位,知道什麼作品也沒有被認可的可行性太渺茫。那時候我才27歲,即便放在今天,中國人講,嘴上沒毛辦事兒不牢,30-40歲的導演還在苦苦尋求資金,他為什麼相信你?這個過程中大量浪費時間,每個人都想改變你,拍出來未必是你要的,我知道這樣的方式不適合自己。」他又不想拍短片,因為沒法回收。所以,他選擇了殺熟。楊子有自信,三四十萬拍一個長片出來,只要品質過得去,賣給電影頻道,就能回本。
《回歸》做完,果然賣掉了,他用回收的錢又做了第二部《靠近》。然後,又準備繼續做第三部。楊子04年在海潤影視文學部實習過,老闆劉燕銘告訴他,你研究生上完可以再回來。因為是老闆也是朋友,楊子拍完電視電影後給劉燕銘看過。三個月後,第三部電視電影還沒啟動,就接到電話,劉燕銘讓他拍一個喜劇片《宅男總動員》,資金過百萬,有鍾鎮濤、譚耀文、鄧麗欣、黃又南、何炅等明星演員。海潤當時主要是做電視劇,但也想往電影方面試試水。那之後,楊子是來者不拒,題材不限,先後拍了《娜娜》、《戀愛三萬英尺》、《對不起,我愛你》,保持一年一部的速度,就是為了練手。
2014年,第四屆北京電影節創投市場邀請海潤送項目。照著公司的意思,揚子投了一個愛情片,一個抗戰時期的輕喜劇,還有一個偏商業的劇本。不過,他夾著私心,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把自己多年前寫的《喊山》也投過去了。結果,偏偏這個劇本入圍了12個創投項目。
得知入圍消息後,劉燕銘第一次時間要劇本看了,他當時就給楊子吃了一顆定心丸,「你去電影節,如果有投資方,你就說海潤已經決定投資一半。如果沒有投資,海潤也可以獨立開發。」那一屆,威秀亞洲的負責人艾秋興是評委之一。《喊山》後來獲大獎,被送到坎城電影節參加創投,艾秋興也去了坎城,在那次聊天過程中,雙方相互留下了好印象。回來後,威秀決定和海潤一起投資這部農村題材電影,製作費超過千萬。
■想純粹,就沒認真跟投資方談
44歲的趙毅是演員,不過不是大眾熟知的那種明星。過去多年,他演過很多角色,比如《神鵰俠侶》(任賢齊版)裡的達爾巴、《新射鵰英雄傳》裡的丘處機、《新西遊記》(張紀中版)裡的託塔天王、《蘭陵王》裡的尉遲迥……
2011年,探險家楊柳松花了77天獨騎橫穿大羌塘無人區,2012年發了感受貼,2013上半年根據原帖出了一本書。趙毅追看了帖子。他當時在橫店拍戲,就想,為什麼不把這個故事拍成電影呢?
趙毅的主要片約是電視劇,重複的拍攝工作之餘,他想讓自己的生活離心近一點。所以,在零五年零六年的時候,他一個人去了中印、中巴邊境。戶外運動是趙毅喜歡的,旅行過程中也有些體會。一般影視劇拍攝,都不願去西藏這些遙遠的地方,而趙毅恰恰了解這些,認為可以實現。
最早的時候,趙毅想過用低成本拍,然後賣版權給電影頻道,就算結束了。但是《少年派》的出現給了他很大的啟發,因為這種題材是華語片裡沒有的,這個故事類似於荒原版的《少年派》,他決定拍得更專業。
2014年北京電影節,趙毅的一個朋友在網上看到消息,把這個劇本投給了電影市場,在226個創投項目裡拿了特別大獎。據電影市場項目部主任陳彩雲回憶,那屆是威秀亞洲總裁艾秋興、製片人焦雄屏、導演滕華濤做評委,趙毅本來就是演員,氣場很強。而且,他的項目推介PPT是做的最好的。另外,他自己還拍了一個探險類的紀錄片。「他那麼認真準備一件事情,無論成功與否,你都會支持他的。」
這個獎,主要是給團隊一個鼓勵。趙毅清楚地知道,這個題材是特殊的,它不是靠大數據支撐起來的項目,一切都要靠摸索。「我們想純粹做自己的堅持。所以,在獲獎後跟投資方談的時候,就沒有認真去談。」最後,趙毅找到了戶外品牌阿爾法ALPHA合作。另外,他自己出了一些錢,為這個項目成立了北線光影公司。加上朋友們出的錢,就建組開幹了。
《七十七天》是一個跨四季的項目,去年十月十一月已經把高原部分拍完,接下來拍城市戲。趙毅說這不是一個紀錄片,而是故事片。他自己擔任男主角,女主準備請有名氣的女演員。他的計劃是先走電影節路線,最後上映可能在明年暑期檔。
PART B 新導演混電影節須知
■年輕導演不缺錢、才華,缺自信
「電影市場創投對年輕導演實在是太有用,是你過來錘鍊的地方。」江均說,「到這裡每天面對不同的人,販賣、兜售你的電影。你本來是內向的人,也得說話。你不善於溝通,也得跟人大家聊。這一點非常重要。尤其當你獲獎之後,你會得到一些人的認可,認可的人不乏行業裡最頂尖的人,這些人甚至都不用說我給你投錢,但是他的欣賞會對一個年輕人有很大精神上的鼓勵。青年人缺的不是錢、才華,缺的就是自信心。一個有自信的年輕人,做事情的成功機率高很多。」
來電影節之前,江均覺得自己的圈子很窄,「所有的行業都一樣,靠譜的少,不靠譜的多,你撞到的大部分都是不靠譜的。之前我不知道怎麼投稿,連中國有幾大電影公司都是一頭霧水,根本不知道怎麼做,不知道該投給誰。電影節就像一個兩面篩子,這一面把我們這些人篩出來,另一面把靠譜的投資方篩出來,避免了很多誤區,成功機率大很多。」
一旦一個項目入圍創投,或最終獲獎,都會被很多家感興趣的公司預約座談。在這種場合,基本都是聊「你這個片子有什麼賣點?準備請哪些明星演員?觀眾定位是什麼年齡層?」這些程序化的話題。
楊子的個人感受是,預約來聊的全是小公司,像流水席一樣,「我不知道到底是不是一種邏輯方式,大公司直接打公司找你去公司談,小公司裡面真正願意去做項目的又不多。來談的沒有幾個真的想做這個項目,他的任務就是到電影市場挨個聊,拿名片,回去跟老闆匯報工作,我的價值就是實現他的價值。還有一些好奇的,跟你聊一些有意思的話題,他在期待驚喜。真正合作沒有嘴上說的那麼容易,大家總是嘴上說,有機會合作,其實只是禮貌性認識一下。聊的時候,你性格帶一點刺兒,比他們期待高一點,沒壞處。」
■搶新人,但沒學會保護新人
現在市場這麼熱,新導演是不是特別搶手?這事兒並沒有讓楊子特別樂觀。「他們搶了新導演,並不知道怎樣培養、保護他們,並不知道怎樣成就他們,反而有些新導演被埋沒了。我不知道是導演的原因,還是劇本被修改太多東西,新導演風格非常不明確。出現了,有一部作品,進入市場後沒有迴響,再過幾年出來,觀眾又認不得了。」
自寧浩開始,業內就一直在提扶植新導演,但真正成名的沒幾個。楊子說,「作為新導演,最大的價值是新、創意、膽識、個人追求,這些東西扔到市面上,很快被打磨。很多公司把年輕導演放到流水線上,並沒有圍繞他們來做包裝,反而新導演被拉來是幹活的。拍出一部電影,投資公司對新導演的東西沒有多麼在乎,只是在乎商品包裝。機會來的容易,但這種機會的價值失去的也容易。我自己身邊很多朋友就是這樣的,你問他劇本改來改去往哪兒改?他說你不知道,你又不身在其中。我是不願意把自己放在其中,我也有過那樣的時候,稜角被打磨掉之前,主動退出來。無欲則剛,你有欲,就不剛了,你沒有保護自己的剛勁兒。」
「你可以什麼都不會,有專業的技術人員幫你。你的靈感才是最重要的,不然你的電影就是行活。導演系裡不缺有才華的人,有些人個人創造力、天分的東西呼之欲出。但你看22歲本科畢業,到30歲,出來的導演鳳毛麟角。因為得不到機會,在尋找機會的漫長歲月裡天分的東西被行業抹殺掉,他的天分是什麼自己都忘了。要生存,找工作,當副導演,執行別人腦子裡的東西,不知道保護自己,等30歲之後,回不去剛畢業時候天才的思維了。中國不缺天才,我們的天才畢業之後拍廣告啊,進電視劇劇組啊,這個過程中分散了,每年培養那麼多人才出來,都成為這個產業大軍的一份子。」
不過,楊子也不建議新人導演為了保住自己的個性,砸鍋賣鐵賣房子,除非導演自己對回收特別有信心。「我必須說,我坑我媽是因為我的家庭條件還承擔得起。」
■話語權?在於你說的對不對
江均已經連續三屆給電影市場投了劇本,今年的《偷天行動》又獲了大獎,這就是那個他當年第一個開始寫,但卡住沒動的劇本。《偷天行動》是一部喜劇片,因為類型很明確,能看到回報比,所以聯繫談投資的人很多。
不過,在江均看來,所有投資人都挺理性,「不會頭腦發熱,隨便砸錢,除非他瘋了。我那天還在看『編劇幫』,痛批IP,我不同意。今天的IP就是昨天的原創故事,炒的就是十年前的東西。能留十年,說明它是精品,沒必要批它啊。如果當下有精品,絕對有人接受。所以說,缺的永遠是好東西,有好東西不愁賣。如果東西不夠好,大家眼睛也很亮。」
關於聊投資,江均感覺,很多都是面兒上的話,都說的很好聽。「具體的合作,你也不用太在意別人的意見,你得有自己的判斷。我們也算是有過一些經驗的人,我覺得你既然對它充滿信心,沒什麼說的,照著自己的想法去做。電影節是一個相互選擇的平臺,投資方選擇我們,我們也選擇你啊。我首選也是資源相對集中的。再一個,給我有更大空間的。我是有明確的拍攝風格,跟我的想法不能相差太遠就可以。」
《我的特工爺爺》本來是江均自己拍,後來總導演換成了洪金寶,江均署名編劇和執行導演,問及是自己說服洪金寶來當導演,還是洪金寶爭去了這個項目,江均不願多談。問新導演的項目被一個大公司看上,他有沒有話語權?江均的切身體會是,「話語權取決於你對這個行業的理解,以及你說的對不對。」
後記:
無論哪個行業,天才只是極少數,電影行業尤其是。大部分人,都是從平凡中開始熬,熬出來了,成名立萬,被很多觀眾喜歡和期待。而這大部分裡的大部分,只是曇花一現,或者還沒盛放就凋落了。以上就是三個平凡人的故事,他們平均年齡38歲,才被叫上新導演。所以,要說現在市場好,當導演容易,其實也不容易。
這三個人用他們親身的例子告訴新導演們,首先,得喜歡電影。其次,活好最重要。再次,一定要讓評委、投資人看到你的熱情、努力和執行力。其實,都是說爛了的道理,關鍵在於你做到了什麼程度。還有很重要的,別為了拿別人的錢,把自己給弄丟了。電影業就是這樣,大家都喜歡天才,但是大家又都喜歡打磨天才,在這個擰巴的過程中,誰能勝出,就看自己的領悟和造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