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夾持的支撐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06 14:22:26 2
專利名稱:可夾持的支撐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支撐結構,尤其涉及的是可利用此支撐結構設置於一物體中,以使物體一方面可站立,另一方面可達到夾持柱狀物而固定的功能。
背景技術:
大部分的顯視裝置皆是設計為置於一平面上,供人觀賞,或是較小型的顯視裝置即是利用手持觀看,或是再固定於一夾持架上,立於桌面上而使人觀看,或是我們在賣場中可看到有一些小型屏幕裝設於產品架上,並由此利用此屏幕而廣告此產品,因此,便須透過一些夾持裝置將屏幕固定於放置產品的架子上,所以必須對此架子再進行額外的加工,如此進行裝設此屏幕變得相當繁雜,另外,當產品移動到其它架子上或是停售時,必須一同將此屏幕予以拆卸而安裝他處,這樣,傳統方式的適應性相當窄。
而關於一裝置可達成站立與夾持功用的相關技術如臺灣專利公報公告號第M243870號專利,說明一種影像擷取裝置,此影像擷取裝置包含有攝影單元;殼體用以容納攝影單元;並且利用至少一支撐臂樞接於殼體,且可相對於殼體作不同角度的樞轉;及一蓋體樞接於殼體,且可相對於殼體在一蓋合位置及展開位置樞轉;當在蓋合位置時,此蓋體接觸殼體,當在展開位置時,此蓋體不接觸殼體,使殼體可以藉助支撐臂及蓋體立在一平面上,也可以支撐臂夾持在一面板前緣,使蓋體固持在面板後緣,使殼體夾固在面板頂部;因此,此影像擷取裝置利用支撐臂與蓋體以達成攝影單元可站立,且用以夾持於面板上,但是用於夾持時,必須以垂直方式先掛於面板前緣,而蓋體再抵住面板而成為夾持作用,而且870案的使用構件相當多且複雜,製造與組裝都不容易。
另一相關技術如臺灣專利公報公告號第563770號專利,說明一種站立及夾持兩用腳座,其主要包括主體與支撐裝置,此主體與支撐裝置通過樞接裝置相樞接,其中主體的一側具有一凸緣,且支撐裝置能以樞接裝置為軸心作扇形的開合,以夾持一對象的一邊緣於支持裝置與凸緣之間,或直接立置於一平面上使用,另支撐裝置具有收合的特性;但是770案的支撐腳突出於主體,縱使此支撐腳可相對主體旋轉而達到夾持目的,但是支撐腳突出於主體使得整體的尺寸變大,造成收納不易。
實用新型內容鑑於以上的問題,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可夾持的支撐結構,以使一裝置可予以站立與夾持於某物而固定,且本實用新型的可夾持的支撐結構不使用時,可收納於裝置側面,並且不會有支撐腳突出於裝置側面,而為一平面狀,所以收納便利。
因此,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問題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夾持的支撐結構,設置於一本體,該可夾持的支撐結構包含一支持座,設置於該本體的一側面;一第一支撐組包含一第一夾持彈性組件,該第一夾持彈性組件一端連接於該支持座;一第一滑動杆,滑設於該支持座,且該第一滑動杆一端連接於該第一夾持彈性組件,當該第一滑動杆相對該支持座移動而位於一第一夾持位置時,該第一夾持彈性組件發生彈性變形而抵於該第一滑動杆;及一第一夾持杆,樞設於該第一滑動杆,進而該第一夾持杆相對該第一滑動杆旋轉至一第一站立位置;及一第二支撐組包含一第二夾持彈性組件,該第二夾持彈性組件一端連接於該支持座;一第二滑動杆,滑設於該支持座,且該第二滑動杆一端連接於該第二夾持彈性組件,當該第二滑動杆相對該支持座移動而位於一第二夾持位置時,該第二夾持彈性組件發生彈性變形而抵於該第二滑動杆;及一第二夾持杆,樞設於該第二滑動杆,進而該第二夾持杆相對該第二滑動杆旋轉至一第二站立位置,且該位於該第二站立位置的該第二夾持杆面對著位於該第一站立位置的該第一夾持杆,進而該第一夾持杆與該第二夾持杆形成夾持作用。
在上述可夾持的支撐結構中,該本體的一側面更包含一支持座,該支持座包含一中間槽,位於該支持座的中心,進而使該第一支撐組與該第二支撐組滑設於該中間槽;一第一滑槽,位於該支持座的一側面,並鄰近於該支持座的一端,且該第一滑槽貫穿該支持座,進而使該第一支撐組穿設於該第一滑槽,使該第一支撐組於該第一滑槽中滑動,而相對該本體移動;及一第二滑槽,位於該支持座的一側面,並鄰近於該支持座的另一端,並且該第二滑槽貫穿該支持座,進而使該第二支撐組穿設於該第二滑槽,使該第二支撐組於該第二滑槽中滑動,而相對該本體移動。
在上述可夾持的支撐結構中,該支持座更包含一第一洞與一第二洞,該第一洞位於該支持座的一端,該端鄰近於該第二滑槽,且該第一支撐組穿過該第一洞,而該第二洞位於該支持座的另一端,該端鄰近於該第一滑槽,且該第二支撐組穿過該第二洞。
上述可夾持的支撐結構更包含一第一樞接杆與一第一彈簧,該第一樞接杆穿設於該第一夾持杆而固定於該第一滑動杆,該第一彈簧穿過於該第一樞接杆而置於該第一夾持杆中,而且於該第一夾持杆的樞接端設一第一卡槽,當該第一夾持杆相對該第一滑動杆移動至一角度,該第一卡槽卡於該第一滑動杆,而使該第一夾持杆卡制於該第一滑動杆。
上述可夾持的支撐結構更包含一防滑片,固定於該第一夾持杆的表面。
在上述可夾持的支撐結構中,該第二支撐組更包含一第二樞接杆與第二彈簧,該第二樞接杆穿設於該第二夾持杆而固定於該第二滑動杆,該第二彈簧穿過於該第二樞接杆而置於該第二夾持杆中,而且於該第二夾持杆的樞接端設一第二卡槽,當該第二夾持杆相對該第二滑動杆移動至一角度,該第二卡槽卡於該第二滑動杆,而使該第二夾持杆卡制於該第二滑動杆。
上述可夾持的支撐結構更包含一防滑片,固定於該第二夾持杆的表面。
上述可夾持的支撐結構更包含一柱狀物,位於該第一支撐組與該第二支撐組相對該本體移動所形成的一容置空間中,且該一支撐組與該第二支撐組夾持該柱狀物,而將該本體固定於該柱狀物。
在此實用新型的可夾持的支撐結構未使用時,此結構可呈平面狀地收納於裝置的一側面,完全不佔空間,並且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只利用簡單的結構即可達成站立與夾持雙功用,因此,容易製造與組裝,可減少許多成本。
有關本實用新型的特徵與實作,現配合圖標作最佳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組合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爆炸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支撐組張開圖。
圖4A與圖4B為本實用新型的支撐組張開固定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應用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支撐組移動及應用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00本體110支持座111中間槽112第一滑槽
113第二滑槽114第一洞115第二洞300第一支撐組310第一滑動杆320第一夾持杆321第一卡槽330第一樞接杆340第一夾持彈性組件350第一彈簧500第二支撐組510第二滑動杆520第二夾持杆521第二卡槽530第二樞接杆540第二夾持彈性組件550第二彈簧700防滑片710置物面900柱狀物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1,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可夾持的支撐結構運用第一支撐組300與第二支撐組500設置於本體100的一側面上,使本體100可經由第一支撐組300或第二支撐組500相對本體100旋轉至某一角度後,將第一支撐組300或第二支撐組500予以固定,使得本體100經由第一支撐組300或第二支撐組500予以支撐著置物面710(如圖5),而使本體100呈站立狀,除此之外,本實用新型的可夾持的支撐結構利用第一支撐組300與第二支撐組500的組合,使本體100可夾持於一柱狀物900,而將本體100固定於柱狀物900上(如圖6),因此本實用新型的可夾持的支撐結構可使本體100站立,且也可將本體100用於夾持柱狀物900,結合了使本體100站立與夾持功能,其詳細結構說明如後。
請參照圖1與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組合圖與爆炸圖,本體100的一側面設置支持座110,於支持座110中間開設中間槽111,且於支持座110的一側面開設第一滑槽112與第二滑槽113,此第一滑槽112與第二滑槽113分列位於支持座110之兩端,且此第一滑槽112與第二滑槽113貫穿過支持座110,並且在支持座110的兩端面,此端面與設有第一滑槽112或第二滑槽113的側面相垂直,也開設第一洞114與第二洞115,第一洞114鄰近於第二滑槽113之端,第二洞115鄰近於第一滑槽112之端,即是相對第一洞114的另一端。
而第一支撐組300包含第一滑動杆310、第一夾持杆320、第一樞接杆330、第一夾持彈性組件340與第一彈簧350,第一滑動杆310穿過第一洞114而於支持座110的中間槽111中滑動,而第一夾持杆320利用第一樞接杆330將第一夾持杆320樞設於第一滑動杆310,且第一彈簧350穿設於第一樞接杆330,而置於第一夾持杆320中,因此,第一夾持杆320常態時平行於本體100設置支持座110的側面,此時第一支撐組300為」第一收納位置」,並且第一夾持杆320的樞接端穿過於第一滑槽112,所以,第一夾持杆320可經由此第一滑槽112而相對本體100移動,因此,第一夾持杆320不僅可相對本體100旋轉,而且可相對本體100移動。
另外,請參照圖4A與圖4B,為使第一夾持杆320相對第一滑動杆310旋轉後可固定於某一位置,而使第一支撐組300位於「第一支撐位置」(如圖4B),於第一夾持杆320的樞接端開設第一卡槽321,此第一卡槽321以第一夾持杆320的旋轉中心為中心,將第一卡槽321設置於樞接端的中心,當第一夾持杆320旋轉到某一角度時,以本實施例而言,此角度為90度,即第一夾持杆320垂直於本體100,此第一卡槽321經由設於樞接端的第一彈簧350的彈力將第一卡槽321卡入第一滑動杆310的側邊,使第一夾持杆320經由第一卡槽321卡制於第一滑動杆310而固定不動,使第一支持撐組位於「第一支撐位置」;因此,本體100可經由第一夾持杆320而站立於一置物面710上,如圖5。
第一夾持彈性組件340一端連接於第一滑動杆310,另一端連接於支持座110,此第一夾持彈性組件340以本實施例而言為一壓縮彈簧,壓縮彈簧的特性為當壓縮此壓縮彈簧時,此壓縮彈簧會產生彈力,此彈力的方向為與壓縮彈簧的壓縮方向相反的方向,因此,此第一夾持彈性組件340將第一滑動杆310常態地抵於「第一支撐位置」,如圖3所示。由上述說明可知,第一滑動杆310可相對著支持座110移動,所以當第一滑動杆310相對支持座110移動至「第一夾持位置」時,便會壓縮著第一夾持彈性組件340,使第一夾持彈性組件340產生一彈力抵於第一滑動杆310,如圖6所示。
而第二支撐組500與第一支撐組300的結構相同,且相對著第一支撐組300而設於支持座110中,所以第二支撐組500包含第二滑動杆510、第二夾持杆520、第二樞接杆530、第二夾持彈性組件540與第二彈簧550,第二滑動杆510穿過第二洞115而於支持座110的中間槽111中滑動,而第二夾持杆520利用第二樞接杆530將第二夾持杆520樞設於第二滑動杆510,且第二彈簧550穿設於第二樞接杆530,而置於第二夾持杆520中,因此,第二夾持杆520常態時平行於本體100設置支持座110的側面,此時第二支撐組500為第二收納位置,而且第二夾持杆520可相對第二滑動杆510旋轉,並且第二夾持杆520的樞接端穿於第二滑槽113,所以,第二夾持杆520可經由此第二滑槽113而相對本體100移動,因此,第二夾持杆520不僅可相對本體100旋轉,而且可相對本體100移動。
另外,第二夾持杆520相對第二滑動杆510旋轉後也可固定於某一位置,此固定機制與第一夾持杆320的固定機制相同,所以第二夾持杆520相對第二滑動杆510旋轉90度後,第二夾持杆520的第二卡槽521也卡制於第二滑動杆510,使第二夾持杆520也垂直於本體100,使第二支撐組也位於「第二支撐位置」(如圖3);所以,本體100也可經由第二夾持杆520而使本體100站立於置物面710上。
第二夾持彈性組件540一端連接於第二滑動杆510,另一端連接於支持座110,此第二夾持彈性組件540與第一夾持彈性組件340相同,皆為一壓縮彈簧,因此,第二夾持彈性組件540便將第二滑動杆510常態地抵於「第二支撐位置」,如圖3所示。當第二滑動杆510相對著支持座110移動至「第二夾持位置」時,便壓縮著第二夾持彈性組件540,使第二夾持彈性組件540也產生一彈力抵於第二滑動杆510,如圖6所示。
請參照圖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支撐組移動及應用圖,可將此本體100置於一柱狀物900,當我們各自移動第一夾持杆320與第二夾持杆520位分別位於第一夾持位置與第二夾持位置時,第一夾持杆320與第二夾杆之間形成容置空間,將此柱狀物900置於第一夾持杆320與第二夾持杆520所形成的容置空間中,且因第一夾持杆320與第二夾持杆520位於第一夾持位置與第二夾持位置時,皆壓縮了第一夾持彈性組件340與第二夾持彈性組件540,因此,第一夾持彈性組件340與第二夾持彈性組件540皆產生彈力,此彈力施於第一夾持杆320與第二夾杆,進而第一夾持杆320與第二夾持杆520便有夾持作用,而將本體100夾持於柱狀物900中而固定。
另外,為加強本體100固定於柱狀物900,我們於第一夾持杆320與第二夾持杆520彼此相對面皆粘貼防滑片700,當第一夾持杆320與第二夾杆夾持柱狀物900時,增加第一夾杆及第二夾杆與柱狀物900之間的摩擦係數,以提高摩擦力,如此,可使本體100牢牢地固定於柱狀物900上。
因此,經由上述說明可知,本實用新型的可夾持的支撐結構不僅可使本體100站立於置物面710上,也可夾持於一柱狀物900中而固定,所以本實用新型的可夾持的支撐結構可應用於不同環璄中,而將本體100擺放於不同地方。
除此之外,本實用新型的可夾持的支撐結構若不使用時,也可收納於本體100的側面上,支撐結構不會突出於本體100外,呈現平面狀地收納,因此,可縮小本體100的置放空間。
雖然本實用新型的設計人用上述的實施例來說明本實用新型,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權利要求書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的為準。
權利要求1.一種可夾持的支撐結構,其特徵在於,設置於一本體,該可夾持的支撐結構包含一支持座,設置於該本體的一側面;一第一支撐組包含一第一夾持彈性組件,該第一夾持彈性組件一端連接於該支持座;一第一滑動杆,滑設於該支持座,且該第一滑動杆一端連接於該第一夾持彈性組件,當該第一滑動杆相對該支持座移動而位於一第一夾持位置時,該第一夾持彈性組件發生彈性變形而抵於該第一滑動杆;及一第一夾持杆,樞設於該第一滑動杆,進而該第一夾持杆相對該第一滑動杆旋轉至一第一站立位置;及一第二支撐組包含一第二夾持彈性組件,該第二夾持彈性組件一端連接於該支持座;一第二滑動杆,滑設於該支持座,且該第二滑動杆一端連接於該第二夾持彈性組件,當該第二滑動杆相對該支持座移動而位於一第二夾持位置時,該第二夾持彈性組件發生彈性變形而抵於該第二滑動杆;及一第二夾持杆,樞設於該第二滑動杆,進而該第二夾持杆相對該第二滑動杆旋轉至一第二站立位置,且該位於該第二站立位置的該第二夾持杆面對著位於該第一站立位置的該第一夾持杆,進而該第一夾持杆與該第二夾持杆形成夾持作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夾持的支撐結構,其特徵在於該本體的一側面更包含一支持座,該支持座包含一中間槽,位於該支持座的中心,進而使該第一支撐組與該第二支撐組滑設於該中間槽;一第一滑槽,位於該支持座的一側面,並鄰近於該支持座的一端,且該第一滑槽貫穿該支持座,進而使該第一支撐組穿設於該第一滑槽,使該第一支撐組於該第一滑槽中滑動,而相對該本體移動;及一第二滑槽,位於該支持座的一側面,並鄰近於該支持座的另一端,並且該第二滑槽貫穿該支持座,進而使該第二支撐組穿設於該第二滑槽,使該第二支撐組於該第二滑槽中滑動,而相對該本體移動。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夾持的支撐結構,其特徵在於該支持座更包含一第一洞與一第二洞,該第一洞位於該支持座的一端,該端鄰近於該第二滑槽,且該第一支撐組穿過該第一洞,而該第二洞位於該支持座的另一端,該端鄰近於該第一滑槽,且該第二支撐組穿過該第二洞。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夾持的支撐結構,其特徵在於更包含一第一樞接杆與一第一彈簧,該第一樞接杆穿設於該第一夾持杆而固定於該第一滑動杆,該第一彈簧穿過於該第一樞接杆而置於該第一夾持杆中,而且於該第一夾持杆的樞接端設一第一卡槽,當該第一夾持杆相對該第一滑動杆移動至一角度,該第一卡槽卡於該第一滑動杆,而使該第一夾持杆卡制於該第一滑動杆。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夾持的支撐結構,其特徵在於更包含一防滑片,固定於該第一夾持杆的表面。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夾持的支撐結構,其特徵在於該第二支撐組更包含一第二樞接杆與第二彈簧,該第二樞接杆穿設於該第二夾持杆而固定於該第二滑動杆,該第二彈簧穿過於該第二樞接杆而置於該第二夾持杆中,而且於該第二夾持杆的樞接端設一第二卡槽,當該第二夾持杆相對該第二滑動杆移動至一角度,該第二卡槽卡於該第二滑動杆,而使該第二夾持杆卡制於該第二滑動杆。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夾持的支撐結構,其特徵在於更包含一防滑片,固定於該第二夾持杆的表面。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夾持的支撐結構,其特徵在於更包含一柱狀物,位於該第一支撐組與該第二支撐組相對該本體移動所形成的一容置空間中,且該一支撐組與該第二支撐組夾持該柱狀物,而將該本體固定於該柱狀物。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支撐結構技術。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可夾持的支撐結構,以使一裝置可予以站立與夾持於某物而固定,且該可夾持的支撐結構不使用時,可收納於裝置側面,並且不會有支撐腳突出於裝置側面,而為一平面狀。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包括支持座、包括第一夾持彈性組件、第一滑動杆及第一夾持杆的第一支撐組以及包括第二夾持彈性組件、第二滑動杆及第二夾持杆的第二支撐組的可夾持的支撐結構。此可夾持的支撐結構設置於本體的一側面,利用第一支撐組與第二支撐組以使本體站立或是將本體夾持於一柱狀物上,而且,第一支撐組與第二支撐組皆可平放的置於本體的側面,以利收容此本體。
文檔編號F16M11/00GK2824231SQ20052010876
公開日2006年10月4日 申請日期2005年6月6日 優先權日2005年6月6日
發明者翁世雄, 鄭坤源 申請人:英保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