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電影皇后胡蝶的真容(電影皇后胡蝶與丈夫復婚5年後喪夫)
2023-06-25 20:53:55 1
胡蝶是上世紀鼎鼎有名的中國女明星,早期最優秀的電影演員之一,曾經三度奪得「電影皇后」美譽,在當時的上海,她絕對是最出名,也是最受歡迎的明星人物之一。
常言道,紅顏多薄命,胡蝶一生斬獲無數榮譽,經歷的磨難卻也不在少數。
今日,筆者帶大家縱覽,風華絕代的佳人,胡蝶的傳奇一生。
胡蝶
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后」胡蝶生於1908年3月23日,祖籍廣東,不過她是在上海出生的,原名曾瑞華,胡蝶這個名字是進入演藝圈時取的藝名。
胡蝶家裡是小康家庭,父親胡少貢的姐夫為唐紹儀,曾是北洋政府的總理,有這層關係在,胡家自然過得不會差。
胡蝶自小跟隨父母到過不少地方,她聰明好學,跟隨父母走動時,學會了很多地方的方言,還喜歡學小販吆喝,模仿得惟妙惟肖,頗有表演天分。
16歲那年,胡蝶一家返回上海居住,那時由明星公司的鄭正秋擔任編劇,張石川導演的中國電影《孤兒救祖記》在上海舉行公演。
《孤兒救祖記》劇照
這是一部堪稱中國電影裡程碑一樣的作品,一經放映,立刻打動無數觀眾。
正值青春年少的胡蝶恰好觀看過這部電影,本就有表演天分的她立刻深受感染,產生成為一名演員的念頭,因此考入中華電影學校。
在學校,胡蝶對表演情有獨鍾,非常努力,得到老師們的認可指點,她的表演才華迅速顯露出來,還沒正式畢業就已經受到關注。
次年,大中華影片公司向這位天賦卓絕的少女拋出橄欖枝,讓她在影片《戰功》中出演配角,然後友聯公司又注意到她,邀請她在《秋扇怨》中擔任主演。
這兩部影片讓觀眾們注意到這個氣質、外貌皆是出眾,一笑起來就露出兩個小酒窩的天才少女。
胡蝶
天一公司最先察覺到胡蝶要火的跡象,搶先和胡蝶籤訂兩年的合同。
隨後她在天一公司拍攝了十多部電影,皆是以民間故事為題材,如《白蛇傳》、《孟姜女》等傳奇故事,胡蝶的名氣亦是在民間打響。
1928年,胡蝶進入鄭正秋的明星影視公司,事業步入輝煌期。
她先是以《白雲塔》博得觀眾們的一致好評,後出演《火燒紅蓮寺》。
在《火燒紅蓮寺》中,她將清雅脫俗的氣質和自身的演技發揮得淋漓盡致,劇中那位性情大方的俠女紅姑的形象深深印在觀眾的心中,她藉此火遍大江南北,成為名副其實的明星人物。
胡蝶
胡蝶的表演天分很高,演過很多性格不同的人物,每一位人物她都會細心揣摩性情,好讓自己能演得入木三分。
拍攝影片時,一到休息時間,在其他演員偷閒時,她總是喜歡去跟導演,編劇們聊電影內容,探討演技。
勤奮的努力加上與生俱來的天賦,使得胡蝶的演藝事業越來越紅火。
1932年,她出演民國大作家張恨水小說改編的第一部國內彩色片《啼笑因緣》,張恨水稱讚她「落落大方,一洗兒女之態」。
1933年,她出演《歌女紅牡丹》,把一個受到丈夫虐待、社會壓榨、善良中帶著幾分愚昧的底層女性形象刻畫得極為成功。
胡蝶
同年夏天,胡蝶在國內第一部發聲電影《自由之花》中飾演名妓小鳳仙,博得一片好評。
在第一部左翼電影《狂流》中,胡蝶飾演農村女孩秀娟,用精湛的演技,將農村少女秀娟的豐富內心和反抗精神完美地詮釋出來,該電影被稱為是她演藝生涯中裡程碑式的作品。
而《姊妹花》則是胡蝶演技的巔峰表演,她在劇中一人分飾兩角,卻把兩個不同性格的角色演得惟妙惟肖,令觀眾拍手叫絕,這部作品是她的代表作,打破當時國產片的票房記錄,甚至流傳到日本、東南亞和西歐地區放映。
胡蝶一生演過的電影超過百部,角色從農婦,教師,千金小姐,人母等都有涉獵,而且每個角色都努力演到極致。
胡蝶
因為演技太過深入人心,1933年,《明星日報》舉辦「電影皇后選舉大會」時,她以兩萬多的選票當選為「電影皇后」,成為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后。
甚至,往後舉辦的兩屆類似賽事也是由她奪得桂冠,可見在當時的上海乃至全國,胡蝶的人氣已經達到一個恐怖的程度。
氣節女子,時尚標杆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少帥」張學良因執行不抵抗政策,導致東北三省落入日本人手中,引發廣泛輿論,許多人給予批評。
當時有一個傳聞,說張學良忙著在歌舞夜場跳舞,將軍國大事拋到一邊,當時陪張學良跳舞的人裡面就有胡蝶。
北平大學校長馬君武為此寫詩諷刺張學良,其中一句「偏偏蝴蝶最當行」似乎暗指胡蝶。
一時間,輿論爆發,胡蝶被人批評「商女不知亡國恨」。
張學良
面對此事,胡蝶正面回應:「蝶亦是國民一分子,豈會在國難當頭與守土將士翩翩起舞!」
事實證明,那時胡蝶正在北平拍攝電影,全體明星影片公司包括導演張石川在內都可以作證,她雖是戲子,卻也有氣節,絕不會做這等有辱國門之事。
實際上,雖然身負盛名,但胡蝶從不自傲。
她在晚年所寫的《回憶錄》中提到過,她的父親為人寬厚,母親亦是明白事理之人,小時候經常教育她謙虛做人,少人與爭,勤懇做好自己的本分。
正是受到父母影響,胡蝶縱使在影劇事業上取得無人能及的成就,也依然保持謙遜之心,她本人更不敢忘記國人本分,充滿氣節。
胡蝶
《明星日報》舉辦「電影皇后選舉大會」時,東北正遭遇日本人侵略。
胡蝶覺得在國家遭難的時候舉辦此等賽事並不妥當,所以當投票結果出來時,她不願去領獎,主辦方得知後,特意加上愛國活動,胡蝶才去參與。
領獎大會被主辦方改名「航空救國遊藝茶舞大會」,當時上海的各界名流,包括市長在內均到參與,軍方安排巡邏人員以及消防車待命,可見有多隆重。
因為胡蝶的緣故,大會結束後,主辦方將門票、舞票收入以及會上捐款所得全部捐給「航空救國協會」,用來購買飛機,支援抗日。
可見,胡蝶雖然是女子,且深受各個階層吹捧,卻緊守國人本分,頗有氣節,實在是奇女子。
胡蝶
電影中的胡蝶時常穿著光鮮亮麗,但生活中大多數時候,她的穿衣風格都顯得比較淡雅,當然,這不意味著她不時尚,她可是當時上海的「時尚標杆」。
胡蝶喜歡穿旗袍,而且風格與眾不同,駕馭能力很強,即使是簡潔樸素的旗袍,她也能穿出清水出芙蓉的感覺來。
當時上海女子經常模仿胡蝶在電影中的旗袍裝扮,她穿什麼風格,上海就流行什麼風格,好似「流行指標」。
1935年,胡蝶受到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主辦方的邀請赴會,她身穿立領旗袍,批白狐披肩,儀態端莊大方,充滿中國女性特有的知性美,給與會之人留下驚豔印象,外國人稱她為「中國的葛利泰·嘉寶」,是她讓外國人改變了對中國女性的固有印象。
事業圓滿,情路坎坷事業如此成功,知名度又這麼高,大家一定認為胡蝶的生活很幸福美滿吧?
並非如此,至少在感情上,她的經歷頗為坎坷。
在拍攝人生第一部擔任女主角的電影《秋扇怨》時,胡蝶認識初戀男友林雪懷,像所有少女一樣,投入到熱戀當中。
林雪懷和胡蝶
天真的胡蝶甚至認為林雪懷會是她的真命天子,兩人能一直走到最後,為此還與林雪懷高調訂婚。
但隨著林雪懷的演藝事業走入下坡路,兩個人逐漸產生矛盾。
林雪懷眼看胡蝶的事業越來越火,難免心裡不舒服,想要幹一番事業來證明自己,他選擇下海經商,胡蝶甚至花錢為他鋪路,置辦商行,給他買車。
然而林雪懷並沒有經商的天分,他遭遇挫折,加上心理作怪,逐漸墮落,拿著胡蝶給的錢到處揮霍,出入歌舞廳花天酒地。
不出意外,兩人爆發矛盾。
林雪懷
林雪懷甚至憑藉一紙訂婚合同,跟胡蝶鬧到對簿公堂的地步,在一年時間裡,兩人八次在法庭上交鋒,鬧得沸沸揚揚,直到一年過後,「蝶雪解約案」才落幕,兩人徹底形同陌路。
當然,胡蝶這樣的女子是不缺少追求者的,但是經歷過初戀的陰影,她對待感情變得謹慎,不敢再隨便對人傾心,直到遇見潘有聲。
胡蝶作為著名女星,自然少不了在上流社會的社交場合出沒,因此見過太多對她美色垂涎的男人,可唯獨潘有聲讓她覺得有安全感。
這個男人沒錢沒勢,做事卻很有條理,有頭腦,踏實勤奮,還講信用,胡蝶的父親也對他很滿意。
胡蝶和潘有聲
胡蝶因為初戀的陰影,沒有輕易下決定,先是在不公開的情況下與潘有聲相戀兩年,期間潘有聲默默在身邊支持她,從無半句怨言。
她受邀去莫斯科時,潘有聲陪著她週遊歐洲各國,表現得比她還高興,一點都不因為女方事業有成就顯得恐慌,或是覺得沒面子,這與林雪懷形成鮮明對比。
最終,經過六年相戀,兩個人終於步入婚姻的殿堂。
這一回,胡蝶以為自己終於獲得婚姻上的幸福美滿了,殊不知,還有一場可怕的災難等著她。
婚姻遭難,晚年與夫同葬1937年,日本人攻入上海。
彼時潘有聲在香港的事業取得進展,一家人便離開上海,到香港居住。
不料,在1941年,香港政府向日軍投降。
目睹過日軍殘暴行為的胡蝶為此憤怒,將香港投降日稱為「蝶恥日」。
胡蝶
日方知道胡蝶的名氣,為改善自身形象,日軍邀請胡蝶出演《胡蝶遊東京》,胡蝶哪裡肯答應?她以自身懷孕為由,拒絕演出,因害怕日軍報復,一家人商議逃往大陸。
就是在去往大陸的途中,胡蝶的婚姻、家庭都遭遇了破壞。
那時胡蝶帶了整整30箱的行李上路,箱中是她多年演藝生涯積累下來的錢財,大多是一些珠寶首飾,不料途中行李被劫走,那可是一生的積蓄,沒了可怎麼過生活?
急病亂投醫的她經人介紹,找上國民黨特務頭子戴笠幫忙,結果卻惹上大禍。
戴笠
戴笠對她迷戀已久,一口答應為她幫忙,最後找不回來,戴笠乾脆按照清單給她全買回來,並且露出真面目,軟硬兼施,好言相勸加威脅,討好並霸佔了她。
而對胡蝶的丈夫潘有聲,戴笠同樣也是勸阻加威脅,把他送到雲南等地,故意分開他和胡蝶,考慮到兒女的安全問題,潘有聲只能忍氣吞聲。
戴笠為了讓胡蝶死心,甚至還逼迫胡蝶籤訂離婚協議,他不只是想霸佔胡蝶這麼簡單,而是想跟胡蝶結婚,胡蝶只有離婚才能嫁給他。
好在老天有眼,三年後,戴笠乘坐專機飛往南京市時,因天氣原因,飛機失事,戴笠死在事故中,胡蝶也沒有真正嫁給他。
戴笠一死,便沒人能阻止胡蝶與丈夫兒女重聚。
1946年,胡蝶與潘有聲復婚,經歷磨難的兩人回到香港,打算廝守終生。
胡蝶和潘有聲
在香港,胡蝶重歸影壇,拍攝《某夫人》、《錦繡天堂》等影片,用以支持丈夫的事業。
不料僅僅過去五年,潘有聲便逝世,胡蝶為此失魂落魄,好幾年都沒有在銀幕上出現,直到1959年,受邵氏公司極力邀請才重回影壇。
1960年,第七屆亞洲電影節在日本舉辦,電影《後門》榮獲最佳影片金禾獎,而主演胡蝶憑此片獲得最佳女主角獎,被稱為「亞洲影后」。
那時胡蝶已經52歲,獲得影后之稱反而不再活躍,六年後宣布退出影壇。
晚年胡蝶
1975年,胡蝶移居加拿大的溫哥華,並把丈夫潘有聲的骨灰遷到溫哥華安葬。
晚年,她最喜歡做兩件事——散步,為丈夫掃墓。
每次在丈夫的墓前,她都要待很久,說上好多話才肯離開。
1989年4月23日,胡蝶因病在溫哥華逝世,享年81歲,家人按照她的遺囑,將她與丈夫潘有聲同葬。
結語胡蝶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提到過,她時常思念故鄉,常給中國的編輯朋友寫信,祝願中國電影能在世界上綻放異彩。
既然如此,她為什麼要選擇去外國居住呢?
晚年胡蝶(左)
有人猜測她是害怕流言蜚語,畢竟民間流傳著她與戴笠的傳聞,為避免緋聞才到國外居住。
但筆者覺得大可不必。
誠然,胡蝶不是那種上戰場殺敵的女中豪傑,但一個人對國家的貢獻,不一定非要通過殺敵衛國來表現。
胡蝶在影壇上的成就,使得早期的中國電影走出國門,改變西方世界對中國女性的固有印象,對中國文化的弘揚起到促進作用,世界著名喜劇大師卓別林稱讚她「真正了不起」。
而胡蝶拒絕為日本人拍片宣傳的事跡,更體現出自身的愛國情懷和中國女性的氣節,她絕對是一名值得尊敬的傳奇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