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機主梁的製作方法
2023-06-12 22:39:36 4
起重機主梁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於起重機【技術領域】,提出一種起重機主梁。提出的起重機主梁包括有底梁(1)、上斜梁(2)、箱型立柱(4)和加筋板(3);箱型立柱(4)焊接連接在底梁(1)上部的中心部位;箱型立柱(4)的上端作為起重機主梁的最高點;箱型立柱(4)的兩側分別與上斜梁(2)的一端焊接連接;箱型立柱(4)兩側的上斜梁(2)形成人字形結構;兩根上斜梁(2)的另一端焊接連接在底梁(1)的兩端;起重小車(5)的軌道設置在底梁(1)上表面寬度方向的兩側。本實用新型使起重機主梁受力均勻,保持了起重機主梁的整體剛度,提高了起重機主梁的承載能力。
【專利說明】起重機主梁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於起重機【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起重機主梁。
【背景技術】
[0002]目前,我國所有通用起重機主梁特別是橋式吊車,由於起重機主梁的中部為起重機主梁最薄弱的部位,為了提高起重機主梁中部的強度,起重機主梁設計為由型鋼或鋼板拼焊而成的箱體結構,且箱體結構的起重機主梁較高,起重小車又設置在起重機主梁上部,使起重機主梁的整體結構較高;另外,吊車的強度和剛度主要決定於主梁截面特性,若要提高主梁承載能力,一是加大截面尺寸,二是採用優質材料,這樣就大大增加了主梁的材料使用量或材料成本,耗費社會資源。一般來說通用起重機的外形尺寸是有限制的,如何在降低梁重的前提下,提高通用起重機主梁的強度、剛度,是長期存在的技術難題。
【發明內容】
[0003]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種起重機主梁。
[0004]本實用新型為完成上述目的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5]一種起重機主梁,所述的起重機主梁包括有底梁、上斜梁、箱型立柱和加筋板;所述的底梁、上斜梁、箱型立柱均為箱型結構;所述的箱型立柱焊接連接在底梁上部的中心部位並位於底梁寬度方向的中間部位,且所述的箱型立柱垂直於底梁設置;所述箱型立柱的上端作為起重機主梁的最高點;所述箱型立柱的兩側與所述上斜梁的一端焊接連接;位於箱型立柱兩側的兩根所述的上斜梁構成人字形結構;兩根所述上斜梁的另一端分別焊接連接在所述底梁的兩端,且所述的上斜梁焊接連接在底梁寬度方向的中間部位;所述的加筋板位於所述上斜梁與底梁之間並分別與所述的上斜梁、底梁連接;兩根所述的上斜梁、所述的底梁以及上斜梁與所述底梁之間的加筋板共同構成一個三角形梁體;用以在起重機起吊重物時,起重機主梁的箱型立柱受力,利用上斜梁與底梁兩端連接處的支撐力作用,撐緊底梁,將力分散在起重機主梁的整體結構上,使起重機主梁受力均勻,保持起重機主梁的整體剛度;所述底梁上表面寬度方向的兩側構成起重小車的行走部分;所述起重小車的軌道設置在底梁上表面寬度方向的兩側。
[0006]所述底梁的截面形狀為矩形或梯形。
[0007]所述箱型立柱的截面形狀為矩形。
[0008]所述上斜梁的截面形狀為圓形或矩形。
[0009]所述的加筋板連接在每根上斜梁的兩側與底梁之間,形成一個小三角形箱體結構。
[0010]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起重機主梁,設置在箱型立柱兩側的上斜梁構成人字形結構,利用人字兩條腿的相互支撐受力原理,提高起重機主梁的承載能力,在起重機起吊重物時,起重機主梁的箱型立柱受力,利用上斜梁與底梁兩端連接處的支撐力作用,撐緊底梁,將力分散在起重機主梁的整體結構上,使起重機主梁受力均勻,保持起重機主梁的整體剛度,提高了起重機主梁的承載能力,其強度和剛度指標均得到大幅改善;底梁、上斜梁和箱型立柱均採用箱型結構,保持了起重機主梁在同等承載能力不變的條件下,大幅減少了材料使用量和運營成本,達到了節能效果。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輕巧化、經濟減量化、安裝簡便、功率小、使用成本低、維護簡便、成本低的特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2為圖1的側視圖。
[0013]圖3為圖1的俯視圖。
[0014]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底梁的斷面示意圖。
[0015]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箱型立柱的斷面示意圖。
[0016]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上斜梁的斷面示意圖。
[0017]圖中:1、底梁、2、上斜梁,3、加筋板,4、箱型立柱,5、起重小車。
【具體實施方式】
[0018]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0019]如圖1所示,並參照圖2、圖3,一種起重機主梁,所述的起重機主梁包括有底梁1、上斜梁2、箱型立柱4和加筋板3 ;所述的底梁1、上斜梁2、箱型立柱4均為箱型結構;所述的箱型立柱4焊接連接在底梁I上部的中心部位並位於底梁I寬度方向的中間部位,且所述的箱型立柱4垂直於底梁I設置;所述箱型立柱4的上端作為起重機主梁的最高點;所述箱型立柱4的兩側與所述上斜梁2的一端焊接連接;位於箱型立柱4兩側的兩根所述的上斜梁2形成人字形結構;兩根所述上斜梁2的另一端焊接連接在所述底梁I的兩端,且所述的上斜梁2焊接連接在底梁I寬度方向的中間部位;所述的加筋板3連接在所述上斜梁2的兩側與底梁I上部中間部位,形成一個小三角形箱體結構;使起重機主梁的局部強度和穩定性得到進一步提升;兩根所述的上斜梁2、所述的底梁I以及上斜梁與所述底梁之間的加筋板3共同構成一個三角形梁體;用以在起重機起吊重物時,起重機主梁的箱型立柱受力,利用上斜梁與底梁兩端連接處的支撐力作用,撐緊底梁,將力分散在起重機主梁的整體結構上,使起重機主梁受力均勻,保持起重機主梁的整體剛度;所述底梁I上表面寬度方向的兩側構成起重小車的行走部分;所述起重小車5的軌道設置在底梁I上表面寬度方向的兩側;現有技術中所述起重小車5的結構較多,且均為成熟的結構,該實施例中,所述的起重小車5為手拉葫蘆、電動葫蘆或用葫蘆作為起升機構部件裝配而成。
[0020]結合圖4,所述底梁I的結構與現有技術中起重機主梁的箱體結構相同,所述的底梁I為由圓鋼管軋制或鋼板拼焊而成的箱型結構;該實施例中,所述底梁I的截面形狀為矩形。
[0021]如圖5所示,所述的箱型立柱4為由圓鋼管軋制或鋼板拼焊而成的箱型結構;該實施例中,所述箱型立柱4的截面形狀為矩形。
[0022]如圖6所示,所述的上斜梁2為由圓鋼管軋制或鋼板拼焊而成的箱型結構;該實施例中,所述上斜梁2的截面形狀為矩形。
[0023]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起重機主梁的底梁兩端通過端梁鋪設在高架軌道上;起重機主梁的底梁通過其兩端的端梁可在高架軌道上縱向運動;所述的起重小車沿設置在底梁上端面寬度方向兩側的起重小車軌道在底梁上端面做橫向運動。
【權利要求】
1.一種起重機主梁,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起重機主梁包括有底梁(I)、上斜梁(2)、箱型立柱(4)和加筋板(3);所述的底梁(I)、上斜梁(2)、箱型立柱(4)均為箱型結構;所述的箱型立柱(4)焊接連接在底梁(I)上部的中心部位並位於底梁(I)寬度方向的中間部位,且所述的箱型立柱(4)垂直於底梁(I)設置;所述箱型立柱(4)的上端作為起重機主梁的最高點;所述箱型立柱(4)的兩側與所述上斜梁(2)的一端焊接連接;位於箱型立柱(4)兩側的兩根所述的上斜梁(2)形成人字形結構;兩根所述上斜梁(2)的另一端焊接連接在所述底梁(I)的兩端,且所述的上斜梁(2)焊接連接在底梁(I)寬度方向的中間部位;所述的加筋板(3)位於所述上斜梁(2)與底梁(I)之間並分別與所述的上斜梁(2)、底梁(I)連接;兩根所述的上斜梁(2)、所述的底梁(I)以及上斜梁與所述底梁之間的加筋板(3)共同構成一個三角形梁體;所述底梁(I)上表面寬度方向的兩側構成起重小車的行走部分;所述起重小車(5 )的軌道設置在底梁(I)上表面寬度方向的兩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機主梁,其特徵在於:所述底梁(I)的截面形狀為矩形或梯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機主梁,其特徵在於:所述箱型立柱(4)的截面形狀為矩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機主梁,其特徵在於:所述上斜梁(2)的截面形狀為圓形或矩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機主梁,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加筋板(3)連接在每根上斜梁的兩側與底梁(I)之間,形成一個小的三角形箱體結構。
【文檔編號】B66C6/00GK203833490SQ201420270018
【公開日】2014年9月17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26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26日
【發明者】何書貴 申請人:何書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