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儲罐輸送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6-12 12:57:46 5
本實用新型涉及化工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雙儲罐輸送系統。
背景技術:
在有機化合物精製回收再生的過程中,通過將生產中排出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進行精製分離,得到再生產品,並將該再生產品作為原料返回到原生產過程中再次使用。然而,現有的盛放這些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或再生產品的物料儲罐每個都是獨立的,由於物料儲罐的容量有限,生產過程中,對於存儲相同物料的儲罐需要來回切換輸送泵及配相應的管線,由於輸送泵切換時,生產系統需要停止,影響生產作業效率,且費時費力,而頻繁地拆換管線容易造成跑冒滴漏等現象產生。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雙儲罐輸送系統。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雙儲罐輸送系統,包括第一物料儲罐、第二物料儲罐、輸送泵、球閥一、球閥二、球閥三、球閥四、球閥五、球閥六、球閥七、球閥八、球閥九、球閥十、球閥十一、球閥十二及取樣閥門,所述第一物料儲罐和第二物料儲罐的底部分別設有退料閥門一和退料閥門二,所述第一物料儲罐底部一側的物料進出口管路經球閥一後分成兩路,其中一路連接至輸送泵的輸入端,另一路連接至球閥二;所述第二物料儲罐底部一側的物料進出口管路經球閥三後亦分成兩路,其中一路經球閥四後連接至輸送泵的輸入端,另一路連接至球閥五;所述輸送泵的輸出端管路分成三路,其中第一路分成兩支,第一支經球閥六連接至壓力檢測計,第二支連接至取樣閥門,第二路經球閥七、球閥八後連接至第一物料儲罐頂部的回流入口,第三路經球閥九後分成兩支,第一支經球閥十、球閥十一後連接至第二物料儲罐頂部的回流入口,第二支經球閥十二後連接至物料生產設備;所述球閥七和球閥八之間的管路上設有支管一,所述支管一上設有球閥十三、所述球閥十和球閥十一之間的管路上設有支管二,所述支管二上設有球閥十四,所述球閥九和球閥十二之間的管路上設有支管三,所述支管三上設有球閥十五。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通過管路及閥門的設計,將雙儲罐的液體輸出管路合二為一,通過閥門與閥門之間的相互切換,無需生產現場切換或更換管線,即可實現雙儲罐之間的來回切換,實現雙儲罐的整體性與獨立性並存,較現有技術,同一物料無需來回切換,生產可長時間連續進行,減少了相應的泵浦電纜控制系統等,節約了成本,同時減少了管道跑冒滴漏的概率。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球閥十五;2、球閥九;3、球閥六;4、輸送泵;5、取樣閥門;6、球閥二;7、球閥四;8、球閥一;9、退料閥門一;10、第一物料儲罐;11、壓力檢測計;12、球閥十三;13、球閥八;14、球閥十一;15、球閥七;16、球閥十四;17、球閥十;18、球閥十二;19、第二物料儲罐;20、球閥三;21、退料閥門二;22、球閥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參閱圖1,一種雙儲罐輸送系統,包括第一物料儲罐10、第二物料儲罐19、輸送泵4、球閥一8、球閥二6、球閥三20、球閥四7、球閥五22、球閥六3、球閥七15、球閥八13、球閥九2、球閥十17、球閥十一14、球閥十二18及取樣閥門5,所述第一物料儲罐10和第二物料儲罐19的底部分別設有退料閥門一9和退料閥門二21,所述第一物料儲罐10底部一側的物料進出口管路經球閥一8後分成兩路,其中一路連接至輸送泵4的輸入端,另一路連接至球閥二6;所述第二物料儲罐19底部一側的物料進出口管路經球閥三後亦分成兩路,其中一路經球閥四7後連接至輸送泵4的輸入端,另一路連接至球閥五22;所述輸送泵4的輸出端管路分成三路,其中第一路分成兩支,第一支經球閥六3連接至壓力檢測計11,第二支連接至取樣閥門5,第二路經球閥七15、球閥八13後連接至第一物料儲罐10頂部的回流入口,第三路經球閥九2後分成兩支,第一支經球閥十17、球閥十一14後連接至第二物料儲罐19頂部的回流入口,第二支經球閥十二18後連接至物料生產設備;所述球閥七15和球閥八13之間的管路上設有支管一,所述支管一上設有球閥十三12、所述球閥十17和球閥十一14之間的管路上設有支管二,所述支管二上設有球閥十四16,所述球閥九2和球閥十二18之間的管路上設有支管三,所述支管三上設有球閥十五1。
其中,退料閥門一9和退料閥門二21分別用於必要時退出第一物料儲罐10和第二物料儲罐19內部的物料;取樣閥門5的設計,便於實時對第一物料儲罐10或第二物料儲罐19內的物料進行取樣檢測;球閥二6和球閥五22分別為用於槽車向第一物料儲罐10和第二物料儲罐19內打物料的接口閥門;球閥六3的設計,便於更換維修壓力檢測計時,及時封閉管路;球閥十三12和球閥十四16分別為第一物料儲罐10和第二物料儲罐19向槽車輸送物料產品的接口閥門;球閥十五1,用於必要時排儘管道中殘留的物料。
使用時,打開球閥一8、球閥六3、球閥九2及球閥十二18、同時關閉退料閥門一9、球閥二6、球閥四7、取樣閥門5、球閥十17、球閥十三12及球閥十五1,並啟動輸送泵4,即可將第一物料儲罐10內的物料輸送至生產設備中,並依據壓力檢測計11上的流量信息,依據實際需要,適當地調節球閥七15和球閥八13的開度來調節回流大小,控制輸送泵4輸出端物料的流量;打開球閥三20、球閥四7、球閥六3、球閥九2及球閥十二18,同時關閉退料閥門二6、球閥一8、球閥二6、球閥五22、取樣閥門5、球閥七15、球閥十四16及球閥十五1,並啟動輸送泵4,即可切換至將第二物料儲罐19內的物料輸送至生產設備中,亦可根據實際需要,適當地調節球閥十17和球閥十一14的開度來調節回流大小,控制輸送泵4輸出端物料的流量;
打開球閥一8、球閥七15、球閥八13,關閉退料球閥一8、球閥二6、球閥四7、取樣閥門5、球閥九2及球閥十三12,並啟動輸送泵,即可實現對第一物料儲罐10內物料的自回流循環攪拌混合;同理打開球閥三20、球閥四7、球閥九2、球閥十17及球閥十一14,同時關閉退球閥二6、球閥一8、球閥二6、球閥五22、取樣閥門5、球閥七15、球閥十二18及球閥十五1,並啟動輸送泵4,即可實現對第二物料儲罐19內物料的自回流循環攪拌混合。
通過管路及閥門的設計,將雙儲罐的液體輸出管路合二為一,通過閥門與閥門之間的相互切換,無需生產現場切換或更換管線,即可實現雙儲罐之間的來回切換,實現雙儲罐的整體性與獨立性並存,較現有技術,同一物料無需來回切換,生產可長時間連續進行,減少了相應的泵浦電纜控制系統等,節約了成本,同時減少了管道跑冒滴漏的概率。
上述附圖及實施例僅用於說明本實用新型,任何所屬技術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其所做的適當變化或修飾,或改用其他花型做此技術上的改變,都皆應視為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專利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