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機用發熱盤組件及破壁機的製作方法
2023-06-12 11:22:41 2

本實用新型涉及廚房電器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破壁機用發熱盤組件及破壁機。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破壁機通常設置有位於攪拌腔底部的加熱盤,通過該加熱盤對攪拌腔中的物料進行加熱。
目前,破壁機在攪打加熱過程中,由於無法探測到食材的溫度,從而無法根據溫度精確控制攪打及加熱過程,因此,有可能會出現食材溢出或糊底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破壁機用發熱盤組件及破壁機,用於解決現有技術中的破壁機在加熱食材時,食材溢出或糊底現象的發生。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破壁機用發熱盤組件,包括發熱盤主體,所述發熱盤主體的內側面用於與破壁機的杯體共同形成攪拌腔,所述發熱盤主體的外側面設置有用於檢測所述發熱盤主體的溫度的測溫元件。
優選地,所述發熱盤主體包括底部和圍繞所述底部的側壁,所述測溫元件設置在所述發熱盤主體的底部的下表面上。
優選地,所述發熱盤主體的底部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凹槽,所述測溫元件與所述凹槽的底面接觸。
優選地,所述凹槽的底面與所述發熱盤主體的底部的上表面之間的間距 D為2mm≤D≤8mm。
優選地,所述發熱盤主體的底部的下表面上固定有緊固所述測溫元件的固定片。
優選地,所述發熱盤主體的所述側壁中內嵌有加熱管。
優選地,所述發熱盤主體的所述側壁為從下至上直徑逐漸擴大的錐狀結構;
所述發熱盤主體的所述側壁內設置有多個從下至上間隔布置的加熱管,每個所述加熱管沿所在的所述側壁的圓周延伸形成環狀體,且各所述加熱管所形成的環狀體的直徑從下至上隨所在的所述側壁的直徑的擴大而擴大。
優選地,所述發熱盤主體的所述側壁形成為包括位於下部的第一側壁和位於上部的第二側壁的臺階狀結構,所述第二側壁的直徑大於所述第一側壁的直徑,且所述第一側壁和所述第二側壁均形成為從下至上直徑逐漸擴大的錐狀結構;
所述第一側壁和所述第二側壁內分別設置有多個從下至上間隔布置的加熱管,各所述加熱管沿所在的所述側壁的圓周延伸形成環狀體,且所述環狀體的直徑從下至上隨所在的所述側壁的直徑的擴大而擴大。
優選地,所述發熱盤主體的所述側壁的內側設置有擾流筋。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破壁機,該破壁機包括控制裝置及如上所述的發熱盤組件,所述發熱盤組件的所述測溫元件與所述控制裝置連接。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可通過測溫元件感知發熱盤主體的溫度變化,並將檢測到的溫度傳至控制裝置,從而所述控制裝置可根據溫度變化來調整加熱程序或者攪打過程,以避免食材溢出或燒糊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特徵和優點將在隨後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並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但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中發熱盤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方式中發熱盤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發熱盤主體; 11-第一側壁;
12-第二側壁; 2-加熱管;
3-測溫元件; 4-凹槽;
5-固定片; 6-擾流筋。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於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
在本實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頂、底」通常是針對附圖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針對發熱盤組件在應用狀態時的方向或位置關係;「內、外」通常指的是相對於零部件輪廓的內外。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破壁機用發熱盤組件,包括發熱盤主體1,所述發熱盤主體1的內側面用於與破壁機的杯體共同形成攪拌腔,其中,所述發熱盤主體1的外側面設置有用於檢測所述發熱盤主體1的溫度的測溫元件3。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發熱盤組件在應用於破壁機中時,測溫元件3與破壁機的控制裝置連接,這樣,在通過發熱盤主體1對攪拌腔中的食材進行加熱時,可通過測溫元件3感知發熱盤主體1的溫度變化,並將檢測到的溫度傳 至控制裝置,從而所述控制裝置可根據溫度變化來調整加熱程序或者攪打過程,使得加熱程序或者攪打過程更加合理,以避免食材溢出或燒糊的問題。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所述發熱盤主體1包括底部和圍繞所述底部的側壁,測溫元件3設置在所述發熱盤主體1的底部的下表面上。
優選地,在發熱盤主體1的底部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凹槽4,所述測溫元件3與所述凹槽4的底面接觸。
更優選地,所述凹槽4的底面與所述發熱盤主體1的底部的上表面之間的間距D為2mm≤D≤8mm。
上述尺寸設置是為使得測溫元件3儘可能地靠近發熱盤主體1的上表面,以使得測溫元件3檢測的溫度更接近攪拌腔中食材的溫度,同時還需保證發熱盤主體1能夠加工成型。
本實施方式中,為實現測溫元件3在凹槽4中的安裝,發熱盤主體1的底部的下表面上固定有固定片5,所述測溫元件3通過該固定片5緊固在凹槽4中。
具體的,測溫元件3穿在固定片5上,兩者之間可通過緊配合的方式固定;固定片5再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在發熱盤主體1的下表面上,當然固定片5也可通過鉚接或者通過粘結的方式固定在發熱盤主體1上。
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發熱盤主體1的側壁中內嵌有加熱用的加熱管2。
發熱盤主體1具體是通過鑄造的方式形成的,在進行鑄造加工的過程中,可首先將加熱管2放置在模具中,在鑄造時,加熱管2直接成型在發熱盤主體1中。
當然,加熱管2並不限於內嵌在發熱盤主體1中,例如,也可將加熱管2圍繞設置在發熱盤主體1的側壁的外側。將加熱管2設置在發熱盤主體1的側壁上而非底部,可減少底部加熱而導致糊底現象的發生。
如圖1所示,所述發熱盤主體1的所述側壁為從下至上直徑逐漸擴大的錐狀結構;所述發熱盤主體1的所述側壁內設置有多個從下至上間隔布置的加熱管2,每個所述加熱管2沿所在的所述側壁的圓周延伸形成環狀體,且各所述加熱管2所形成的環狀體的直徑從下至上隨所在的所述側壁的直徑的擴大而擴大。
本實施方式中設置各加熱管2所形成的環狀體的直徑從下至上隨側壁的直徑的擴大而擴大,可使得各加熱管2與側壁的內表面的距離大致相等,從而對側壁內的食材均勻加熱。
在另外的實施方式中,發熱盤主體1的結構也可如圖2所示,發熱盤主體1的所述側壁形成為包括位於下部的第一側壁11和位於上部的第二側壁12的臺階狀結構,所述第二側壁12的直徑大於所述第一側壁11的直徑,且所述第一側壁11和所述第二側壁12均形成為從下至上直徑逐漸擴大的錐狀結構;所述第一側壁11和所述第二側壁12內分別設置有多個從下至上間隔布置的加熱管2,各所述加熱管2沿所在的所述側壁的圓周延伸形成環狀體,且所述環狀體的直徑從下至上隨所在的所述側壁的直徑的擴大而擴大。
當然,發熱盤主體1的結構並不限於如圖1和圖2所示的結構形式,例如,發熱盤主體1的側壁可為直筒狀或其它結構形式。
另外,如圖1和圖2所示,在發熱盤主體1的所述側壁的內側設置有擾流筋6。擾流筋6的設置方式有多種,在此設置擾流筋6沿側壁的縱向延伸,且可沿所述側壁沿圓周間隔設置多個。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還提供一種破壁機,該破壁機包括控制裝置及如上所述的發熱盤組件,所述發熱盤組件的所述測溫元件3與所述控制裝置連接。在測溫元件3感測到的溫度可傳到控制裝置,控制裝置可根據溫度控制加熱程序及攪打過程,例如在溫度超過一定值時,可採用低功率加熱或者慢速攪打方式,避免食材溢出或者糊底現象的發生。
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範圍內,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徵,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複,本實用新型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
此外,本實用新型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要其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樣應當視為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