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自動繞線或放線的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06-01 19:29:26

本發明屬於放線設備領域,涉及一种放線設備,且該放線設備可以兼顧繞線設備使用。
背景技術:
線纜的放線問題一直以來困擾著人們,主要是部分現有的放線設備結構簡單,基本是一個線桶,並具有兩個限位的圓盤置於線桶的兩側,應用時需要一個專門的人在豎直方向繞放,另一個人牽線,這種方式的放線設備對人力要求較大,放線速度緩慢,較大規模的纜線不適宜使用,在工程應用中,工作效率較低。放線或者繞線,在豎直方向的使用非常不便,得到一種可以在水平方向繞線或者放線的設備,顯得尤為重要。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放線設備放線效率低的問題,本發明使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能自動繞線或放線的設備,包括有軸,其通過軸承安裝在套管的軸承孔中,具有套管孔且套管安裝在其孔中的主動板位於支撐底座的上方區域,至少在套管的末端區域具有用於限位主動板並使主動板能隨套管繞軸旋轉的限位結構,若干支撐柱被設置以連接在主動板與位於主動板上方的隨動板之間,使隨動板能隨主動板旋轉並在主動板與隨動板之間形成容置空間。
進一步的,能自動繞線或放線的設備包括有軸、軸承、套管、支撐底座、支撐腿、主動板、隨動板、支撐柱,所述的支撐底座由一底板及位於底板兩側的立板組成,底板具有若干使螺栓通過的開孔,軸通過軸承安裝在套管的軸承孔中,一端的軸延伸出軸承孔,在該部分軸的外周面上具有與支撐底座的底板相適配的水平連接板,該水平連接板上具有開孔,其與支撐底座的底板上的開孔配合被螺栓將連接板與支撐底座的底板固定在一起,連接板以下的軸穿過支撐底座上的開孔插進支撐腿的支撐孔中,所述的套管的末端的外周面上具有水平連接板,該水平連接板上具有限位柱,該限位柱與主動板上的開孔配合,隨動板位於主動板的上方,且在主動板與隨動板之間由支撐柱支撐。
進一步的,所述限位結構為被固定於套管外周面上的水平連接板,其上具有與主動板上的限位孔配合的限位柱以使主動板被套管固定在其上並與其同步旋轉。
進一步的,在隨動板的上方具有使隨動板在套管的豎直方向被限位的彈性限位裝置,其包括位於隨動板與壓片之間的彈簧和箍,壓片上方的套管具有至少一條箍溝,箍嵌入並與箍溝過盈配合以限位於壓片將彈簧在壓片與隨動板間壓縮,使隨動板在套管豎直方向的位置鎖定。
進一步的,在軸的一端所述軸被設置為沿著軸承的軸孔伸出,且該伸出的軸被限位於支撐底座將軸固定。
進一步的,所述的支撐底座由一底板及位於底板兩側的立板組成,立板、底板中的一種或兩種具有若干使螺杆通過的孔,所述沿著軸承的軸孔伸出的軸其外周面上具有與支撐底座底板相適配的連接板。
進一步的,能自動繞線或放線的設備還包括剎車裝置,其具有一剎車墊,該剎車墊通過螺栓螺母結構而高度可調的安裝在支撐底座上,調節剎車墊的高度以改變剎車墊與主動板的接觸面積而改變它們間的摩擦力。
進一步的,能自動繞線或放線的設備還包括支撐腿,其位於支撐底座的下方區域,支撐腿與支撐底座直接連接;或者支撐腿與所述延伸出的軸的底端形成配合連接;或者支撐腿既與所述延伸出的軸的底端形成配合連接且又與支撐底座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支撐柱的上端插入隨動板的支撐柱開孔,下端插入主動板的支撐柱開孔,且上、下兩端在位於主動板與隨動板之間的部分且靠近支撐柱開孔處具有限位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的支撐底座的相隔最遠的兩個立板之間的距離不小於主動板其上最遠兩個點之間的距離,在所述支撐底座的相隔最遠的兩個立板中的至少一個的所在面上安裝有防護板。
有益效果:本發明至少在套管的末端區域具有用於限位主動板並使主動板能隨套管繞軸旋轉的限位結構,增加該限位結構得以實現主動板能隨套管繞軸旋轉,從而放線時不再需要人為繞放,提高了放線效率。本發明適用於通信行業野外皮纖、纜線的布放,且可以現場組裝,攜帶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能自動繞線或放線的設備的結構示意圖一;
圖2是能自動繞線或放線的設備的結構示意圖二;
圖3是表示連接板的示意圖;
圖4是表示支撐腿與支撐底座的示意圖;
圖5是主視圖;
圖6是圖5的俯視圖;
圖7是圖5的仰視圖;
圖8是圖5的左視圖;
圖9是圖5的右視圖;
圖10是圖5的後視圖。
其中:
1.支撐腿,2.支撐底座,3.主動板,4.支撐柱,5.限位柱,6.套管,7.軸,8.壓片,9.彈簧,10.箍,11.鉤環11,12.剎車裝置,13.防護板,14.隨動板,15.水平連接板,16.水平連接板。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一種能自動繞線或放線的設備,包括有軸7,其通過軸承安裝在套管6的軸承孔中,具有套管6孔且套管6安裝在其孔中的主動板3位於支撐底座2的上方區域,至少在套管6的末端區域具有用於限位主動板3並使主動板3能隨套管6繞軸7旋轉的限位結構,若干支撐柱4被設置以連接在主動板3與位於主動板3上方的隨動板14之間,使隨動板14能隨主動板3旋轉並在主動板3與隨動板14之間形成容置空間。
所述限位結構為被固定於套管6外周面上的連接板15,其上具有與主動板3上的限位孔配合的限位柱5以使主動板3被套管6固定在其上並與其同步旋轉。
本實施例中,至少在套管6的末端區域具有用於限位主動板3並使主動板3能隨套管6繞軸7旋轉的限位結構,增加該限位結構得以實現主動板3能隨套管6繞軸7旋轉,從而放線時不再需要人為繞放,提高了放線效率。所述限位結構為被固定於套管6外周面上的水平連接板15,其上具有與主動板3上的限位孔配合的限位柱5以使主動板3被套管6固定在其上並與其同步旋轉,在進一步說明的情況下,該限位結構是在套管6外周固定連接的水平連接板15將水平的主動板3連接,即能夠支持線纜的主動板3由於可以與豎直的套管6上的水平的連接板15連接以形成水平支撐,這樣放線方式可以由原來在豎直方向上繞放而成為本實例中的水平方向繞放。顯而易見的,為了讓軸能夠被固定,在水平方向獲得的支撐可以較為豎直方向更為容易,因而,這種形式的繞、放線設備在實際工程中會具有更為緊湊的結構,極大降低攜帶或者使用時的體積與重量,如果在隨動板14的上方區域的軸7,其也由軸承孔延伸出一部分,並在該部分安裝可懸掛結構,如鉤環11、掛鈎等,亦可以起到對軸7的固定作用,即本實施例中的設備是一種可單點懸掛的水平放線設備,而對於沿豎直方向的放線設備,這種懸掛式的放線功能基本不能實現,因為在工程實際中,基本很難創造條件保證水平方向的軸的固定,而放線設備常被使用在如野外這種惡劣環境中,懸掛放線更為不可能,因而,本實施例中的設備結構,對於發明人來說,其解決了一直以來渴望解決的問題,即怎樣實現懸掛放線,通過上述實現水平放線使得該問題得以解決。
在隨動板14的上方具有使隨動板14在套管6的豎直方向被限位的彈性限位裝置,其包括位於隨動板14與壓片8之間的彈簧9和箍10,壓片8上方的套管6具有至少一條箍溝,箍10嵌入並與箍溝過盈配合以限位於壓片8將彈簧9在壓片8與隨動板14間壓縮,使隨動板14在套管6豎直方向的位置鎖定。所述的箍溝是在這個部分的套管6上開出兩條平行的溝,而箍10是u型,兩個平行邊的距離小於套管6的圓周面的直徑,在能夠實現配合的區間,二者相差越大,配合越為緊固。
這個彈性限位裝置與支撐柱4相互配合,隨動板14其下方受到支撐柱4、主動板3、支撐底座2和支撐腿1的支撐,其上方收到彈性限位裝置的壓緊,從而在豎直方向上不會發生竄動,並保證了這個設備在豎直方向上的限位精度。作為一種優選的固定支撐柱4的方案,所述支撐柱4的上端插入隨動板14的支撐柱4開孔,下端插入主動板3的支撐柱4開孔,且上、下兩端在位於主動板3與隨動板14之間的部分且靠近支撐柱4開孔處具有限位結構。
在一種實施例中,在軸7的一端所述軸7被設置為沿著軸承的軸孔伸出,且該伸出的軸7被限位於支撐底座2將軸7固定。所述的支撐底座2由一底板及位於底板兩側的立板組成,立板、底板中的一種或兩種具有若干使螺杆通過的孔,所述沿著軸承的軸孔伸出的軸7其外周面上具有與支撐底座2底板相適配的連接板16。該設備還包括支撐腿1,其位於支撐底座2的下方區域,支撐腿1與支撐底座2直接連接;或者支撐腿1與所述延伸出的軸7的底端形成配合連接;或者支撐腿1既與所述延伸出的軸7的底端形成配合連接且又與支撐底座2連接;由上文已經可以明確,支撐底座2、支撐腿1,使得本發明可以沿橫向繞放線,並且可以自行固定放線,只要一個人牽線就可完成放線的工作,不再需要配置一個專門人員時刻在放線設備周圍繞放,節省了一個勞動力。
所述的支撐底座2的相隔最遠的兩個立板之間的距離不小於主動板3其上最遠兩個點之間的距離,在所述支撐底座2的相隔最遠的兩個立板中的至少一個的所在面上安裝有防護板13。
所述設備為了可以避免放線過程中速度不可控,還包括剎車裝置12,其具有一剎車墊,該剎車墊通過螺栓螺母結構而高度可調的安裝在支撐底座2上,調節剎車墊的高度以改變剎車墊與主動板3的接觸面積而改變它們間的摩擦力。
所述的支撐底座2的相隔最遠的兩個立板之間的距離不小於主動板3其上最遠兩個點之間的距離,在所述支撐底座2的相隔最遠的兩個立板中的至少一個的所在面上安裝有防護板13,防護板13可以防止跳線。
實施例2:
一種能自動繞線或放線的設備,包括有軸7、軸承、套管6、支撐底座2、支撐腿1、主動板3、隨動板14、支撐柱4,所述的支撐底座2由一底板及位於底板兩側的立板組成,底板具有若干使螺栓通過的開孔,軸7通過軸承安裝在套管6的軸承孔中,一端的軸7延伸出軸承孔,在該部分軸7的外周面上具有與支撐底座2的底板相適配的連接板16,該連接板16上具有開孔,其與支撐底座2的底板上的開孔配合被螺栓將連接板與支撐底座2的底板固定在一起,連接板以下的軸7穿過支撐底座2上的開孔插進支撐腿的支撐孔中,所述的套管6的末端的外周面上具有連接板15,該連接板上具有限位柱5,該限位柱5與主動板3上的開孔配合,隨動板14位於主動板3的上方,且在主動板3與隨動板14之間由支撐柱4支撐。
在隨動板14的上方具有使隨動板14在套管6的豎直方向被限位的彈性限位裝置,其包括位於隨動板14與壓片8之間的彈簧9和箍10,壓片8上方的套管6具有至少一條箍溝,箍10嵌入並與箍溝過盈配合以限位於壓片8將彈簧9在壓片8與隨動板14間壓縮,使隨動板14在套管6豎直方向的位置鎖定。
該設備還包括剎車裝置12,其具有一剎車墊,該剎車墊通過螺栓螺母結構而高度可調的安裝在支撐底座2上,調節剎車墊的高度以改變剎車墊與主動板3的接觸面積而改變它們間的摩擦力。所述支撐柱4的上端插入隨動板14的支撐柱4開孔,下端插入主動板3的支撐柱4開孔,且上、下兩端在位於主動板3與隨動板14之間的部分且靠近支撐柱4開孔處具有限位結構。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的支撐底座2的相隔最遠的兩個立板之間的距離不小於主動板3其上最遠兩個點之間的距離,在所述支撐底座2的相隔最遠的兩個立板中的至少一個的所在面上安裝有防護板13。
在該實施例中,所述的主動板3與隨動板14均為鏤空結構,即主動板3與隨動板14是圓盤狀,在其上等距離開出三個扇形,以形成中間為圓心板,並通過連接筋連接外周圓邊的形狀,連接筋上具有用於固定的支撐柱4的圓孔,該圓孔由圓心板向外周圓邊方向排列多個,以使得支撐柱4到軸7的距離可調,調整繞線時的線纜的圍繞半徑,以適應不同直徑線纜的繞線要求。
該實施例可以作為實施例2的方案的進一步補充。
實施例3:
該在實施例中,對實施例1和實施例2中的設備的具體放線方法,作出詳細介紹:由上述兩個實施例中,該設備的限位、壓緊多以螺栓或者柱孔配合實現,以至於其可以方便拆卸和組裝,便於攜帶,適於在野外或惡劣環境的使用,在組裝過程中,軸7的一端穿過支撐底座2的開孔進入支撐腿1的配合孔中,可以將該部分開孔設置的較深(如7~10cm,當然相應的深入開孔中的軸7應該具有相適應的長度)以增強固定的穩定程度,或者還可以將軸7的這一段設置與支撐腿1相互配合的螺紋,形成螺紋連接以進一步增強固定的穩定程度,在一種實施例中,將這部分伸出的軸7還與支撐底座2相互固定連接,以增加支撐的穩定程度。再將主動板3的開口與套管6的末端的外周面上具有的連接板的限位柱5配合連接,將支撐柱4放置在主動板3和隨動板14之間,將彈簧9放置在隨動板14與壓片8之間,將箍10插進溝中壓緊彈簧9,一般情況下,支撐柱4除了支撐主動板3與隨動板14外,還被作為線纜的支撐架,即線纜套接在支撐柱4的外圍,以此在放線時,設備被支撐腿1支撐在地面或者掛接在支撐物上,只要一個人牽引線纜,通過軸承沿水平方向旋轉,使得主動板3與隨動板14繞軸7轉動,線纜隨著一起轉動並被釋放。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創造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創造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創造披露的技術範圍內,根據本發明創造的技術方案及其發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明創造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