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實現精密粉碎的塑料管材破碎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6-01 19:36:46
本發明涉及塑料管材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實現精密粉碎的塑料管材破碎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常用的塑料管材破碎方法大致有壓衝、鋸割、衝擊等。這些方法存在著結構複雜、效率低、耗能多和易造成人員傷害等不足。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實現精密粉碎的塑料管材破碎系統。
為達到本發明之目的,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實現精密粉碎的塑料管材破碎系統,所述實現精密粉碎的塑料管材破碎系統包括底板、位於所述底板上方的第一框體裝置、位於所述第一框體裝置下方的電缸裝置、位於所述第一框體裝置上方的壓碎裝置、位於所述第一框體裝置下方的第二框體裝置、設置於所述第二框體裝置上的研磨裝置,所述底板上設有位於其上方的回收箱、位於所述回收箱右側的第一支架、設置於所述第一支架上的第一橫杆、位於所述回收箱左側的第二支架、設置於所述第二支架上的第二橫杆,所述第一框體裝置包括第一進料鬥、位於所述第一進料鬥下方的第一框體、位於所述第一框體左右兩側的第三支架、位於所述第三支架左側的第四支架、設置於所述第四支架上的第三橫杆、位於所述第三支架下方的第一豎杆,所述電缸裝置包括第一電缸、位於所述第一電缸下方的第一支撐杆、位於所述第一支撐杆右側的第四橫杆、位於所述第四橫杆上方的第一彈簧、位於所述第一彈簧上方的第一推動杆、位於所述第一推動杆右側的第一固定塊、位於所述第一固定塊右側的第二固定塊、位於所述第二固定塊右側的第一彎曲杆、位於所述第一彎曲杆上方的擋板及位於所述擋板下方的第五支架,所述壓碎裝置包括第六支架、設置於所述第六支架上的第五橫杆、位於所述第五橫杆左側的第一斜杆、位於所述第六支架左側的第二電缸、位於所述第二電缸下方的第二推動杆、位於所述第二推動杆下方的推板、位於所述第二推動杆左右兩側的第二斜杆、位於所述推板下方的發明壓塊,所述第二框體裝置包括第二進料鬥、位於所述第二進料鬥下方的第二框體、收容於所述第二進料鬥內左右兩側的散熱框、收容於所述散熱框內的第一加熱棒、位於所述第二框體左右兩側的封閉框、收容於所述封閉框內的第二加熱棒、位於所述第二進料鬥左側的第二彎曲杆及第二彈簧,所述研磨裝置包括第七支架、設置於所述第七支架上的電機、位於所述電機下方的轉軸、位於所述轉軸下方的研磨輪、設置於所述研磨輪側面的研磨塊、位於所述電機上方的第二豎杆、位於所述第二豎杆左側的第六橫杆、位於所述電機左側的第七橫杆。
所述回收箱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回收箱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一橫杆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杆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架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杆的左端頂靠在所述回收箱的右表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下端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二橫杆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杆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杆的右端頂靠在所述回收箱的左表面上。
所述第一進料鬥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第一框體呈橫截面為圓環的柱體,所述第一框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框體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進料鬥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設有兩個,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進料鬥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的下端呈豎直狀,所述第三橫杆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橫杆的左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杆的右端與所述第一豎杆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杆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杆的上端與位於所述第一框體左側的第三支架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杆的下端設有第一凹槽。
所述第四支架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電缸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杆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杆的下端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杆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電缸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杆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橫杆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杆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杆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支架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橫杆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推動杆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杆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推動杆的左端與所述第一電缸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杆的右端與所述第一固定塊軸轉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固定塊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二固定塊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彎曲杆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彎曲杆的下端與所述第二固定塊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杆的上端與所述擋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擋板呈圓柱體,所述擋板的上表面頂靠在所述第一框體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五支架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的一端與所述擋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的另一端收容於所述第一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一豎杆軸轉連接。
所述第六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六支架的一端與第三支架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電缸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橫杆呈水平狀,所述第五橫杆的右端與所述第六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橫杆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斜杆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杆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杆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進料鬥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杆的上端與所述第六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杆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推動杆的上端與所述第二電缸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杆的下端與所述推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推板呈圓柱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斜杆設有兩個且分別位於所述第二推動杆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二斜杆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杆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推動杆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杆的下端與所述推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壓塊設有若干個,所述壓塊呈圓錐體,所述壓塊的上表面與所述推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進料鬥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第二框體呈橫截面為圓環的柱體,所述第二框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框體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進料鬥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框體位於所述回收箱的上方,所述散熱框設有兩個,所述散熱框與所述第二進料鬥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加熱棒設有兩個,所述封閉框設有兩個且分別位於所述第二框體的左右兩側,所述封閉框的側面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與所述封閉框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與所述封閉框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彎曲杆呈彎曲狀,所述第二彎曲杆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架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彎曲杆的上端與所述第二進料鬥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右端與所述第二進料鬥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左端與所述第一彎曲杆固定連接。
所述第七支架呈L型,所述第七支架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支架的上端與所述電機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轉軸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轉軸的上端與所述電機連接,所述轉軸的下端與所述研磨輪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研磨輪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研磨輪收容於所述第二框體內,所述研磨塊設有若干個,所述研磨塊的側面與所述研磨輪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杆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杆的下端與所述電機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杆的上端與所述第六支架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橫杆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六橫杆的右端與所述第二豎杆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橫杆的左端與所述第三支架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橫杆呈水平放置,所述第七橫杆的右端與所述電機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橫杆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發明實現精密粉碎的塑料管材破碎系統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對塑料管材進行快速有效的破碎,粉碎效率高,並且可以對塑料管材進行雙重粉碎,保證粉碎的效果,降低人工勞動強度,提高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現精密粉碎的塑料管材破碎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明實現精密粉碎的塑料管材破碎系統包括底板1、位於所述底板1上方的第一框體裝置2、位於所述第一框體裝置2下方的電缸裝置3、位於所述第一框體裝置2上方的壓碎裝置4、位於所述第一框體裝置2下方的第二框體裝置5、設置於所述第二框體裝置5上的研磨裝置6。
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設有位於其上方的回收箱11、位於所述回收箱11右側的第一支架12、設置於所述第一支架12上的第一橫杆13、位於所述回收箱11左側的第二支架14、設置於所述第二支架14上的第二橫杆15。所述回收箱11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回收箱11的橫截面呈凹字形,所述回收箱11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支架12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12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12的上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一橫杆13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杆13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架1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杆13的左端頂靠在所述回收箱11的右表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二支架14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14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14的上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二橫杆15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杆15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支架14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杆15的右端頂靠在所述回收箱11的左表面上,對所述回收箱11起到定位作用。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框體裝置2包括第一進料鬥21、位於所述第一進料鬥21下方的第一框體22、位於所述第一框體22左右兩側的第三支架23、位於所述第三支架23左側的第四支架24、設置於所述第四支架24上的第三橫杆25、位於所述第三支架23下方的第一豎杆26。所述第一進料鬥21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第一進料鬥21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第一框體22呈橫截面為圓環的柱體,所述第一框體22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框體22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進料鬥2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框體22的內部與所述第一進料鬥2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三支架23設有兩個,所述第三支架23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23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進料鬥2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23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框體22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24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24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支架23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24的下端呈豎直狀。所述第三橫杆25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橫杆25的左端與所述第四支架24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杆25的右端與所述第一豎杆26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杆26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杆26的上端與位於所述第一框體22左側的第三支架2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杆26的下端設有第一凹槽261,所述第一凹槽261呈長方體狀。
如圖1所示,所述電缸裝置3包括第一電缸31、位於所述第一電缸31下方的第一支撐杆32、位於所述第一支撐杆32右側的第四橫杆33、位於所述第四橫杆33上方的第一彈簧34、位於所述第一彈簧34上方的第一推動杆35、位於所述第一推動杆35右側的第一固定塊36、位於所述第一固定塊36右側的第二固定塊37、位於所述第二固定塊37右側的第一彎曲杆38、位於所述第一彎曲杆38上方的擋板39及位於所述擋板39下方的第五支架30。所述第一電缸31與電源電性連接,所述第四支架24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電缸3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杆3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杆32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杆32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電缸3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一電缸31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四橫杆33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橫杆33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杆32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杆33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支架14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34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彈簧34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橫杆3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34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推動杆35的下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一推動杆35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推動杆35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推動杆35的左端與所述第一電缸31連接,使得所述第一電缸31帶動所述第一推動杆35左右移動,所述第一推動杆35的右端與所述第一固定塊36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一固定塊36與所述第一推動杆35可以相對旋轉。所述第一固定塊36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固定塊36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二固定塊37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37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彎曲杆38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彎曲杆38的下端與所述第二固定塊37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杆38的上端與所述擋板39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擋板39呈圓柱體,所述擋板39的上表面頂靠在所述第一框體22的下表面上,使得所述第一框體22內的塑料管材集中在所述第一框體22內。所述第五支架30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30的一端與所述擋板39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30的另一端收容於所述第一凹槽261內且與所述第一豎杆26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五支架30可以圍繞所述第一豎杆26的下端旋轉。
如圖1所示,所述壓碎裝置4包括第六支架41、設置於所述第六支架41上的第五橫杆42、位於所述第五橫杆42左側的第一斜杆43、位於所述第六支架41左側的第二電缸44、位於所述第二電缸44下方的第二推動杆45、位於所述第二推動杆45下方的推板47、位於所述第二推動杆45左右兩側的第二斜杆46、位於所述推板47下方的發明壓塊48。所述第六支架41呈凹字形,所述第六支架41的一端與位於所述第一框體22右側的第三支架23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架41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電缸44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橫杆42呈水平狀,所述第五橫杆42的右端與所述第六支架41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橫杆42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斜杆43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杆43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杆43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進料鬥2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杆43的上端與所述第六支架4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電缸44與電源電性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杆45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推動杆45的上端與所述第二電缸44連接,使得所述第二電缸44帶動所述第二推動杆45上下移動,所述第二推動杆45的下端與所述推板47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推板47呈圓柱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推板47可以收容於所述第一框體22內。所述第二斜杆46設有兩個且分別位於所述第二推動杆45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二斜杆46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杆46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推動杆45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杆46的下端與所述推板47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壓塊48設有若干個,所述壓塊48呈圓錐體,所述壓塊48的上表面與所述推板47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第二框體裝置5包括第二進料鬥51、位於所述第二進料鬥51下方的第二框體52、收容於所述第二進料鬥51內左右兩側的散熱框53、收容於所述散熱框53內的第一加熱棒54、位於所述第二框體52左右兩側的封閉框55、收容於所述封閉框55內的第二加熱棒56、位於所述第二進料鬥51左側的第二彎曲杆57及第二彈簧58。所述第二進料鬥51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第二進料鬥51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第二進料鬥51位於所述擋板39右端的下方。所述第二框體52呈橫截面為圓環的柱體,所述第二框體52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框體52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進料鬥5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二進料鬥51的內部與所述第二框體52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二框體52位於所述回收箱11的上方。所述散熱框53設有兩個,所述散熱框53的橫截面呈凹字形,所述散熱框53與所述第二進料鬥5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散熱框53採用導熱材料製成。所述第一加熱棒54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加熱棒54與電源電性連接,使得所述第一加熱棒54可以產生熱量。所述封閉框55設有兩個且分別位於所述第二框體52的左右兩側,所述封閉框55的橫截面呈凹字形,所述封閉框55的側面與所述第二框體52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框體52採用導熱材料製成。所述第二加熱棒56與電源電性連接,使得所述第二加熱棒56可以產生熱量。所述第一支架12的上端與位於所述第二框體52右側的封閉框55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14的上端與位於所述第二框體52左側的封閉框55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彎曲杆57呈彎曲狀,所述第二彎曲杆57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架1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彎曲杆57的上端與所述第二進料鬥5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58的右端與所述第二進料鬥5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58的左端與所述第一彎曲杆38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一彎曲杆38起到支撐作用。
如圖1所示,所述研磨裝置6包括第七支架61、設置於所述第七支架61上的電機62、位於所述電機62下方的轉軸63、位於所述轉軸63下方的研磨輪64、設置於所述研磨輪64側面的研磨塊65、位於所述電機62上方的第二豎杆66、位於所述第二豎杆66左側的第六橫杆67、位於所述電機62左側的第七橫杆68。所述第七支架61呈L型,所述第七支架61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1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支架61的上端與所述電機62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電機62與電源電性連接,為所述電機62提供電能。所述轉軸63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轉軸63的上端與所述電機62連接,使得所述電機62帶動所述轉軸63旋轉,所述轉軸63的下端與所述研磨輪6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研磨輪64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研磨輪64收容於所述第二框體52內。所述研磨塊65設有若干個,所述研磨塊65的側面與所述研磨輪64的側面固定連接,從而在與所述第二框體52的內表面配合的情況下對塑料管材進行研磨粉碎。所述第二豎杆66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杆66的下端與所述電機6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杆66的上端與所述第六支架4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橫杆67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六橫杆67的右端與所述第二豎杆66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橫杆67的左端與位於所述第一框體22右側的第三支架23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橫杆68呈水平放置,所述第七橫杆68的右端與所述電機62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橫杆68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框體22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明實現精密粉碎的塑料管材破碎系統使用時,首先將需要破碎的塑料管材放入到所述第一進料鬥21內,然後進入到所述第一框體22內,且集中到所述擋板39的上方。然後啟動第二電缸44,使得所述第二推動杆45向下移動,進而使得所述推板47向下移動,使得所述壓塊48頂靠在第一框體22內的塑料管材上,由於壓塊48呈圓錐體,其可以刺破塑料管材,同時由於推板47頂靠在塑料管材上,其可以壓碎塑料管材。待壓碎一端時間後,啟動第一電缸31,使得所述第一推動杆35向左移動,進而使得所述第一固定塊36與所述第一推動杆35發生相對旋轉,使得所述第一固定塊36、第二固定塊37及第一彎曲杆38向左側移動,進而使得所述擋板39圍繞所述第一豎杆26的下端順時針旋轉,使得所述擋板39上經過壓碎後的塑料管材順著所述擋板39的上表面滑入到所述第二進料鬥51內。在此之前啟動第一加熱棒54及第二加熱棒56,使其產生熱量,進而使得所述第二進料鬥51內溫度上升,同時第二加熱棒56產生的熱量經過第二框體52傳遞至所述第二框體52內,使得所述第二框體52內的溫度上升。進入到所述第二進料鬥51內的塑料管材被加熱,使其軟化。啟動電機42,使得所述轉軸43旋轉,進而帶動所述研磨輪64旋轉。進入到所述第二進料鬥51內的塑料管材進入到所述第二框體52內,且集中到所述研磨輪64的上方,由於研磨輪64旋轉,使得其上方的經過壓碎後的塑料管材被甩至研磨輪64的周圍,然後進入到所述研磨輪64與所述第二框體52之間的空間內,由於研磨塊65隨著研磨輪64的旋轉而旋轉,進而可以對壓碎後的塑料管材進行粉碎研磨。粉碎研磨後的塑料管材進入到所述回收箱11內。至此,本發明實現精密粉碎的塑料管材破碎系統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