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是最偉大的電影(媽媽並非一部普通歌頌母愛的電影)
2023-06-01 22:19:57 2
母愛是最偉大的電影?曾於裡,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母愛是最偉大的電影?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母愛是最偉大的電影
曾於裡
註:本文有劇透
《媽媽!》是市面上少有真正的女性主義電影,並且它也屬於女性電影裡更為稀缺的那一類——聚焦中老年女性的生存處境。事實證明,導演楊荔鈉的選擇大膽但正確,吳彥姝和奚美娟在大銀幕上貢獻了不相伯仲的頂級表演,亦進一步拓寬中老年敘事的想像空間。
《媽媽!》海報
電影由阿爾茲海默症(別名「老年痴呆症」)切入。數據顯示,中國是全球阿爾茲海默症患者數量最多的國家,預計到2050年患病人數將超過4000萬。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阿爾茲海默症帶來的種種問題顯得愈發迫切。因此,這些年關注阿爾茲海默症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多。《媽媽!》在人物關係的設定上頗具戲劇性。這一題材的作品更多聚焦年輕一代與罹患病症的長輩的關係,《媽媽!》則反過來,由85歲的媽媽照顧65歲的罹患病症的女兒。
母女的關係有過玄妙的變化。在罹患病症之前,65歲的退休大學教授馮濟真(奚美娟 飾)照顧著同樣從大學教授退休的85歲母親蔣玉芝(吳彥姝 飾)。馮濟真的生活樸素、規律,也略顯刻板,她吃素,飲食非常單調,熱心於做公益,但少言寡語。她像照顧小孩一樣細心照料母親的生活,比如自己鹹菜白粥,但母親的早餐營養種類都很豐富,每天也是變著花樣給母親準備營養豐富的正餐。她與母親當然愛著彼此,只是她們的關係卻稱不上親密無間,比如她們會相互置氣,會冷戰,雖然會很快和好。
女兒馮濟真(奚美娟 飾)
母親的個性與女兒截然不同。如果說女兒是內斂、約束,那麼母親則是外向、奔放。她是文科教授,記憶清晰、過目不忘,骨子裡很浪漫,對詩歌信手拈來;她很活潑、甚至帶有那麼一點頑劣的味道,有時會像孩子那樣對精心準備的早餐無動於衷,爬著梯子在書柜上翻來找去——絲毫不考慮危險性;她更是天真可愛的,早上跟女兒冷戰著,晚上就跟女兒撒嬌、求暖床,有時對於女兒一些不合己意的要求也會耍起無賴來……
媽媽(吳彥姝 飾)
在女兒罹患阿爾茲海默症之後,母女之間照料與被照料的關係發生倒轉:以前是女兒照料媽媽,現在是85歲的媽媽要照料65歲的女兒;以前媽媽是「假任性」,現在女兒是真任性。母愛驚人的力量自此爆發。媽媽沒有埋怨、懼怕或退縮,她的第一反應是:我得努力地活下去了,才能照料好我的女兒;以前她覺得自己已經活夠了,所以特別隨心和恣意,現在得改變生活態度和習慣了。她大口吃著早餐,卯足了勁鍛鍊身體——平板支撐、舉啞鈴和瑜伽都不在話下,重新撿起她早已經生疏的廚藝……
媽媽照顧女兒
更難得的是,她給女兒的那份篤定和心安。她告訴女兒:「每個媽媽都是母狼,我雖然老了一點,但是我的耐力不差,保護幼崽是天性,我會保護好我自己的小孩。真有一天,你不會閱讀了,不認識路了,就讓我做你的眼睛和腿腳。」她的確也是這麼做的。她給女兒做飯,幫女兒洗澡,在女兒發病搗亂或者亂發脾氣的時候能夠不失控地冷靜地應對……
這是《媽媽!》所要傳遞給觀眾的第一層內涵:經由迷失在記憶中的女兒,折射媽媽的偉大。值得注意的是,楊荔鈉對媽媽的謳歌,與其說是對「母職」的強化,毋寧說她想要彰顯的是女性生命的博大與韌性。
電影也經由疾病引發的種種殘酷的衰敗,表達對阿爾茲海默症群體及其照料者深切的人文關懷。在單身愈發普遍的情形下,人們在擁抱自由的同時亦承擔著自由的風險——各種意外與風險有可能隨時降臨,我們做好充分準備了嗎?社會做好準備了嗎?這是電影給人的尖銳追問。
不過,《媽媽!》的第一層敘事也招致了一些批評,不在於母女的優雅、自持、從容,而在於電影在強化與凸顯這一切時,無形中就帶有一種「階層視角」,讓這個殘酷的疾病囿於精緻的生活空間,脫離了更為殘酷的人間世,也就削弱了疾病的痛感。比如有多少家庭裡的成員都是退休教授?住的是這樣窗明几淨的別墅?住得進價格高昂的高檔療養院?
兩位女主角面對意外時,有條件相對優雅從容地應對
對此,倒是有必要替導演申辯一句。電影多少是顯得「精緻」,但導演特意選取高級知識分子作為主人公,有著更深刻的意圖。一方面,阿爾茲海默症的典型症狀是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痴呆表現為特徵,當這種疾病發生在一個一生克己慎獨、優雅睿智的知識分子身上時,這種落差顯尤為強烈、令人唏噓,同樣能給觀眾帶來很大的衝擊。
另一方面,知識分子的身份設定,可以讓導演藉助「記憶」這個主題,回溯到歷史的深處去。這是電影的第二層內涵。也是在這一面向上,電影顯示出它的思想深度和拍攝技巧——經由個體的記憶迷失回歸集體記憶,把歷史的傷痕呈現包裝在一個很現實的議題裡,讓電影可以很順利地公映,公眾可以很坦然地討論。
觀眾一開始的納悶慢慢就得到解答:為什么女兒會活得如此刻板呢,甚至帶有那麼一點自我懲罰、自我贖罪的意味?為什么女兒在記憶消散之前,一心想要把父親的考古日記整理出來?為什么女兒一再看到的是關於父親的幻影?當她罹患阿爾茲海默症,當她在記憶中迷失時,那些隱藏封閉在內心深處,平時裡不敢想、不敢提的記憶,才紛紛跑了出來。
對當代中國的歷史進程有所了解的觀眾,很容易經由女兒的記憶拼湊出歷史的模樣。電影的背景是2014年,女兒65歲,媽媽85歲,1957年當女兒8歲時,父親曾在外考古……在女兒的記憶中,一家三口有過其樂融融的時刻。然而,歷史風雲變幻,知識分子曾經是遭遇巨大衝擊的群體。困在記憶中的女兒,有時會突然回到少女時代,此時的她只有驚恐、緊繃和拒斥,門外仿佛是緊促的敲門聲,她拉著母親躲在床底下,仿佛門外的人是壞蛋,而對於這樣的敵人她手中有獵槍……
雖然幻影中的父親已經白髮蒼蒼,但實際上父親並未老去,他投湖自盡了。「媽媽是海,我是一滴水,爸爸是一條不會遊泳的鯨魚」,擱淺的鯨魚是殉難者。等女兒真正明白歷史發生了什麼、真正理解父親的深愛時,已追悔莫及,她將這一切視為自己的罪孽,她的克制、自持、對一切冤枉的忍受,都是出於贖罪的心理。
這時,電影中的阿爾茲海默症既是一種真實的、具體的疾病,對於女兒來說,這也是歷史記憶的隱喻。她想抹去這一段記憶,太壓抑這一段記憶,或許這才導致了疾病的發生;可在疾病發生後,當她真正能夠說出這段記憶時,她反而能夠從以前緊繃的狀態中真正解脫出來。
可這終究令人心生喟嘆:為何只有在記憶迷失、在蒙昧的痴呆狀態中,她才敢於提及那一段過去?父親從事的考古行業,「考古工作,能讓我們看清過去,也記得現在」,我們可以好好活在當下的同時,坦蕩地面對歷史嗎?
《媽媽!》並非一部普通歌頌母愛,或者描繪阿爾茲海默症的社會問題電影,經由記憶的雙重內涵,《媽媽!》抵達集體記憶的深處,充分彰顯楊荔鈉導演的敏銳、勇氣和深刻。吳彥姝和奚美娟精準、細膩、絕妙、動人的演技,為導演的所有表達加分。
釋然的、尊嚴的收尾
只是我們也必須承認,電影有它的問題。文淇飾演的周夏,功能性意味太強了,符號屬性大於電影的邏輯,反而成為電影可以刪去的枝蔓。而電影整個後半程,又稍微顯得冗長和濫情。當然,觀眾千萬別以為電影的結局是溫情、煽情的,也不要認為它是悲觀的、悲情的,它只是關於釋然與尊嚴。當媽媽罹患了帕金森病,她穿上了早就準備好的華麗旗袍,推著女兒走出療養院的大門,發放巧克力的大媽對她們說「走了就別再回來了,這些巧克力帶著路上吃」,而從海邊回去的人對她們說現在漲潮很危險……母女倆在海浪中相擁、相泣、表達對彼此的相愛。
「媽媽是海,我是一滴水,爸爸是不會遊泳的鯨魚。」海浪終將淹沒一切,但別擔心,「等這些句子長大,它們會自己走出來」。
本期高級編輯 周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