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lboard新團排名(Billboard會有不一樣的結局嗎)
2023-06-02 00:23:13
billboard新團排名?文 | 成功營銷Billboard入華了,又雙叒一次入華了,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billboard新團排名?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billboard新團排名
文 | 成功營銷
Billboard入華了,又雙叒一次入華了。
最近,美國音樂機構 Billboard 公告牌官宣進入中國,專注全球音樂的動態,來華推動華語樂壇的發展。在Billboard官宣的同時,張靚穎、王嘉爾、王源等一眾歌手在微博送出祝福,Billboard官宣話題也順勢登上微博熱搜。
針對此次入華,Billboard公告牌總裁邁克·范在新聞稿中表示:「Billboard正式進入中國十分振奮人心。我們期待為中國音樂人創造一個平臺,將他們獨特的音樂與藝術創意帶給全世界的樂迷。今天為Billboard拉開了新的一幕,我們希望挖掘更多的潛力新人,共同打造更前沿的流行音樂文化。」
01
為什麼一個音樂榜單入華可以掀起如此大的討論?
作為美國的音樂榜單標杆,Billboard公告牌自從1894年成立以來已經經歷了120多年的歷史。在百年更迭中,Billboard成為了美國乃至歐美國家流行樂壇最具權威的單曲排行榜。而它的權威性之所以能被主流市場肯定,打動當時的核心受眾和消費群體,主要在於Billboard在不斷通過改革以應對音樂市場環境的改變。
早期音樂還僅僅流行於電臺、電視和唱片行中時,Billboard就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評分算法和機制。一直到數位音樂時代來臨,線上音樂流媒體、視頻平臺均對音樂的傳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了適應當時的用戶聽歌習慣,Billboard經歷過多次大型評分改制,以求找到最有公信力的算法和計數方式,完整展現出每個流行單曲的影響力。
從2014年開始,Billboard熱門單曲排行榜就開始放棄單一實體 下載計算模式,實行「多度量」計算,採用的統計方法結合了單曲的銷售量、電臺的點播率、數字版下載量和流媒體播放次數(包括Spotify類音頻平臺和YouTube等視頻網站的播放次數)等。
目前Billboard並未公布具體算法方式,不過這種隨著社媒習慣而改變的評判標準在主流音樂用戶群體中,已經足夠有說服力。每一次Billboard改制都被視為當下流行樂壇的「試金石」,即使在這個屬於流媒體的時代,Billboard 的權威仍然不可撼動。
在這個歷史悠久、分類齊全、涵蓋全面的排行榜上,包括了歐美音樂產業核心國美國市場最精最全的數據,誰最受歡迎,誰賣的最好,誰在社交媒體人氣最旺,誰的巡演票房最高等等,一切都在Billboard的掌握之中。
不僅包括榜單,身處社交媒體時代的Billboard還包括刊物、線下品牌活動、多媒體內容服務等多項業務。尤其是音樂全面進入大數據時代,Billboard持續有效的運營對歐美音樂市場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也營造了良好的音樂投資與消費環境。而對藝人來說,它是熱度的絕對風向標,對藝人以及音樂零售商的商業決策影響也非常深遠。
由此可以看出,音樂作品和音樂人價值體系的建立與音樂排行榜的良性發展有著天然而緊密的聯繫。Billboard如此大受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將巨大流量反饋給音樂人,在流行音樂市場這些歌手往往需要依靠Billboard榜單來提升自己的商業價值。
尤其來到了大數據流媒體時代,巨大的商業利益也會滋生了不少數據造假和規則作弊的機會,數據供應商和流媒體平臺無法提供真實有效的數據,「買流量」在流媒體音樂時代肆意橫行,而這正是Billboard曾經落地中國市場遇到的最大問題。
02
算起來Billboard已經是第三次宣布進入中國市場了。2015年,Billboard和音悅臺達成合作,雙方合作的主要內容在於推出權威的聯名榜單,音悅臺成為當時唯一一家由Billboard授權的正規發布平臺。同時Billboard還能幫助音悅V榜進軍美國流行,入駐Billboard國際榜。
儘管在當時音悅V榜受到了大量粉絲的關注,但在業內還是缺影響力,這大概就是音悅臺與Billboard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不過雙方合作仍然出現了巨大的弊端,主要集中在榜單規則上,由於中國市場的特殊性再加上音悅臺是一個致力於提供MV的播放平臺。
Billboard和音悅臺的合作不計銷量,不計電臺,只記MV播放量,單一的計算方式再加上粉絲和藝人工作室層出不窮的刷點擊量,讓平臺和Billboard防不勝防,雙方的合作喪失了很大的公信力,看起來僅僅像一個掛名的合作而已。
2016年9月,Billboard在美國官網宣布再次進軍中國,這次Billboard並未採取平臺合作的形式,而是與本土內容方合作運營,授權廣州市公告牌音樂文化打理中國市場,也正是在這個時候,Billboard中國區官網以及Billboard微博實時音樂榜正式開通。從這個舉動也能看出,Billboard已經開始嘗試適合中國網友習慣的本土化內容,不過從後續的舉動來看Billboard這次嘗試依然有著內容上的局限性。
儘管全球音樂已邁入流媒體時代,但當年中國用戶的版權意識還未能如現在一樣覺醒,再加上各音樂平立運營版歸屬不統一,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真實數據的收集。而與微博這樣的社交平臺合作製作榜單,卻依然無法杜絕數據造假,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Billboard的本土化進程。
03
如今Billboard再度入華,這些遺留問題是否能夠得到有效解決將成為Billboard本土化運營成功的關鍵。從這方面看,Billboard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徹底紮根中國本土文化,其次還需要有效解決數據造假問題,與數字平臺融合打通的大數據形成音樂榜單。
從目前官宣後的動作來看,不同於此前IP聯合和代理運營,這一次Billboard入華選擇了直營 本土化策略。大量明星在Billboard官宣當天前來捧場,的確給Billboard帶來了非常大的熱度。另外據官方信息,除了榜單和音樂資訊外,Billboard還將與本土企業合作陸續推出更多本地化內容。
與此同時《Billboard》雜誌也進入了中國,首期封面人物為王嘉爾。另一方面Billboard旗下衍生演出品牌Billboard Live宣布落地上海,這也代表了未來Billboard將陸續舉辦線下演出活動。
與以往策略不同是,這些同時公布的動作都是圍繞Billboard品牌而進行的活動,不再將公告牌榜單作為唯一的切入口,而集刊物、榜單到線下品牌活動於一體,Billboard想在中國本土建立一個全面的音樂行業服務平臺。而捨棄與代理公司或者其他平臺合作,也代表了Billboard想要在中國提供不低於其他市場的高質量服務體驗,提高品牌的影響力。
那麼現在是否是Billboard進入中國的最佳時機?
作為一個國際性品牌,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前Billboard已經有了足夠的本土化運營經驗,尤其是針對亞洲市場,公告牌中國榜單是繼公告牌日本榜單和公告牌韓國榜單之後,第三個亞洲音樂榜單。
Billboard在入駐在日本和韓國之前,已經有了Oricon和Mnet這樣的本土權威榜單,即使面對強勁的對手,Billboard依然靠著音樂流媒體崛起的最佳時機,搶佔了數位音樂的先機,讓大批本土用戶認同了新時代下Billboard在數位音樂和下載排行上的權威性。
而面對當下的中國市場,用戶對音樂流媒體的版權意識已經覺醒,數位音樂的消費習慣已經培養。再加上2021年8月,騰訊音樂發布了關於放棄音樂版權獨家授權權利的聲明,不少人認為,這場持續了數年的網際網路音樂的版權之爭的時代終於結束了。這對用戶來說是一件好事,從音樂大環境來看,一個國際性權威榜單的出現有可能會終結長久以來老牌本土榜單日益衰落的局面。
在中國本土音樂市場,長久以來各平臺由於版權分布不均,榜單的排行機制不夠透明等原因,平臺的公正性和權威性逐漸受到了質疑。國內繁多的「分豬肉」型的頒獎禮也讓用戶失去了興趣,關注度大幅度下滑。而這個負面也在不斷影響音樂人和音樂公司。
沒有權威的榜單,平臺數據無法集體估量,其商業價值的衡量標準也難以統一,即使粉絲做出華麗的數據也難以被看到,華語樂壇卻始終沒有一個具有公信力的榜單能夠獲取國內最大範圍的群眾認可。而內地音樂市場早已苦榜久矣。點開Billboard官方微博帳號的官宣博文,在評論區熱度排名最高的評論可能代表了大部分樂迷的心聲。
此時此刻,Billboard作為一個國際最權威的音樂榜單進入中國市場,至少從音樂人和粉絲的角度來看,是非常需要的。對內地娛樂圈和內地音樂圈的粉絲來說,自己的偶像能登上國際性榜單被世界看到,這個吸引力遠遠大於內地音樂流媒體平臺的排行數據,能上Billboard榜單,至少有了國際權威性品牌的肯定。只要能順利盤活粉絲和音樂公司的積極性,Billboard在中國音樂市場的商業前景還是能被大眾看好的。
但這同時帶來了另外一個弊端, Billboard的屬性反映的是當下音樂市場的流行趨勢,而在內地娛樂圈,當下的音樂市場被太多的偶像團體和個人所霸佔,很多網友認為Billboard此次入華很明顯是衝著內地娛樂圈的偶像粉絲來的。點開相關話題的微博熱搜,總能看到以下言論:
「來點高質量的榜單」
「割韭菜來了,粉絲們砸錢吧」
「希望限制刷榜,可以讓大家看到認真做音樂的人」
「華語樂壇可以來點新玩法,但千萬別被流量綁架。」
大部分網友表達了對Billboard入華的擔憂,害怕權威榜單淪為流量的新戰場。但如果不針對偶像市場,對更多的中國普通大眾音樂用戶而言,如今的Billboard有存在的必要嗎?
04
這就不得不再次回到Billboard的算法機制,以及與國內音樂平臺的合作策略上。
作為一份商業性的榜單,Billboard展現的是音樂的商業價值和其即時價值,具有一定時效性,而評判的標準和權威數據離不開當下最火熱的流媒體平臺、視頻平臺甚至是社交平臺。就如同Billboard在國外的算法,將Spotifyt和YouTube的播放數據列為統計對象,儘管Billboard中國還未透露接下來的合作計劃,但很多網友猜測Billboard這次不僅會和國內音樂平臺合作,也許會考慮更符合中國消費市場的短視頻平臺。
並且短視頻平臺的興起也為傳統音樂行業帶來了很大的衝擊,音樂創作和人們的聽歌習慣也產生了顛覆性的改變。Billboard中國想要做到自己提出的「服務華語樂壇」心願,與本土平臺合作,才能徹底扎跟中國市場。
但問題是,這些已經習慣於短視頻平臺,或者是大眾樂迷是否需要一份商業榜單來幫助自己選擇音樂,Billboard對他們的價值要遠遠小於國外樂迷。而且比起流量大戰,樂迷更不想看到一份充滿「抖音神曲」的音樂榜單,這就會讓Billboard落入一個兩難的境地,既想保持自身流行風向標的調性,又不想因為大量流量和低質量音樂衝擊Billboard在內容上專業性。
那麼在與國內平臺合作的機制下,Billboard急需重新製造一套專屬中國本土市場的算法機制,選擇中立、客觀又具有專業性的大數據公司合作嚴格粉絲注水和流量造假的行業。另一方面,這對Billboard與音樂及短視頻平臺合作的音樂內容有了更高的要求,吸收平臺對大眾喜好和流行風向的洞察,同時還要不屈服於低質量的音樂內容,擁有品牌獨有的專業性和深度視角。
至少從目前社交平臺的反饋來看,大部分普通樂迷是非常期望Billboard在中國可以長久發展的,對於真正熱愛音樂的人來說,他們不僅僅需要的是Billboard展現中國市場的流行趨勢,他們更加需要的是Billboard不妥協,不改制,用國際標準要求華語樂壇,能夠引導華語音樂正向發展,這才是Billboard立足中國不可替代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