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直播平臺(實測7款直播平臺)
2023-06-01 15:49:03 1
6大直播平臺?圖/IC直播行業持續近兩年強監管,針對未成年人保護的專項意見首次落地,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6大直播平臺?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6大直播平臺
圖/IC
直播行業持續近兩年強監管,針對未成年人保護的專項意見首次落地。
從「打賞實名制」「打賞限額」到如今提出取消打賞榜單、限制尖峰時段連麥,此次意見放出一系列大招,劍指直播打賞亂象。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發展,直播行業快速發展成「粉絲經濟」的代表產業,直播打賞也成了當下各平臺增收利器。刷禮物、刷遊艇、連麥打榜等花樣不斷翻新,未成年人難抵誘惑。
自去年對未成年人參與網路遊戲、短視頻娛樂等領域進行重點專項規範治理之後,今年未成年人防沉迷治理措施進一步加強。《關於規範網絡直播打賞 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的意見》(簡稱:意見)發布約20天後,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通過7大直播平臺隨機觀看直播發現,監管日益趨嚴,賣慘、審醜、打低俗擦邊球等直播亂象有所改善,主播也在尋找新出路。不過,連麥PK仍是一個熱鬧的存在。
「現在每人一個熱氣球,來!」主播連麥對戰,粉絲成了打賞「炮灰」。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測試期間,直播平臺仍能看到打賞排行榜,而連麥比拼以及通過懲罰對壘製造的感官刺激,亦在直播間接連上演。
求打賞,主播連麥「出徵」
主播連麥PK已是直播的常見玩法。
「準備一下帶大家出徵!」位居小時榜前十名的一位主播,連麥賽前摩拳擦掌,活躍著直播間氣氛。評論區粉絲躍躍欲試,眼見主播隨機連線另外一位,剛開始對話便火藥味很濃。一方自稱「PK界風向標」的叫囂,讓主播感到不快,「我都不敢說這句話,你敢說?」
隔空喊話一來一回,緊張氣氛拉滿。
連麥比拼一般為連線雙方在規定時間內比拼粉絲贈送禮物的多少,輸的人接受懲罰。貝殼財經記者隨機觀看的這場連麥中,第一局比拼誰先打滿100萬分的數值。10個幣對應1元,這也就意味著100萬分相當於10萬元打賞。
屏幕上的紅藍血條來回波動,沒過多久一方即被秒殺,至於懲罰則為蹲著直播,並在直播間背景掛上對方的頭像。
在不服輸的幾輪對決中,兩位主播分別比拼了總榜和某種禮物的數值。其間,為了獲取勝利,主播一度暫停連麥,稱「先去喊下人」。「來!把血條給我壓過去!」「現在每人一個熱氣球,來!」「讓對面看看我們的實力。」連麥過程中,雙方聲調激昂。
貝殼財經記者看到,儘管雙方都有粉絲拋出大價錢禮物,但最終一位主播在大佬砸下重金後一錘定音。輸了線上比賽,33個蹲起、33個開合跳和33個蛙跳的懲罰環節同樣烘託起直播間氛圍,主播氣喘籲籲,粉絲在評論區瘋狂輸入「加油」。
吞燈泡、麵粉抹臉、吃生雞蛋,這樣獵奇的畫面在直播中並不陌生,而直播間連麥比拼則以極具戲劇效果的「懲罰」吸引了眾多粉絲刷「禮物」。
「謝謝大哥,衝啊,一場5分鐘的比拼結束後,十幾萬的打賞就到手了。」主播小柔告訴貝殼財經記者,一場戰鬥往往還能加固主播和粉絲的關係。相比「小火慢燉」的直播間聊天打賞,省力又划算。
小柔透露,為了刺激粉絲打賞,主播還會私下聯繫搞劇本賣慘,很多看著激烈的爭吵可能都是劇本。
爭做「榜一」,「流動的廣告位」
連麥比拼暗藏精心設計的打賞套路,早就成了公開的秘密。
681大隊、小螞蟻、八家人……記者注意到,主播不再籠統地稱粉絲為「老鐵們」「家人們」,而是和明星一樣,擁有自己專屬的粉絲團和粉絲名,粉絲也要為主播打榜砸錢。只不過在這裡,一切都以錢為風向標,只要打賞金額夠多就能得到「特別關注」。
貝殼財經記者了解到,主播對粉絲群設置了入門門檻,粉絲可以進入哪個群由打賞金額高低、關注天數等因素決定。而每個ID後還標註著粉絲級別,為主播刷的禮物越多,粉絲等級則越高。
粉絲為主播「出徵」,平臺扮演著重要角色。多數平臺會設置主播排行,包括「小時榜」「當日榜」「周星榜」等。平臺還會定期組織各種活動給主播排行。其中,PK排位賽、周星榜等需要粉絲每天打卡,主播一旦報名就會號召粉絲打榜,爭取獎勵。
「榜一」是直播間引領性的存在,不僅可以獲得主播的關注,還能得到粉絲的擁護。
貝殼財經記者觀看的一場連麥比拼中,「榜一」頻頻刷出專屬PK轟炸特效,引得直播間爆笑連連。一片起鬨聲中,「榜一」幾分鐘刷出了幾十個轟炸特效禮物,價值上萬。
實際上,「榜一」除了打賞,一個關鍵作用是刺激其他人刷禮物。「每一個人都想成為『榜一』的時候,就會刺激比拼。有時候為了激發消費,公會的人會幫忙刷,但這種叫回流票,完事還得還給公會。」小柔說。
高曝光和高黏性兩大特性加持下,「榜一」成了流動的廣告位。不少商家開始參與到直播間打榜,爭奪榜一位置。不過,主播對出手闊綽的「榜一」也從不吝嗇,「去給榜上×哥點波關注,衝。」一位主播在連麥勝利後,直接號召粉絲給「榜一」的電商加關注。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主播發話後幾秒鐘,對方漲粉6000。
除了商家為了漲粉湧進連麥直播間,資方也帶著宣傳需求開始刷存在感。前幾日,正值網劇《暗夜行者》熱播,兩個網名為「暗夜行者」的帳號,多次躋身某網紅主播的「榜一」位置。貝殼財經記者看到,該帳號榮譽等級達到58級,按照一般規則推算,這代表其在直播間至少要消費上千萬。而其一個晚上在該主播直播間就送出幾十個嘉年華,每個價格3000元。
作為回饋,主播在直播中全程號召粉絲,「現在打開愛奇藝去給《暗夜行者》評論、發彈幕,這部劇非常好看。」同時,直播間還發放口令為「關注網劇暗夜行者」的紅包,所有想要領取紅包的粉絲均需要在評論區輸入這句口令。直播間還掛上了「關注網劇暗夜行者」的固定標語。
當晚,該主播直播間人數一直保持在1萬人以上,點讚超過200萬,多次位列「小時榜」前三名。
嚴監管下「退燒」,唱歌、運動成懲罰主流
網絡直播平臺與遊戲類似,也有一定的成癮機制。一些網絡打賞行為失範等問題頻發,導致部分未成年人沉溺直播、參與打賞。
5月27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發布的《未成年人網絡司法保護報告》顯示,受理的76個案件中,年齡最小的受侵害者僅5歲,當事人8至16歲的案件最多,佔比86.8%。其中,充值打賞類案件佔比超七成,包括遊戲充值案件20件,直播打賞案件22件,其他充值類案件15件。數據顯示,直播打賞案件的平均標的額為69712元,涉案金額最高的為61萬元。案件原告多主張未成年人充值行為不發生效力,並要求返還充值款。
近幾年來,監管不斷為野蠻生長的直播行業戴緊箍。早在2019年,國家網信辦組織開展了網絡短視頻平臺試點青少年防沉迷工作,進入「青少年模式」後,用戶使用時段受限、服務功能受限、在線時長受限,且只能訪問青少年專屬內容池。2020年11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通知,明確網絡秀場直播平臺要對網絡主播和「打賞」用戶實行實名制管理,封禁未成年用戶的打賞功能並限制最高打賞金額。
監管出重拳,直播行業悄然生變。其間,郭老師、鐵山靠等被貼上「賣醜」標籤的主播接連被封禁。
貝殼財經記者多日觀看平臺直播發現,直播間主播開始控制對戰中喊話音量,即便輸了,懲罰也是以唱歌、錄視頻、運動為主。
貝殼財經記者隨機觀看的連麥中,由於主播激動拉票,頁面彈出「聲音過大」「懲罰不當」等提示。此後,主播道歉並表示自己會小點聲。當雙方商議懲罰方式,提出鞠躬等要求時,主播打斷並稱「這種玩不了,屬於尊卑劃分,平臺不允許」。於是,懲罰變成了蹲起、開合跳。
挑戰向來能激起人們的戰鬥欲,但前提是戰局夠激烈,項目夠刺激。當這種刺激消失時,人們的消費欲隨之下降。貝殼財經記者調查期間,個別直播平臺不少主播每次PK數值只有個位數。
「現在PK不好做了。」小柔今年開始轉行做帶貨主播,「PK是要有節目效果刺激的,但現在平臺管制越來越嚴格了,以前有些低俗刺激的內容都不讓做了,相對應的刷禮物的也就少了,慢慢大家就都不做了。」
儘管陸續有連麥比拼主播轉行,但不乏有人堅持。小柔認為,嚴管直播有利於優質主播走出來。「很多認真做內容的主播因為不在小時榜上,很難出圈,而低俗內容被限制後,比拼的就是硬核內容了。」
實測7大平臺:懲罰環節暫未設限,刷禮物仍能打榜
5月7日,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規範網絡直播打賞 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的意見》,這是持續近兩年的直播行業監管中,首次提出針對未成年人保護的專項意見。其中,提出「一個月內取消所有榜單」「尖峰時段單個帳號直播間連麥PK次數不得超過2次」、「嚴控未成年人從事主播」「優化升級『青少年模式』」「建立專門服務團隊」等七方面的具體措施,並特別明確禁止為未成年人提供現金充值、「禮物」購買、在線支付等各類打賞服務。
政策落地約20天後,貝殼財經記者連續多日在7大直播平臺隨機觀看發現,截至5月31日,平臺中仍存在各種以「禮物」為主要依據的榜單。
根據新規,「網站平臺應在本意見發布1個月內全部取消打賞榜單,禁止以打賞額度為唯一依據對網絡主播排名、引流、推薦,禁止以打賞額度為標準對用戶進行排名。」記者瀏覽注意到,兩個平臺的榜單排名除了禮物,目前還涉及觀看、人氣等互動數值,但未標註各依據權重。
記者調查期間,大多平臺主播、用戶排行榜仍然存在,部分平臺將用戶打賞排行榜從顯著位置撤除,不過,通過點擊人數或者禮物區,仍能看到打賞排名。其中,有平臺顯示榜單以貢獻值為依據,對貢獻值來源的描述則為「包含送禮給嘉賓產生的貢獻」。
連麥、「懲罰」帶來的感官刺激,吸引未成年人迷失在網際網路直播的洪流之中。此次新規,針對性更強,要求「每日20時至22時,單個帳號直播間『連麥PK』次數不得超過2次,不得設置『PK懲罰』環節,不得為『PK懲罰』提供技術實現方式,避免誘導誤導未成年人」。
貝殼財經記者隨機觀看多個直播發現,20時-22時兩個小時內,7大平臺並未對所有連麥主播設置2次上限,懲罰環節同樣未被禁止。其中,一場連麥中,主播比拼「飛千紙鶴」,即15分鐘內比誰收到的千紙鶴禮物多。一片造勢聲中,雙方均獲得了近一萬隻千紙鶴,對應金額為近10萬元。
記者梳理看到,平臺上禮物包括小心心、浪漫馬車以及兒童樂園、真愛大炮等,價格從1幣到28888幣不等。僅兩個平臺禮物達到近百種,價值最高的禮物可達幾千元。
此外,個別平臺還對粉絲開啟主播會員制,98元/月可擁有平臺基礎權益(會員專屬勳章和會員進場特效)和主播自定義權益(專屬表情、專屬群組、專屬直播等),該會員僅在單一主播直播間生效。
貝殼財經記者採訪主播了解到,個別主播表示已經收到平臺相關通知,但暫不清楚具體何時實施。
此次調查中,記者通過7大平臺實測看到,未成年人模式已經上線,直播認證時均提示人臉及身份認證。針對新規要求各平臺將「未成年模式」在首頁顯著位置呈現,7個平臺中有3個平臺兩步即可開啟未成年模式,4個平臺需要經過「我的-設置-青少年模式」三步進入未成年模式界面。不過,打開軟體時,都會彈出是否進入「未成年模式」提示。
記者打開未成年模式後,22時會被強行要求下線,若要繼續瀏覽需要監護人輸入密碼。不過,未成年模式下,各平臺呈現內容較為單一,基本為知識科普類內容,每日更新不多。有的平臺內容一共只有幾十條,且出現重複現象。
貝殼財經記者還嘗試聯繫平臺上的未成年專屬客服團隊,7大平臺中,明顯位置設置未成年專線的只有兩個,另有三個平臺客服表示暫未設置未成年專屬客服。
防止青少年沉迷,新規壓實平臺責任
直播行業站上風口,打賞是平臺營利的重要來源。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2020年中國網絡表演(直播)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網絡表演(直播)行業規模達1930.3億元,其中75%收入來源於打賞分成。
貝殼財經記者梳理上市視頻直播平臺看到,快手2017年-2021年直播收入分別為79億、186億、314億、332億、309億,佔總收入比例達到95.3%、91.7%、80.4%、56.5%和38.2%。2019年-2021年,虎牙直播收入分別為79.8億、103.1億、101.9億,鬥魚直播收入分別為66.2億、88.5億、86億,佔比90%左右。
治理網絡直播打賞亂象,意在為未成年人築牢全方位網絡保護屏障。此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豔團隊曾對全國8個省份10000多名未成年人使用短視頻的行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7.5%的未成年人使用過打賞功能,經常使用打賞功能的佔比1.6%。「從比例看,未成年人打賞的比例似乎並不高,經常打賞的更不高。但是中國的未成年網民就有1.83億,這麼大的基數即使1%也是很多人。」
在孫宏豔看來,此次意見以問題為導向,聚焦了未成年人接觸直播等方面的主要問題,壓實了平臺的責任,是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細化,同時也給了各平臺自主創新的空間,說明國家在管理直播平臺的服務時秉承著規範有序發展的思路,也是為了促進平臺更好地發展,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成長。
她指出,《意見》還有一些需要進一步推進的空間。比如如何落實「實名制」,如何確定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如何配備與業務規模相適應的專門審核團隊等?「這些空間可能在未來隨著直播行業的發展和監管進一步精細化,會更加完善。」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表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隨著網際網路科技的發展,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面臨的誘惑也越來越多。一方面青少年缺乏抵禦誘惑的能力,而網際網路娛樂多是以「成癮性」娛樂方式為賣點。未成年人容易被各類在線娛樂方式抓住注意力,佔據未成年人寶貴的學習、成長、體驗的時間。另一方面網際網路娛樂內容缺乏區分,往往提供超出未成年人心智承受力的娛樂產品,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所以,青少年參與娛樂,包括遊戲、影視綜藝、直播打賞、短視頻等諸多娛樂內容的時候需要加以限制。不僅僅是防止青少年沉迷,還要對青少年參與演出、青少年內容供給的適當性、青少年實名參與等諸多方面進行限制。
禾一互娛創始人、CEO戴祖偉告訴貝殼財經記者,新規要求「在20時到22時間單個帳號直播間『連麥PK』次數不得超過2次」的限制,非常細化,影響也大一些。「PK的氣氛比較好,可以吸引流量,吸引停留,刺激直播間消費。未來,PK少了,直播間玩法會變少。」
易觀文化消費行業資深分析師廖旭華持同樣看法,「單看對未成年人的影響不大,但是這次意見關於榜單和PK的限制,直接影響到了直播運營的核心機制,所以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與從業者喜歡按照內容品類(娛樂秀場、遊戲電競、虛擬偶像)進行分類不同,浙江傳媒學院副教授應中迪認為,應該按照頭部平臺和中小平臺來區分意見的影響,「頭部平臺更多的收入來自廣告和直播帶貨,在已經主動提前調整平臺規則、收入多元化的情況下,這次受到的影響應該很小。但對於一些完全依賴娛樂直播業務,一直靠打榜、PK連麥等方式盈利的中小平臺來說,這次可能打擊較大。」應中迪說。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宋美璐 白金蕾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