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抗器線圈出線頭剪截工裝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01 12:52:41 3

本發明具體涉及一種電抗器線圈出線頭剪截工裝結構。
背景技術:
如圖7所示,電抗器線圈包括骨架82、線圈8和線圈8出線頭81;線圈8出線頭81的要求:
(1)線圈8具有雙數層或單數層之分,二者出線頭81位置不同;
(2)雙數層線圈8和單數層線圈8的出線頭81長度l不同;
(3)同一個線圈8的兩根出線頭81長度l相同。
因此,靠人工用剪刀剪截,將存在以下缺點:
1、尺寸要求難以保正;
2、勞動強度高、生產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電抗器線圈出線頭剪截工裝結構。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電抗器線圈出線頭剪截工裝結構,包括一工裝體、上刀具和下刀具;所述工裝體為一方形體,所述方形體上設有一縱向透孔、一橫向透孔和四小方孔;所述縱向透孔從工裝體的頂面向下延伸至底部,所述橫向透孔貫穿於工裝體左右兩個側面,且該橫向透孔緊貼於所述縱向透孔的前方設置;所述四小方孔設於工裝體的前側面,且所述小方孔、橫向透孔和縱向透孔依次貫通;所述四小方孔中位於上方的兩個為第一小方孔,位於下方的兩個為第二小方孔;
所述上刀具可沿著所述縱向透孔上下移動設置,所述上刀具的上部伸出工裝體並固定於工裝體的上方,且該上刀具的下部為刀體,所述刀體置於所述縱向透孔中;所述刀體的左、右兩側面向內凹陷,形成兩第一方形刃口,且所述兩第一方形刃口與所述兩第一小方孔一一對應設置;
所述下刀具置於所述橫向透孔中並與工裝體鎖付連接,該下刀具緊鄰於所述第一小方孔的下方設置,所述下刀具上設有兩第二方形刃口,且所述兩第二方形刃口與所述兩第二小方孔呈「一」字排列;當處於工作狀態時,一線圈的一出線頭從前至後依次穿過一所述第一小方孔、下刀具的頂面和相應的第一方形刃口,另一出線頭從前至後依次穿過一所述第二小方孔、相應的第二方形刃口和上刀具的下方。
優選地,所述刀體的底面兩長邊均為第一切削稜,所述第一方形刃口的內頂面兩條邊為第四切削稜。
優選地,所述下刀具的頂面和底面的兩長邊均為第二切削稜;所述第二方形刃口的前側面和後側面均具有兩第三切削稜,兩所述第三切削稜均與所述第二切削稜相平行設置。
優選地,所述上刀具呈「凸」字結構,其為上部為刀杆;
還包括一限位組件、一墊板和一彈簧;所述限位組件的中心從上至下設有彼此連通的第一方形孔和圓孔;所述墊板的中部設有第二方形孔,所述第一方形孔、第二方形孔均與刀杆相匹配設置;所述墊板固定於工裝體的頂端,並與刀杆的頂部鎖緊連;所述刀杆從下至上依次穿過所述第二方形孔、圓孔和第一方形孔;所述彈簧套設於刀杆上,並卡於所述圓孔與墊板的頂端之間,且所述限位組件懸空於墊板上方。
優選地,所述工裝體的前側面向內凹陷成t形槽,所述四小方孔位於t形槽的槽底;
還包括一調整板,所述調整板與所述t形槽相配合設置,所述調整板插入所述t形槽內,該調整板上設有四方孔,且所述四方孔與四小方孔一一對應設置。
優選地,所述工裝體的後側面設有兩齣料口,所述兩齣料口均與所述縱向透孔連通。
優選地,所述工裝體的底部向兩側延伸,形成兩安裝板,每所述安裝板上均設有至少一安裝孔。
本發明的優點在於: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一刀多刃,使用壽命長,可實現兩種不同出線方式,兩種不同出線長度的剪截,且尺寸準確,勞動強度低,工作效率高的優點。
附圖說明
下面參照附圖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是本發明電抗器線圈出線頭剪截工裝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中工裝體的主視立體圖。
圖3是本發明中工裝體的後視立體圖。
圖4是本發明中上刀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中下刀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中限位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中電抗器線圈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3所示,一種電抗器線圈出線頭剪截工裝結構100,包括一工裝體1、上刀具2、下刀具3、一限位組件4、一墊板5、一彈簧6和一調整板7;所述工裝體1為一方形體,所述方形體上設有一縱向透孔11、一橫向透孔12和四小方孔13;所述縱向透孔11從工裝體1的頂面向下延伸至底部,所述橫向透孔12貫穿於工裝體1相對的兩個側面,所述四小方孔13設於工裝體1的前側面,且所述小方孔13、橫向透孔12和縱向透孔11依次貫通;所述四小方孔13中位於上方的兩個為第一小方孔131,位於下方的兩個為第二小方孔132;所述工裝體1的前側面向內凹陷成t形槽14,所述四小方孔13位於t形槽14的槽底;所述調整板7與所述t形槽14相配合設置,所述調整板7插入所述t形槽14內,該調整板7上設有四方孔71,且所述四方孔71與四小方孔13一一對應設置。所述工裝體1的後側面設有兩齣料口15,所述兩齣料口15均與所述縱向透孔11連通,用於剪截時廢線料頭的排出。所述工裝體1的底部向兩側延伸,形成兩安裝板16,每所述安裝板16上均設有至少一安裝孔161,用於螺釘穿過將其固定在油壓機工作檯上。
請再參閱圖1和圖4,所述上刀具2可沿著所述縱向透孔11上下移動設置,所述上刀具2的上部伸出工裝體1並固定於工裝體1的上方,且該上刀具2的下部為刀體21,所述刀體21置於所述縱向透孔11中;所述刀體21的左、右兩側面向內凹陷,形成兩第一方形刃口211,且所述兩第一方形刃口211與所述兩第一小方孔131一一對應設置,所述第一方形刃口211的內頂面兩條邊均為第四切削稜211a即刀刃,所述刀體21的底面兩長邊均為第一切削稜212即刀刃,當一刀刃鈍了,只要將刀具前後翻一下即可再繼續使用,可達到一刀多刃,提高了刀具使用壽命。
請再參閱圖1、圖4和圖6,所述上刀具2呈「凸」字結構,其上部為刀杆22;所述限位組件4的中心從上至下設有彼此連通的第一方形孔41和圓孔42;所述墊板5固定於工裝體1的頂端,並蓋住所述刀體21,該墊板5的中部設有第二方形孔51,所述第一方形孔41、第二方形孔51均與刀杆22相匹配設置;所述刀杆22從下至上依次穿過所述第二方形孔51、圓孔42和第一方形孔41,且該刀杆22的頂部與限位組件4鎖緊連接;所述彈簧6套設於刀杆22上,並卡於所述圓孔42與墊板5的頂端之間,且所述限位組件4懸空於墊板5上方。所述墊板5蓋在工裝體1頂面作為上刀具2的上限位置,當油壓機的活塞杆端部壓盤(未圖示)下壓時,彈簧6受壓縮,使所述限位組件4下移直至抵於墊板5上,此時上刀具2被推至下限位置(上刀具2的刀刃均已處於下刀具3的刀刃之下),當油壓機的活塞杆上升時,上刀具2在彈簧6作用下回升至上限位置。
請再參閱圖1、圖2和圖5,所述下刀具3置於所述橫向透孔12中並與工裝體1鎖付連接,該下刀具3緊鄰於所述第一小方孔131的下方設置,所述下刀具3上設有兩第二方形刃口31,且所述兩第二方形刃口31與所述兩第二小方孔132呈「一」字排列;所述下刀具3的頂面和底面的兩長邊均為第二切削稜32;所述第二方形刃口31的前側面和後側面均具有兩第三切削稜311,兩所述第三切削稜311均與所述第二切削稜32相平行設置;當處於工作狀態時,一線圈的一出線頭從前至後依次穿過一所述第一小方孔131、下刀具3的頂面和相應的第一方形刃口211,另一出線頭從前至後依次穿過一所述第二小方孔132、相應的第二方形刃口31和上刀具2的下方。下刀具3的頂面和底面的前後兩條長邊,以及所述第二方形刃口31的前後四條稜邊皆成刀刃,當一刀刃鈍了,只要將下刀具3上下或前後翻一下即可再繼續使用,達到一刀多刃,提高了刀具使用壽命。
請再參閱圖1、圖2和圖7,當應用本發明工作時,其操作步驟如下:
(1)當加工長規格出線頭時,將線圈8兩根出線頭81插入所述調整板7上相應的方孔71,使骨架82側面a貼在所述調整板7上;當需要加工短規格出線頭81時,先取出所述調整板7,再將線圈8兩根出線頭81插入工裝體1的t形槽14底面上相應的小方孔13,使骨架82側面a貼在槽底上,踩下腳踏開關,隨著油壓機活塞杆下降,所述上刀具2在壓盤作用下被推壓至下限位置,並同時完成了線圈8兩根出線頭81的剪截工作。把出線頭81從孔中穿過進行剪截,可防止線圈8因剪截受力翹起,確保剪截面平整和操作安全,實現了線圈8出線頭81存在兩種長度和兩種出線位置不同的剪截要求,且達到一次性完成剪截兩根出線頭81的工作。
(2)鬆開腳踏開關,油壓機活塞杆上升,所述上刀具2在彈簧6作用下回升至上限位置,等待下一個線圈8出線頭81的剪截工作。
本發明結構簡單新穎、操作方便安全,一刀多刃,實現線圈8兩根出線頭81同時剪截,且刀具使用壽命長,剪截尺寸準確統一,工作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