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輪機動車的後部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01 20:47:36 1
專利名稱:兩輪機動車的後部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兩輪機動車後部結構的改良。
背景技術:
知道有在兩輪機動車的後部具備有後擋泥板的兩輪機動車(例如參照專利文獻 1(第一圖))。專利文獻1的第一圖中,在兩輪機動車的後部有車座導軌( (帶括弧的數字表示 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符號。以下相同)延伸。在該車座導軌( 安裝有後擋泥板。該後擋 泥板由後部後擋泥板(8)和前部後擋泥板(7)構成,在該前部後擋泥板(7)的後部設置有 後壁(19),在該後壁(19)安裝有尾燈(31),在形成於前部後擋泥板(7)的引導凸起部(18) 安裝有把尾燈(31)的上方覆蓋的後罩(9)。但專利文獻1的技術中,在尾燈(31)的下方配置作為其他部件的後部後擋泥板 (8)。由於後部後擋泥板(8)和前部後擋泥板(7)分別通過螺釘向車座導軌( 安裝,所以 後部後擋泥板(8)與前部後擋泥板(7)之間的位置關係有可能變化。隨之,安裝在前部後 擋泥板(7)的尾燈(31)與後部後擋泥板(8)的位置關係也變化。於是就產生為了把尾燈 (31)與後部後擋泥板(8)之間的間隙保持一定的對準位置作業,使組裝作業變繁雜。若有 不進行繁雜的對準位置作業並能夠提高尾燈周圍外觀性的技術是適合的。專利文獻1 (日本)實開昭58-3M83號公報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兩輪機動車的後部結構,不進行繁雜的對準位置作業 並能夠提高尾燈周圍的外觀性。本發明內容1的發明是,在車體架的後部安裝有後擋泥板的兩輪機動車的後部結 構,後擋泥板包括安裝有把尾燈的上方覆蓋的後罩的第一擋泥板和配置在該第一擋泥板 的後方且具備與第一擋泥板卡合的卡合部的第二擋泥板,第一擋泥板具備向車輛後方延伸 且覆蓋尾燈下方的延伸部,第二擋泥板具備延伸到第一擋泥板上方的突出部,在該突出部 設置有尾燈支承部,在該尾燈支承部安裝有尾燈。本發明內容2的發明是,在第一擋泥板的後部具備有能夠從下方向上方通過突出 部的貫通部,卡合部與該貫通部卡合。本發明內容3的發明是,第一擋泥板是利用由上模和下模構成的樹脂成形模成形 的樹脂制擋泥板,第二擋泥板是利用由在車輛長度方向分離的前模和後模構成的樹脂成形 模成形的樹脂制擋泥板。本發明內容4的發明是,第二擋泥板具備有支承後罩一部分的罩支承部。本發明內容5的發明是,車體架具備左右一對車座導軌,在這些左右的車座導軌 架設橫向構件,在該橫向構件設置有支承第二擋泥板的第二擋泥板支承部,在該第二擋泥 板支承部安裝第二擋泥板。
本發明內容6的發明是,在車座導軌的上方設置乘員車座,在該乘員車座且是車 體架後端部的後方設置有車座定位機構,通過把該車座定位機構向第二擋泥板卡合來把乘 員車座向車體架定位。本發明內容7的發明是,從下方使第一擋泥板與車體架抵接,且從下方使第二擋 泥板與該第一擋泥板抵接,利用聯結部件把第一擋泥板和第二擋泥板安裝在車體架。本發明內容1的發明中,後擋泥板包括第一擋泥板和配置在該第一擋泥板的後 方且具備與第一擋泥板卡合的卡合部的第二擋泥板。第二擋泥板具備與第一擋泥板卡合的卡合部,第二擋泥板具備延伸到第一擋泥板 上方的突出部,在該突出部安裝尾燈。即以第二擋泥板為基準來配置尾燈和第一擋泥板。以車體架為基準來配置第一擋泥板和第二擋泥板,在第一擋泥板安裝尾燈的情況 下,尾燈與第二擋泥板之間的位置關係則有可能產生偏離等,為了把尾燈與第二擋泥板之 間的間隙保持一定就產生對準位置作業,使組裝作業變繁雜。其結果是由於作業繁雜等而 使組裝工時增加。關於這點,由於本發明在第二擋泥板上卡合有第一擋泥板並且安裝有尾燈,所以 能夠提高尾燈、第一擋泥板、第二擋泥板這三個部件之間的定位精度。只要提高這三個部件 之間的定位精度,就能夠不進行繁雜的對準位置作業並能夠提高尾燈周圍的外觀性。而且,由配置在第一擋泥板後方的第二擋泥板來支承尾燈。把尾燈配置在車輛的後端部,由作為被配置在最靠近車輛後端部位置的零件即第 二擋泥板來支承,與由從車輛後端部離開配置的車體架或第一擋泥板等來支承的情況比 較,能夠使車體後部的結構簡單。且在第一擋泥板設置覆蓋尾燈下方的延伸部。只要第一擋泥板與尾燈之間的相對 位置精度高,就能夠使尾燈與第一擋泥板之間的間隙一定,只要間隙一定,就能夠更加提高 尾燈周圍的外觀性。本發明內容2的發明中,在第一擋泥板的後部具備有貫通部,卡合部與該貫通部 卡合。只要該貫通部單單是開口,第一擋泥板的結構就簡單。只要第一擋泥板的結構簡單, 就能夠容易把第一擋泥板成形。本發明內容3的發明中,後擋泥板是把由樹脂制的第一擋泥板和樹脂制的第二擋 泥板構成的分離體組合而成。第一擋泥板和第二擋泥板都是樹脂制,分別把第一擋泥板由上下模成形,把第二 擋泥板由前後模成形。把一邊構成外觀的一部分一邊覆蓋後輪的上部和後部而成為大型零 件的擋泥板設定成分離結構,能夠使各擋泥板的結構變簡單,成形容易。本發明內容4的發明中,把後罩安裝在第一擋泥板,且被第二擋泥板所具備的罩 支承部支承。該罩支承部被配置在設置有後罩安裝部的第一擋泥板的後方。由於把罩支承 部比罩安裝部更靠近尾燈配置,所以利用該罩支承部來微調整後罩的位置就能夠微調整後 罩與尾燈之間的間隙。由於能夠微調整後罩與尾燈之間的間隙,所以能夠容易提高車輛後 部結構的外觀性。本發明內容5的發明中,由架設在左右車座導軌的橫向構件來把第二擋泥板安裝 在車體架側。由於是把第二擋泥板固定在車座導軌的車輛寬度方向內側,所以第二擋泥板 的位置難於偏離,能夠把第二擋泥板可靠地支承在車座導軌。
本發明內容6的發明中,乘員車座設置有車座定位機構。該車座定位機構被配置 在車體架後端部的後方。只要是這種車座定位機構,就不需要把車體架向後方延伸到車座 定位機構,所以能夠謀求車體架重量輕。本發明內容7的發明中,從下方使第一擋泥板和第二擋泥板按該順序與車體架抵 接,利用聯結部件把第一擋泥板和第二擋泥板安裝在車體架。由於對於第一擋泥板和第二 擋泥板是利用共同的聯結部件來把第一擋泥板和第二擋泥板向車體架安裝,所以能夠減少 聯結部件的數量。
圖1是本發明兩輪機動車的左側視圖;圖2是兩輪機動車的後部左側視圖;圖3是兩輪機動車的後部俯視圖;圖4是兩輪機動車的主要部分剖視圖;圖5是說明把後擋泥板向車體架組裝情況的分解立體圖;圖6是說明把後罩和尾燈向後擋泥板組裝情況的分解立體圖;圖7(a)是說明實施例兩輪機動車的後部結構和(b)比較例兩輪機動車的後部結 構的圖;圖8是兩輪機動車後部的立體圖;圖9是把第一擋泥板成形的樹脂成形模的剖視圖;圖10是把第二擋泥板成形的樹脂成形模的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0兩輪機動車 11車體架 M橫向構件(交叉車架)^、26L、26R車座導軌 44乘員車座 46後罩47後擋泥板 48尾燈 53第一擋泥板 M第二擋泥板57延伸部 63貫通部 64突出部 65卡合部(第一卡合部)68尾燈支承部 69罩支承部 71聯結部件(第一聯結部件)77第二擋泥板支承部 91車座定位機構 101上模102下模 103樹脂成形模 111前模 112後模113樹脂成形模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圖中和實施例中,「上」、「下」、「前」、「後」、「左」、 「右」分別表示乘坐兩輪機動車的駕駛員所看的方向。附圖是向符號的方向看的。[實施例]按照
本發明的實施例。如圖1所示,兩輪機動車10具備有車體架11、被懸架在該車體架11的發動機12、 能夠自由轉向地設置在車體架11的前端部且安裝有前輪13的前輪懸架裝置14、從車體架 11向後方延伸且在後端部安裝有後輪15的後輪懸架裝置16。車體架11包括能夠自由轉向地安裝有使前輪13轉向的前叉17的頭管21、從該頭管21的上部向車輛後方延伸且向後斜後下方延伸的一根主車架22、從頭管21的下部向 車輛斜後下方延伸的下行車架23、在主車架22的後端部向車寬度方向水平延伸的作為橫 向構件的交叉車架24、從該交叉車架M向下方延伸的樞軸車架25、從主車架22的中間部 向車輛後方延伸的車座導軌沈、跨越該車座導軌沈和樞軸車架25之間的支撐車架27。從 支撐車架27和樞軸車架25向後方延伸設置有支承同乘者用踏腳板觀的後座踏腳板撐條 31。在下行車架23的下端部安裝有發動機吊架33,發動機12的前部被懸架在該發動 機吊架33。發動機12的後部被懸架在樞軸車架25的上部和下部。在前輪懸架裝置14具備有向頭管21自由轉向地安裝的前叉17、與該前叉17連 結而用於轉向操作的轉向車把;34。在後輪懸架裝置16具備有被設置在樞軸車架25的樞軸36、從該樞軸36向車輛 後方延伸的擺動臂37、跨越該擺動臂37與車座導軌沈之間的後緩衝單元38。在前叉17安裝有把前輪13的上方覆蓋的前擋泥板41,在頭管21安裝有前罩42, 橫跨主車架22地安裝有燃料箱43,在車座導軌沈的上方配置乘員車座44。乘員車座44 被配置成與燃料箱43的後方連續。以下,詳細說明在車體架的後部安裝有後擋泥板的兩輪機動車的後部結構。如圖2所示,在設置於車體架11後部的車座導軌沈的上方配置有乘員車座44, 後罩46與該乘員車座44連續並向車輛後方延伸。在車座導軌沈的後部安裝有後擋泥板 47,在該後擋泥板47安裝有尾燈48。接著,說明從上方看車輛後部結構的情況。如圖3所示,車體架11具備有左右一對車座導軌沈、26,作為車體架11結構部件 的橫向構件51被架設在左右的車座導軌沈、26。左右一對車座導軌沈、26分別被支撐車架 27所支承。如圖4所示,後擋泥板47包括安裝有覆蓋尾燈48上方的後罩46的第一擋泥板 53、被配置在該第一擋泥板53的後方且具備作為與第一擋泥板53卡合的卡合部的第一卡 合部65的第二擋泥板M。本實施例中,與第一卡合部65卡合的被卡合部是形成在第一擋 泥板53後部的貫通部63。該貫通部63是大致矩形的開口部。第一擋泥板53具備有向車輛後方延伸且覆蓋尾燈48下方的延伸部57。如圖5所示,第一擋泥板53包括覆蓋後輪上方的中心輪安置部(七 > 夕* 4 一 ^ ^ ^ ^ )61、設置在該中心輪安置部61左右且從下向上與車座導軌沈、沈嵌合的左右嵌 合部62L、62R、向這些左右嵌合部62L、62R的後方延伸並有第二擋泥板M的突出部64貫通 的貫通部63、向該貫通部63的後方延伸的延伸部57。第二擋泥板M具有覆蓋後輪的後斜上方的後輪安置部67、在該後輪安置部67 的上部向上方突出設置的突出部64。在該突出部64設置有支承尾燈的尾燈支承部68、 68、支承後罩一部分的罩支承部69、69和卡合有乘員車座44 一部分的第二卡合部66。在此,由於把尾燈支承部68、68設定成朝向車輛後方配置的面,所以能夠容易從 後方裝配尾燈。由於把罩支承部69、69設定成朝向車輛斜上前方配置的面,所以能夠在恰當的位
置來支承後罩。
卡合部65向車輛斜上前方開口,由於是如後述那樣與從乘員車座44延伸的鉤狀 部件卡合的凹部,所以能夠容易使鉤狀部件從車輛斜上前方向車輛斜後下方卡合。接著說明第一擋泥板和第二擋泥板的組裝方法。從下方把第一擋泥板53的嵌合部62L、62R與作為車體架11結構部件的左右車座 導軌沈、沈抵接,從下方使第二擋泥板M的突出部64通過在該第一擋泥板53的後部具備 的貫通部63。這時,如圖4所示,使第一卡合部65與作為被卡合部的貫通部63卡合(抵 接)。合併參照圖4,通過把第二擋泥板M所具備的卡合部65與貫通部63抵接就把第 二擋泥板M向第一擋泥板53定位,利用作為聯結部件的兩個第一聯結部件71、71而把第 一擋泥板53和第二擋泥板M安裝在橫向構件51。把第一擋泥板53和第二擋泥板M從下方按該順序與左右的車座導軌沈、沈抵 接,利用作為聯結部件的第一聯結部件71、71而把第一擋泥板53和第二擋泥板M安裝在 車座導軌26、26。由於是利用共同的第一聯結部件71、71而把第一擋泥板53和第二擋泥板M安裝 在車座導軌26、26,所以能夠減少第一聯結部件71、71的數量。由於從下方使第二擋泥板M的突出部64通過貫通部63,使卡合部65與貫通部 63卡合,從上方利用第一聯結部件71、71把第二擋泥板M向設置在橫向構件51的第二擋 泥板支承部77、77聯結,所以能夠容易辨認第一聯結部件71、71的位置,且由於能夠在車座 導軌沈、26的上部進行作業,所以能夠以優選的作業姿勢進行組裝。因此,不必擔心有損組 裝的作業性,能夠提高作業性。由架設在左右車座導軌沈、沈的橫向構件51來把第二擋泥板M安裝在車體架11 側。由於是把第二擋泥板討固定在車座導軌沈、26的車輛寬度方向內側,所以不必擔心第 二擋泥板M在車寬度方向偏離,能夠把第二擋泥板M可靠地支承在車座導軌沈、26。由於貫通部63是開口,所以第一擋泥板53的結構簡單。只要第一擋泥板53的結 構簡單,就能夠容易把第一擋泥板53成形。本實施例在車輛的俯視圖中,把貫通部設定成大致口形狀的開口,但也可以是向 車輛的後方側敞開的大致二形狀、大致U形狀或大致C形狀。接著說明在把第一擋泥板和第二擋泥板向車體架組裝後而安裝尾燈、後罩和乘員 車座的作業。如圖6所示,後罩46具備有罩本體81、被配置在該罩本體81前端部的左右前固 定部82、82、設置在罩本體81後部左右的後固定部83、83、設置在罩本體81上部且向車輛 斜前下方延伸的左右上固定部84、84。第二擋泥板M具備有延伸到第一擋泥板53上方的突出部64,在該突出部64設置 有尾燈支承部68、68,把尾燈48利用第二聯結部件72、72向尾燈支承部68、68安裝。在第一擋泥板53的嵌合部62L、62R設置有作為罩支承部的左右前聯結部86、86, 利用第三聯結部件73、73把後罩46的前固定部82、82向這些左右前聯結部86、86安裝。在 第一擋泥板53的延伸部57豎立設置有作為後罩支承部的左右後聯結部87、87 (僅表示了 左側的符號87),利用第四聯結部件74、74從後方把後罩46的後固定部83、83向這些左右 後聯結部87、87安裝。即把後罩46安裝在第一擋泥板53。
第二擋泥板M具備有支承後罩一部分的左右罩支承部69、69,利用第五聯結部件 75,75把後罩的左右上固定部84、84向這些左右罩支承部69、69安裝。即第二擋泥板M具備有延伸到第一擋泥板53上方的突出部64,在該突出部64設 置有尾燈支承部68,把尾燈48利用第二聯結部件72、72向該尾燈支承部68安裝。在車座導軌沈、沈的上方設置有乘員車座44,在該乘員車座44且是構成車體架的 車座導軌沈、沈後端部的後方設置有車座定位機構91,通過把該車座定位機構91向在第二 擋泥板M形成的卡合部66卡合來把乘員車座44向車體架11定位。返回到圖2,在乘員車座44設置車座定位機構91,該車座定位機構91比作為車體 架11後端部的車座導軌沈、26的後端部121還向後方延伸。由於只要是這種車座定位機 構91,就不需要使車體架11向後方延伸到車座定位機構91,所以能夠謀求車體架11的重 量輕。下面敘述以上所說的兩輪機動車後部結構的作用。圖7(a)表示實施例,在橫向構件51聯結第二擋泥板M,在該第二擋泥板M安裝 尾燈48,且在第二擋泥板M具備與第一擋泥板53卡合的卡合部65。即以第二擋泥板M 為基準來配置第一擋泥板53和尾燈48。圖7(b)表示比較例,以車體架IlB為基準來配置第一擋泥板5 和第二擋泥板 54B,當在第一擋泥板5 安裝尾燈48B,尾燈48B與第二擋泥板54B之間的位置關係則有可 能產生偏離等,難於把尾燈48B與第二擋泥板54B之間的間隙保持一定。為了使間隙一定 並安裝尾燈48,就需要使用組裝夾具等進行組裝。於是,由於作業變繁雜等而有使組裝工時 增加的問題。返回到圖7 (a),由於本發明使第一擋泥板53與第二擋泥板M卡合併安裝尾燈 48,所以能夠提高尾燈48、第一擋泥板53、第二擋泥板M這三個部件之間的定位精度。只 要提高這三個部件之間的定位精度,就能夠容易使尾燈48與第一擋泥板53之間的間隙一 定,不進行繁雜的對準位置作業且不增加組裝工時就能夠提高尾燈周圍的外觀性。而且,由配置在第一擋泥板53後方的第二擋泥板M來支承尾燈48。把尾燈48配置在車輛的後端部,由被配置在最靠近車輛後端部位置的零件即第 二擋泥板M來支承,與由從車輛後端部離開配置的車體架11或第一擋泥板53等來支承的 情況比較,能夠使車體後部的結構簡單。只要車體後部的結構簡單,就能夠減少零件個數。如圖8所示,在第一擋泥板53設置覆蓋尾燈48下方的延伸部57。只要第一擋泥 板53與尾燈48之間的相對位置精度高,就能夠使尾燈48與第一擋泥板53之間的間隙123 一定,只要間隙123 —定,就能夠更加提高尾燈48周圍的外觀性。合併參照圖6,把後罩46安裝在第一擋泥板53,且被第二擋泥板M所具備的罩支 承部69、69支承。由於後罩46也被罩支承部69、69支承,所以能夠調整後罩46與第二擋 泥板M之間的位置關係。由於把尾燈48安裝在第二擋泥板M,所以能夠調整後罩46與尾 燈48之間的間隙124。由於能夠調整後罩46與尾燈48之間的間隙124,所以更能夠提高 車輛後部結構的外觀性。如圖9所示,第一擋泥板53是利用由上模101和下模102構成的樹脂成形模103 成形的樹脂制擋泥板。圖中,104是熔化的樹脂材料所通過的直澆道部,105是把成形後的第一擋泥板53從模具頂離的突出銷。由於貫通部63單單是開口,所以第一擋泥板53的結構簡單。只要第一擋泥板53 的結構簡單,就能夠容易把第一擋泥板53成形。如圖10所示,第二擋泥板M是利用由在車輛長度方向分離的前模111和後模112 構成的樹脂成形模113成形的樹脂制擋泥板。圖中,114是熔化的樹脂材料所通過的直澆道部,115是把成形後的第二擋泥板M 從模具頂離的突出銷。合併參照圖4,後擋泥板47是把由第一擋泥板53和第二擋泥板M構成的分離體 組合而成。第一擋泥板53和第二擋泥板M都是樹脂制,分別把第一擋泥板53由上下模101、 102成形,把第二擋泥板M由前後模111、112成形,因此,能夠把一邊構成外觀的一部分一 邊覆蓋後輪的上部和後部的擋泥板的結構變簡單,成形容易。本發明在實施例中是適用於兩輪機動車,但也可以適用於三輪車,也可以適用於 一般的車輛。本發明適合具備具有分離結構後擋泥板的兩輪機動車。
權利要求
1.一種兩輪機動車的後部結構,在車體架的後部安裝有後擋泥板,其特徵在於,所述後擋泥板包括安裝有把尾燈的上方覆蓋的後罩的第一擋泥板和配置在該第一擋 泥板的後方且具備與所述第一擋泥板卡合的卡合部的第二擋泥板,所述第一擋泥板具備向車輛後方延伸且覆蓋尾燈下方的延伸部,所述第二擋泥板具備延伸到所述第一擋泥板上方的突出部,在該突出部設置有尾燈支承部,在該尾燈支承部安裝有所述尾燈。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兩輪機動車的後部結構,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第一擋泥板的後 部具備有能夠從下方向上方通過所述突出部的貫通部,所述卡合部與該貫通部卡合。
3.如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兩輪機動車的後部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擋 泥板是利用由上模和下模構成的樹脂成形模成形的樹脂制擋泥板,所述第二擋泥板是利用由在車輛長度方向分離的前模和後模構成的樹脂成形模成形 的樹脂制擋泥板。
4.如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兩輪機動車的後部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擋 泥板具備有支承所述後罩的一部分的罩支承部。
5.如權利要求1 4中任一項所述的兩輪機動車的後部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車體架 具備左右一對車座導軌,在這些左右的車座導軌架設橫向構件,在該橫向構件設置有支承 所述第二擋泥板的第二擋泥板支承部,在該第二擋泥板支承部安裝所述第二擋泥板。
6.如權利要求1 5中任一項所述的兩輪機動車的後部結構,其特徵在於,在所述車 座導軌的上方設置乘員車座,在該乘員車座且是所述車體架的後端部的後方設置有車座定 位機構,通過把該車座定位機構向所述第二擋泥板卡合來把所述乘員車座向所述車體架定 位。
7.如權利要求1 6中任一項所述的兩輪機動車的後部結構,其特徵在於,從下方使所 述第一擋泥板與所述車體架抵接,且從下方使所述第二擋泥板與該第一擋泥板抵接,利用 聯結部件把所述第一擋泥板和所述第二擋泥板安裝在所述車體架。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兩輪機動車的後部結構,不進行繁雜的對準位置作業並能夠提高尾燈周圍的外觀性。在兩輪機動車(10)的後部安裝有後擋泥板(47),該後擋泥板(47)包括安裝有把尾燈(48)的上方覆蓋的後罩(46)的第一擋泥板(53)和配置在該第一擋泥板(53)後方的第二擋泥板(54),第一擋泥板(53)具備向車輛後方延伸且覆蓋尾燈下方的延伸部(57),第二擋泥板(54)具備延伸到第一擋泥板(53)上方的突出部(64),在該突出部(64)設置有尾燈支承部(68),在該尾燈支承部(68)安裝有尾燈(48)。
文檔編號B62J15/00GK102139725SQ20111002943
公開日2011年8月3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27日 優先權日2010年1月29日
發明者與倉康文, 佐藤亮輔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