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代表戲曲劇種是什麼(山東地方戲曲劇種大全)
2023-07-03 07:07:26 1
山東是齊魯文化的發祥地,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厚重的儒家思想孕育了豐富多樣的地方戲曲。它們中有大家熟知的呂劇、山東梆子、柳子戲等較大劇種,更有各具特色而流布卻相對較小的劇種,它們遍布齊魯大地不同的角落,保留了大量的傳統文化信息,既有山東本土地方戲曲又有豫劇、河北梆子等跨省份在山東廣泛分布的其他地方戲曲,相互融合、共同繁榮,這裡主要介紹發源在山東的「山東地方戲曲」以及分布,簡要介紹其他省份知名地方戲曲在山東的分布
山東地方戲曲劇種、分布介紹
1.呂劇,又名化妝揚琴、琴戲、迷戲,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形成於山東廣饒、博興一帶,分布在山東大部主要是山東北部,此外,蘇北和東北地區也有呂劇的分布,鼎盛時期,全國有近百個專業呂劇院團,影響波及山東、江蘇、安徽、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等省市。
2.柳子戲,又名弦子戲、北(百)調子、吹腔,形成於魯西南、豫東、冀南毗鄰地區,分布於山東、河南及蘇北、皖北、冀南一帶,2006年5月20日,柳子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43
3.山東梆子,主要流行於山東西南部的菏澤、濟寧、泰安等地的大部分縣市,以及聊城、臨沂等地區的廣大城鎮鄉村。因流行區域的不同,群眾對其稱呼亦有別。如以菏澤為中心的,習稱「曹州梆子」;以濟寧、汶上為中心的,稱為「汶上梆子」或「下路調」,總稱「高調」,以區別於流行在魯西南的「大平調」。1952年,定名統稱為「山東梆子」。
4.萊蕪梆子,流行於山東中部萊蕪、泰安、肥城、章丘等一帶,又名「萊蕪謳」。萊蕪梆子包括梆子與微調兩類聲腔。清中期以後,徽班流入泰安一帶;隨後梆子腔亦流至汶上一帶,並逐漸與徽調合流,同臺演唱,後梆子與當地語音結合,有相當發展,開始居於主導地位,劇種遂稱「萊蕪梆子」。2008年6月7日,萊蕪梆子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119
5.大平調(又名大油梆、大梆戲),河南省、山東省地方傳統戲曲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中期,主要流行於豫北、魯西南及豫東、皖北、冀南等地,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大平調的唱腔音樂屬梆子腔系統,因比山東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調低,故稱大平調。它的音樂板式結構多與豫劇相同,藝術風格則比豫劇更加粗獷火爆。大平調在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有著很大影響,逐漸形成三個支派,即東路大平調、西路大平調和河東大平調,2006年5月20日,大平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26
6.棗梆,主要流行在菏澤、鄆城、梁山、巨野、鄄城、定陶等地。 它是山西上黨梆子流入菏澤後,在當地語言影響下發展形成的。棗梆的唱腔音樂屬於板腔體,曲調流暢,表現力強,有豐富的板式和曲牌,演唱起來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潑。其表演具有粗獷豪放的特點,與流行地的區域特性和觀眾的欣賞習慣正相吻合。2008年6月7日,棗梆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120
7.東路梆子,又稱章丘梆子,群眾稱它為山東漚。是一種山東省的傳統戲曲劇種。章丘,過去是南北貿易、商貿往來的重鎮。由於商業的繁榮發達,當地的戲曲藝術也蔚為大觀。目前流行的東路梆子,為秦腔系統的分支,是經過山西、河北等省而流傳到山東境內章丘、惠民等地的,至少有一百八十八年前,就已經在當地流行了。這種梆子聲腔,與早已在本地流行的崑曲及其他曲調(如揚州亂彈、柳子、羅羅等)相結合,形成了「章丘梆子」——「東路梆子」。相對地,稱河北梆子為「西路梆子」,稱秦腔為「老西路梆子」。
8.柳琴戲,是山東省地方傳統戲劇,柳琴戲因用柳葉琴伴奏,也稱「柳琴書」」,清末產生於山東省臨沂、棗莊一帶,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柳琴戲形成於清代中葉以後,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區。柳琴戲的來源是以魯南民間小調「拉魂腔」為基礎,受當地柳子戲的影響發展起來的。柳琴戲曲調流暢活潑,節奏明快,並有多種花腔,謂之「拉魂腔」。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63,保護單位為臨沂市柳琴戲傳承保護中心、棗莊市柳琴戲保護傳承中心。
9.五音戲,山東省中部的濟南、淄博及周邊地區地方傳統戲劇,五音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唱腔婉轉、嫵媚,素有「北方越劇「之稱。其發生、發展、定型經歷了秧歌腔、周姑子戲、雜社和五音戲四個時期,地方特色濃鬱,方言純樸自然,娛樂性強,易引起觀眾共鳴。2006年5月20日,五音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66。
10.茂腔,山東省高密市、膠州市地方傳統戲劇,茂腔是流行於濰坊、青島、日照等地的地方戲曲,最初為民間哼唱的小調,稱為「周姑調」,傳說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稱「肘子鼓」。因其上下句結尾處的「噢嗬罕」三字耍腔別具特點,所以又稱「噢嗬罕」或「老拐調」。1895年左右,蘇北人「老滿州」攜兒女沿臨沂向北演唱,將柳琴戲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這種唱腔,當地群眾稱之為「打冒」或「打鳴」,取其諧音,「本肘鼓」逐步衍變成「茂肘鼓」,解放後定名茂腔。茂腔曲調質樸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且茂腔中女腔尤為發達,給人以悲涼哀怨之感。2006年,茂腔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67
11.柳腔,山東省即墨、平度地方傳統戲劇,「肘鼓子」傳入即墨後,與當地民間小調、秧歌相互融合,形成柳腔,主要流傳於即墨地區,後流行於膠東一帶,並傳入青島市區。柳腔劇目現有傳統劇目120餘個,移植劇目80餘個,現代劇目40餘個,表演風格清新質樸,風趣生動。2008年6月7日,柳腔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117。
12.兩夾弦,也有群眾稱它為「大五音」。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山東西部以及河南東部及北部,江蘇北部,安徽省北部一帶的地方戲。因為它的伴奏樂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兩根弦夾著一股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眾按照其方言習慣稱它為「兩夾弦、大五音。它與流行在黃河以北的「四股弦」(也稱四根弦、五調弦、五調腔)有密切的血緣關係。
13.一勾勾,山東省臨邑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一勾勾是由山東省高唐一帶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漢族戲曲劇種,創於清代初期,發源於山東禹城、高唐一帶,興於清末及民國時期,是在流行的花鼓基礎上發展而成。由於其唱腔在每個上、下句結束時,總要以假聲顫一下,通常出現七度、八度的大跳,因而被稱為一勾勾,或因它的主弦四弦胡琴而稱為「四根弦」或「四音」。
14.四平調,是地方傳統戲劇之一,由豫東花鼓演變而成,後經過挖掘整理,吸收評劇、京劇、豫劇等的腔調發展而成,僅流行於河南、安徽、山東、江蘇四省接壤地區,因它以花鼓為主,吸收評劇、京劇、梆子等劇種的曲調而形成,有人也稱它為"四拼調",後改稱"四平調"。也有人認為,是根據其曲調四平八穩、四句一平而得名。
15.化妝墜子,平板、寒韻、五字嵌、十字韻、快札板,流行在山東省莘縣、冠縣、濟寧一帶,東明、曹縣曾有業餘劇團。與山東省毗鄰的河南省商丘、河北省清豐、安徽省宿縣,也很流行。
16.大弦子戲,一種流行於魯西南和豫東北的古老傳統戲曲劇種,淵源於元明以來中原地區的俗曲小令﹐部分劇目﹑曲調同柳子戲近似﹐但風格較粗獷﹐當地民間有"粗弦子﹐細柳子"的說法。也保存了一些高腔﹑青陽﹑羅羅等古老腔調。伴奏樂器以三弦為主﹐笙笛為輔。
17.羅子戲,又稱大笛子戲、羅羅頭、「大笛子羅羅」。是山東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它和屬於弦索腔系的柳子戲、大弦子戲、卷戲是姊妹劇種,與南方傳來的「南鑼調」、「羅羅腔」不同。流傳於山東、河南、河北省接壤地帶及山西東南邊境,在山東主要流行於陽穀、莘縣、冠縣、東明一帶。
18.亂彈,分布於山東臨清、冠縣,河北清河、鉅鹿、趙縣一帶。
19.哈哈腔,哈哈腔又被稱為柳子調、喝喝腔,是產生於河北省民間的地方劇種,由冀東南和魯西北一帶所流行的民間弦索小曲演變面形成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藍關戲,藍關戲是一種流傳於山東省萊州市及招遠市境內古老的戲曲劇種,屬於高腔「道情戲」,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1.漁鼓戲,流行於霑化一帶
22.八仙戲,流布於青州、臨淄接壤地方的民間小戲,乃是以外地流入的地攤演唱形式為基礎,吸收當地藝術營養發展而形成的。由於演出此戲,慣例是開場演《八仙慶壽》,群眾稱之謂「唱八仙」,隨之沿習呼定名為「八仙戲」。
23.端公戲,流行於微山湖一帶
24.王皮戲,植根於山東東阿縣牛角店下碼頭村,流行於東阿、平陰、冠縣、茌平等地的戲曲劇種之一,為境內所獨有。
此外,山東境內還有河南梆子、河北梆子、豫劇、京劇、評劇等流行劇種社團分布,由於不是山東地方戲劇,在這裡不做一一介紹。
以上就是對山東地方劇種介紹,很多劇種流行範圍窄且傳承有限,保護工作十分艱難。如有遺漏請留言補充、評論
如有侵權,請私信聯繫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