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體轉移裝置及其所用的變壓腔體部件的製作方法
2023-06-03 15:06:46 2
專利名稱:液體轉移裝置及其所用的變壓腔體部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液體轉移裝置。具體地說,本實用新型是對現有的液體量精確轉移裝置在結構上的簡化。適用於諸如化學和生物實驗中所需的移液器、醫療注射用的注射器和滴瓶、工業用注射器、噴墨印表機的噴墨機構等需要移液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需要液體量精確轉移的實例,例如,噴墨印表機、醫療注射器等等。特別是在醫藥生物領域的分析試驗中,對液體樣品的轉移量的精度要求更高。通常,為實現液體樣品轉移量的精度要求,往往採用諸如中國專利文獻CN2447765Y公開的一種移液器,其包括殼體、活塞和驅動活塞運動的活塞驅動杆,所述殼體內設有內腔,殼體下端可套設吸液尖且吸液尖內部與所述內腔相連通,所述活塞設於內腔中,且可在內滑動,特別是所述殼體的內腔上部還設有齒輪,齒輪中央有孔且設有內螺紋,殼體上開有齒輪操作孔,所述活塞驅動杆上部設有螺紋且與齒輪的內螺紋相配合。特點是可使用於自動控制的液體制樣設備,取樣時液體只進入可更換的吸液尖,而不進入移液器內腔,特別適合於批量液體制樣。
然而,上述現有技術僅僅是可以實現戲曲液體樣品的精確。在現實中,由於液體客觀所具有的粘性,通常不可能將上述移液器中的液體樣品全部轉移到所需要轉移到的器皿中。為了儘可能地將液體樣品轉移到所需要轉移到的器皿中常用的做法是將所述吸液嘴與所述器皿的側壁接觸,依靠液體的自重和液體與器皿側壁的親和力將粘在所述吸液嘴上的液體樣品儘量地移入所述器皿中。顯然,這樣的移入方式,仍將有許多液體樣品殘留在所述移液器的吸液嘴上。
美國因納威達因技術有限公司(Innovadyne technologies Inc.)生產的一種精細移液器進一步提高了將所述液體樣品移入所述器皿中的精度。該移液器包括一個稱為混合閥1的路徑轉換閥,所述混合閥1具有一個公共口和兩個選擇口,一個成型在閥芯上的混合閥連接通路2其一端與所述公共口連接,其另一端選擇地與所述選擇口之一連接;一個用於移液的移液管3的一端與所述混合閥1的公共口連接;所述混合閥1的選擇口之一與一個稱為注射器閥4的路徑轉換閥的選擇口之一連接;所述混合閥1的另一個選擇口通過一個微型螺管閥MV與一個密封的裝有液體壓力傳輸介質的壓力儲液罐5連接;一個數字壓力調節器6通過向所述壓力儲液罐5內輸入氦氣來向所述壓力儲液罐5內施加壓力;所述注射器閥4同樣具有一個公共口和兩個選擇口,一個成型在閥芯上的注射器閥連接通路7其一端與所述公共口連接,其另一端選擇地與所述注射器閥4選擇口之一連接;所述注射器閥4的公共口與一個注射器8的吸排口連接;所述注射器閥4的另一個選擇口與一個注射器儲液罐9連接。在該移液器中,為了保證液體樣品吸排的穩定和準確,在整個由閥、管組成的大部分路徑系統中充滿了諸如水一類的化學性質穩定的液體壓力傳輸介質10,僅在該液體壓力傳輸介質10與所述液體樣品11之間的一小段區域內留有空氣隔離區12。如圖1所示,此時所述混合閥1的連接通路連接在其公共口和與所述注射器閥4的選擇口之一連接的選擇口之間,所述注射器閥4的連接通路連接在其公共口和與所述混合閥1連接的所述選擇口之間。抽拉注射器8的活塞杆,所述液體壓力傳輸介質10和所述液體樣品11按圖中箭頭所示方向移動,液體樣品11被吸入所述移液管3中。然後所述混合閥1中的連接通路將所述移液管3與連接所述壓力儲液罐5的所述選擇口連接起來(參見圖2)。此時所述數字壓力調節器6通過向所述壓力儲液罐5內輸入帶有衝量的壓力,迫使所述液體壓力傳輸介質10和所述液體樣品11按圖中箭頭所示方向移動,以便將預定量的液體樣品11輸送到預定的地方。當所述移液管3中的所述液體樣品11輸送完後,如圖3所示,此時所述注射器8中由於充滿了液體壓力傳輸介質10,因此不能再進一步抽拉。此時必須調整所述注射器閥4中的連接通路連接在其公共口和與所述注射器儲液罐9連接的選擇口之間,將所述注射器8中的液體壓力傳輸介質10排放到所述注射器儲液罐9內。以便所述注射器8能夠再進一步抽拉來抽吸所述液體樣品11。
該移液器最終可以將移液管3中的液體樣品完全噴出,而幾乎沒有任何殘留樣品粘附在移液管3前端的針頭上。在目前技術水平下,該移液器完全滿足最苛刻的精度要求。同時也使移液管3的清洗變得簡單方便。由於採用化學性質穩定的液體壓力傳輸介質10作為推注介質,因而其吸排液體樣品11的靈敏度遠遠高於直接用注射器8活塞推注的結構。但是,該移液器的結構過於複雜;在使用中需要不斷地調節混合閥1和注射器閥4中的連接通路,因此操作麻煩。特別是該移液器所顯現出的技術應用到陣列式移液裝置中時,其本身的結構及相應的操作結構將使得該陣列式移液裝置變得十分龐大。另一方面,在使用中由於所述壓力儲液罐5內的液體壓力傳輸介質10被不斷地吸出並被排放到所述注射器儲液罐9內,這樣就需要經常地更換所述壓力儲液罐5和所述注射器儲液罐9來保證裝置的正常工作。
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為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出一種移液精度高,並且結構簡單的液體轉移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的目的在於提出一種便於加工,特別適於在陣列式排列移液頭的液體轉移裝置結構中應用的注射器泵結構。
為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液體轉移裝置包括一個由剛性部件構成的變壓腔體部件;所述變壓腔體部件具有用於連接移液管的吸排口,所述移液管和所述吸排口構成一個移液單元,在所述移液單元中設有一個移液閥;以及一個壓力傳輸口;所述壓力傳輸口連接一個壓力傳輸管的一端,所述壓力傳輸口與所述壓力傳輸管構成一個壓力傳輸單元,所述壓力傳輸單元中設有一個壓力傳輸閥;所述壓力傳輸管的另一端連接一個壓力產生單元。
在所述各部件所構成的流體通路中的至少一部分充有液體壓力傳輸介質,所述液體壓力傳輸介質臨近液體樣品的端部設有一段氣體間隔。
所述壓力產生單元包括一個與所述壓力傳輸管的另一端連接的裝有液體壓力傳輸介質的壓力儲液罐;一個向所述壓力儲液罐內輸送壓力的氣壓調節器。
本實用新型的所述變壓腔體部件具有用於連接移液管的吸排口;以及一個連接一壓力傳輸管一端的壓力傳輸口。
進一步地,所述變壓腔體部件包括一個注射管,所述注射管由一個圓筒形側壁和一個端壁部件構成,其中所述端壁部件開有作為所述吸排口或所述壓力傳輸口之一的通孔,並密封地固定在所述圓筒形側壁的一端;以及一個設置在所述注射管內的活塞部件,所述活塞部件可沿所述圓筒形側壁的軸向相對所述圓筒形側壁的內壁密封地滑動;一個軸向貫通所述活塞部件的通孔構成所述吸排口或所述壓力傳輸口之一的另一個。
所述注射管的所述圓筒形側壁的一端及所述端壁部件上設置有相互配合的可拆卸的端壁連接結構;一個設置在所述圓筒形側壁及所述端壁部件之間的密封件用來保持兩者之間的密封。在所述端壁部件上設置有用於連接所述移液管或所述壓力傳輸管之一的連接結構。
在所述圓筒形側壁的另一端設置有一個在與所述圓筒形側壁的垂直面上成型有端帽通孔的端帽;在所述圓筒形側壁的該端及所述端帽上設置有相互配合的可拆卸的端帽連接結構;所述活塞部件通過所述端帽通孔伸入所述注射管內;一個設置在所述圓筒形側壁及所述端帽之間的密封件用來保持所述圓筒形側壁與所述活塞部件之間的密封。在所述活塞部件露在所述注射管外的一端上設置有用於連接所述移液管或所述壓力傳輸管之一的連接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文件中所使用的技術術語「剛性」與通常物理學意義上的定義有所不同。在本實用新型的文件中,「剛性」的含義表示構成所述變壓腔體部件的構件僅在所述移液裝置中傳輸的各種壓力下基本上保持其形狀不變。因此其材料既可以是金屬,也可以是具有上述定義的物理性質的塑料、橡膠等。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相比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點由於在所述變壓腔體部件上加開了一個壓力傳輸口,使得所述變壓腔體部件成為壓力傳輸路徑的一部分,因而不再需要通過複雜的轉換操作過程來完成液體樣品的移液操作。由此也不再需要任何轉換閥來進行路徑的變換;同時在一次液體樣品的移液操作完成後,再進行下一次操作時,所述變壓腔體部件中的液體壓力傳輸介質在變壓腔體部件縮小時,可以通過所述壓力傳輸口經帶有閥的所述壓力傳輸管排出(例如排回到所述壓力儲液罐中),這樣就避免了液體壓力傳輸介質轉移的問題。如此,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省略了兩個轉換閥和至少一個注射器儲液罐,使得結構更為簡潔,錯作更為簡單。另一方面,本實用新型將所述變壓腔體部件開口之一的通孔成型在所述活塞部件中,使得所述變壓腔體部件的外觀更加簡潔,便於裝配和使用。採用密封件用來保持所述圓筒形側壁與所述活塞部件之間的密封,在對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不高的條件下,仍能良好地完成器械所要求的性能要求。特別是由於這種所述變壓腔體部件在結構的徑向上幾乎沒有多餘的突出結構,因而特別適於在陣列式排列移液頭的液體轉移裝置結構中應用,便於結構的設計和布置。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內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並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其中圖1是現有技術的移液器在抽吸液體樣品過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現有技術的移液器在排出液體樣品過程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現有技術的移液器在完全排出液體樣品後,注射器中由於充滿了液體液體壓力傳輸介質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顯示了抽吸液體樣品的過程;
圖5是圖4所示實施例在排出液體樣品過程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最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顯示了抽吸液體樣品的過程;圖7是圖6所示實施例在排出液體樣品過程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的變壓腔體部件的縱剖面圖。
圖中的附圖標記表示為1-混合閥、2-混合閥連接通路、3-移液管、4-注射器閥、5-壓力儲液罐、6-數字壓力調節器、7-注射器閥連接通路、8-注射器、9-注射器儲液罐、10-液體壓力傳輸介質、11-液體樣品、12-空氣隔離區、21-變壓腔體部件、22-圓筒形側壁、23-端壁部件、24-活塞部件、25-吸排口、26-移液閥、27-壓力傳輸口、28-壓力傳輸閥、29-壓力傳輸管、30-精確氣壓泵、31-氣源、32-壓力產生單元、33-端壁連接結構、34-密封件、35-連接結構、36-端帽通孔、37-端帽、38-端帽連接結構、39-密封件、40-連接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4和圖5,本實用新型的液體轉移裝置包括一個由剛性部件構成的變壓腔體部件21。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變壓腔體部件21採用了一個注射器類型的裝置,其包括一個由圓筒形側壁22和密封地固定在所述圓筒形側壁22的一端端壁部件23構成的注射管,以及一個設置在所述注射管內,並可沿所述圓筒形側壁22的軸向相對所述圓筒形側壁22的內壁密封地滑動的活塞部件24。其中,所述端壁部件23開有一個作為吸排口25的通孔,其中所述吸排口25與帶有移液閥26的移液管3連接;所述圓筒形側壁22靠近所述端壁部件23的一端開有一個貫通的通孔構成一個壓力傳輸口27,所述壓力傳輸口27連接一個帶有壓力傳輸閥28的壓力傳輸管29的一端,所述壓力傳輸管29的另一端連接一個由精確氣壓泵30和氣源31構成的壓力產生單元32。在所述液體轉移裝置各部件所構成的流體通路中的至少一部分充有液體壓力傳輸介質10,所述液體壓力傳輸介質10臨近液體樣品11的端部設有一段氣體間隔12。
在使用中,如圖4所示,此時所述壓力傳輸管29上的所述壓力傳輸閥28處於關閉狀態,而所述移液管3上的所述移液閥26處於導通狀態。通過公知的方式抽拉所述活塞部件24,使由所述注射管與所述活塞部件24構成的可變容器中產生負壓,而將所述液體樣品11沿圖中箭頭所示的方向吸入所述移液管3中。然後打開所述壓力傳輸閥28,使其處於導通狀態。這時本實施例的所述移液裝置處於使用狀態,按照現有技術的工作方式,當施加的預定壓力經所述液體壓力傳輸介質10和所述氣體間隔12作用在所述液體樣品11上時,將預定量的液體樣品11轉移到所需的位置上。這一過程中所述液體壓力傳輸介質10逐漸進入所述注射管和所述活塞部件24構成的可變容器中,直至將所述移液管3中的所有液體樣品11排淨。之後,關閉所述移液閥26,並以公知的方式推壓所述活塞部件24,如圖5所示,由此將所述注射管和所述活塞部件24構成的可變容器中的所述液體壓力傳輸介質10,沿箭頭所示方向排回到所述壓力傳輸管29中,以便於下一次移液操作。
由於本實用新型的移液裝置在使用中沒有液體壓力傳輸介質10的轉移問題,因而只要有足夠長的壓力傳輸管29,可以在本實用新型的移液裝置中略去現有技術中的液體壓力傳輸介質10的壓力儲液罐5。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中,這樣會使得移液裝置的結構更為簡潔。另一方面,通過上述實施例,所述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顯而易見地理解出所述移液閥26和所述壓力傳輸閥28也可以直接設置在所述吸排口25和所述壓力傳輸口27上。顯然在本實用新型的提示下,也可以採用其它由剛性材料製成的變壓腔體部件,如一個與調壓泵相連的腔體。其中所述腔體甚至可以是一個通常所述的三通管件,該三通管件的一個口作為所述吸排口25,一個口作為所述壓力傳輸口27,還一個口與所述調壓泵連接。所述調壓泵可在負壓和正壓之間調解。
參見圖6和圖7,在本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的液體轉移裝置包括一個由剛性部件構成的變壓腔體部件21,所述變壓腔體部件21包括一個由圓筒形側壁22和密封地固定在所述圓筒形側壁22的一端的端壁部件23構成的注射管,以及一個設置在所述注射管內,並可沿所述圓筒形側壁22的軸向相對所述圓筒形側壁22的內壁密封地滑動的活塞部件24;一個作為所述吸排口25的通孔成型在所述端壁部件23上,所述吸排口25變壓腔體部件21用於連接移液管3吸排口25,並且所述移液管3和所述吸排口25構成一個移液單元,在所述移液單元中設有一個移液閥26;一個壓力傳輸口27由軸向貫通所述活塞部件24的通孔構成,所述壓力傳輸口27連接一個壓力傳輸管29的一端,所述壓力傳輸口27與所述壓力傳輸管29構成一個壓力傳輸單元,所述壓力傳輸單元中設有一個壓力傳輸閥28;所述壓力傳輸管29的另一端連接一個壓力產生單元32。所述壓力產生單元32由一個與所述壓力傳輸管29的另一端連接的裝有液體壓力傳輸介質10的壓力儲液罐5,以及向所述壓力儲液罐5內輸送壓力的由精確氣壓泵30和氣源31構成。在所述壓力儲液罐5內裝有液體壓力傳輸介質10,並在所述液體轉移裝置各部件所構成的流體通路中的至少一部分充有液體壓力傳輸介質10,所述液體壓力傳輸介質10臨近液體樣品11的端部設有一段氣體間隔12。
在使用中,本實施例的工作方式與圖4、圖5所示的實施例大致相同。如圖6所示,此時所述壓力傳輸管29上的所述壓力傳輸閥28處於關閉狀態,而所述移液管3上的所述移液閥26處於導通狀態。通過抽拉所述活塞部件24,使由所述注射管與所述活塞部件24構成的可變容器中產生負壓而將所述液體樣品11沿圖中箭頭所示的方向吸入所述移液管3中。然後打開所述壓力傳輸閥28,使其處於導通狀態。這時本實施例的所述移液裝置處於使用狀態,當所述精確氣壓泵30氣源中的氣體輸入到所述壓力儲液罐5內產生預定的壓力經所述液體壓力傳輸介質10和所述氣體間隔12施加在所述液體樣品11上時,將預定量的液體樣品11轉移到所需的位置上。這一過程中所述液體壓力傳輸介質10逐漸進入所述注射管和所述活塞部件24構成的可變容器中,直至將所述移液管3中的所有液體樣品11排淨。之後,關閉所述移液閥26,並推壓所述活塞部件24,如圖7所示,由此將所述注射管和所述活塞部件24構成的可變容器中的所述液體壓力傳輸介質10經所述壓力傳輸管29排回到所述壓力儲液罐5中,以便於下一次移液操作。
通過上述實施例的說明,對於所述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將圖4、圖5所實施例中的壓力產生單元32應用與圖6和圖7所示實施例中,顯然是可以的,反之亦然。
參見圖8,為便於加工和適於在陣列式排列移液頭的液體轉移裝置結構中應用及布置,本實用新型的所述注射管的所述圓筒形側壁22的一端及所述端壁部件23上設置有相互配合的可拆卸的端壁連接結構33,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端壁連接結構33採用螺紋連接形式;一個設置在所述圓筒形側壁22及所述端壁部件23之間的密封件34,如O形密封環用來保持兩者之間的密封。在所述端壁部件23上設置有用於連接所述移液管3的連接結構35,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結構35為成型在所述端壁部件23上的螺紋連接結構。在所述圓筒形側壁22的另一端設置有一個在與所述圓筒形側壁22的垂直面上成型有端帽通孔36的端帽37;在所述圓筒形側壁22的該端及所述端帽37上設置有相互配合的可拆卸的端帽連接結構38;所述活塞部件24通過所述端帽通孔36伸入所述注射管內;一個設置在所述圓筒形側壁22及所述端帽37之間的密封件39,如O形密封環用來保持所述圓筒形側壁22與所述活塞部件24之間的密封。在所述活塞部件24露在所述注射管外的一端上設置有用於連接所述壓力傳輸管29的連接結構40。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結構40的一端通過螺紋連接結構與所述活塞部件24連接,其另一端成型有用於連接所述壓力傳輸管29的螺紋連接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結構形式無論對金屬件或注塑件都大大減小了加工的難度。例如對金屬件,可以大量的利用現成的型材進行簡單的機械加工即可實現加工的要求。而對注塑件,僅用小型注塑機就可進行加工,降低了開摸具的複雜程度。
在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吸排口25與所述壓力傳輸口27替換位置各自設置的位置顯然仍可以是新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也就是說,本實用新型的所述吸排口25與所述壓力傳輸口27並不僅僅限於上述實施例中所裡舉的設置形式和位置,在本實用新型的提示下,所述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設計出其它的設置形勢和位置來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同理,所述連接結構35、40所連接的所述移液管3和所述壓力傳輸管29也是可以替換的。
顯然,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舉例,而並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於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裡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這些屬於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中。
權利要求1.一種液體轉移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一個由剛性部件構成的變壓腔體部件(21);所述變壓腔體部件(21)具有用於連接移液管(3)的吸排口(25),所述移液管(3)和所述吸排口(25)構成一個移液單元,在所述移液單元中設有一個移液閥(26);以及一個壓力傳輸口(27);所述壓力傳輸口(27)連接一個壓力傳輸管(29)的一端,所述壓力傳輸口(27)與所述壓力傳輸管(29)構成一個壓力傳輸單元,所述壓力傳輸單元中設有一個壓力傳輸閥(28);所述壓力傳輸管(29)的另一端連接一個壓力產生單元(3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體轉移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各部件所構成的流體通路中的至少一部分充有液體壓力傳輸介質(10),所述液體壓力傳輸介質(10)臨近液體樣品(11)的端部設有一段氣體間隔(12)。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體轉移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壓力產生單元(32)包括一個與所述壓力傳輸管(29)的另一端連接的裝有液體壓力傳輸介質(10)的壓力儲液罐(5);一個向所述壓力儲液罐(5)內輸送壓力的氣壓調節器。
4.一種應用於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液體轉移裝置中的變壓腔體部件(21),其特徵在於具有用於連接移液管(3)的吸排口(25);以及一個連接一壓力傳輸管(29)一端的壓力傳輸口(27)。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變壓腔體部件,其特徵在於包括一個注射管,所述注射管由一個圓筒形側壁(22)和端壁部件(23)構成,其中所述端壁部件(23)開有一個作為所述吸排口(25)或所述壓力傳輸口(27)之一的通孔,並密封地固定在所述圓筒形側壁(22)的一端;以及一個設置在所述注射管內的活塞部件(24),所述活塞部件(24)可沿所述圓筒形側壁(22)的軸向相對所述圓筒形側壁(22)的內壁密封地滑動;一個軸向貫通所述活塞部件(24)的通孔構成所述吸排口(25)或所述壓力傳輸口(27)之一的另一個。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變壓腔體部件,其特徵在於所述注射管的所述圓筒形側壁(22)的一端及所述端壁部件(23)上設置有相互配合的可拆卸的端壁連接結構(33);一個設置在所述圓筒形側壁(22)及所述端壁部件(23)之間的密封件用來保持兩者之間的密封。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變壓腔體部件,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端壁部件(23)上設置有用於連接所述移液管(3)或所述壓力傳輸管(29)之一的連接結構。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變壓腔體部件,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圓筒形側壁(22)的另一端設置有一個在與所述圓筒形側壁(22)的垂直面上成型有端帽通孔(36)的端帽(37);在所述圓筒形側壁(22)的該端及所述端帽(37)上設置有相互配合的可拆卸的端帽連接結構(38);所述活塞部件(24)通過所述端帽通孔(36)伸入所述注射管內;一個設置在所述圓筒形側壁(22)及所述端帽(37)之間的密封件用來保持所述圓筒形側壁(22)與所述活塞部件(24)之間的密封。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變壓腔體部件,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活塞部件(24)露在所述注射管外的一端上設置有用於連接所述移液管(3)或所述壓力傳輸管(29)之一的連接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液體轉移裝置,包括一個由剛性部件構成的變壓腔體部件(21);所述變壓腔體部件(21)具有用於連接移液管(3)的吸排口(25);以及一個壓力傳輸口(27);所述壓力傳輸口(27)連接一個帶有壓力傳輸閥(28)的壓力傳輸管(29)的一端,所述壓力傳輸管(29)的另一端連接一個壓力產生單元(32)。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出一種移液精度高,並且結構簡單的液體轉移裝置。本實用新型適用於諸如化學和生物實驗中所需的移液器、醫療注射用的注射器和滴瓶、工業用注射器、噴墨印表機的噴墨機構等需要移液的技術領域。
文檔編號B67D99/00GK2740589SQ20042006694
公開日2005年11月16日 申請日期2004年6月11日 優先權日2004年6月11日
發明者朱麗成, 賀乾, 楊立文 申請人:杭州華大基因研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