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的日子(看電影那些事兒)
2023-06-03 17:53:18 1
看電影的日子?我雖然在農村長大,但與大多數農村孩子相比,我有幸觀看了許多電影,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看電影的日子?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看電影的日子
我雖然在農村長大,但與大多數農村孩子相比,我有幸觀看了許多電影。
這主要得益於我家距離我們鎮的影劇院非常近,直線距離不到300米。
我的家位於江蘇省沭陽縣龍廟鎮,早年,影劇院座落在原來的鎮政府隔壁,主體是呈「凸」字形的三層樓,前面有一個非常大的廣場,後面連著一個寬敞的觀影室,在觀影室的最前端還有一個1米多高的大舞臺,觀影室可同時容納1000多人就座。觀影室東側,還連著一個很大的院子,裡面有廁所什麼的,供觀眾休息用。
影劇院是當時全鎮唯一的一幢樓房,在我的印象中,也是周圍鄉鎮中最好的影劇院。小時候的我,很為此感到自豪。
聽我媽媽說,當年建這個影劇院時,我父親還趕著毛驢車參加了工程建設,賺了不少工分。
影劇院同時還是當時鎮政府的大禮堂,裡面可以播放電影,也可作會會議室用。鎮裡的重大活動大都在裡面舉行。
在我一記事的時候,影劇院每晚都放電影,後來只有節日前後才放,再後來僅在春節前後放了,到九十年代初,影劇院基本上就不放電影了。
那時電影主要分戰爭片、香港武打片、反特片、故事片、喜劇片等幾種,我們最感興趣的當然是戰爭片、武打片和反特片了。
小時候家裡沒有電視機,去影劇院看電影基本上是我的唯一選擇。因為影劇院的外面廣場很大,有時即使不放電影,我們也會結伴去玩。
如果是戰爭片、武打片或者是反特片,基本上每一部我們都會想辦法進去看。遇到特別好看的,還有看好幾遍的。
第二天早晨上學時,我與同學們聊天,大多數是以「昨天晚上電影真好看,裡面的某某某真厲害......」來開頭,頗有優越感。
當然,那時候看電影不全是靠買票進去的。印象中,只有小姑媽帶我去看電影時幫我買過一次票。
除了買票外,進去看電影大概有5種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在售票處找那些沒帶小孩的,請他們幫我們帶進去,正常情況下一張票可以帶一個小孩子。這方法適合較小的孩子。檢票員雖然知道我們是冒充的,會喝斥,但一般不阻攔。
第二個方法是在檢票結束後,使勁往裡推兩扇門的連接處(影劇院的門是雙拼門),人可以從上面的空隙處爬進去。
第三個方法與第二個方法相似,是從下面,把一扇門往裡推、另一扇門往外拉,人可以從門縫裡擠進去。
以上兩個方法都需要幫手,而且檢票結束意味著電影已經放了一段時間,即使進去了也只能看電影後面的一部分。
第四個方法是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才適用。因為看電影的人特別多,會從院牆那邊的檢票口檢票,我們就可以通過爬牆頭、爬大鐵門等方式翻進去。
牆頭有三四米高,往上爬還要容易一些,下去時難度更大,又擔心被巡邏的人抓到,我們往往是手按牆頭、縱身一躍,落地那一瞬可以說是頭暈目眩、眼冒金星。
這個方法技術含量較高,難度最大,能做到的話,在小夥伴中會很有面子。
第五種方法是後來才知道的,電影院檢票員是我們村的本家,雖然我對他不怎麼熟悉,但他對我們的父母都認識,有的時候沒有票,厚著臉到他面前討個情,也會放我們進去。
影劇院在春節前後是最為熱鬧的,可以說是人山人海,有時甚至比趕廟會的人還多。
我看過的電影非常多,印象最深的是《閃電行動》,這與我們班語文老師孫老師的推薦有關。
那是我讀三年級的時候,孫老師在縣城裡觀看了《閃電行動》,覺得非常精彩,也非常有教育意義,他在給我們上一篇關於戰爭、關於解放軍課文的時候,聯想起電影中的情節,就穿插起來講給我們聽,大家聽得津津有味、熱血澎湃,下課時間到了,大家還意欲未盡,嚷嚷著要孫老師接著講。
巧合的是,過了不久,《閃電行動》就在我們鎮的影劇院上映了,我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前後看了不下5遍。片中有個主人公叫「梁國柱」的,我到現在還記得。
學校也曾組織我們去看過電影,記得有《我只流過三次淚》《媽媽再愛我一次》。
那時候放電影不像現在一氣呵成,一次性放到底,中間要換片,大家正好利用這個時間出去上個廁所什麼的。
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進去看電影的。有時影劇院管得嚴了,我們就只能無功而返。
記得有一次,運氣非常不好,各種方法都試編了,還是沒有能夠進去,心裡非常懊惱,就有點恨那個檢票員,心想「要不是他,我們就能進去看電影了,我對他一定要怎麼怎麼的......」。當然,這種想法,隨著年齡的增大,也就煙消雲散了。
長大後回想起這些事,也意識到了那檢票員對我們這些小孩子真的是非常的寬容。他要不想給我們進去看電影是很容易的,也就是在門上多加兩把鎖、伸手攔一下的事。
之後我還曾與那檢票員共過事。那時他已經五六十歲了。我沒有明著對他說過什麼,但心裡還是非常感激他的。雖然他對待我與對待周圍的孩子是一樣的,但我還是非常感激他。因為有了影劇院,因為有了他,我的童年才有了更多的精彩,也才有了更好的回憶。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影劇院就不放電影了,偶爾會在裡面搞個演出啥的,但我們仍有機會看電影,如老人過壽、建新房子、孩子滿月時,有的人家就會包場放電影,我們都會趕去觀看。
印象中,讀小學時,我有個姓何的男同學剪頭髮時包場放電影,還邀請我們同班同學去看。雖然離我家較遠,我還是去了。放得好像是《木棉袈裟》。
後來才了解到,他還沒滿月時,有算命先生告訴他家人,讓他12歲前不要剪頭髮,否則對他不好。他的家人信以為真,12歲前,他的家人沒讓他剪過一次頭髮。這次是他第一次剪頭髮,他家人是當作大喜事來操辦的,好像還請了好多客人。
有時村裡也會包場放電影,記得在我們村部放過《淮海戰役》《南轅北轍》等電影。
慢慢地,錄相機、VCD、DVD流行起來了,農村基本上就沒有電影市場了。
我參加工作前後,我們鎮裡的影劇院就拆除建上了小區。
高中時,學校統一組織,我曾到縣影劇院去看過兩三次電影,應該都是教育片,不記得片名了。
高考結束當天晚上,我們班同學聚餐後,我們宿舍的幾個同學一起到縣人民劇場去看通宵電影,票價好像是每個人十元錢,這也是我自己第一次買票看電影。
當晚連續看了5部電影,非常地過癮,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中南第保鏢》,真的是非常的精彩。
巧的是,那天檢票的是我初中的一個女同學,她還送了我一些吃的。
在隨後的暑假裡,我曾到縣裡的露天影劇院看過一次電影。
聽說那時縣城還有一個叫工人影劇院的,我沒去那裡看過電影。
大學第一學期開學不久,學校組織看過一次電影,電影內容沒什麼印象,但記得有個主人公好像叫「華萊士」的。之所以記得,主要是覺得這個名字好聽。
後來,宿舍同學一起到影劇院看過一場電影,叫《拯救大兵瑞恩》。我沒覺得這部電影有什麼好看的,但後來看新聞時才知道,這部電影是當年我國引進的十部大片之一。
參加工作以後,就很少到電影院看電影了,想看了,也主要是通過網絡看。
單位也統一組織看過幾次電影,如《建國大業》《建黨大業》《戰狼》《厲害了,我的國》等。
也曾在小區裡看過一次露天電影,好像是送電影下鄉活動,放的是老片子,之前我就看過。
近年來,因為陪老婆孩子,倒是去電影院看了幾場電影,有《你好李煥英》《海底小縱隊》《大頭兒子小頭爸爸》等。
雖然現在觀影條件、影片的質量等都比以前好了許多,但小時候的快樂,真的是很難再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