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女性主義分析電影(從不很少有時)
2023-06-03 13:18:21 1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這部電影亮相以來,口碑非常好,前不久還獲得了今年柏林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
這部電影由美國女性導演伊麗莎·希特曼執導,講述了一位賓夕法尼亞州的農村少女Autumn應對意外懷孕的現實故事。
在那個年代,美國絕大多數州規定墮胎違法,很多女性為了墮胎而去當時限制較少的肯亞州或者出國,去合法進行手術。在這一背景下,她們開始出走,然而在選擇墮胎前仍然需要填報一個有關性行為的問卷調查,只有四個選項——「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在這「奪命連環call」中,擊中了主角內心,構成全片的情緒高潮,瀰漫著女性追求權利時的心酸與無奈。
這部戲還故意讓男性缺席:導致女性懷孕的男性被隱去,而出現的男性都是被醜化的,或是在地鐵猥褻她人的陌生男人,或是粗言穢語的男同學等等。
伊麗莎·希特曼:
故事的主軸是探討女性在尋求墮胎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創傷。
這部電影雖然以女性為主體,重點去探討女性成長,可是命途多舛的女性卻處處籠罩在男性的陰影下。男性是她們準備逃脫的根本原因,也是造就她們努力追求平權之路的來源。
男性角色們的缺席在這部戲裡,導演有意弱化男人在場的戲份。一般而言,致她懷孕的男性(下文稱:「某個男人」)應該會作為故事中的徹頭徹尾的反派角色出現,但是在這部戲裡,我們完全不知道這個男性長什麼樣子,在社會上有什麼地位,品德如何。
筆者覺得男性缺席的好處在於,可以避免道德審判女性,不讓觀眾說「你是不是本身有問題」的原因。其實,聯繫現實就可以立刻理解,「南風窗」的一篇關於養父鮑某明和女兒李星星的報導刷新大家對人性之惡的認知,紛紛同情身處漩渦中的女孩李星星,可當鮑某明出來進行否認,有些人就開始期待反轉,有些人則秉持「一個巴掌拍不響」的謬論來推波助瀾。
將男性隱藏,就是為了讓觀眾沒辦法站在男性視角試圖去理解男性。如果「某個男人」長得像萊昂納多一樣的神顏,抑或是家庭中出現了困境等等,或許會讓這個單純的故事變得指向性不再明顯。
更為糟糕的是,即使「某個男人」一無是處,他一旦變得具象起來,就會讓觀眾簡單地討論這個角色,而並非抨擊整個現象——無論是從前還是現在,女性一直在遭受著男性一手造成而無處不在的隱形障礙。
而筆者認為另一個好處則就是未知,未知的力量會讓人恐懼。「某個男人」一直從未出現,無形中製造了一種壓力,任觀眾們想像。
單拿Autumn和醫生的那段最具戲劇張力的對話就可以體現。兩個女性你來我往,醫生一句一句地問她關於性的私人問題,向她逼近,而她又不得不從「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四個選項中選擇出一個答案。
「過去一年裡,你的性伴侶拒絕戴保險套?」
「有時。」
「你的性伴侶妨礙你避孕或試圖在你不想懷孕時讓你懷孕?」
「從不。」
「你的伴侶威脅或恐嚇過你?」
「很少。」
「你的伴侶打過你,閃過你耳光或者對你造成其他身體上的傷害?」
「有時。」
特寫鏡頭下,女主角Autumn的情緒不斷放大,從放鬆轉到哭泣,回答亦越來越小心,內心崩塌。
"Your partner has made you have sex when you didn’t want to?"
她點了點頭。
「Has anyone forced you into a sexual act ever in your life time?Yes or NO?」
「Yeah.」
在這段長鏡頭中,Autumn非常痛心地回答出這個問題,承受著這個年紀不應該承受的痛苦,在最後幾乎停滯的鏡頭中,觀眾也能感受女主角所背負的壓力。
而我們也大概能想像出「某個男人」的大致模樣——不愛戴安全套,暴力,強勢主導,歧視女性,粗言穢語等等,帶有類似標籤的這一類人群也正是電影所批判的男性群體。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個催淚的情節看似是兩個女人的對手戲,醫生需要了解女性所受的創傷,就必須詢問Autumn,咄咄逼人。但細細琢磨起來,正是有一種無形的手來掌控這位醫生,那就是女性需要面臨諸如「Autumn上臺演出被一個男人辱罵」,「地鐵上的陌生男人隨便猥褻女孩」等等糟糕場景的社會環境。
女性互助的友誼身處如此糟糕的社會環境中,相對於男性的缺席,導演用白描手法重點帶出了另一位女性的存在,刻畫了女性之間的互助友誼。
Skylar和Autumn在同一家超市打工,忍受著領導的無禮行為,可以說是同甘共苦。在Skylar知道Autumn懷孕之後,並沒有選擇放棄這個朋友,而是設身處地替Autumn思考,用一晚的時間去敲定去往紐約的計劃。
Skylar一直為Autumn好,即使花掉自己所有的錢也沒有什麼怨言。當中間兩個人發生矛盾時,在再次重逢後,Skylar依舊會為Autumn化好妝,遮蔽Autumn疲勞的黑眼圈,相視無言,重歸於好。
兩個人的友誼宛如陽光一般在這個悲傷的故事中增添亮色,雖然沒有特別緊湊刺激的劇情,沒有嘶聲裂肺的情緒釋放,兩位主演也從來沒有完成人物成長的弧光,也沒有任何撥開雲霧見日月的能力,可是非常深入人心。兩個人在相談的時候,在旅行的時候,相濡以沫、鋌而走險的時候,友誼細膩而又溫馨。
正如前文所說的李星星案,韓紅、章子怡、姚晨、熱依扎等許許多多姐姐們為小女孩發聲,那句「姐姐們不需要你回報什麼,這是姐姐們欠你的,因為我們不夠勇敢」想想依舊很感動。到頭來,在被性別歧視籠罩的社會裡,幫助女人的也許只有女人,她們共同對抗,共同出擊。
不是製造性別對立伊麗莎·希特曼:
我認為這部電影主要闡述女性沒有權力控制自己身體的這個事實,而且她們還面臨著本質上由男性一手造成而無處不在的隱形障礙,所以這部影片是關於自主權、妒忌和權力的。男人似乎決定了女人可以擁有何種生殖保健權利。
整個故事是由女性導演製作,帶有女性敏感的女性思維烙印。她藉助懷孕能否墮胎這件事的論點來展開,從導演的意圖就可以看出,她並不是製作性別對立,只是在探討現實中女性被符號化的問題。
你難道不希望自己是個男人嗎?
一直都想。
這句話平靜如水,卻直擊現實。只有男性可以隨便決定自己或者女性的身體,這是一個多麼殘酷的現實。在懷孕後,為了能夠宣告自己也能夠做墮胎等決定,使勁給自己戴上鼻釘,告訴自己,我也有決定權。
而這次反抗僅僅是戲中無奈的一次小小漣漪,興不起風,作不起浪。
後來,Skylar和Autumn兩個人在紐約沒錢,想要多待幾天,只好求助於傾慕Skylar的巴士男孩兒,Skylar和巴士男孩兒一起玩,還拿到了各種零食,也獲得了回去的車票。
巴士男孩兒也得到了Skylar的香吻。Autumn明知道這是錯的,卻不敢反抗,只是默默地牽起不情願接吻Skylar的手,承受著這一切。
乍看起來,像是公平交易,她們滿足了男性的快樂,也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欲望,這看起來完全沒毛病,可是卻沒有人在意,中間女性被多加審視下的創傷。
男性視角下的Skylar
女性視角下的巴士男孩
這便是女性被符號化後的必然結果。女性的成長,往往要遭受更多對身體的指點,無形中也讓自己不得不注意自己身體的缺陷而試圖彌補。
最後這部電影致力於打造女性問題的客觀描述,將男性缺失,用女性友誼的閃光時刻點綴全片,但又讓人不得不唏噓,男性權力無處不在,女性成為「他者」,更潛移默化地將此轉化為順理成章的事情。
在男性話語權的世界裡,女性沒有權利說「不」,面對這種困境的絕不只是有Autumn和Skylar。
但我們也看到,有包括李星星在內的很多人站了出來,試圖發揮輿論的力量平權,來懲罰一些施加「暴力」的男性。
男女平權之旅,不就是來自你我的一次次站起來和一聲聲追問嗎?
,